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1873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肉类产品总产量和总消费量始终处于世界首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猪产业一方面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等引致的需求强力拉动,另一方面因生猪产业已演变为农村居民重要收入来源和城镇居民菜篮子工程重要组成部分而得到政府的强劲推动,使我国生猪养殖产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猪肉产量近10年来稳居全球第一。

国外先进养猪技术的引进、饲料工业的飞速发展和防疫体系的完善,促使我国养猪业迅猛发展,养猪水平提高。

但同时我国也存在着大规模现代化养殖场、中小规模传统养殖场与散养户并存的现象。

规模大小不等、水平参差不齐,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未来我国生猪养殖业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生猪及生猪养殖业分类

(1)生猪分类

根据生猪的代次繁育关系,可以将其分为纯种猪、父母代种猪/二元种猪、商品代肉猪/三元猪。

纯种猪指单一品种内配种选育的种猪,用于优良基因的选育和扩繁,包括曾祖代种猪、祖代种猪;

二元种猪(或父母代种猪)指两个不同品种纯种猪杂交的种猪,用于继续繁育三元猪;

三元猪(或商品代肉猪)指二元种猪与其他品种种猪杂交的生猪,育肥后用于食用。

生产曾祖代种猪的原种猪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国内主要引进长白、大约克和杜洛克三个品种。

国内种猪场向国外原种场进口其生产的祖代种猪,通过同品种纯繁扩充祖代产能,并通过纯种母猪和公猪杂交生产父母代二元种猪,在国内种猪市场销售。

没有种猪繁育能力的小型养殖场/户通过向种猪场购买父母代二元种猪,产下的仔猪经育肥后就可以作为商品猪销售到市场上。

生猪养殖产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多元代次畜禽产业,其产业链是以“曾祖代种猪—祖代种猪—父母代种猪/二元种猪—商品代肉猪/三元猪”良种繁育体系为基础,包括养殖、屠宰、加工至肉制品消费的完整、系统的商业链条。

我国地方品种猪种类较多,主要有东北民猪、八眉猪、太湖猪、金华猪、荣昌猪等。

我国地方猪种整体上属偏脂肪型,主要具有适应性强、肉质好等优势,但相对引入猪种存在生长慢、脂肪多等劣势。

地方猪种和引入猪种主要特点对比如下表所示:

伴随着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我国生猪品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20年前,遍布中国的还是国内地方猪种,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瘦肉率高、生产性能优良的瘦肉型良种猪,倍受消费者欢迎。

我国在杂交猪种方面,以杜洛克、长白、大约克三品种猪杂交获得的三元商品猪,因其瘦肉率高、生产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等优势,成为商品猪养殖的主流,也是目前全球杂交模式中采用最多的杂交组合。

目前以“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为主的引进品种占出栏总数的70%以上,是我国猪肉生产的主力,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

(2)生猪养殖业分类

生猪养殖业包括两个细分子行业,分别为种猪养殖和商品猪育肥养殖(也称育肥猪养殖)。

种猪养殖主要侧重于优良品种的选育,注重种猪繁殖的质量,涉及品种培育、代系繁殖和养殖三个方面的技术要求。

影响收益的因素有品种培育的效率和市场价格两个方面,通常来说,种猪养殖毛利率较高。

由于纯种种猪价格较贵,而且不同品种之间的品种培育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因此种猪养殖投入较大、技术含量较高而且风险较大。

商品猪育肥养殖主要是购入父母代种猪或商品代仔猪进行育肥,只涉及繁殖、养殖技术,相对而言,技术风险不高,毛利率也不高,影响收益的因素主要是市场价格。

小规模生猪养殖企业和散户大多数只是从事商品猪的养殖,但规模化生猪养殖企业基本都会从事种猪养殖和商品猪养殖两个业务,很少有只从事其中之一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于大规模生猪养殖而言,种猪的质量和充足供应至关重要,为了保证种猪的充足供应,需要进行后备种猪的配种和选育,不达标仔猪将作为肉猪饲养出售以便提高收益;

在较大规模的商品猪养殖企业中,种猪养殖是其关键的一环,种猪养殖的规模还成为制约其商品猪养殖规模扩张的重要因素。

按饲养阶段,生猪养殖业分可以进一步分为:

①专业母猪养殖户,是专门饲养二元母猪并出售仔猪的养殖户。

其母猪主要从附近较大规模的猪场或种猪场购得,或者从自家母猪所繁殖的后代中挑选,所生产的仔猪主要提供给周围的专业育肥猪养殖户;

②专业育肥猪养殖户,买仔猪进行饲养的养殖户,4个月即可出栏上市,周期较短,目前专业育肥猪养殖户是我国生猪生产结构中的主要力量;

③自繁自养养殖户,购进或自产母猪专门生产仔猪,最终饲养至出栏上市,自繁自养模式涵盖了从种猪到育肥猪的整个生产过程;

④专门生产种猪的养殖户,种猪养殖是养殖风险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阶段,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企业往往重点经营这一环节。

2、生猪产业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生猪产业经历了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统购统销阶段、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市场放开阶段和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推进的转型发展阶段,取得了较大成就,逐步从农村居民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生猪产业发展历程:

(1)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统购统销阶段(1949-1984)

建国初期,主要农副产品实行有计划的统购统销政策。

生猪生产实行“调五留五”政策,主要特点是养殖规模小、生产水平低、产品短缺,种、料、药和技术服务等处于起步阶段,生产和消费严格按国家计划调配。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养猪生产力低下,肉食品供给匮乏,人均猪肉消费很低。

1984年,全国猪肉产量1445万吨,人均占有量仅13.84千克,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高达93.78%,1979-1984年猪肉产量年均增速7.61%。

(2)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市场放开阶段(1985-1997)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调动了畜禽养殖的积极性,生猪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逐步取消生猪派养派购,实行自由上市,随行就市,按质论价,生猪购销政策放开。

随着“菜篮子工程”和生猪产销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生猪生产发展迅速,居民猪肉消费大幅提高。

1997年,全国猪肉产量3956万吨,人均占有量增加到29.09千克,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下降为68.3%,1985到1997年猪肉产量年均增速6.7%。

(3)从传统向现代推进的转型发展阶段(1998-至今)

1998年以来,生猪养殖从以数量增长为主逐步向数量质量并重、优化结构和增加效益为主转变。

主要特点是生猪养殖开始向优势区域集中,产业整合速度加快,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2007年以来,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良种覆盖率逐步提高,现代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三、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

上游主要为饲料原料、疫苗兽药行业,下游为养殖企业、养殖户(种猪、仔猪的下游市场)和生猪屠宰加工业(商品猪的下游市场)。

近年来各个环节的企业呈现逐步向上下游延伸,整个产业链的整合已是大势所趋。

而我国生猪养殖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也都在逐步整合。

对于上游饲料生产、兽药疫苗企业而言,企业多是看到生猪养殖发展潜力极大,通过产业链延伸整合可获得更大的盈利空间,并拉动饲料生产、兽药疫苗企业的扩张;

对于生猪养殖企业而言,由于其处于产业链关键地位,其向上游兽药疫苗以及下游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行业延伸都较为容易,通过向上游延伸,生猪养殖企业原料成本可降低并保证饲料的安全,通过向下游延伸,在猪价下跌时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

屠宰制品行业向上游发展则是出于对食品安全的需求。

行业产业链如下:

1、上游行业

饲料原料和疫苗兽药生产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呈稳定发展态势,并开始由速度型向质量速度并重型转变,行业上游原材料生产商和供应商众多,竞争比较充分,可以为行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保障。

同时,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直接推动这些上游行业的发展。

2、下游行业

下游行业主要为种猪扩繁、商品猪养殖、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业。

下游行业以种猪育种及扩繁为基础,下游行业的经济效益、产品质量与种猪育种及扩繁的质量息息相关,其发展与下游产业发展的关联度较强,下游行业发展成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产业政策支持

在国内畜牧业养殖规模化水平还很低的状态下,国家政策大力持续的扶持是推进规模化进程的强大动力。

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

随着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政府部门加大了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扶持力度,支持规模养殖场户开展标准化改造,强化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为了缓解生猪生产的周期性波动,稳定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保证居民的食物供应,改善居民的饮食结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国家在区域发展、养殖模式、用地支持、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出台了诸多政策,鼓励生猪生产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2)较大的猪肉消费市场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需求出现新的变化:

农村居民口粮消费继续下降,畜产品消费快速增加;

城市居民畜产品消费不断升级,优质安全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扩大内需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战略深入实施,猪肉消费需求仍将继续刚性增长。

猪肉消费需求的增长将带动种猪育种与扩繁企业的发展。

(3)散养退出给规模化养殖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养殖习惯的影响,散户养殖技术落后,科学化管理程度不高,具体体现在:

首先,对疫病的预测和控制力不强,散户饲养生猪的死亡率普遍较规模养殖企业高;

其次,环保投入不足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在我国广大农村,猪舍粪便排放方式大多是结合水冲洗的直接排放,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直接产生了严重的有机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又加剧了生猪疫病的风险;

再次,由于散养户养殖规模过小、分布区域广泛,安全饲料的使用意识淡薄,不易受相关部门的监管,因此在生猪的生产管理过程中对抗生素等添加剂的使用不规范,容易引起食品安全事故。

随着规模化养殖优势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散养户被迫退出,散养退出给规模化养殖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4)消费理念的变化

目前大部分猪肉品质还处于无差异化的状态,但是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肉制品的安全、健康和营养的重视,高端猪肉在享受较高溢价的情况下仍受到追捧。

大型规模养殖企业一般拥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再加上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其生产的猪肉因为有了质量保证,就比较容易形成品牌效应。

高端猪肉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2、不利因素

(1)生猪价格波动

我国生猪价格存在3-4年为一个波动周期的特征。

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使得生猪养殖业的盈利水平呈现周期性波动,生猪养殖业的波动对于种猪育种与扩繁企业发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2)疾病威胁

规模化生猪养殖行业面临各种疫病的威胁。

如果爆发大规模的疫情,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财产损失,即使生产不受影响,疫病的发生与流行也会对消费者心理产生冲击,导致销售市场的萎缩从而影响种行业内企业的发展。

(3)原材料的制约

玉米、豆粕、饲料是企业的主要原材料。

从长期来看,生猪价格会消化饲料、玉米、豆粕等原材料的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

但是从短期来看,饲料、玉米与豆粕价格的波动,将会对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于规模化、专业化的种猪育种企业来讲,如不能获得稳定的原材料供给,将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4)行业规范性差、技术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目前散养仍占较大的比重,散户的管理水平比较低,与猪肉质量关系比较密切的饲料、兽药和疫病防控方面都不能得到规范化的管理,市场比较混乱。

只有较大规模的企业才有资金和动力采取质量标准认证管理,采取隔离饲养、对猪舍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及时进行免疫、对患上传染病的生猪进行处理等手段,但是这些企业的出栏量仅占很小的比例,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较差,从而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注水肉、瘦肉精等事件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对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近几十年来整体发展水平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相关部门出台了较多的行业标准规范,但是产业集中度依然有待提高,存在猪品种杂多,养殖企业数量多,布局不够合理,养殖设备现代化程度不高,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不够周全等问题,行业规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国生猪养殖长期以散养为主,科技含量不足导致技术水平发展十分滞后,主要体现在育种、繁育两大方面。

2014年,我国能繁母猪存栏近5000万头,每头能繁母猪年均出栏13-14头左右,和世界先进国家的25头生产水平相差甚远。

五、行业进入壁垒

我国散养生猪历史悠久,对于拥有土地和粮食的农户来说,进入壁垒较小。

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养殖规模在50头以内的小规模养殖场发展速度较快。

这部分小规模养殖场在占用土地、资金和人力成本有限的情况下,进入壁垒也较小。

但目前从事1000头以上的中型或大型生猪养殖不同于小规模养殖,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主要包括:

1、资质壁垒

生猪养殖是国家重点监管行业,需要拥有《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等业务资质,并拥有完善的环境保护设施。

如果资质不齐全,可能会被监管部门勒令停业并处罚。

2、疫病防治壁垒

生猪疫病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因此,疫病防治风险是生猪养殖面临的最大风险,也是制约生猪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单一养殖场规模越大,疫病防治风险和难度越大,因此,有效的疫病防治体系的建立是生猪养殖的壁垒之一。

3、养殖场地壁垒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业用地日益紧缺。

生猪养殖难以实现笼养,因此占用土地面积相对较大;

规模化养殖对饲养环境的要求较高,养殖场往往需要建在隔离条件好、污染源少、周边人员活动少的区域,且养殖用地必须交通便利,否则运输成本过高。

传统生猪养殖模式下,生猪养殖区与生活区混杂在一起,猪场建设随意性较大,污水随意排放,对区域生产生活形成严重影响。

随着“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的相继出炉,各地方政府出于环保考虑,严禁规模化养殖企业存在上述现象,纷纷划定适养、限养、禁养区域,禁止企业在不合适的区域进行生产,给企业养殖场地选址带来一定的压力。

因此,如果场地问题不能保障,将无法开展生猪规模化养殖活动。

在以上因素制约下,大面积养殖用农业土地具有稀缺性,规模养殖存在场地壁垒。

4、养殖资金壁垒

种猪养殖规模直接决定了生猪养殖规模和发展速度,大规模生猪养殖需要建立良种繁育体系,而优良纯种猪的价格一般在3000元/头-15000元/头,资金需求量较大;

规模化养殖还需要投资养殖所需的固定资产、养殖设施以及环境处理等相关配套设施;

同时生猪养殖周期相对较长,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较多的流动资金用于周转。

因此,规模养殖存在资金壁垒。

5、养殖人才和技术壁垒

生猪规模化养殖需要高素质管理人员的同时,还需要配备具有养殖经验的养殖管理人员、技术指导人员和疫病防治专业人员。

以上人员的数量必须和养殖规模同比例扩大,否则规模养殖的持续扩张难以实现。

养殖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将人员持续引进和后续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企业文化的深入人心又非一蹴而就。

同时随着生猪养殖行业从传统分散的饲养方式向规模化发展,养殖效益的高低成为了行业内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专业化种猪育种需要较强的技术支持与技术积累,才能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种猪养殖包括饲料配方技术、遗传育种技术、疫病防治技术、养殖管理技术等许多方面,而商品猪的养殖效益取决于种猪的繁育、猪群的管理、猪舍管理等一系列技术要素;

同时,随着人们对食品差异化的追求和安全要求的逐步提高,养殖企业还必须不断提高养殖技术的科研水平以适应市场。

六、行业市场规模及前景

1、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政策的带动和市场的拉动下,生猪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1)猪肉产量持续稳定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猪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增长。

2015年,全国生猪存栏45113万头、出栏70825万头、猪肉产量5487万吨,均居世界第一位,分别是1978年1.57倍、4.44倍和7.25倍,年均增长1.30%、4.35%和5.82%,有力保障了城乡居民猪肉消费需求。

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63.62%左右,始终是肉类供给的主体。

与“十一五”末相比,生猪存栏量下降2.9%、生猪出栏量上升6.2%、猪肉产量上升8.2%、占肉类比重下降0.36%。

(2)生产效率明显提升

首先是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

2007年以来,国家启动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和畜禽标准化养殖(“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项目,累计支持近7万个规模养殖场户标准化改造。

2010年起,农业部组织实施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在全国创建了1567个生猪标准化示范场,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推动全国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高。

在全行业的共同推动下,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等现代化设施设备广泛应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步伐加快。

2014年,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为41.8%,比“十一五”末提高了73个百分点,已成为猪肉市场平稳供给的重要支撑。

其次是种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生猪遗传改良计划持续推进,引进品种本土化进程加快,分子育种技术应用取得明显进展,育种能力不断提升。

目前,96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育种群存栏达15万头;

成立了国家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建立了武汉、广州等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确立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区)54个,育成了10个新品种和配套系。

人工授精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主产区人工授精率达85%以上。

伴随着现代化设施装备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生猪养殖效率持续提高,为构建生产高效资源节约的现代生猪生产体系奠定了基础。

(3)产业格局逐渐优化

一是生产区城化产业化进程加快。

猪粮结构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特征,传统的粮食主产区大多是生猪优势区,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中原、东北和两广等地区,目前排名前十位的省份生猪出栏占全国总量的64%;

500个生猪调出大县出栏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产业化进程加快,大量社会资本投向生猪产业,涌现出一大批产业化企业集团,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的上市公司已达12家。

前10大养猪企业生猪出栏占全国的3%。

二是生猪定点屠宰逐步规范,生猪屠宰布局和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加快,技术水平升级加速。

全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2937家,比“十一五”末增长17.9%。

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清理工作持续推进,屠宰企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势头良好,部分品牌屠宰加工企业跨省配置生产资源,实现了连锁经营、冷链配送直供直销,优质猪肉产品跨区域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目前,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量占全国的68%,前50名屠宰企业屠宰量占全国的18%。

(4)信息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养殖档案管理不断规范,并逐步实现从纸质档案向数字档案的转变,为构建猪肉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奠定了基础。

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信息平台的不断完善,初步实现了种猪良种登记、生产性能等数据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和网络化评估。

猪饲料原料营养成分基础数据不断充实,精准配方水平持续提高。

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逐步推广应用,养殖销售、服务等线上线下结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效能。

重庆、湖北、湖南和浙江等省市已经构建了生猪及产品电子交易平台。

(5)质量安全和疫病防控成效显著

持续开展饲料专项整治,实施抗生素残留和瘦肉精监测,推行屠宰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制度,规模养殖场和屠宰企业生产管理更加规范,猪肉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高。

2015年,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99.4%,畜产品中“瘦肉精”监测合格率99.9%,生猪疫病防控措施不断加强,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生猪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疫病流行强度逐年下降,发病频次大幅降低,发病范围显著缩小。

(6)屠宰行业加快转型升级

199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我国生猪屠宰行业进入依法管理新时期,生猪屠宰行业技术水平升级加快,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势头良好。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生猪定点屠宰企业14720家,其中规模以上屠宰企业近2500家,年屠宰量占比超过70%,全国共有肉类注册商标600余个。

部分品牌屠宰加工企业开始跨省配置生产资源,冷链物流配送体系迅猛发展,品牌猪肉专卖店、连锁店、加盟店迅速扩张,地区市场封锁现象逐步破解,优质猪肉产品跨区域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2、生猪产业前景

(1)需求分析

①猪肉消费一直是居民肉类消费的主体

上世纪80年代以前,猪肉占居民肉类消费比重的90%以上。

进入80年代,随着肉类消费的多样化发展,猪肉消费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其比重有所下降。

到目前为止,猪肉消费仍占肉类消费总量的60%以上,依然是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的绝对主体。

②猪肉消费需求仍有一定的增长潜力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水平差距还很大,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与城镇居民消费量差距仍然不小。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占总人口60%的农村居民猪肉消费必将进一步增加。

加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增城市居民对猪肉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将出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因此,我国猪肉消费仍有一定的增长潜力。

③未来十年猪肉消费增幅将逐步趋缓

研究表明,2000年-2011年,猪肉消费在居民肉类消费中的比重逐步下降,由68.3%下降至63.2%。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乡住户消费调查数据,2011年城乡不同收入组居民猪肉消费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今后一段时期,猪肉消费增长总体将趋于平缓。

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将达到42.8kg,2025年达到43.9kg。

根据现有研究结果,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5亿,2025年将达到14.8亿。

据此推算,2020年我国猪肉消费量将达到约6200万吨,2025年约6500万吨。

(2)生产发展

①生猪生产总体仍保持增长,未来十年生产增幅将进一步下降

根据农业部数据,按1984-1993年、1994-2003年和2004-2013年三个十年为阶段统计,我国猪肉产量年均增长幅度分别为7.05%、2.84%和2.38%。

可以看出,尽管生猪生产增幅趋缓,但总体仍保持增长趋势。

我国生猪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正在从以数量增长为主逐步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增加效益为主转变,猪肉产量增长幅度进一步下降成为必然。

上一个十年,我国生猪生产年均增长幅度2.38%,在增长期中处于“2时代”。

预计未来十年,我国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