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内容分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0659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0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教材内容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一教材内容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一教材内容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一教材内容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一教材内容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教材内容分析文档格式.docx

《一教材内容分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教材内容分析文档格式.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教材内容分析文档格式.docx

肾单位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

教师指图强调:

肾小球毛细血管、黄色的弯曲细长的是肾小管、缠绕在肾小管外的是肾小管毛细血管

过渡衔接:

血液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学会识图

观察能力

(温故知新)

过滤作用

展示尿液形成动画,简介肾单位各部分结构并依次亮出各结构名称

红色、深绿色、浅绿色和蓝色小球分别代表哪些成分?

阅读教材第82、83页(自主探究学习)(回答:

略)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几个同学的回答各有百分之几十是正确的?

(指着动画)当血液由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球时,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血浆又包括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

这些成分中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请根据表格说出原尿的成分?

(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原尿和血液相比少了什么?

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同时半透明遮盖两成分)。

从动画中可以看出,原尿是来源于肾小球中的血液,中间必须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由此可以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有过滤作用

小结:

当血液由入球小动脉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这就是尿液形成的第1步:

过滤作用(展示小标题)

联想类比:

由“过滤作用”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

学生回答:

a.筛砂子:

小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筛下去,大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留在筛子里,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相当于筛子

b.筛米……

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50L(输液用的大葡萄糖瓶子约300瓶),我们每天排出的尿液有这么多吗?

大概只有几瓶?

1.5L,3瓶。

原尿在肾小囊中,尿液是在肾小管末端。

(边指边说)从动画中可以看出尿液来源于原尿,那还有99%的液体跑到哪里去了呢?

(设下悬念,加强启发性)

自主学习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

自主探究能力

重吸收作用

展示尿液形成动画

尿液来源于原尿,中间需经过肾小管,请根据表格说出尿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尿素)和原尿相比,尿液少了葡萄糖(同时半透明遮盖)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形成了尿液,这就是尿液形成的第2步:

重吸收作用(展示小标题)

由“重吸收作用”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

a.找零钱:

l支铅笔4角钱,给1元,找6角。

6角钱相当于被重吸收的水、无机盐和葡萄糖

b.池塘中的水分蒸发到大气中,下雨又降落到池塘中

c.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植物本身进行呼吸作用又吸收部分放出的氧气

d.植物的枯枝落叶,落到泥土中,被细菌和真菌分解成水和无机盐后,又被植物的根吸收

(对学生的独到见解应给予积极的评价,对学生迸发出的创造性的火花应予以保护)

分析推理能力

勤于思考

小结

学生讨论后上台小结尿液形成:

a.用流程图的形式(展示台展出)

b.绘图并加说明:

红色小球代表红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深绿色小球代表葡萄糖;

浅绿色小球代表水和无机盐蓝色小球代表尿素(展示台展出)

c.对着“尿液形成动画”边指边说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发挥每个学生的智力特长)

依次亮出3个讨论题答案(最后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答案)

综合归纳能力

说一说

展示第82页图43“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请学生上讲台指图说)

1)血液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2)分别指出图中血液的流经途径和尿液的形成途径

3)哪根血管中尿素含量最低?

肾静脉中尿素含量最低,低的那一部分到哪里去了?

以尿的形式排出去了,由肾脏形成的尿液具体要经过哪些途径才能排出体外呢?

迁移运用

总结提高

提高学生胆量

尿的排出

展示第80页泌尿系统结构图,学生上台指图说出排尿途径

用流程图依次亮出各途径:

(同时播放尿液排出动画及录音解说)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人体每天要排出大量的尿液,如果尿液不能及时排出,还能正常生活吗?

1)排出废物

2)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如果尿液不能及时排出,组织细胞就不能正常生活,人就会因中毒而导致死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所学的知识指导生活)

大胆思考、发言

增强、激发学生兴趣

讨论

1.如果你是一个医生,当检验某病人的尿液时发现了较多的红细胞,如果是肾有疾病,请分析可能是肾的哪个部位出现了病症?

展示病人的尿液形成动画(红细胞也能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

2.水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而排尿时会失去大量的水,那么,为什么人体在缺水的情况下还要排出尿液?

调动积学习极性

学生活动

资料分析一

主要成分

肾动脉的血液(g/100ml)

尿液(g/100ml)

90

96

蛋白质

8

葡萄糖

0.1

无机盐

0.72

1.1

尿素

0.03

1.8

血细胞

若干

思考:

比较尿液和进入肾的血液的成分的变化,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了哪些物质?

资料分析二

肾小球中的血液(g/100ml)

肾小囊中的液体(g/100ml)

98

 

1.肾小囊中的液体只能来自 

2.你发现肾小囊中有哪些物质?

3.由此你推测肾小球和紧贴肾小球的肾小囊壁起 

作用。

资料分析三

肾小囊中的液体(原尿)(g/100ml)

尿液中(g/100ml)

1.你发现尿液中没有中 

和 

,说明了它们被全部重新吸收了。

2.你推测被重吸收回到血液中的物质还会有 

等。

板书设计

一、排泄——人体内的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途径:

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少量水;

皮肤——一部分水、少量无机盐、尿素;

泌尿系统——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尿素等。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三、肾脏的结构:

1.肾脏纵剖:

皮质、髓质、肾盂。

2.肾单位的结构。

四、尿的形成:

五、尿的排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泌尿系统的组成。

其二是尿的形成。

就宏观而言,泌尿系统的组成是学生熟知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但微观上,具体到肾单位,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因此教师注意适时出示挂图,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

肾脏的过滤作用,结合生活经验,便于理解,也为后面讲解肾小球、肾小囊壁的作用打下基础。

特别强调血液流经肾单位时,要经过两次小动脉:

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它们里面流的都是动脉血;

要经过两套毛细血管网:

肾小球的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尿的形成过程距离生活常识较远,因此教师不急于阐述尿液形成的完整过程,而是以点连线,先以资料分析使学生比较出血液、原尿、尿液成分的不同,归纳肾单位各部分的作用,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连起各知识点,学生自己表述出尿液形成的过程,避免了教师全盘托出,学生全盘接受的模式。

尿的排出过程这一知识点较简单,让学生自己描述,教师补充。

最后,教师提示注意泌尿系统的卫生。

就能力训练而言,本节用多种方式(挂图、多媒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71号教案】

第五章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结构、尿的形成和尿的排出过程。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挂图来认识一下泌尿系统的组成,关于肾脏的结构可以让学生观察课本图Ⅳ-42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来认识一下肾脏的内部结构,尿的形成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尿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三个连续的生理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和分泌、排泄作用。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如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来分析肾内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推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特点。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于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

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不易理解。

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图片分析和课件展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3)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四、重点和难点

(1)尿的形成过程;

(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五、教学难点

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理解不够(因为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六、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式教学

七、课前准备

教师:

泌尿系统组成的课件

学生:

预习本节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思路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有一个正确认识和理解,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利用都应利于突出与尿液形成有关的结构即肾单位(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及肾脏中的毛细血管。

通过分析这些结构的特点,结合数据分析推测,使学生深刻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推测能力,“尿的排出过程”应与泌尿系统的结构相呼应,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生动而直观地感知。

再从分析尿液成分入手,使学生感悟排尿对人体的意义,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九、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排尿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熟悉的事,那么你们知道尿液在人体是怎样形成的吗?

我们为什么又要排尿呢?

凝神专听,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创设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一、二、师生互动

1、泌尿系统的组成

出示“泌尿系统组成”图,让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观察并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

接着教师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质疑: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那么,尿液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的呢?

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图,说出图中各部分的名称,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

认真听

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整体上形成感性认识。

设悬念,引出新内容

2、肾单位的结构

1、出示肾脏和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①、肾单位由哪几部分组成?

②、肾小球是怎样形成的?

③、肾小囊在哪里,与什么相连?

④、肾小管外面有什么?

⑤肾小囊壁和毛细血管壁有什么特点。

血液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血液会不会发生变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观察肾单位的结构,思考、回答问题

了解肾单位的基本组成。

推测,带着问题进行资料分析。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习惯,学习观察法

过渡衔接

2、3、尿的形成过程

出示尿的形成过程动画并指导学生观察当血液流经肾单位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课本82页中的“资料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推测尿的形成过程。

师生共同总结尿的形成过程

出示某人“尿常规”的化验单,让学生进行分析这个人的肾是否正常。

观察尿的形成过程动画。

以四人一组,认真阅读资料,分析数据,完成讨论,并进行初步的科学推测。

回顾知识,进行归纳

思考、讨论

让抽象的内容形象直观

通过数据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推测和科学思维能力

巩固知识,便以分析下面的医生化验单。

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3、4、尿的排出和排尿的意义

出示尿的排出过程视频并引导学生观察

为什么我们要排尿,不排行不行?

   

5、排泄和排遗

先让学生说出除了尿液外,人体内还产生哪些废物,并进行分类,最后由老师总结区分排泄和排遗的概念。

观察视频,了解尿排出的过程,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加深理解排尿的意义。

思考、回答问题

动静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生动而直观地感知

使学生感悟排尿对人体的意义,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4、三、归纳总结。

5、师生共同回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6、

7、四、检测反馈,引导发展

8、1、水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而排尿时会失去大量的水,那么,为什么人体在缺水的情况下还要排出尿液?

9、2、在某人的尿液中发现有较多的蛋白质,想想看这可能是肾的哪一结构发生了病变?

如果发现有葡萄糖呢?

学生回顾知识,进行归纳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养成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课外拓展:

谁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而排尿时会失去大量的水,那么,为什么人体在缺水的情况下还要排出尿液?

课后查资料,完成作业

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对尿液的形成,血液、原尿和尿液的成分比较难理解,要通过图片、Flash动画、实物等直观的认识来掌握。

资料分析

 1.肾小囊中的液体只能来自 

3.由此你推测肾小球和紧贴肾小球的肾小囊壁起 

十、板书设计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肾小球

肾脏:

肾单位肾小囊(形成尿液)

肾小管

输尿管(输送尿液)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过滤血液,形成原尿

二、尿的形成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重吸收有用物质

三、尿的排出:

肾脏输尿管膀胱(暂存)尿道体外

四、排尿的意义:

排出废物。

调节人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

功能。

排泄:

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水、尿素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

五、排泄和排遗

排遗:

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的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72号教案】

一、 

教学指导思想

本节课在设计上力图体现《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立足于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用“尿的形成”的演示动画视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交流、合作、体验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均选自学生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基础知识,意在面向

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更易于学生接受。

通过学习,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并结合已有经验,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使生物教学更贴近生活,服务于生活。

 2.教学方法的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以“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为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探究和多媒体教具辅助教学,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新知。

贯彻“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兼顾个体差异,给每位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重视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

同时,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亲历、感悟,愉快地学习。

积极构建平等、互动,充满人文关怀的现代师生关系,即: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引领者,平等中的“首席”。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以及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之后,再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保证健康的生活。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学好了尿的形成和排出,才能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编者按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尿的排出三个部分进行编写,安排了两个有主题的活动。

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已经非常熟悉,但对肾脏的结构和尿在肾脏中的形成过程并不清楚,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尿液的形成过程有一个清楚的、理论的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淡化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继而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根据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表,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不同作用,从而突破“尿的形成过程”这一教学难点。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有十二个教学班,我带六个教学班,各班有五十五人左右,男女生比例也不相同。

通过将近一年的生物学习,我和学生之间由陌生变得熟悉,我们之间的配合也日渐默契。

我喜欢每一个班级,每一位同学。

虽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技能,但对新知识还是有畏难情绪。

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于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尤其是尿在肾脏中形成的生理过程还不清楚。

三、教学理念

“泌尿系统的组成”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一教学内容只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从整体上有感性认识就可以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有一个正确认识和理解,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利用都围绕肾单位的结构这一主题。

通过分析组成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的特点,利用图表数据分析推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尿形成的两个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分析推断能力。

“尿的排出过程”与泌尿系统的结构互相照应,可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生动而直观地感知。

从分析尿液成分入手,使学生感悟排尿对人体的意义,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教学理念

1.用“关爱生命,关注健康”这一主题将教学内容有机组合并贯穿始终,在教学中凸显人文关怀。

授课过程中,教师始终将关爱学生生命,关注学生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教学活动设计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体现了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终生发展”的先进教学理念,也体现了教师全面的生物专业素养,对这些专业素养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合理运用,在本课教学中做了一些胆的尝试。

2.师生交流、互动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力求营造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

整个教学中,师生关系融洽,尤其是在血液、原尿和尿液的成分以及拓展部分,师生共同成为知识与信息的传递者,教师和学生互相欣赏、相互评价、营造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成为“平等中的首席”,真正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生物教学中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选择,对重点内容的突破,难点的突破有很好的辅助的作用。

在教学中力求有效的整合各种素材,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达到以下几个作用:

⑴加快教学环节的衔接(省时);

⑵营造课堂教学的意境(设景)

⑶强化多方位的感官体验(冲觉);

⑷使知识的获得体现动态发展(递进)

⑸使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初始更清晰(直观)

设景

省时

直观

推导

冲觉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将采用“认知发现说”的问题解决法进行教学。

即创设连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主动建构起新的认知体系,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将新旧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主动探究式的接受学习,完成新旧知识的整合。

这种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

五、学法引领

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本堂课的内容是与自己的健康密切联系、直接想关的。

倡导由知识接受型→主动探究型,理解型→实践活动型的转变。

六、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过程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