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138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docx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docx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

学院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已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成立之初,在中央的支持下,中科院迅速凝聚了一批海内外优秀科学家,组建了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在“向科学进军”中发挥了先导和主力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率先打开与西方国家科技合作的大门,率先实行所长负责制、开放实验室,率先设立面向全国的科学基金。

创办了联想集团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了改革先行者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凝练科技创新目标,调整重大科技布局,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建立现代院所制度,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增强,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

  建院以来,中科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围绕现代化建设需要开展科学研究,产生了许多开创性科技成果,奠定了新中国的主要学科基础,自主发展了一系列战略高技术领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体系,带动和支持了我国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关键核心科技问题的攻克,为国家安全和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成功研制第一台计算机、曙光超级计算机、龙芯系列通用芯片,到单精度千万亿次超级计算系统,在我国计算机技术自主创新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从发出中国第一个电子邮件,到建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网通与无线传感试验网,成为网络科技和网络产业的开拓者。

  ——从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到煤制乙二醇技术、甲醇制烯烃技术、煤合成油技术及工业化应用,不断开辟我国化学工业的新方向和生长点。

  ——从陆相成油理论,到海相成油的探索,为我国摘掉贫油帽子、大规模开发油气田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持。

  ——从自主研制的氯霉素、青霉素,到原创的青蒿素合成、丹参多酚酸盐、盐酸安妥沙星,在我国药物自主创新方面走在了前列。

  ——从开创中国海洋养殖业,到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到生物育种,引领了我国高新农业科技的发展。

  ——从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首次证明诱导多能干细胞、人类基因测序,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重要原创成果。

  ——从开创数学机械化证明、有限元方法,到多元复变函数论、辛几何、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登上世界数学的高峰,奠定了数学研究国家科学中心的地位。

  ——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到建成上海大光源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打造了多学科创新的重要平台。

  中国科学院率先建立研究生制度,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新中国第一家研究生院,率先实行学位制,率先建立博士后制度。

知识创新工程以来,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核心、覆盖全院研究所的教育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两段式研究生教育模式,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建院以来,先后由郭沫若(1949~1978)、方毅(1979~1981)、卢嘉锡(1981~1987)、周光召(1987~1997)、路甬祥(1997~2011)和白春礼(2011至今)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他们为中国科学院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全国先后有900余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是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中国科学院汇聚和造就出一大批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其中代表人物有“两弹一星元勋”于敏、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赵九章、钱骥、钱三强、钱学森、郭永怀、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徐光宪,新中国主要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华罗庚、苏步青、吴有训、周培源、严济慈、庄长恭、曾昭伦、张钰哲、竺可桢、贝时璋、童第周、冯德培、钱伟长、李薰、周仁等,还有冯康、王应睐、陈景润等一批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杰出科学家。

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中国科学院培养造就了近千名新一代科技领军人物和科技尖子人才,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包括600位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首席科学家或主要带头人,近700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900人在重要国际科学组织担任重要职务。

同时,中科院向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成建制向国防部门、工业部门、行业、地方、大学等输送了大批科技人才,有力支持了我国科研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涌现出一批高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和广大院士,团结带领全国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的重大问题,开展科技咨询和评议,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宏观决策,充分发挥了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咨询机构的作用,组织和动员全国科学家制定国家十二年远景规划,提出实施“863”计划、建立科学基金制度、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建立中国工程院、发展我国先进核能、建设可持续能源体系等一系列重大建议。

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中国科学院构建了学部与实体有机结合的战略研究体系,持续深入分析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前瞻思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创新2050:

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系列战略研究报告及18个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了应对挑战的系统科学建议和系统解决方案,从而引领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方向。

  如今的中国科学院,共拥有12个分院、100家直属研究机构、10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以及近千个野外观测台站网络,全院科研人员达5万余人,构建了较为合理的学科布局,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高水平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建设了立足本院、服务社会的科技支撑体系,创办了以联想为代表的高技术企业,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迅速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建设现代国家研究院所的新路子,推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了以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中心的新阶段,促进了全社会创新意识的大幅提升,在国际科技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将致力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致力培养适应国家发展要求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与创业人才,致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规模产业化,致力发挥国家科学思想库作用,致力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引领我国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支撑我国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自动化所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是中国信息与自动化领域骨干研究所,以智能信息处理、复杂系统与智能控制为主要研究方向,是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生产经营于一体的新型科研机构。

 根据21世纪科学技术需求趋势,结合自动化和信息学科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控制和智能信息处理的特点,突出智能引领作用是自动化所战略研究的核心要素。

未来相当长的时期,研究所科技工作将围绕探索人类认知机理和由此带来的并行智能信息感知、处理及控制的核心技术,在有限领域瞄准国家和国计民生重大战略需求并提出创新性智能化的解决方案;集中资源,在选定的战略方向上快速推出符合国家和民生需求的实用化智能系统;在智能化需求迫切的领域与国家部署的重大任务及承担单位密切结合,研以致用;与新兴信息行业结合,创造新的信息应用与消费模式。

 在中科院“知识创新任务”第三期中,研究所将完成“一三五”科技布局,即:

优先发展一个领域——智能技术;着力聚焦三个重要方向——海量信息的智能计算、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集成化智能系统;力争突破五个战略重点——复杂系统与计算智能基础理论、高性能专用系列DSP芯片、社会态势分析与预警系统、公共安全智能监控系统、能源资源优化自动化控制技术。

 根据“一三五”科技布局和研究所签订的三期创新任务书,研究所结合当前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信息与自动化领域科技发展态势及自身优势,深化战略研究,做出战略选择,提出“用智能化引领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战略方针,部署了“社会计算与平行管理”、“数字媒体个性化智能服务”、“集成化智能系统”三大战略主攻方向,以及“复杂系统与计算智能基础理论”、“生物特征识别与智能监控”、“面向21世纪人类健康的计算医学”、“高性能集成电路”、“智能化能源利用与节能减排”等重点战略发展方向。

力争通过努力在上述方向上取得若干重大突破,为国家做出系统性贡献。

 

中科院自动化所重点项目

利用“高维空间环境约束域”的智能机器人制造平台

2009-10-09|【大中小】【打印】【关闭】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为实现由现在的制造大国向未来的制造强国的转变,急需研发能够在人机共同作业情况下,安全、可靠和高质量生产的智能制造平台。

主要研究内容:

(1)利用“高维空间环境约束域”及相应策略,在不增加硬件设备的情况下,用低精度机器人实现比机器人本体精度高的高精度操作(模仿人手的功能),提高制造过程可靠性;

(2)同时研发和应用动态视觉技术于智能机器人制造平台(模仿人眼睛的功能),提高制造的灵活性和人机合作情况下的安全性。

本项目已与国内中型汽车空调机厂签订合作协议,同时得到了汽车公司的高度认可。

智能控制与计算智能的方法及应用

2009-09-26|【大中小】【打印】【关闭】

复杂系统、智能控制、计算智能等新兴控制学科的研究不仅是对传统控制科学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成为前沿研究的焦点。

利用计算智能与智能控制的方法对复杂系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是当今本领域科学研究中的重大挑战。

本研究群体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国内,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际研究前沿,重点围绕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和计算智能的方法与应用,深入开展智能控制综合集成方法研究、网络化系统控制方法研究、语言动力学系统的研究、复杂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研究、多机器人系统协作与控制的关键技术的开发、情报安全信息学方法研究等,取得基础性和系统化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智能控制、计算智能的理论及应用研究的深入发展,力争在理论、应用和学术活动上取得国际上公认的一流研究成果和学术地位,做到在国际核心杂志上有论文、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有地位、在国际主要会议上有报告、在国际知名学者中有影响。

对话管理为中心的双向多模态口语人机交互研究

2009-09-26|【大中小】【打印】【关闭】

该项目选择汽车导航和交互式口语学习两个典型展示领域,研究实现以口语为主,融合行为、情感等信息的口语分析与理解、多模态响应信息生成等,突破多模态信息在识别理解尤其在对话管理层次的深度融合。

本项目通过融入对话结构和对对话建模状态空间的分类,减少用户模型和管理模型对数据资源规模的要求,同时通过用户模型加强对话模型的建模能力。

通过综合集成语音等多模态信息识别,本研究成果可以广泛用于改善各种人机对话系统的效率和方便程度,从而提高社会的信息化程度。

 

新兴电子商务复杂性、安全性和社会实验平台研究

2009-09-26|【大中小】【打印】【关闭】

新兴电子商务呈现出明显的移动性、虚拟性、极端数据、个性化及社会性,因此导致电子商务系统复杂性不断增加,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这给商务活动的参与者、企业管理者和政府政策的制订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课题将结合新兴电子商务的特征,提出电子商务复杂系统研究方法论,研制统一的电子商务安全问题解决方案,并构建电子商务社会实验平台。

该实验平台与真实电子商务平台相互参照并平行执行,对新兴电子商务的复杂性与安全性研究、参与者行为规律、微观市场结构与商业模式、商务智能和知识管理方法等基础研究问题提供系统化支持,并为其研究结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