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的情境设计》中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的情境设计》中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的情境设计》中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4年6月15日大庆市教育科研科学“十二五”规划小课题《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的情境设计》在十三中学初中部会议室进行了开题仪式。
会上,教研室主任李文玲,就课题的实施进行提问,给出了实践性强的建议。
通过与会人员的献计献策,确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细则。
我校初中地理课题组接下来将踏踏实实做好这一课题研究工作,真正做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用成效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四、课题的研究过程及进展情况
2014年3月:
1、提出设想,和相关人员共同对课题进行论证。
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成立课题组(设课题领导小组及课题研究小组),确立课题承担人及骨干成员人选,课题组成员分工如下:
组长:
李曼丽组员:
栾景波。
主持人实验教师:
李曼丽具体负责课题领导工作及完成《新课标下初中地理作业设置建议方案》;
栾景波负责学生的问卷调查,整理数据,完成《初中地理作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2、组织课题组成员加强学习,提高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教科研理论知识。
从课题准备阶段,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就开始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能力。
我们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如: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十项规定》,明确各年级课外作业的时间,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
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课外作业、布置、批改、评价的理论文献,如《让地理作业活起来》、《谈谈地理教学如何减负增效》……学习中做到个人与集体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推荐组内成员阅读《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名师作业设计经验》等书籍,并且定期进行学习交流。
课题组长会及时将理论学习登记表上的相关内容上传到课题网站上,真正使理论学习成果让课题组成员共享。
通过这些理论学习我们大家对地理学科的特色作业设计的认识更加深刻,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014年4月:
进行实践,开展问卷调查。
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必须建立在了解其心理特征的基础上。
学生都有个性差异,作为教师,我们提倡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因此,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我们的课题组于2014年4月对学生进行了“学生作业问卷调查”、“学生家庭作业家长问卷调查”。
我们共调查了二个年级6个班的290名学生。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1)学生对现行的地理作业并不满意,有些练习题的难度过大,致使部分学生没有能力完成,对练习题的兴趣一般。
但是练习题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所以85%的同学认为应该做练习题。
因此,面对部分要求过高、过难或学生完成困难的题目,我们教师应该作出一些筛选,确定哪些题目为必做题,哪些题目为选做题。
必做的题目,尽量让学生自主完成。
选做的题目,老师引导完成。
同时,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问多交流的学习习惯。
(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生活的多元化使学生越来越活泼,想象力越来越丰富,动手能力越来越强。
学生对“看课外书”及“动手作业”比较喜爱,对“通过网络、报纸等方式搜寻资源”也比较偏爱,但对一些常规、单一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厌倦感。
学生喜欢老师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希望老师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公开展出,加强他们完成作品的动力,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2014年5月:
实践探索,完成《新课标下初中地理作业设置建议方案》。
我们课题组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进行分析,认识到通过情境设计的地理作业更能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地理学习与地理考试成绩之间有时可能存在不一致性,多样性的地理作业可以使老师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更加全面、更加合理的评价。
我们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大家在教研例会上把各自收集到的信息汇总到一起,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从而得到一阶段我们实验的真实情况和效果。
并且针对一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的进行调整,通过不断的更正,调整,通过对初中四册地理书的研读探究,制定了以下形式多样的地理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七年级地理》上册
本教材内容主要有五大章节:
(一)地球和地图、
(二)陆地和海洋、(三)天气与气候、(四)居民与聚落、(五)发展与合作,结合教材教学要求和教材提供的相应活动,编制了以下的作业题目:
1、制作一个小地球仪(可用其它材料代替乒乓球)。
2、绘制一幅学校地图(平面图,立体模型,电子地图)。
3、制作一个等高线模型(可以是学校附近的一座山)。
4、分小组到地理园观察登记每天的气温、湿度、风力、风向、降水等情况。
5、上网搜索:
气候对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们生产、生活、习俗的影响的资料。
6、自编小品演绎世界人种宗教的情况。
7、做七大洲四大洋的拼图,进行游戏拼图比赛。
8、收集世界有特色的聚落图片(邮票、照片、日历等)。
《七年级地理》下册
(一)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二)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三)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四)西半球的国家、(五)极地地区。
结合教材教学要求和教材提供的相应活动,编制了以下的作业题目:
1、上网查找亚洲不同国家有特色的文化风情的资料,再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在全班同学之间交流。
2、每位同学选画一张不同国家的国旗进行展示。
3、分组搜集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美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资料,在课堂上做小导游。
4、搜集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方面的资料,进行手抄报比赛。
5、从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关于两极的报导、图片和资料,办一期探索南北极的展览。
《八年级地理》上册
本教材内容主要有四大章节:
(一)从世界看中国、
(二)中国的自然环境、(三)中国的自然资源、(四)中国的经济发展,结合教材教学要求和教材提供的相应活动,编制了以下的作业题目:
1、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有关系吗?
请你调查了解。
2、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拼图制作和拼图比赛活动。
3、举办博览会,进行中国民族服装及民族风俗习惯展示。
4、举办制作中国地形图的比赛。
5、举办《中国地大物博》与《中国地大物不博》辩论赛。
6、参观水厂,写一份调查报告。
7、对家乡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写一份调查报告。
8、设计一份节水标志图并设计一句节水广告语。
9、搜集一些关于大庆市区或萨尔图区道路建设的一些图片(例如:
高速公路、西城东城火车站等),举办一次“家乡新貌”图片展。
《八年级地理》下册
本教材内容主要有六大章节:
(一)中国的地理差异、
(二)北方地区、(三)南方地区、(四)西北地区、(五)青藏地区、(六)中国在世界中,结合教材教学要求和教材提供的相应活动,编制了以下的作业题目:
1、搜集2014年北京承办世界影响的会议资料。
2、搜集资料进行《西部大开发》的专题报告。
3、收集你家人或你自己的旅游照片,并谈谈自己的旅游经历。
4、假如你是一位旅行社的业务员,草拟一份宣传长江三角洲旅游的资料。
5、画一张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差异的图表。
6、就“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7、参观家乡的某间企业,写一份观后感。
2014年9月:
实施并收集学生作业,全面总结矫正、撰写研究报告。
五、取得的研究成果
1.显性成果:
(1)完成了《初中地理作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2)完成了《新课标下初中地理作业设置建议方案》。
(3)根据小课题研究内容成了论文《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的情境设计》。
(4)收集了部分学生的作业设计。
(5)学生的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2、隐性成果:
(1)学生方面:
形式多样的地理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学生的终身发展。
(2)教师方面: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设计形式多样的地理作业,并贯彻实施,力尽照顾到每位学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教的轻松愉快,学生学得开心幸福。
六、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惑:
1.初一年级实施地理作业情境创设比较顺利,但是初二年级面临地理结业考试的巨大压力,很多老师甚至学生都认为情境创设浪费课余宝贵时间,影响考试复习进度。
2.情境作业设计在初一年级实施过程中课堂评价体系不够健全,仅凭期末总结很难获得全面的评价。
3.初二年级学生课堂容量大,进度快,学生对于情境作业设计的活动参与度不够,没有初一学生积极活跃。
七、下一阶段的任务
1.加强学习,增强教师科研意识。
加强教育科研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学习,以精深的专业知识引领课题研究。
2.尽量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符合不同年级、不同时段、不同教材、贴近学生需求的情境作业设计,不生搬硬套他人的情境创设,深入教材,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创设情境与无痕之中。
3.力争把地理作业的情境创设做到形式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参与度。
帮助学生完善情境作业设计的评价体系。
4.请本组地理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听课评课,听取意见,不断改进情境作业设计。
不断开展教育教学反思,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实处,争取出更多的研究成果。
一、课题简介
2011年6月我校向江苏省教育学会申报了“农村初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同年10月得以立项,2012年10月在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的统一领导下顺利开题。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把课题改为:
农村初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力求做到领导重视,课题研究人员工作到位、脚踏实地,课题研究紧张而有序、进展顺利。
学校紧扣研究目标,注重挖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优点,
与本地学生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
开发、利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乡的人文资源,
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养成教育与学校的科技特色活动相结合,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营造一个平等和善、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环境,
让他们都能受到平等教育,
融入城市的教育环境中。
从而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市民素质,
维护地方安定、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初中阶段的孩子还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诱导不好,就很容易沾染不良习惯,甚至会走向犯罪道路。
我校目前招收的学生中一半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因此伴随出现的是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比较多、比较复杂。
面临不良的生存环境,与本地孩子相比,外来务工子女存在更强烈的自卑和自尊心,在人际交往上也出现更多的孤独感和焦虑感,他们是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
因此,学校有责任、有义务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优质教育的义务。
经过规范、系统的学校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的成才奠定基础。
(1)
实现均衡发展的需要。
义务教育应该是平等教育。
在教育中,挖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独立性强等优点。
能教育与影响本地学生的成长,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改掉不良习惯,使他们更好地发展。
从这种意义上讲:
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
(2)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研究与教育,可以进一步融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间的关系,促进他们融入本地区经济、文化等领域,加深与本地居民的相互了解。
消除无形中存在的歧视、自卑、对立等情绪。
建立和谐学校、和谐社区乃至和谐社会。
(3)促进文化交流的需要。
我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全国五湖四海,他们家乡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地研究。
能发掘这种多元文化。
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改进教育方法的需要。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近几年出现的“新群体”,
学生来源比较复杂,
个体差异较大。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
从而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教育能力,
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5)
创新学校管理的需要。
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研究,
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师生的教育与管理、课程的开发与调整等诸多问题。
学校管理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日益增多的新形势。
才能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充分调研,课题组认为本课题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改变外来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不够理想的现状。
根据调研,我校外来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不够理想主要表现为:
随地吐痰、扔垃圾;
同学之间打架、斗殴;
学习上缺乏信心、自暴自弃、厌学甚至逃学。
课题组通过对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的调查,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产生的根源,探讨外来民工人员子女不良行为习惯和不良心理的预防和矫正策略,有效地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发展他们健康的心理,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改变教师的观念,寻找合适的教育策略。
在教育中,好多教师还是老观念、老的教育方法。
我们要努力探索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心愉悦地接受教育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有公平的教育权利和平等的成长条件,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全校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
3、改进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
众所周知:
父母作为孩子的人生第一师,在对孩子的意志品质、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家长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给孩子做好榜样;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讲道理而不是粗暴地打骂,让子女在友好和睦的环境里成长和学习。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外来务工子女:
就是指从经济落后的地方流入到经济较发达的乡镇的劳动力,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外来人员,被人们约定俗称为“外来务工人员”,而他们的子女就被称为“外来务工子女”。
行为习惯:
心理学认为,行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在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相同的反映,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
”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
简言之,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即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各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道德行为、意志品质、情感意识等方面素质形成与提高的一种教育。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基于以上背景分析而形成的针对性问题,课题组提出改进农村初中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从而改善行为习惯不够理想的现状,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课题组拟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目标:
(1)通过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的现状。
(2)通过研究和实施,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推动全体学生素质的提升。
(3)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研究制定合适的教育教学策略。
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科研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内容:
(1)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内容包括:
学生籍贯、民族分布、学习基础、学习目标、行为习惯、个性特征、心理状况、家庭情况、家庭经济等情况。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学生成为自律的主人。
探索如何发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应用目标激励法、自我教育法、相互教育法等方式方法,有效地引导、激励他们化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参与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培养生活习惯,
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
我们要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理论的学习,探索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的方法,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
培养学习习惯,
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研究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符合科学规律的学习习惯,探究怎样指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挖掘、整理家乡的人文资源,
既丰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
又发展他们的交往、创新等能力;
如何指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主学习,主动地阅读经典书籍,
让他们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怎样在课堂学习中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能力、鉴别能力,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二、研究进展
本课题的研究自2011年6月开始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课题前期准备阶段
时间为2011年2月——2011年5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立研究方向、对课题方案的调研论证。
具体工作为:
1、为了丰富研究人员的知识,帮助他们熟悉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升他们的研究水平,造就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教师群体。
学校聘请太仓市教师培训中心的专家严乃超老师来校进行课题研究的培训。
2、课题组成员在专家的推荐下,阅读了一些理论书籍,通过自学、集体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不断夯实理论素养。
3、为了更好的了解我校外来民工子女的相关情况,为我校的主课题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课题组成员在不记名的情况下,对外来民工子女进行了问卷调查。
我们对每道题目都进行了细致的数据统计。
第二阶段:
课题设计申报阶段
时间为2011年6月——2012年10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善领导机构,落实研究计划,确立课题方案,完成开题论证工作。
在2011年6月,以各学科骨干教师和年级组长为基本研究人员成立了总课题组,拟定研究思路,制订研究方案,完成了课题申报工作。
在2011年11月成立了6个子课题组,制定各自具体的研究方案,各子课题组进行了调查研究。
在2012年5个课题成功申报了太仓市级课题(1个重点课题、两个规划课题、两个微型课题)在2012年10月举行开题论证会,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并启动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时间为2012年11月——2013年7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开展课题研究和调整课题研究,具体工作为:
全面实施研究方案,重点在两个层面展开:
一是班主任对外来民工子女的在校行为习惯的调查、分析原因,研究促使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和方法;
二是任课老师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行为习惯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从而为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
课题中期报告阶段
时间为2013年9月——2013年11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炼研究初步成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验收,并进一步调整研究方向、改进研究过程。
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研究的顺利有序有效进行,课题组严格按照课题研究方案采取了一些扎实有力的举措,主要有: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功能,课题组利用校本培训和继续教育,邀请苏州市家长学校的心理学专家到我校进行讲座。
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活动,“千名教师访万家”的活动。
在教学上,课题组通过“教研活动”、“同伴互助”等形式,引领教师在课堂上对外地民工子女进行因材施教,并且适时地渗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下面着重介绍课题组调查分析和实践策略这两方面的具体进展。
(一)收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
课题组的成员们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书本收集了国内外在“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相关资料。
我们在资料的收集中发现:
关于农村初中的外来民工子女的资料少有介绍,这也是此课题独特性的具体体现,但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我们学习了《心理学导论》、《走进新课程》、《人本主义理论》等理论知识。
在了解了外来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的历史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资料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撰写了文献综述。
(二)对外来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的调查分析
自2011年初确定课题方向以来,我们课题组成员对外地民工子女及家长都做了许多调查和访谈。
我们通过对外来务工子女访谈,了解他们的籍贯、年龄、家庭成员、父母的职业和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问题;
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印象(学习、行为习惯)、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子女的区别、是否关注外来务工子女、是否接触外来务工子女的家长、印象如何等等;
对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外来务工人员是否关注孩子的学习、平时会不会主动和老师联系、孩子如果有不听话或不守规矩的行为你是怎么教育的、对老师或学校有什么意见或建议等等;
同时,还对学校领导进行访谈,问题大致是学校现有学生人数、外来务工子女人数、在班级间是如何分布的、学校招收了较多的务工子女,是否加重了教师和学校管理的负担、日常教学管理中,针对务工子女有没有采取一些特殊的做法、对教师的安排有无特殊要求和做法、教学管理存在哪些困难与问题等等。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
我校外来民工子女在行为习惯方面有优势的一面,但更多的是需要改正的行为习惯。
这为我们如何对他们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找到了着力点和方向。
(三)子课题的研究
在主课题申报以后,各教研组成立了子课题组,各组长分别撰写了子课题的方案,并且进行了申报。
申报的结果是:
包志凌的课题《农民工子女英语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是太仓市的重点课题,她以她们班级中的外来民工子女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各种策略,培养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
曹磊的课题《提高外来务工子女自主学习能力》是太仓市的规划课题,他研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