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添加剂Word格式.docx
《饲料添加剂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饲料添加剂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5.3.25蛋氨酸
26.3.26赖氨酸
27.3.27色氨酸
28.3.28苏氨酸
29.3.29谷氨酸钠
30.3.30引诱剂
31.3.31甜味剂
32.3.32酸化剂
33.3.33缓冲剂
4添加剂
1.4.1促生长
2.4.2微量元素
3.4.3维生素
4.4.4氨基酸
5.4.5抗生素
6.4.6驱虫保健
7.4.7防霉
8.4.8中草药
9.4.9缓冲饲料
10.4.10调味性
11.4.11激素类
12.4.12着色吸附
13.4.13酸化剂
14.4.14风味添加剂
5各种药物
1.5.1生长制剂
2.5.2腐植酸物
3.5.3兔疫球蛋白
4.5.4乌索脱氧酸
5.5.5土霉素药物
6.5.6杆菌肽锌素
7.5.7维吉尼霉素
8.5.8北里霉素药
9.5.9主要酶制剂
10.5.10驱虫保健剂
6植物物质
7注意事项
8生产厂家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是一种取代或平衡动物生态系统中一种或多种菌系的微生物制品。
狭义上讲,它是一种能激发自身有益菌种繁殖增长,同时抵制有害菌系生长的微生物制品。
其中中药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含有大量的有益菌(活性乳酸菌,双歧杆菌,芽孢杆菌),复合酶,螯合肽,脱霉剂等,作为饲料进入畜禽体内后,能迅速繁殖,一方面投入菌种的代谢物中和肠内毒素,抑制了其它有害菌丛的生长,另一方面在宿主体内形成了正常微生物菌群,为宿主合成主要的维生素,提供营养和阻止致病菌的入侵。
1.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使肠内菌群保持正常。
抑制和阻止肠内有害菌的发生,使有益菌增加,恢复维持健康的肠内菌群。
主要的抑制病原大肠菌、梭状芽胞杆菌、沙门氏菌、β溶血性类细菌等的繁殖。
2.产生消化酶,合成维生素可以产生淀粉酶和蛋白酶等消化酶以及维生素B群,另外维生素A的合成也已被证实。
3.增强免疫作用
通过刺激肠道内免疫系细胞,增加局部抗体的形成,从而增力。
巨噬细胞活性。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可使肝脏内大量蓄集有增强免疫作用的维生素A。
4.产生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对几种潜在的病原微生物均有损害作用,它是由一些特殊的物质在一些基质上形成的。
5.优化生态环境:
益生素、酶制剂在动物肠道代谢过程中,分解了不易被动物吸收利用的粗蛋白质、植酸酶及抗营养因子,明显防治了蝇蛆的滋生,有效切断了氨气、臭气的来源,使动物粪便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得到了有效降低,改善了饲养环境,降低了氨气对人体的侵害,预防了畜禽呼吸道及肠道疾病的发生。
维生素A
维生素A又名甲种维生素,抗干眼病维生素,视黄醇等,是一种环状不饱和一元醇。
其结构式如下:
纯维生素A为淡黄色晶
体,缺氧时对热稳定,有氧时对热不稳定,易被紫外线破坏。
维生素A仅存在于动物体内,植物中只有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
α、β、γ-胡萝卜素和玉米黄素在动物肠壁细胞内及肝脏、乳腺内经胡萝卜素酶作用可转化为维生素A。
饲料中胡萝卜素的90%是β-胡萝卜素,其他含量甚少,玉米黄素主要存在于玉米中,因此,在饲料中各种类胡萝卜素含量以β-胡萝卜素计。
在动物体内,胡萝卜素的吸收转化率很低,并因动物种类而异。
维生素A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一切上皮组织的完整,促进结缔组织中粘多糖的合成,维持细胞膜和细胞器(线粒体、溶酶体等)膜结构的完整及正常通透性,以及维持正常的视觉。
当维生素A缺乏时,上皮组织增生,角质化,其中以眼、呼吸道、消化道、尿道及生殖器官等粘膜上皮受影响最大。
泪腺上皮角质化,则眼泪的分泌停滞,使眼睛干燥,引起干眼症;
由于上皮组织不健全(特别是呼吸道粘膜的破坏),使细菌易入侵而引起感染,动物抗病力下降;
性腺及性器官上皮细胞的
病变常能使动物生殖能力下降或丧失,表现为受胎率下降、流产、怪胎、难产等;
维生素A不足,视紫质合成减少,产生夜盲症;
仔猪维生素A缺乏症状为偏头、旋转、步态摇幌、脊背凸起,但食欲正常。
70年代以来的研究发现,β-胡萝卜素在种畜生殖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母牛。
维生素A不易从体内迅速排出,食入量超过正常量的50~500倍会出现过多症,多出现在幼龄动物,鸡表现出精神抑郁,采食量下降,以至完全拒食。
猪常表现为被毛粗糙,对触觉特别敏感,易骨折,腹部和腿部瘀点性出血,粪尿带血,不时发抖,最终导至死亡。
小孩生长受阻,过早骨化,兔能引起流产。
维生素A在动物肝内含量很高,鱼肝油富含维生素A,全脂奶也含有一定的维生素A。
维生素A原主要存在于幼嫩、多叶的青绿饲料和胡萝卜中,随植物的熟、老逐渐减少。
水果皮、南瓜、黄玉米、甘薯也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原。
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在光热条伯件下极易被氧化,当饲料贮存较久时,会渐被破坏,鲜草在阳光下晒制过程中,胡萝卜素损失80%以上,若在干燥塔中人工快速干燥可减少损失。
维生素D
维生素D又名丁种维生素,抗佝偻病维生素等,属固醇类衍生物,为无色晶体。
维生素D的两种主要形式是D2(麦角钱上化醇)和D3(胆钙化醇),其分子结构很相似,仅侧链不同,如右:
维生素D3分别由植物麦角固醇和动物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而得。
这两种维生素D在体内必须经进一步的化学变人经才发挥生理作用。
例如,维生素D3先在肝内羟化为25-羟维生素D3,然后在肾脏中进一步羟化为1,25-二羟维生素D3或24,25-二羟维生素D3而发挥生理作用。
25-羟维生素D3也具有治疗佝偻症的作用,但主要的活性成分1,25-二羟维生素D3。
维生素D过多对动物产生不良影响,过量的维生素D能引起血钙过高,使多余的钙沉积在心脏、血管、关节、心包或肠壁,导致心力衰竭,关节强直或肠道疾患,甚至死亡。
维生素D的吸收及活性。
矿物油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
维生素D存在于动物体内,鱼肝油和动物肝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全脂奶粉、蛋类含有维生素D。
维生素D2与维生素D3对哺乳动物的活性基本相同,但对包括家禽在内的鸟类,维生素D3的活性远高于D2,约20 ̄40倍。
维生素E
维生素E又名生育酚,抗不育维生素,是一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结构相似的酚类化合物。
天然存在的维生素E有8种,即:
α、β、γ、δ-生育酚和α、β、γ、δ-生育三烯酚,其结构为:
生育二烯酚一R1一R2α-生育酚(-生育三烯酚)一CH3,一CH3β-生育酚(-生育三烯酚)一CH3,一Hγ-生育酚(-生育三烯酚)一H一CH3δ-生育酚(-生育三烯酚)一H一H其中以α-生育酚活性最高。
维生素E极易被氧化。
维生素E具有许多不同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作为动物体内的抗氧化剂,与硒协同作用,阻止细胞内、外不饱和脂肪酸和其他易氧化物的氧比,保护富于脂质的生物膜的完整,从而防止肝组织坏死和肌肉受损,维持红细胞的稳定性和毛细血管的完整性等。
维生素E与动物的繁殖机能密切相关,具有促进性腺发育,促成受孕和防止流产等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维生素E对垂体—中脑系统具有调节作用,促进产生激素刺激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
高剂量维生素E能促进免疫球蛋白的生成,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强抗应激作用等。
动物缺乏维生素E,会使多种机能发生障碍,主要表现为:
1.繁殖机能紊乱,精子数量减少,睾丸退化,不孕,流产,甚至丧失生殖能力。
种蛋孵化率低,死胚增多。
2.犊牛、羔羊,猪、兔、禽引起肌肉萎缩及营养不良症或自肌病,血管平滑肌和心肌受损,引起心力衰竭。
缺硒能促使症状加重。
3.血管和神经受损,雏鸡可发生脑软化和患渗出性素质病。
4.肝机能障碍,维生素E与硒同时缺乏时,会引起动物急性肝坏死,如果只缺乏其中之一,则为较轻的慢性病变。
5.脂肪组织软化、酸败。
出现黄膘猪(脂肪内有黄色素)。
动物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取决于日粮成分,尤其是日粮中硒和不饱和脂肪酸水平以及其他抗氧化剂的存在与否。
此外,各种应激状态都需要增加补充维生素E。
维生素E在饲料中分布广泛,青饲料和谷类胚芽中富有维生素E,但在自然干燥和贮存过程中损失很大,约90%,人工快速干燥或青贮损失较少,主要的蛋白质饲料一般均缺乏维生素E。
维生素K
维生素K是甲萘醌的衍生物,又名凝血维生素或抗出血维生素,是动物体内形成凝血酶原所必需的种维生素。
自然界存在的维生素K有两类:
绿色植物中存在的叶绿醌,称为维生素K1,另一种由动物肠内及其他微生物合成的甲基萘醌类,称为维生素K2,其结构如下。
人工合成的有维生素K3、K4,其基本结构如下。
维生素K1也能人工合成维生素K3的活性高,属水溶性,使用方便,因此应用最为广泛。
维生素K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和凝血因子Ⅶ、ⅨⅩ,并起激活作用,参与凝血过程。
动物缺乏维生素K可导致内出血,外伤凝血时间延长或流血不止。
除凝血作用外,据报道,维生素K依赖蛋白质和肽参与钙代谢。
一般情况下,由于动物消化道的某些微生物能合成足够的维生素K2,成年动物不易缺乏。
幼龄动物,特别是笼养鸡不能由合成维生素K2满足需要,此外,肠道疾病或动物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和抗菌药物制剂时,肠道微生物活力下降,可引起维生素K缺乏;
由腐烂的植物饲料(草木樨、有香味的茉莉和其他一些芳香牧草)中形成的双香豆素降低维生素K的利用率,当饲料中含有此物以及添加有磺胺类药,抗生素时,需增加日粮维生素K含量。
维生素K易被光和碱所破坏,应避光保存。
硫胺素
又名抗神经炎维生素,抗脚气病维生素,是α-酮酸脱氢酶系中的辅酶成分,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对维持神经组织和心肌的正常功能起重要作用,维持肠胃的正常蠕动和胃液分泌以及消比道脂肪的吸收和发酵的正常功能。
维生素B1缺乏,则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神经、心肌功能异常,食欲下振,消化不良,生长受阻等。
大多数常用饲料中,维生素B1含量很丰富,特别是禾谷类籽
实的加工副产品糠轶以及饲用酵母含维生素B1量很高。
块根、块茎饲料中含量较少。
吡啶硫胺素、氨丙琳是维生素B1的拮抗物,饲料中含有这些物质时可引起维生素B1缺乏;
蕨类植物中含有硫胺素拮抗物,反刍动物食后发生中毒,其症状类似维生素B1缺乏症。
新鲜鱼和软体动物内脏中含有较多的硫胺素酶,能破坏维生素B1活性,故不可生喂。
硫胺素易被热、碱破坏,在弱酸溶液中十分稳定。
加工、贮存时应加以注意。
维生素B1的需要量与饲料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有关,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愈高,维生素B1需要量增加。
核黄素
核黄素为异咯嗪衍生物,桔黄色,易被碱、光及金属元素破坏。
核黄素是许多氧化还原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能量和蛋白质代谢。
动物缺乏核黄引起体代谢紊乱。
其症状:
轻则表现为生长受阻,生产力下降,严重者,猪发生皮炎,形成痂皮及脓肿,眼结膜、角膜炎;
母畜缺乏则出现早产,胚胎死亡及胎儿畸形;
雏鸡的典型症状为足跟关节肿胀,趾内向弯曲成拳状,急性缺乏症能使腿部完全麻痹、瘫痪;
种鸡缺乏时,种蛋孵化率低,雏鸡成活率低。
动物性饲料和青饲料、酵母中含量较高,禾谷类饲料和块恨、块茎类饲料,脱脂乳中缺乏维生素B2,肠道微生物能合成部分。
动物对核黄素的需要与日粮组成和环境温度有关,日粮营养浓度高,则核黄素需要量增加,环境温度低应给较多的核黄素,种禽和妊娠动物的需要量较高。
泛酸
又名遍多酸,鸡抗皮炎维生素,是一种二肽衍生物,呈黄色粘稠油状,干热及在酸、碱溶液中易被破坏。
泛酸是辅酶A的组成成分,辅酶A参与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
泛酸在脂肪的合成和分解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皮肤和粘膜的正常功能、毛皮的色泽和对疾病的抵抗力有很大的关系。
动物缺乏泛酸主要导致皮肤和粘膜的病变,表现为表皮粗糙或羽毛稀少,毛发或羽毛脱落,而且生长迟缓、生殖功能发生障碍。
抗病及抗应激力下降。
猪表现为生长迟缓、消化道、呼吸道产生疾病,皮肤和粘膜病变,运动失调,后肢运动痉挛性鹅步,生殖机能紊乱。
雏鸡则表现为生长不良,羽毛零乱,皮炎、眼分泌粘液增加,喙角与趾部形成痂皮。
种蛋孵化率下降。
泛酸还是许多微生物的必需营养素,缺乏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泛酸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动物饲料中,在麸皮、米糠、胡萝卜、苜蓿、油饼类饲料中含量尤为丰富,块根、块茎中含量较少。
消化道微生物能合成部分泛酸。
一般单胃动物饲料中都添加泛酸。
烟酰胺
烟酸和烟酰胺总称为维生素PP或抗癞皮病维生素,是较稳定的维生素之一,不易被热、氧、光、碱、酸破坏。
烟酸和烟酰胺有同样的生理功能。
烟酸在动物体内可转化为烟酰胺,烟酰胺是辅酶Ⅰ、辅酶Ⅱ的组成部分。
而辅酶Ⅰ、辅酶Ⅱ是许多脱氢酶的辅酶,在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中起着传递氢的作用,它与糖酵解,脂肪代谢,丙酮酸代谢,高能磷酸键的生成有密切关系,并在维持皮肤和消化器官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缺乏维生素PP动物产生皮肤病变,出现癞皮病,消化道疾病,生长迟缓,粘膜发炎和溃疡,羽毛生长不良,产蛋量和孵化率下降。
引起家禽胫骨短粗病,狗黑舌病,鱼死亡率增高,鱼肉强直。
干酵母、麸皮、青饲料、动物蛋白饲料中含有比较丰富的烟酸或烟胺。
玉米、小麦、梁等谷物中的烟酸大多呈结合状态,单骨动物和家禽利用很少,日粮中均需补充,以满足需要。
饲料中色氨酸可在动物体内转为烟酰胺,但一般饲料中色氨酸含量不高,很少有过剩(一般为第三限制性氨基酸),而且转化率低,约50--60mg。
色氨酸可合成1mg烟酰胺。
过去一直认为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合成的烟酸可满足其需要,最近的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烟酸可改进高产奶牛产奶量,并减少酮病的发生。
反刍动物补充烟酸还可促进瘤胃微生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在大多数实际应用条件下,烟酸和烟酰胺产生同样的效果。
但研究发现如果加入量很少,且色氨酸含量很低时,烟酰胺的效率比烟酸要高。
维生素B6
维生素B6是吡哆醇、吡多醛、吡哆胺的总称,这三种物质在动物体内有相同的生物学作用。
维生素B6是许多氨基酸脱羧酶、转氨酶等的重要组成部分。
含有维生素民B6的酶参与几乎所有氨基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此外对脂肪、糖、无机盐的代谢也很重要。
缺乏维生素B6时,幼龄动物生长缓慢或停止。
猪、狗、猴等动物出现严重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过少性贫血,生长不良。
猪体内谷氨酸代谢紊乱引起谷氨酸在脑中积累、剌激大脑皮层,造成局部致癫痫灶,引起猪的癫痫性发作。
鸡缺乏维生素B6时,兴奋性强,有神戏症状,腿软弱,皮炎,脱毛,毛襄出血,死亡率升高,产
蛋率、种蛋孵化率下降。
研究表明,缺乏维生素B6时,动物抗体滴度低,补充后升高。
天然饲料中维生素含量丰富,酵母、谷物、豆类、种子外皮及禾本科含量都比较丰富,动物性饲料及块根、块茎中相对少。
天然存在的维生素B6很容易被动物利用,一般猪不易感缺乏,雏鸡易产生缺乏症。
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含量高时,维生素B6需要量增加。
幼龄动物`怀孕母畜和服用某些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的情况下,维生素B6需要量增加。
提高日粮维生素B6添加量可增强动物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成年反刍动物一般无需补充。
胆碱
胆碱是β-羟基乙基按的氢氧化合物,是一种强碱。
其结构如下:
它以游离胆碱、乙酰胆碱和复合磷脂的形式广泛分布于生物体中,其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胆碱作为卵磷脂、鞘磷脂的组成,在构成细胞结构和维持细胞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参与脂肪谢,可防止脂肪肝,肝、肾出血以及鸡和火鸡的胫骨粗短症。
2.以乙酰胆碱形式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
3.胆碱是一种甲基供体。
研究表明,在高胱氨酸存在或含有无机硫酸盐条件下,添加胆碱可节省蛋氨酸。
动物胆碱不足,引起脂肪代谢紊乱,出现脂肪肝,肝脏、肾脏、眼球及其他器官出血,神经失调。
猪表现为精神萎靡,生长停止,运动失调,繁殖率下降。
家禽骨骼、关节畸形、肿大,胫胃粗短,生长速度下降。
据报道,某些产褐壳蛋的鸡在
饲喂菜籽饼时产有鱼腥味蛋与胆碱不足有关。
动物性饲料、干酵母、饼粕内含胆碱十分丰富,谷物类含量少。
动物体内胆碱和蛋氨酸可相互转化,因此,胆碱的需要与饲料中蛋氨酸含量有关。
此外,日粮含能量越高,胆碱需要量越大,故饲喂高能饲料应补充胆碱。
一般生长猪和禽饲料中添加胆碱。
生物素
又名维生素H。
是动物体内许多羧化酶和羧基转移酶系的辅酶,参与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核酸等代谢,是动物皮肤、被毛、肉趾、蹄、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和健康的维持不可缺少的。
猪缺乏生物素时生长缓慢,脱毛,皮肤起干磷片能渗出褐色液体,舌上起横裂,后腿强直、软蹄踵糜烂,蹄踵和角质层开裂,繁殖下降;
禽缺乏时,喙及趾部皮炎,脚爪变形,种蛋孵化率下降,发生脂肪肝肾综合症(FLKS),生长缓慢,成活率降低。
初步资料证明,生物素还能提高铜对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少背膘厚、改进酮体质量。
生物素广泛地存在于所有富含蛋白质的饲料中,特别是花生中生物素含量很高,但变异很大,多数谷物和木薯粉一类富含淀粉的饲料中生物素很少。
玉米、大豆粕和动物蛋白饲料中的生物素能被充分利用,其他饲料中可利用的生物素很低。
鸡对麦类及其副产品中生物素可利用率约为0--20%。
动物消化道微生物能合成少量生物素。
近十多年的研究明,由于饲料中含量变化大,利用率低,单靠天然饲料提供生物素是不能满足畜、禽需要的,必须添加工业生产的生物素;
添加较高量的生物素能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防止鸡脂肪的肝肾综合症(FLKS),减少鸡猝死,降低鸡腿病;
防止畜禽应激引起的生产力下降。
猪、鸡饲料中添加生物素普遍能提高生产,降低饲料消耗,尤以大麦、小麦为主的日粮效果明显。
日粮中生物素的添加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日粮中含能量高,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高蛋白质日粮,生物素需要增加,此外,一些抑制因子影响其需要量,生鸡蛋的蛋白中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可与生物素结合,使之失去活性。
饲料中添加大量的抗生素和其他抗菌药物,或消化道疾病,可抑制或影响微生物对生物素的合成和消化道对生物素的吸收、利用。
饲料腐烂可引起生物素的破坏。
部分生物素可为肌醇所代替。
叶酸
叶酸最初由植物中分离出来,所以称之为叶酸,它是以四氢叶酸的形式在动物体内参与物质代谢的。
通过对一碳基团的传递参与嘌吟、嘧啶的合成以及氨基酸的代谢,从而影响核酸的合成和蛋白质的代谢,对正常血细胞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并能促进免疫球蛋白的生成。
动物缺乏叶酸常引起贫血、红细胞减少,生长停止,禽还表现为脊椎麻痹,羽毛脱色,繁殖能力降低和胚胎死亡率高,特别明显的是胚胎胫骨短粗和嘴呈交错形;
猪还出现皮炎,脱毛及消化器官、呼吸器官、泌尿器官粘膜受损等症状。
除木薯外,所有饲料原料均含有叶酸,特别是干酵母富含叶酸。
脱水苜蓿粉,大豆粕和鱼粉也含有大量叶酸。
但单胃动物对这些饲料中的叶酸利用很少,禽只有20%~30%。
猪与禽肠道微生物可合成部分叶酸,但无利用情况资料。
对猪、禽通常需补充叶酸以防止缺乏症,增进生产效果,提高免疫力,反刍动物一般不必补
充叶酸。
长期饲喂广谱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需增加叶酸补充量。
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之因其分子组成中含有一个钴原子又叫钴维生素,氰钴胺素,钴胺素。
维生素B12为红色、粉红色结晶,在弱酸中较稳定,不耐碱、阳光、氧化剂或还原剂。
维生素B12参与体内一碳基团的代谢,是传递甲基的辅酶,它与叶酸的作用相互联系,影响体内生物合成所需的活性甲基的形成和其他一碳基团的代谢。
因此参
与许多代谢过程。
其中最重要的是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被称为动物蛋白因子),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当维生素B12缺乏时,能引起动物恶性贫血,此外,其他组织代谢也发生障碍,如胃肠道上皮细胞的改变,神经系统的损害等。
维生素B12还促进胆碱的生成。
猪维生素B12不足表现为蛋白质沉积减少,生长迟缓甚至停滞,饲料转化率降低,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毛粗乱,皮炎及后肢运动不协调。
母猪维生素B12不足,则受胎率下降。
家禽常发生肌胃粘膜炎症,雏鸡生长不良,种蛋孵化率下降,胚胎死亡率升高,羽毛生长不好等。
植物体内无维生素B12。
分布于各处的微生物都能合成维生素B12。
动物性饲料和微生物发酵饲料中含量丰富,是动物维生素匕B12的重要来源。
动物饲料中的钴不足影响消化道微生物合成维生素B12,磺胺类药和抗生素可抑制微生物合成维生素B12。
猪、家禽通常需要补充维生素B12,而成年反刍动物只需补充足量的钴就能满足需要。
不含微生物饲料的全植物性饲料中需要添加动物全部需要量的维生素B12。
维生素C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是一种多羟化合物,极易被氧化,微量金属离子(Cu++、Fe++等)能促使维生素C氧化失效。
维生素C的主要作用力为:
1.参与细胞间质的生成维生素C是合成胶原和粘多糖等细胞间质时所必需的物质。
当维生素C不足时,动物出现坏血病,此时,毛细血管因细胞间质减少而变得脆弱,通透性增加,引起皮、肌肉、肠胃粘膜出血,软骨、骨、牙齿、肌肉及其他组织的细胞间质减少,则骨骼、牙易折断或脱落,创口溃疡不易愈合。
2.具有解毒作用某些毒物如铅、砷、苯等以及某些细菌毒素进入体内,投给大量维生素C可缓解其毒性
3.参与体内氧化还原过程中氢的转移。
4.参与体内其他代谢在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过程,酪氦酸代谢过程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过程都需维生素C存在。
维生素C能促进肠道内铁的吸收,故临床上治疗营养性贫血时,常以维生素C作辅助药物。
5.有抗氧化作用。
也具有抗感染和抗各种应激的能力,一些研究者还发现,抗坏血酸与蛋壳质量有关。
大多数成年哺乳动物和家禽均能在其肝脏或肾脏内合成维生素C,马铃薯、甜菜、奶粉和青绿饲料中含有维生素C,但加工、贮藏过程中易被破坏。
一般情况下,饲料和体内合成的维生素C能满足成年动物需要,但幼龄动物和成年动物在某些环境、营养和疾病情况下需要补充维生素C。
通常在如下情况使用:
①作为早期断奶幼畜人工乳中的添加物;
②各种应激情况下,如高温、生理紧张、运输、饲料改变、疾病等不仅动物合成维生素C能力降低,同时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也增加;
③在临床
上为了加速创口愈合或解毒也常用维生素C;
④鱼虾饵料中一般需添加。
大多数鱼虾合成维生素C能力很低,易产生缺乏症,特别是高温条件下,添加维生素C能降低死亡率。
肌醇
肌醇即六羟基环己烷,是活组织中的结构成分,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组织中。
肌醇有亲脂性,与胆碱一同起着维持正常的脂肪代谢,防止脂肪肝的作用。
自然状态下陆生动物一般不会缺乏。
水生动物易感缺乏,主要表现为消化机能差,饲料利用率低,生长缓慢,鲤鱼背部表皮还出现糜烂;
鳗鲡则出现灰白肠;
鲑蹲有烂鳍、胃胀、贫血等症状。
因此,水生动物日粮中,常需增补肌醇。
各种谷物、酵母、蔬菜、水果以及肉类、乳等含有丰富的肌醇。
水生动物对肌醇的需要随日粮中含糖量增加而增加,幼龄和产卵前后的种鱼需要量增加。
对虾以及其他甲壳类动物饲料中还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