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备战高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A.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
B.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
C.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
D.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简,古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称为“策”。
东宫,太子所居之宫,借指太子,后也可指皇太后,如清朝有东、西宫皇太后之分。
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后世称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幕府中的僚属称幕僚。
漕运,古代中央政府将各地所征收的粮食等经水路运往首都或指定地点的运输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秦起宗勤于学习,富有学识才华。
他生长兵间,缺纸少书,依靠父亲削柳为简进行学习;
十七岁时,创立蒙古学并取得成功,被委以重任,连连升迁。
秦起宗虑事周密,善于审时度势。
元文宗即位,准备征讨八番,秦起宗认为蜀省尚未平定,会对武昌形成威胁,极力劝阻威顺王远行征讨,避免了祸患。
秦起宗忠于职守,劾奏直言无讳。
任中台御史,坚持弹劾和尚不法行为,使其被定罪;
又弹劾卜咱耳不伦之事,使其被流放岭南,皇上嘉其行,纳其言。
秦起宗体恤百姓,为政廉俭务实。
到任抚州路总管时,要求下属官员降低接待宴席的规格,并将费用归还百姓,从此革除了当地官员铺张宴集的风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
②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
【答案】
(1)D
(2)B
(3)A
(4)①有时确实遭灾而官员压制不报,有时无灾却上报有灾,秦起宗微服私访得到了实情,人们都认为他很英明。
②我本是农家子弟,安于俭省节约,追求安宁平静,希望让我的百姓改变这种风气。
【解析】【分析】
(1)本题中,“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
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这段话是说“弹劾中丞和尚接纳妇女、贱买县官房屋,(却)没有批复。
秦起宗跟从台官入宫进见,长跪争辩了很久,皇帝命令他起来,他不肯起来,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就出来了”,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中丞和尚”“妇人”“县官屋”“起宗”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买”是动词,宾语是“县官屋”,“不报”是说前面“弹劾的内容”没有得到批复,故应在“县官屋”和“不报”之间断开,这就排除AB两项;
“久之”意思是“很久”,是说“跽辩”很久,二者不能断开,且“敕令起”的主语应是“皇帝”,而“起宗”应是“不起”的主语,“敕令起”和“起宗不起”是两个各自完整的句子,应该分开,这就排除C项,故选D项。
(2)B项,“东宫……后也可指皇太后,如清朝有东、西宫皇太后之分”错误,选项举例错误,因为只在汉代有这种说法,且“东宫太后”也不是“东宫”可以指代。
故选B项。
(3)A项,“秦起宗……创立蒙古学……”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年十七,会立蒙古学”,“蒙古学”是蒙古语学校,而且也不是秦起宗创立。
故选A项。
(4)本题中,第一句中,“或”,有时;
“有司”,有关官员;
“抑”,压制;
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微行”,微服私访;
“得实”中“实”活用为名词,实情;
“以为”,认为。
第二句中,“素”,本来;
“我素农家”是判断句;
“安”,安于;
“务”,追求;
“庶”,希望;
“使”,让;
“化”,改变,“之”,代词,代这种风气。
故答案为:
⑴D;
⑵B;
⑶A;
⑷①有时确实遭灾而官员压制不报,有时无灾却上报有灾,秦起宗微服私访得到了实情,人们都认为他很英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能力,注意文句的句首发语词。
文言断句时,要在句首发语词后断句,然后根据其他语法成分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注意积累这些知识。
文化常识丰富多彩,要多积累多背诵,积累时要注意分类进行。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注意疏通文本大意。
通过翻译疏通文本大意,然后阅读选项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文段进行辨析。
⑷本题考查的是文言翻译的能力,注意把重点词翻译出来。
文言翻译的得分点在重点词上,所以一定要把重点词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
秦起宗字元卿,祖籍上党,后迁居广平洺水县。
秦起宗生长在军队中,读书无法得到纸,其父削柳木为片,写好后教他;
能背诵后,削去再写新的内容。
十七岁时,适逢设立蒙古学,他一学就会,被征召为武卫译史。
御史中丞塔察儿爱惜他的才能,升任他为尚书省译史。
元仁宗即位,他又转迁任中书省译史,屡次升迁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上奏说:
“东宫的属吏,辅佐引导道德信义(是职责),财物不是(应该)管理的。
”朝廷认为他是正确的。
又升任南台御史。
建康(南京)是多水的地方,有时确实遭灾而官员压制不报,有时无灾却上报有灾,秦起宗微服私访得到了实情,人们都认为他很英明。
元文宗即位,命令威顺王征讨贵州苗族八番。
这个时候,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兼宣政院使囊加台造反没有平息,秦起宗竭力陈说武昌是重镇,应防备上游的军队,亲王不能离开湖广远去,极力阻止了这件事。
等到威顺王入朝谒见,文宗对他说:
“征讨八番的行动,要不是秦元卿,几乎失策。
”朝廷议论让秦起宗治理蜀地,幕府忘了他的名字,说秦元卿,文宗提笔改正“起宗”,皇帝对他的关注达到如此程度。
授上书省御史,弹劾中丞和尚接纳妇女、贱买县官房屋,(却)没有批复。
秦起宗跟从台官入宫进见,长跪争辩了很久,皇帝命令他起来,他不肯起来,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就出来了;
第二天,立太子,有赦免命令,秦起宗又上奏:
“不处罚和尚,不能正国法。
”和尚服罪。
皇帝说:
“做御史,应该像这样。
”又弹劾福建地方长官卜咱耳,曾与父亲的妾私奔,其父气死,使天常混乱,(最后)被流放到岭南。
从此,畅所欲言,无一点忌讳,都被听从并予采用。
升迁都漕运使,皇帝召他来,对他说:
“漕输之事,多遭损坏,依靠你去治理。
”出任抚州路总管,到任之日,(当地)官吏举行宴会,非常丰盛,秦起宗询问费用由谁出,小吏不敢隐瞒,说:
“从百姓借取。
”于是马上让他们还回去,桌子上的东西够吃就行了。
从此,官员和下属有宴饮集会,使礼完备就行了(停止)。
于是告诉大家说:
“我本是农家子弟,安于俭省节约,追求安宁平静,希望让我的百姓改变这种风气。
”居位一年,因年老辞官。
第二年,以兵部尚书之职(身份)退休,又过了一年,去世,谥号昭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审琦字仲宝,其先辽西人,后徙家洛阳。
汉乾佑初,隶周祖帐下,性纯谨,甚亲任之。
从平李守贞,以功署厅直左番副将。
世宗召禁军诸校宴射苑中,审琦连中的,世宗嘉之,赏赍有加。
俄领勤州刺史。
亲征淮南,舒州坚壁未下,诏以郭令图领刺史,命审琦及司超以精骑攻其城,一夕拔之,擒其刺史,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
令图既入城,审琦等遂救黄州,数日,令图为舒人所逐。
审琦选轻骑衔枚夜发,信宿①至城下,大败舒人,令图得复还治所。
从征李筠,为御营前洞屋都部署,为飞石所伤,车驾临视。
建隆②二年,出为忠正军节度。
在镇八年,为政宽简。
所部邑令以罪停其录事吏,幕僚白令不先咨府,请按之。
审琦曰: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闻者叹服。
审琦重厚有方略,尤善骑射。
镇寿春,岁得租课,量入为出,未尝有所诛求。
素不能饮,尝侍宴,太祖酒酣仰祝曰:
“酒,天之美禄;
审琦,朕布衣交也。
方与朕共享富贵,何靳之不令饮邪?
”祝毕,顾谓审琦曰:
“天必赐卿酒量,试饮之,勿惮也。
”审琦受诏,饮十杯无苦。
自此侍宴常引满,及归私家即不能饮,或强饮辄病。
开宝二年,从征太原,为御营四面都巡检。
三年,改镇许州,赐甲第,留京师。
太祖尝召审琦宴射苑中,连中的,赐御马、黄金鞍勒。
六年,与高怀德并加同平章事。
七年,卒,年五十。
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
赐中书令,追封琅琊郡王,赙赠加等。
葬日,又为废朝。
(节选自《宋史·
王审琦传》,有删改)
【注释】①信宿:
连宿两夜,也表示两夜。
②建隆:
北宋宋太祖开国年号。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衔枚指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自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赙赠是指古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王审琦历仕多朝,深受宠信。
他曾经先后在后汉、后周、北宋任职,多被委以重任。
作战受伤,皇上亲自探望;
去世时,皇上亲临其家吊唁。
王审琦擅长骑射,不喜饮酒。
周世宗、宋太祖都曾在苑中宴射,请他表演射箭,他连连中的,受到丰厚赏赐;
身为武将,他酒量很好,但一向不喜饮酒。
王审琦能征善战,不避危险。
他曾带领精骑一夜打下舒州城,之后又神速回师救援郭令图,立下奇功;
征讨李筠时,他亲自上阵,被飞石击伤。
王审琦为政宽简,体恤百姓。
他辖区内的县令不向他请示就擅自处理他手下的官吏,王审琦不但不生气反而嘉许;
征收租税从不过分,够用即可。
(4)把文中画横线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宗召禁军诸校宴射苑中,审琦连中的,世宗嘉之,赏赍有加。
②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
【答案】
(1)C
(3)B
(4)①世宗召集禁军各位校官在园林中饮宴射猎,王审琦连连中的,世宗称赞他,大加赏赐。
不久兼任勤州刺史
②当初,王审琦突患重病,不能说话,皇帝亲自前来探望,等到王审琦去世后,又到他的宅第,为他哭得很哀痛。
(1)本题中,首先把句子放回文本,理解其大意。
”这句话的意思是,五代以来,诸侯强横,县令不能够独断管理县里的事。
现在天下平定,我有幸忝任藩镇,而我管辖的县令能够清除狡诈的官吏,确实是值得嘉奖的,为什么要查办他呢?
然后依据标志性的词进行排除。
画线句子中,“令宰”是名词,指县令,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
再比较C、D两项,“藩维”是一个词,是指边防要地,这里指藩镇,在句中做“守”的宾语,故其后应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2)B项,“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不正确。
“出”是京官外任,也特指出任,不一定是因获罪被贬谪。
故选B。
(3)B项,“他酒量很好”错。
从文中“素不能饮”“及归私家即不能饮,或强饮辄病”可看出他酒量不好。
(4)本题中,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①“宴射苑中”,状语后置;
“嘉”,称赞;
“赏赍”赏赐;
“俄”,不久;
“领”,兼任。
②“暴疾”,突患重病;
“语”,说话;
“幸”,皇帝到某处;
“其”,代词,他的;
“第”,宅第;
“之”,代词,他;
“恸”,哀痛。
⑴C;
⑶B;
⑷①世宗召集禁军各位校官在园林中饮宴射猎,王审琦连连中的,世宗称赞他,大加赏赐。
不久兼任勤州刺史②当初,王审琦突患重病,不能说话,皇帝亲自前来探望,等到王审琦去世后,又到他的宅第,为他哭得很哀痛。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
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王审琦字仲宝,他的祖先是辽西人,后来把家迁到洛阳。
后汉乾祐初年,王审琦隶属周太祖帐下,本性纯良谨慎,(周太祖)很亲近信任他。
跟从太祖平定李守贞,因功暂任厅直左番副将。
世宗召集禁军各位校官在园林中饮宴射猎,王审琦连连中的,世宗称赞他,大加赏赐。
不久兼任勤州刺史。
皇帝亲自征伐淮南,舒州加固营垒攻不下来,下诏让郭令图兼任刺史,命王审琦率精锐的骑兵攻城,一晚上攻了下来,擒获舒州刺史,获得铠甲武器军需储备数十万。
郭令图入城后,王审琦等人就去救援黄州,几天后,郭令图被舒人驱逐。
王审琦挑选轻装的骑兵连夜衔枚出发,两夜行军到达舒州城下,大败舒人,郭令图得以又回到治所。
王审琦跟从皇帝征讨李筠,任御营前洞屋都部署,被飞石击伤,皇帝亲自前来探视。
建隆二年,出京任忠正军节度使。
在地方做官八年,为政宽和简明。
辖区内县令因犯罪而停了王审琦的录事吏的职,幕僚报告说县令不先征求府官意见,请求查办县令。
王审琦说: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县令不能够独断管理县里的事。
”听到这些话的人都赞叹佩服。
王审琦为人稳重温厚有谋略,尤其擅长骑射。
镇守寿春时,每年收得的租税,量入为出,从未有过额外索求。
王审琦一向不能饮酒,曾经陪侍皇帝用宴,太祖酒酣后仰天祷告道:
“酒,是天赐好礼;
审琦,是我的布衣之交。
正与我共享富贵,为什么吝惜不让他饮酒呢?
”祷告完毕,回头对王审琦说:
“上天一定会赐给你酒量,试着喝,不要怕。
”王审琦接受诏命,喝下十杯酒也不感到痛苦。
从此陪宴常常斟满酒杯,等到回到家里就不能喝了,有时勉强喝了就会生病。
开宝二年,跟从宋太祖征讨太原,任御营四面都巡检。
开宝三年,改为镇守许州,皇上赐给他豪宅,留在京师。
太祖曾经召王审琦在园林中饮宴射猎,王审琦连连中的,皇上赐给他御马和黄金装饰的马具。
开宝六年,与高怀德一同加任同平章事。
开宝七年,王审琦去世,终年五十岁。
当初,王审琦突患重病,不能说话,太祖亲自探望,等到王审琦去世后,又到他的宅第,为他哭得很哀痛。
赐中书令,追封为琅琊郡王,赐钱办丧事待遇加等。
下葬那天,又为他取消朝会。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
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
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
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
成汤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乱。
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自是之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虽不及三代之诰誓,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
岂与世儒暗于大较,不权轻重,猥云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执不移等哉!
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罚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
百战克胜,诸侯慑服,权非轻也。
秦二世宿军无用之地,连兵于边陲,力非弱也;
结怨匈奴,絓祸于越,势非寡也。
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咎生穷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
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
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历至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
“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阨,选蠕观望。
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
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
”孝文曰:
“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
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
且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秏病,谓百姓远方何?
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
朕岂自谓能?
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
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
且无议军。
”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太史公曰:
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
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律书》)
(1)对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卒伯诸侯,兼列邦土
伯:
称霸
遂执不移等哉
等:
同样
刑罚不可捐於国
捐:
捐献
朕常为动心伤痛
动心:
不安
(2)下列各组词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螯加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
乃有所不得已也
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帝王制定事则,建立法度,确定万物的度数和准则,一切都遵照六律,六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不可挽救的世儒不明大势,不权轻重,强调不用武力,结果国家削弱,甚至君亲受辱,国土失守。
夏桀、殷纣、秦二世灭亡原因是贪婪之心不知停息;
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统一疆土。
司马迁认为文帝能顺应民意,使百姓安心生产,百姓安不思乱,汉文帝堪称孔子赞美的那种有德君子。
(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②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2)A
(3)C
(4)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5)①军队,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平定乱世,夷除险阻,挽救危险局面的。
②正赶上高祖(已经)为军事行动感到厌倦苦恼,也是(由于)有萧何、张良的计谋,所以决定停止武力征伐,专心休养生息,(采取笼络政策)对他们稍加约束,(使他们没有异心)而不加防备。
(1)C项,“捐”解释为“捐献”有误,应解释为“舍弃、抛弃”,句子翻译为:
国家不可抛弃刑罚。
C错误。
(2)A项,两个“则”都是表对举,可译为“就……就”。
B项,第一个“乃”副词,表“就”;
第二个“乃”,判断动词,“就是”。
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
C项,第一个“因”介词,依照、顺着;
第二个“因”,介词,通过、经由。
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D项,第一个“所”,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
第二个“所”,助词,与“为”连用,表被动。
故选A。
(3)C项,“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统一疆土”分析有误,由原文“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
且无议军”可知,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他希望能坚守边防,派遣使者,缔盟结好,使北部边陲得到休息安宁而不是派兵去征讨南越和朝鲜。
他这样做使得天下和平安乐了很长时间。
(4)“百姓无内外之徭”意思是百姓内外都无徭役,表意完整,应断句;
“天下殷富”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在“天下”前与“富”后断句;
“鸣鸡吠狗”与“烟火万里”是在叙述天下太平的景象,说的两个方面,应在“鸣鸡”“烟火”之前断句;
“可谓”,一般用在一句话开始,意思是可称得上,在“可谓”前断句。
综上这段话断句为“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这段话翻译为:
所以百姓内外都无徭役,在田亩中使肩头得到休息(以致力于农事),致使天下殷实富足,一石粮食达到了只值十余文钱的价格,国内鸡鸣狗吠相闻,飘着炊烟的家户绵延万里,可以称得上是一片和平安乐的景象呀!
(5)本题翻译赋分点:
①“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判断句;
“兵”,军队;
“所以”,用来……的(工具);
“夷”,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