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电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1636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电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电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电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电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电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电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电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电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电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多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

”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鲁肃问∶“哪里去取?

”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

”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

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

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

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搬箭的五百个军士已经等在江边了。

每条船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

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

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根据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相关内容改写。

6景阳冈

  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

此去离县治还远。

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

”武松入到里面坐下,把梢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来吃。

”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了一碗酒来。

武松拿起碗,一饮而尽,叫道∶“这酒好生有气力!

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

”酒家道∶“只有熟牛肉。

”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

”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盘子将来,放在武松面前,随即再筛一碗酒。

武松吃了道∶“好酒!

”又筛下一碗,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来筛。

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

”酒家道∶“客官要肉便添来。

”武松道∶“我也要酒,也再切些肉来。

”酒家道∶“肉便切来,添与客官吃,酒却不添了。

”武松道∶“却又作怪。

”便问主人家道:

“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

”酒家道∶“客官,你须见我门前招旗,上面明明写道‘三碗不过冈’。

”武松道∶“怎地唤做三碗不过冈?

”酒家道∶“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

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

因此唤做‘三碗不过冈’。

若是过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更不再问。

”武松笑道∶“原来恁地。

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酒家道∶“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做‘出门倒’。

初入口时,醇好吃,少刻时便倒。

”武松道:

“休要胡说。

没地①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酒家见武松全然不动,又筛三碗。

武松吃道:

“端的好酒!

主人家,我吃一碗,还你一碗钱,只顾筛来。

”酒家道:

“客官休只管要饮,这酒端的要醉倒人,没药医。

“休得胡说!

便是你使蒙汗药在里面,我也有鼻子。

”店家被他发话不过,一连又筛了三碗。

武松道:

“肉便再把二斤来吃。

”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酒。

武松吃得口滑,只顾要吃,去身边取出些碎银子,叫道:

“主人家,你且来看我银子,还你酒肉钱勾②么?

”酒家看了道:

“有余,还有些贴钱与你。

“不要你贴钱,只将酒来筛。

“客官,你要吃酒时,还有五六碗酒哩,只怕你吃不的了。

“就有五六碗多时,你尽数筛将来。

“你这条长汉,倘或醉倒了时,怎扶的你住?

”武松答道:

“要你扶的不算好汉。

”酒家再筛了六碗酒与武松吃了。

绰了梢棒,立起身来道:

“我却又不曾醉。

”走出门前来,笑道:

“却不说‘三碗不过冈’!

”手提梢棒便走。

  酒家赶出来叫道∶“客官那里去?

”武松立住了,问道∶“叫我做甚么?

我又不少你酒钱,唤我怎地?

”酒家叫道∶“我是好意。

你且回来我家看官司榜文。

”武松道∶“甚么榜文?

”酒家道∶“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

官司如今杖限打猎捕户,擒捉发落。

冈子路口两边人民,都有榜文。

可教往来客人,结伙成队,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其余寅、卯、申、酉、戌、亥六个时辰,不许过冈。

更兼单身客人,不许白日过冈,务要等伴结伙而过。

这早晚正是未末申初时分,我见你走都不问人,枉送了自家性命。

不如就我此间歇了,等明日慢慢凑的三二十人,一齐好过冈子。

”武松听了,笑道:

“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

你休说这话来吓我!

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酒家道“我是好意救你。

你不信时,进来看官司榜文。

“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

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我?

“你看么!

我是一片好心,反做恶意,倒落得你恁地说。

你不信我时,请尊便自行。

  那酒店里主人摇着头,自进店里去了。

这武松提了梢棒,大着步自过景阳冈来。

约行了四五里路,来到冈子下,见一大树,刮去了皮,一片白,上写两行字。

武松也颇识几字,抬头看时,上面写道:

“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

请勿自误。

”武松看了,笑道∶“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

我却怕甚么!

”横拖着梢棒,便上冈子来。

那时已有申牌时分。

这轮红日,厌厌地相傍下山。

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

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

行到庙前,见这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

武松住了脚读时,上面写道:

  “阳谷县示:

为这景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近来伤害人命。

见今杖限各乡里正并猎户人等,打捕未获。

如有过往客商人等,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冈。

其余时分及单身客人,白日不许过冈。

恐被伤害性命不便。

各宜知悉。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

欲待发步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

“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存想了一回,说道:

“怕甚么!

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梢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

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

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

武松自言自说道:

“那得甚么大虫!

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梢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

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梢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

  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

”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将下来。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

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

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

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

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

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

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

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

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

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

那大虫气都没了。

武松再寻思道:

“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

”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

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疏软了。

  武松再来青石坐了半歇,寻思道∶“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我却怎地斗得他过?

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

”就石头边寻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下冈子来。

  本文选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作课文时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①〔没地〕莫非,难道。

  ②〔勾〕同“够”,这里读gò

u。

本文有的用字与现在不同,遵照原文,未加改动。

7* 猴王出世

  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可以猜猜大致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

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

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

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①耍。

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

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

古云:

“禽有禽言,兽有兽语。

”众猴都道:

“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

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

”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唤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

众猴拍手称扬道:

“好水!

好水!

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

”又道:

“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

“我进去!

我进去!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

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

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

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

“大造化!

大造化!

”众猴把他围住,问道:

“里面怎么样?

水有多深?

”石猴道:

“没水!

没水!

原来是一座铁板桥。

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众猴道:

“怎见得是个家当?

”石猴笑道:

“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

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

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

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

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

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

都道:

“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

”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都随我进来!

进来!

”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

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

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石猴端坐上面道:

“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

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本文选自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一回,选作课文时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①〔顽〕同“玩”。

8* 红楼春趣

  《红楼梦》中的许多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读读课文,能大致读懂就可以。

读后和同学交流:

宝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一语末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吓了一跳。

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头子们回道:

“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

”众丫鬟笑道:

“好一个齐整风筝!

不知是谁家放的,断了线,咱们拿下他①来。

”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

“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

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紫鹃笑道:

“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

二爷也太死心眼儿了!

我不管,我且拿起来。

”探春笑道:

“紫鹃也太小器,你们一般有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

”黛玉笑道:

“可是呢。

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②。

  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来:

也有美人儿的,也有沙雁儿的。

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

宝钗等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

宝琴笑道:

“你这个不好看,不如三姐姐的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

”宝钗回头向翠墨笑道:

“你去把你们的拿来也放放。

  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

“把昨日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

”小丫头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

“晴雯姑娘昨儿放走了。

”宝玉道:

“我还没放一遭儿呢!

”探春笑道:

“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

“再把大螃蟹拿来罢。

”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回说:

“袭姑娘说:

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

”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

“放起来!

  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了,丫头们在那山坡上已放起来。

宝琴叫丫头放起一个大蝙蝠来,宝钗也放起个一连七个大雁来,独有宝玉的美人儿,再放不起来。

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

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

“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黛玉笑道:

“那是顶线不好。

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

再取一个来放罢。

  宝玉等大家都仰面看天上这几个风筝起在空中。

一时风紧,众丫鬟都用绢子垫着手放。

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

黛玉因让众人来放。

众人都说:

“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

”于是丫头们拿过一把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

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

众人仰面说道:

“有趣,有趣!

”说着,有丫头来请吃饭,大家放散。

  本文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编者所加。

  ①〔他〕这里指风筝。

  ②〔放晦气〕一种民俗,放风筝时故意剪断扯线,让风筝飞走,认为可以放走坏运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