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习题+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份打包第2课 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2292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3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习题+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份打包第2课 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习题+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份打包第2课 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习题+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份打包第2课 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习题+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份打包第2课 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习题+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份打包第2课 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习题+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份打包第2课 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习题+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份打包第2课 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习题+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份打包第2课 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习题+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份打包第2课 中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公田”与“私田”界限被打破,一律按土地好坏收税。

(2)战国时期正式废除。

4.税制改革。

税制改革首先发生在齐国。

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应用提升

1.《诗经·

小雅·

大田》中有几句诗的大意是:

“乌云遮瞒了半天,井田上润遍了雨点,这场久旱的甘霖啊!

多多撒上我的私田。

”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D)

A.当时在井田之外出现了私田

B.贵族十分关心私田的收成

C.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D.土地私有制完全确立

解析:

由材料内容可知,井田之外已经出现了私田,并受贵族的重视,说明井田制开始瓦解。

而封建土地私有制到战国时才完全确立下来。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出现。

(1)时间:

战国时期。

(2)标志:

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全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2.形式。

(1)君主私有土地:

由宫廷控制,主要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2)自耕农私有土地:

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3)地主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发展。

(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加剧。

(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推动私有制发展。

4.后果:

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1)地主和自耕农是国家的编户齐名,是国家赋税的直接提供者,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国家采取“均田”“限田”措施,如北魏至唐初实行均田制,保护自耕农经济。

【温馨提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2.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D)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西周时井田制下土地不得买卖,战国各国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土地可以买卖,井田制逐步瓦解,生产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历程。

(1)产生:

(2)发展:

汉代已较普遍,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经营方式。

(3)高峰: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2.特点。

(1)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地租,地租以实物为主,又分定额租和分成租。

(2)主要采取订立契约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3.作用。

(1)使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身份地位提高。

(2)通过抗租、减租斗争,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温馨提示】租佃关系与土地兼并是什么样的关系?

提示:

土地兼并造成自耕农数量大量减少,无地少地的农民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于是租佃土地经营方式便发展起来。

所以租佃关系是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而发展的。

3.北宋苏洵说:

“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人,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这种经营方式是(D)

A.井田制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经营方式是农民向地主租田耕种,然后五五分成,是为租佃式经营。

一、选择题

1.《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

书中记载“郤绮夺夷阳五田”“郤犨与丝矫争田”“晋郤至与周争堠田”(注:

横线处为人名)。

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B)

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   B.土地日渐私有化

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

关键信息:

《春秋》、夺夷阳五田、争田、争堠田,解答还须注意限制词:

实质。

《春秋》提供了时间信息,结合书中记载的内容可知其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私有土地的现象,故B项正确;

题干并没有表明争田者的身份,故A项错误;

从题干的时间信息来看,古代中国并没有步入封建社会时期,仅反映了土地日渐私有化,也没有反映地主土地兼并严重情况,故C项错误;

题干没有反映古代中国民族矛盾与冲突,故D项错误。

2.北宋史学家说:

“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

”材料中反映出导致当时“田制为空久”的主要原因是(D)

A.封建政治腐败B.土地兼并严重

C.土壤日益贫瘠D.人口增长迅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讲的是均田制到了唐代,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人口迅速增长,而政府手中没有过多的空闲土地,于是就不能授田了。

所以,均田制已有很长时间没有实行了。

3.土地兼并与集中,是我国土地私有制的突出特征。

宋代的土地兼并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是(D)

A.宋代实行“以军功行田宅”的制度

B.采取田庄式生产经营模式

C.宋代采取均田与限田的措施

D.宋代“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政策

宋初采取“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政策,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土地兼并尤为突出。

4.桑弘羊上书汉武帝指出:

“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也,特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

”桑弘羊建议由国家管理盐铁的直接目的是(C)

A.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B.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C.限制土地兼并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5.中国历代最高统治者都比较注意保护自耕农,主要原因是(A)

A.自耕农是封建政府的主要税源

B.受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

C.接受前朝暴政而亡的历史教训

D.稳定自耕农是发展农业的保证

自耕农是封建政府的主要税源,因此中国历代最高统治者都比较注意保护自耕农,以保障其赋税收入和巩固其统治。

6.古代民众生活艰难的现象,战国时期的记载大多类似“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西汉以后多有类似“卖田宅、鬻子孙”的记载。

这种变化反映了(C)

A.战国时期井田制得到完善

B.汉代民众生活更加艰难

C.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

D.商品经济呈发展趋势

考点: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买卖,而且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故A项错误;

“天饥岁荒,嫁妻卖子”、“卖田宅、鬻子孙”说明战国和西汉民众生活均困难,故B项错误;

从战国时期“嫁妻卖子”到西汉民众“卖田宅、鬻子孙”,说明土地成为人们的主要财产,故C项正确;

材料中的买卖属于迫于生存的手段,没有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7.据史料记载,隋文帝开皇四年,智贾租得常田一亩,交与田租银钱五文,租田人不负担田赋;

灌田水渠破而水溢,田主不负责。

据此可知(D)

A.均田制已经瓦解B.租佃制在全国范围推广

C.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D.经济生活中存在契约意识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租佃制

均田制瓦解在唐代中期,而非开皇四年,故A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租佃制在全国范围推广,故B项错误;

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而非隋文帝时期,故C项错误;

据材料“交与田租银钱五文,租田人不负担田赋”和“灌田水渠破而水溢,田主不负责”可知经济生活中存在契约意识,故D项正确。

8.“(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

”上述现象有利于(D)

A.加强对农民的控制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

材料“(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

”可知租佃关系下国家对农民的控制力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松动,故A项错误;

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力度逐渐降低,故B项错误;

减轻对农民的剥削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可知封建社会存在的土地兼并使得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农,并逐渐依附于佃户,故D项正确。

9.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

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

“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

”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D)

A.促进人口增长B.稳定地方秩序

C.完善政绩考核D.增加政府收入

古代中国的经济——唐代赋税制度

由于古代的税收的征收与人口的多少相关,唐朝政府制定婚姻年龄主要目的不是来促进人口增长,是增加政府收入,故A项错误;

稳定地方秩序和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

政绩考核与此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

增加政府收入是实行此措施的根本目的,故D项正确。

10.钱穆《国史大纲》记载:

“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C)

A.井田制B.封建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土地制度(均田制)

“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不存在土地兼并现象,故A项错误;

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故B项错误;

均田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土地兼并,故C项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之后在农村推行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不存在限制土地兼并的问题,故D项错误。

11.《魏书·

食货志》记载: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该土地制度最终废弛是在(B)

A.北魏前期B.唐朝后期

C.两宋之际D.元末明初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依据材料《魏书》、“诸男夫……受露田……妇人二十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的内容说明该土地制度是均田制,北魏开始推行,而不是最终废弛,依据所学可知均田制推行至唐朝前期,以后废弛,选择B项符合题意。

12.《史记·

萧相国世家》记载:

“何(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

曰:

‘后世贤,师吾俭;

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这表明汉代(D)

A.勤俭节约是为官之道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为官清廉不与民争利

D.买田置地是藏富传家的手段

材料主要反映汉代丞相萧何买田置地的看法,要选择偏远地方和不修围墙,原因是后代不管贤与不贤,都可以顺利发展而不被别人侵占,没有强调勤俭节约、重农抑商和为官清廉,故A、B、C项错误;

材料更多的强调买田置地是藏富传家的手段,故D项正确。

13.东汉文物《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记载了东汉某乡里百姓为解决负责集体事务的“里父老”所需经费,共同出钱买田82亩,以里官为首成立“僤”,并规定此田的所有权归“僤”,使用权归“里父老”。

这反映了当时(B)

A.世家大族控制了乡里基层政权

B.民众支持地方公共秩序的构建

C.中央政令难以畅达乡里

D.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成为普遍现象

“僤”的成立源于乡里百姓共同需要,与世家大族控制乡里基层政权无关,故A项错误;

“东汉某乡里百姓为解决负责集体事务的‘里父老’所需经费,共同出钱买田82亩,以里官为首成立‘僤’”体现了乡里百姓共同出钱解决负责集体事务所需经费,说明民众支持地方公共秩序的构建,故B项正确;

文物没有涉及中央政令信息,故C项错误;

单个史实不能说明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成为普遍现象,故D项错误。

14.“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描述的是(D)

A.西周诸侯封地的情况

B.秦朝实行郡县制后的情况

C.汉武帝时代的盛况

D.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

东汉的兴衰——豪强地主

材料“田亩连于方国”反映出该时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西周诸侯封地实行井田制,与“井田之变”不符,故A项错误;

秦朝实行郡县制后,地方分为若干郡县,地方行政区划没有州,故B项错误;

汉武帝时代施行限田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土地兼并,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东汉豪强势力膨胀,大量兼并土地,形成庄园经济,故D项正确。

15.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C)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

“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田宅逾制”,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项正确;

“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项排除;

B项无从反映;

题干体现的是政治手段,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初,民多荫附;

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给事中李安世上言:

“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

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

”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摘自《资治通鉴》卷136

材料二 (公元485年北魏)颁发诏令,实行均田;

将土地分为露田、桑田两种。

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受露田20亩。

露田加倍或2倍授给,以被轮种。

桑田为农业田,不须还官,但须在3年内种植桑、榆、枣等树,而露田在身死后或年过70岁后要还给官府。

在不宜种桑的地方,给麻田,男子10亩,妇人5亩。

奴婢可与良人接受同样数额的田地。

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

具体实行均田制时,原有的桑田,所有权不变,但要用来抵销应受份额。

已达到应受额者,不得再受,超过应受额部分,可以出卖;

不足应受额部分,可以买足。

凡土地不足之处,允许向荒地处迁移,土地富足的地方,可以随力所能及借用国有荒地耕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露田与桑田的不同之处。

(3)北魏均田制规定土地不得买卖,为什么还出现土地买卖现象?

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键是注意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其实行有缓和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的目的。

答案:

(1)农民荫附官僚地主,不仅所受盘剥加重了,而且使国家控制人口减少,不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与征发徭役、缓和土地兼并等。

(2)受田数量不同;

土地性质不同,桑田属农民私有,露田属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

(3)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土地不准买卖,但同时规定,超出或不足受田额部分的桑田可以买卖,所以出现了土地买卖的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