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大家大师择一事惠众生农民院士李天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0814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素材之大家大师择一事惠众生农民院士李天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作文素材之大家大师择一事惠众生农民院士李天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作文素材之大家大师择一事惠众生农民院士李天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作文素材之大家大师择一事惠众生农民院士李天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作文素材之大家大师择一事惠众生农民院士李天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素材之大家大师择一事惠众生农民院士李天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作文素材之大家大师择一事惠众生农民院士李天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素材之大家大师择一事惠众生农民院士李天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素材之大家大师择一事惠众生农民院士李天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从事教学工作之余,李天来跟随沈阳农业大学张振武教授,一心搞起设施蔬菜栽培研究。

北方种菜,关键在过冬;

蔬菜过冬,关键在于温室大棚的应用。

李天来调查发现,日本和欧洲国家大多是利用温室技术,实现了蔬菜周年供应。

但当时,温室技术似乎在我国北方“水土不服”——

此前,荷兰等国的温室技术已引入北方,以燃煤烧水加温实现温控。

可李天来发现,东北冬天动辄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滴水成冰,燃煤加温法不仅花费多,污染还重。

“一亩地,在辽宁一冬天需要80吨煤,在哈尔滨就要100吨,根本烧不起。

李天来和团队也探讨过用温泉水加温的方案,但终因成本过高而放弃。

“蔬菜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不能成为奢侈品。

”推广节能、经济的温室技术,让农民们用得上、用得起、用得住,成为李天来团队的攻关重点。

太阳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

几经研究之后,李天来瞄准了“免费能源”太阳能,希望通过对采光、保温、蓄热“三要素”的精准设计和测算,实现在低温弱光下种好大棚菜。

日光温室看似简单,设计起来却异常“精密”:

棚高、屋面角、墙体厚度……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采光、蓄热和保温效果。

李天来和团队一次次地设计、建棚、检测、修订,寻求着日光温室的“最优方案”。

温室保温比这一数据是攻关难点之一。

如果大棚覆盖的面积过大、放热面积相应增大,保温比就小,冬季保温效果就不好,因此日光温室既要将后坡和后墙做成具有地面一样的保温性能,还要使大棚后坡长度适当,保证夏至日光照到后部角落的农作物。

1988年冬天,北纬40.85度、东经122.75度,辽宁海城。

日光温室里的黄瓜苗长势喜人。

李天来“和蔬菜说话”的本事大大地进了一步:

根据对个体蔬菜种植时光照、温度、环境、营养等的掌握,可以判断出不同成长天数的果实大小和采收期。

不久之后,第一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在辽宁海城问世,李天来跟随导师张振武教授进行的“北方冬淡季鲜细菜生产技术开发研究”也顺利完成。

这一成果获得国家星火科技奖二等奖,也是我国日光温室技术取得的一个重要突破。

至此,辽宁海城以南地区在不加温情况下,实现了蔬菜周年生产,结束了中国北方冬季“无菜”的历史。

一路向北“进军”帮助北方蔬菜“生命线”突破极限

李天来的目光开始聚焦在海城以北的广袤大地上——突破北方蔬菜“生命线”的极限。

一进大棚,李天来就像脚底下装了磁石,整个人被牢牢地“吸”在田垄上,抻着脖子,凑近秧苗,眼镜略微下滑,从眼镜上缘处盯着秧苗使劲儿瞅。

他在苗床里一蹲至少两三个小时,一边讲解大棚蔬菜的种植方法,一边观察各种蔬菜的长势和整理幼苗。

在苗床之间移动,李天来也有自己的独特姿势:

整理完一个苗床,也不站起来,而是撅着屁股,一挪一挪地挪到下一个苗床。

蹲在小秧苗旁边的李天来,如同一株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大秧苗”。

“有时我们都蹲不住了,站起来活动活动,回头一看,他还在那里蹲着。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齐明芳说。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经济作物工作站农业推广研究员李春峰,深深记得李天来的“蹲姿”:

“2017年,李老师来到日光温室茄子生产田,打从进到温室里,就基本没直起过身,一点一点地讲茄子如何留杈、打枝。

等忙完一通站起来,他的腿都麻了,差点没摔倒。

长时间蹲在田间地头的李天来,落下了腰脱和关节炎的老毛病,严重的时候浑身无法动弹,坐立难安。

偶尔去寻医问诊,医生给出建议:

不能久坐,更不能久蹲。

李天来一听,声音高了八度:

“不能久坐,我能做到;

可到了地里,不蹲咋看得明白呢?

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一年四季温室内白天温度20至35摄氏度,在寒冷的东北地区,棚内外温差甚至能达40多摄氏度。

隆冬时间,一进温室热气扑面而来,浑身就像是蒸桑拿;

一出温室,零下十几甚至几十摄氏度的低温,又让人身上的汗水瞬间冻得冰凉。

“厚德博爱,勤学笃行。

团结奉献,传承开拓。

”这十六个字,挂在李天来办公室的墙上,也是他自己和团队的座右铭。

三十多年来,李天来几乎没有休息日,经常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有时学生收到李天来发送的论文修改意见,显示发送时间往往是后半夜两三点,打开文稿,满眼都是密密麻麻的修订和批注;

三十多年来,李天来甚少回老家过年,每天如陀螺般不停旋转,晚饭常常是在办公室泡一碗方便面应付,有时就是这碗面,也拖到夜里十一点多才吃得上;

三十多年来,李天来对温度控制精度的要求感染着身旁的人们。

李天来曾连续30几天没睡过一个囫囵觉,试验攻坚关键期更是一连40几个小时没合眼,只为了确保温度处理误差在1摄氏度内。

每为蔬果谋,岂会思无志?

从第一代塑料质感、相对简陋的节能日光温室,到如今第四代“黑科技”温室实现环境自动控制、物联网介入,可以自动放风、保温、蓄热、滴灌等,叶菜、果菜种植在一个个基质袋上,温室如同一处微缩景观公园……

三十年如一日,李天来率领团队成员不断完善日光温室的采光、保温、蓄热三要素,把冬季蔬菜种植的“生命线”向北推,再向北推——

1996年,第二代节能型日光温室诞生,有效采光提高7%,夜温提高了5摄氏度,冬季不加温生产果菜地域北推100公里,到达沈阳地区;

2007年,第三代节能型日光温室问世,有效采光又提高6%,夜温又提高了5摄氏度,生产地域再次北推100公里,到达辽宁康平、阜新地区;

2010年,第四代节能型日光温室推出,有效采光又提高1%,夜温又提高了4摄氏度,并配备环境自动控制设备,生产地域又北推了100公里,到达北纬45度、冬季气温可达零下35摄氏度的内蒙古自治区霍林郭勒市……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方智远评价说,李天来院士利用其日光温室节能设计理论和方法,研制出日光温室节能设计软件,研制出辽沈一代、二代、三代日光温室,特别是平地单栋、双连栋和坡地单栋系列第三代高效日光温室,较先进的第二代日光温室光辐射量增加8%以上,夜间温室内增温5摄氏度以上,节能27%以上,为我国日光温室冬季不加温生产果菜向北推移做出重要贡献。

至此,冬季果蔬在广袤的北方大地旺盛生长。

赤峰市农业推广研究员岳玲对李天来的棚菜技术非常有感触:

“李天来帮助赤峰地区实现了日光温室从无到有,现在已有约170万亩的规模化种植。

赤峰地区的番茄、辣椒、茄子、黄瓜等果菜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并远销到南方地区。

始简今巨。

李天来团队研发的日光温室技术,目前已在全国18个省份累计推广上千万亩,让这些地方的老百姓一年四季都吃上了新鲜蔬果。

据研究测算,与传统连栋温室相比,李天来研发的新型节能日光温室还降低了55%以上的设备成本,平均每亩节煤约50吨,实现“绿色低碳种植”。

李天来的脚步并未停歇……

自称“农民的儿子”带领农民把日光温室变成“致富棚”

李天来的“温室梦”,历经30多年的科研攻关,如今已铺就了许多北方农民的致富路。

一双穿得开胶了的黄绿色农田鞋,一身磨得发白的蓝灰色的工作服,一顶草编凉帽,脖子上搭着一块白毛巾……在田间地头,李天来一工作起来,活脱脱一个老农民。

翻开李天来的成长轨迹,我们看到了他幼时家乡辽宁绥中的面貌:

故乡贫瘠,粮食除了苞谷、高粱,就是白菜、萝卜咸菜。

“困难时期,橡子面、榆树皮、谷糠、野菜、杏树叶子……这些我都吃过。

家里仅有一口小米熬成粥,只够最小的妹妹吃一口。

让老乡们摆脱萝卜咸菜就苞米面大饼的日子,是李天来奋斗的梦想。

“我太知道农民的苦了。

打小我就立志学本事,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每每下到村里,李天来见到谁家种大田赚钱难,就苦口婆心地劝他“扣温室”,还把手机号留给村民,嘱咐他们“有啥不明白的尽管打电话问。

熟悉李天来的人都知道,但凡是农民打来的电话,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否相识,李天来都会耐心地接通解答。

1991年,辽宁沈阳市于洪区拉马台村。

李天来正在这里无偿推广日光温室番茄越冬栽培技术,几次跑到农民家的炕头上做动员。

他一边跟农民们讲解着温室的原理,一边拍着胸脯许诺:

“赚钱了是你的,赔了钱算我的。

村民们将信将疑:

“大冬天种西红柿能成吗?

“农民兄弟很实际,与其动嘴劝,不如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李天来知道大家伙家底薄、赔不起,便不再多言语,索性租了村民景志新家的一间温室大棚,只用三分之一的面积种冬茬番茄。

一个冬天过去,景志新惊呆了:

番茄藤秧硕果累累,一斤番茄能卖上三块来钱,这点儿西红柿比两亩地玉米都值钱。

“当时我那个后悔啊!

要是早听李老师的话,是不是就能早点儿挣钱了?

村民们口口相传,纷纷动了心。

到了第二年,不用劝,大家主动表示要种冬茬番茄,村里14亩大棚满目橙红。

到第三年,隔壁村、其他城镇的人都坐着大客车赶来,求着拉马台村村民传授冬茬番茄秘诀。

如今,拉马台村1000多亩地,几乎盖满了日光温室,成为沈阳近郊重要的蔬菜越冬产区。

景志新骄傲地说,用日光温室种西红柿,一亩地的利润顶过去几十亩!

李天来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也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

日光温室番茄越冬栽培技术推广后,1992年拉马台村村民每亩增收突破两万元,不再“靠天吃饭”的拉马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李天来总说自己记忆力不好:

记不住工资卡密码,记不住换一换身上穿了许久的衣服,老伴儿给买的营养药,在办公桌上放了大半年落了一层灰,也没想起来吃一粒。

可他却记得自己下乡推广时,农户温室蔬菜出现的各种问题。

“自己的事儿啥也记不住,老乡的事儿什么都能记得住。

面对老伴的嗔怪,李天来嘿嘿一笑:

“老乡把秧苗种成了,我这心里头才觉得踏实。

为帮助农民增收,李天来及团队成员在辽宁朝阳、海城、葫芦岛、沈阳、内蒙古赤峰等多地建立起日光温室科技培训课,常年深入北方设施蔬菜主产区,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团队成员编写了20余种科技资料,年均免费发放1万余册,培养农技人员及农民3000多人次,辐射带动了400多万农户。

农民们很实在,谁对他们好,他们就记得谁。

在李天来团队的帮助下,不少农民走上产业化致富的道路,不少深度困难户尝到了脱贫致富的甜头。

李天来成了他们口中的“天来财神”,大老远见到他就热情高喊“天来来啦!

对于财富名利,李天来始终看得很淡。

“我的工资是国家给的,科研课题也是国家的,研究成果也只能回报国家、社会。

只要看到农民们靠温室致了富,我的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得很呢!

”(记者:

牛纪伟、陈芳、王莹、彭卓、张泉、陈聪)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

作者:

网站管理员 来源:

本站原创 日期:

2018-8-1311:

49:

50 点击:

522 属于:

人才风采

 

李天来教授是我国最早研究日光温室蔬菜的设施园艺专家之一。

自1982年于我校蔬菜专业毕业后,为解决我国北方群众“冬季吃新鲜蔬菜难”问题,坚持30余 

年力克寒区冬季蔬菜生产供应难题。

首创日光温室合理采光、蓄热和保温设计理论与方法,研制出日光温室结构优化设计软件,并确定北纬34~46度地区日光温室优型结构参数,率先创制出四代节能日光温室,把温室采光率由73%提高到86%,夜间室内外温差由25℃提高到39℃,果菜冬季不加温生产区由北纬 

40.5度向北推移到43.5度(北移约300公里)。

新型节能日光温室跟传统连栋温室相比,设备成本降低55%以上,每亩节煤60~80吨。

李天来教授同时探明果菜主要逆境生育障碍发生机制,研制出低温弱光下果菜栽培关键技术,创建北方寒区日光温室果菜集约化育苗、冬春茬栽培、长季节栽培、全季节栽培模式与技术体系,开创了零下28℃以上寒区日光温室不加温年亩产果菜2.5万公斤高产先例,是上世纪90年代初产量的3倍,为我国日光温室蔬菜产 

业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30多年来,李天来教授主持、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5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奖励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目前,李天来教授的研究成果被寒区广为应用。

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及华北、西北和黄淮海流域等18个省、市、自治区,已累计推广1684万亩,占区域内日光温室面积70%以上,增效649亿元,不但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还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

加拿大、韩国、朝鲜、蒙古等国也先后引进李天来教授的研究 

成果,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李天来教授为我国设施园艺学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他在国内率先组建设施园艺学科、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等学术平台,先后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十五”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主题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评审专家,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与设施环境调控研究室主任,农业部第八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蔬菜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辽宁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园艺学报》《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编委,《沈阳农业大学学报》主编等职,并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

他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主持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资源共享课、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

1990年以来,李天来教授先后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中华农业英才奖、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国家科技计划突出贡献奖、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国家教学名师、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书育人先进教师,辽宁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 

员、五一奖章获得者、优秀教师、优秀专家;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农业部“神农计划”,辽宁省领军人才、攀登学者等,所带领团队于2017年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他把日光温室推移到北纬43.5度

———记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

  2015-12-0802:

09 

来源:

辽宁日报 

商越 

【人物档案】李天来,1955年11月生,1982年1月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蔬菜专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3月获农学硕士学位,1996年7月获农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两次赴日本留学和合作研究。

1993年5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6年6月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李天来是我国最早研究日光温室蔬菜的设施园艺专家之一,为我国设施园艺学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30多年来,教授主持、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4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9项。

1990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中华农业英才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国家科技计划突出贡献奖、国家教学名师、辽宁省领军人才等殊荣。

  12月7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

  在沈阳东郊的沈阳农业大学,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科学家如平常一样穿梭在实验基地各个温室大棚中,看叶片的发育、花芽的分化,给学生们耐心细致地讲解。

  他叫李天来,沈阳农业大学教授,今年刚刚迈进花甲之年。

  当天上午,备受关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出炉,李天来当选院士的喜讯传来,来自全国各地祝贺、祝福的信息溢满了他的手机屏幕。

  与大家的兴奋相比,李天来显得很平静。

回顾过往30多年,李天来笑称:

“我只做成了一件事———让千家万户四季都能吃到各种新鲜嫩绿的蔬菜。

  然而,就是这样一件事,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而且鼓起了菜农们的“钱袋子”。

  33年将果菜生产区北推300公里

  作为“文革”结束后第一代大学生,李天来与同龄人有着同样曲折的成长历程,也赶上了同样的时代机遇。

  1982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从事蔬菜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

  “那年冬天我就想:

难道我们北方老百姓,冬天只能吃白菜、萝卜、土豆和酸菜吗?

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蔬菜在北方的冬天里照常生长,让千家万户四季都能吃到各种新鲜嫩绿的蔬菜呢?

  就这样,李天来把解决辽沈地区蔬菜周年生产、均衡供应当作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并立志此生为此而奋斗。

  最初的几年,科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直到1988年,李天来才品尝了科研攻关后的第一颗果实。

当年,他跟随张振武教授,参与设计建造第一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实现了在海城以南冬季不加温可以生产果菜。

这次参与完成的“北方冬淡季鲜细菜生产技术开发研究”,获得了辽宁省星火科技奖一等奖、国家星火科技奖二等奖,这也是我国在日光温室方面颁发的第一个奖项。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此后,李天来钻研新技术,不断将日光温室的采光、保温、蓄热三要素设计挖掘得更加合理。

1996年,李天来主持设计建造出第二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将冬季不加温生产果菜的地域北推100公里,到达沈阳;

2007年,第三代节能型日光温室诞生了,冬季生产果菜的地域再次北推100公里,到达康平、阜新;

2010年,第四代节能型日光温室面市,冬季生产地域又北推100公里,到达通辽。

随着四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将果菜冬季不加温生产区,由北纬40.5度北移到43.5度,日光温室冬天夜间内外温差也由25℃、30℃、35℃,一直升到39℃。

  在沈农校园实验基地,记者看到正在紧张建造中的一座第四代日光温室。

李天来向记者介绍,“与此前相比,第四代温室实现了全自动现代化,在外形上有很大突破,由90度弧形改为180度半圆形,这样夜间保温可以启动三段式自动保温滑盖。

没有土壤、石头等蓄热体,而是采用侧壁水循环装置保温,不仅白天蓄热晚上散热,而且采用配件组装式建造,目前全国已经推广建造了30个。

  随着四代日光温室技术的突破,李天来还探明了果菜主要逆境生育障碍发生机制,研制出低温弱光下果菜栽培关键技术,创建了日光温室集约化育苗、冬春茬栽培、长季节栽培、全季节栽培模式与技术体系,使-28℃以上寒区,日光温室不加温年亩产果菜达2.5万公斤,是上世纪90年代初产量的3倍,开创了我国北方寒区全季节不加温生产喜温高产优质果菜的先例,为我国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作物生长关键环节没有“差不多”

  李天来为人谦和,总是面露微笑,但对待学术研究从来都是一丝不苟。

  他的学生、青岛农业大学教师杨延杰至今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沈阳冬夜里的刺骨寒风。

为了研究低温对番茄畸形果实的影响,李天来带领课题组成员,连续30多天,在寒冷的冬夜记录温度,进行小拱棚覆盖、加强通风降温试验。

  “他对温度控制要求极其严格,亲自标定温度计,对低温的要求误差不超过1℃。

”因为过程上精益求精,实验必然慢下来。

为了完成当天的实验任务,经常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深夜,连饭都在实验室里吃,最终提出防止番茄畸形果产生的温度管理技术指标。

  “他一直强调,设施作物生产的关键环节必须严格控制,田间处理获得的数据要用来指导生产,不能有‘差不多’‘可能是’等情况出现。

”杨延杰告诉记者,李天来要求试验用的秧苗必须整齐一致,整地施肥、秧苗株行距、定植深度和灌溉等要处理准确,他跟学生、工人一起干活,确保试验各个环节处理可靠。

  谈起对科研的体会,李天来说,科研必须创新,而创新最关键的是善于提出“真问题”,遇到问题就要实事求是地面对,解决时不能有半点含糊。

  沈阳农大园艺学院2003年毕业的博士孙红梅给记者讲了一件小事。

一次在学校的温室大棚里做无土栽培试验,种植初期,试材生长不良,老师用手挖起种植槽内的珍珠岩问我,“你测量过基质的PH值吗?

”我立即取样去主楼的实验室检测,发现PH值居然高达8.6,难怪番茄长不好!

当时已是晚上8点多,天已全黑,我一度犹豫是不是第二天再说,可当我回到大棚时,发现老师仍在温室里等候结果。

此后,我再不敢懈怠和耽搁,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我逐渐领悟,科研路上无捷径,唯有踏实与勤奋才是硬道理。

  农大博士后田素博说,李天来老师经常叮嘱我,做好科研,要有除了吃饭和睡觉都在琢磨的精神。

  1998年,李天来负责建设蔬菜学科,他以敏锐开阔的视野,紧盯世界前沿新理念、新动态,带领学科开拓发展。

1999年,该校蔬菜学科被农业部评为重点学科,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好的作风与作风好的团队

  身边的青年教师、学生都知道,李天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进展,还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他时常教导学子摒弃功利与浮躁,多些质朴和正直。

学生们感到迷茫或遇到困难时,都愿意找李天来谈谈;

而李天来不管多忙,总是欣然应允,几乎有求必应。

  记者采访中,就有一个2016年将毕业的本科生拿着一沓推荐信请老师提建议:

报考国外大学硕士,哪个专业好?

未来就业前景怎样?

在分析交流的过程中,李天来始终满面笑容。

  沈阳农大2012级蔬菜学博士张晓林说,李天来老师的每个学生研究领域各有不同,从文献阅读、选题立项、制订方案、设计实施,直至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老师无不亲力亲为,严格把关。

李天来老师的腰不好,为方便在家办公,特意买了一把半躺式的电脑椅。

学生毕业论文修订的时候,给老师邮箱发过去论文,第二天清晨打开电脑,总会收到老师的回复,邮件发送时间多是凌晨一两点钟。

  “看着那密密麻麻的修订与批注,大到一个段落,小到一个字母、一个标点,满腔的感动,对老师肃然起敬,再也无法容忍自己浪费时间、心不在焉。

  李天来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更是不遗余力。

  每年春节,为青年教师修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是他的一项固定安排。

在他细致的指导下,团队里大部分青年教师都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2005年,李天来创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他亲自为每位教师设定研究方向与主攻领域,围绕教授建立研究梯队,为人人发展提供平台。

研究生开题、论文答辩,团队建设等会议,但凡涉及团队的,他都参加,认真听仔细记,给出意见与建议。

  33年来,为实现北方冬季蔬菜生产供应,他不辞劳苦,奔走于全国主要蔬菜产区,经常在温室内、外温差50℃的环境下工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研究取得成果后,经常有人“提醒”李天来:

“抓成果转化一定会有大的收入”,而他却说:

“我的工资是国家给的,科研课题也是国家的,我的成果只能回报国家、回馈社会,让更多农民使用这些技术,让人们冬天有鲜菜吃,让农民都富起来。

  如今,他的技术成果被无偿地大面积应用推广,在我国东北、内蒙古自治区及华北、西北和黄淮流域等18个省、市、自治区,已累计推广1684万亩,占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