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指导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指导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指导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巧妙地安排结构(设置悬念线索安排欲扬先抑等手法)
用第一人称描写叙述
大家说的棒极了,确实任何好的文章都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那么真情也需要我们用语言渲染和包装,才能达到感动人的效果。
下面给大家放映几段影片的片段,大家觉得是那些语言,那些动作,那些情节波动了你的心弦?
(放录象1表现亲情的一则广告2电影《我的兄弟姐妹》片段3歌曲《天亮》片段师旁白:
大家即将听到的这首歌是韩红的《天亮了》,这首歌曾打动了亿万电视观众,可是谁知道这动人的歌声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真实的、催人泪下的故事.那是1999年10月,在贵州的一个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
而就在缆车下滑即将坠地的那一瞬间,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
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年轻的父母却失去了生命。
儿子的生还,是他父母的双手托起的一个奇迹。
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
)
欣赏结束,好,谁来说说?
学生说感受
录象中的特写镜头:
妈妈的微笑,小女孩的痛哭的情节都是一些细节,所以我们要善于用语言描绘细节。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没有影片上那么轰轰烈烈,就是我们没有及时捕捉到生活的细节,没有用一些技巧把他描摹出来。
下面我想让大家来说一下生活中的感人故事。
学生说
听了这些感人的故事,我也想把自己的真情和大家一起感受一下。
《平淡中见真纯》片段:
作为一名教师觉特别幸福。
虽然我曾因学生的幼稚而生气过,也因自己的努力不能得到及时的回报而灰心过。
还因别人的不理解而怄气过,但我还是感到幸福。
因为每天学生带着真诚的问候让我感到欣慰,课堂上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神让我感到神圣,他们的信任让我感到从教的快乐。
我更加觉得幸福的是和学生在一起会永远年轻,不会忘记运动会场上师生共同加油呐喊的情形,不会忘记“红五月大和唱”时群情激扬的激情,不会忘记操场上我们打雪仗时的天真……
三、记录真情,灵活使用语言技巧
用一些细节或描摹生活场景或者用巧妙的构思来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
这是老师对亲情的理解:
亲情是在我饥肠辘辘时母亲端上的一碗蛋炒饭
亲情是在我犯错时父亲愤怒举起又轻轻落下的手掌
亲情是在父母疲惫时我双手奉上的一盏清心的茶
请大家也把自己对亲情的理解记录在纸上,然后大家互相展示。
学生展示
师生互评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大家写得棒极了,请大家把自己写得或扩展或补充,整理成文。
使之感情真切,结构完整。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对于真情,我们要用真心去体会,用语言去描摹,用技巧去渲染,用构思去完善。
教学反思
1.“文以情感人”,要想让学生写出的文章能感动人,首先得让学生自己感动。
有倾吐内心情感的表达欲望,以情促写,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因此,在教学时我自始至终都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激发。
借助观看录象,听感人故事,欣赏精彩片段等多种方法的情感渲染,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悟到真情。
2.表现真情,学生最容易忽视的是生活中的细节,认为家庭活动太平常,以至不能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情,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枯燥乏味。
因此,我确定以“指导学生从细节中感受真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真情”作为此课的教学重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唤醒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其达到情不自禁、跃跃欲试的状态,让他们对真情的表达有了更多的情感投入后,更加地注重对细节的描写。
二、选择题
2.
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
那时,他还是个在台湾上初中的孩子。
升初二时,国语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道暑假作业:
阅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名著《卡拉马佐夫兄弟》,然后撰写一篇读书报告。
这道作业让他犯了难,因为这本书的售价是70元,而他父亲的工资一天只有30元,全家七口人全靠这点工资生活。
他回忆说,当年最深刻的记忆是饥饿。
父亲供他上学就已经很困难了,他怎么好意思说“我想看小说”?
想来想去,他决定自己挣钱买这本名著。
靠诚实劳动得来的书籍,自己会更珍惜,读起来也更有滋味吧?
他来到矿上扛木头,扛一根木头能挣8毛钱。
矿主认识他,而且对他的印象不错,觉得他是一个既聪明又善良的孩子,见他这么辛苦地挣钱买书,在第三天就提前交给他70元工资,所提的条件是:
看完书,你要给我讲讲里面的故事。
他感激之余,满口答应。
这么简单的条件,自己一定能够满足矿主先生的。
谁知道买书的过程也一波三折,险些让他的梦想成空。
因为暑假没有免费的火车票,他只能等村里有人去基隆,帮他捎一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回来。
他第一次托的人是邻居,可是邻居到了书店,却忘了书名,那时又没有电话,只好空手而返。
这时候,暑假已经过去好多天,矿主每次经过他的家门,都要问一问:
“你什么时候给我讲故事?
”尽管他很着急,也只能等有机会再托人捎书。
第二次,他请一个女人帮他买书。
这个女人到城里是为儿子看病,一直慌慌张张的,连书店的门都没时间进,带回来的只有失望。
接下来,他又托了父亲的一个厨师朋友,心想这次应该没事。
可是,对方一从城里回来,就抓住他揍了一顿,理由竟然是他要的书是共产党的书,弄不好,会祸及他人!
而这时,暑假即将结束,他读不到书,怎么去写读书报告?
编造一篇肯定不行,更令他不安的是愧对矿主先生,自己当初的承诺无法兑现。
只是矿主见到他,依然会笑眯眯地问:
“书看完了没有?
”
他无意间跟村子里一个换药包的人说了自己的苦恼,这个人立刻说:
“你怎么不早点找我?
我去一趟城里很容易。
”第二天,这个热心肠的人就到金门帮他买来了那本梦寐以求的名著。
于是,他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地阅读这本文学名著。
不过,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甚至让他感到苦不堪言。
这本书很厚,字号也很小,翻译过来的人名又很长,还有什么昵称和简称,看着看着,就不知道究竟在写谁,只好回过头再看。
连书里面的人物都理不清楚,还讲什么故事,还谈什么心得?
当矿主再见到他时,他只有老老实实地交代:
“书买回来得很晚,我也很努力了,可还是看不懂,现在也没有办法给你讲故事。
”矿主哈哈一笑,说:
你们老师讲,这是世界名著,你一个14岁的孩子能够看懂,就不是名著了。
没想到矿主这么通情达理,他道了谢,然后回去写读书报告。
他再一次认真地翻看了一遍,发现自己还是读不懂,只能去写自己是怎样买书和看书的,最后引用矿主的话,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
如果14岁的时候能看懂的话,就不是世界名著了。
书已经在我的手边了,我希望长大后能把它看懂。
读书报告交上去后,他的心情难免有些忐忑。
让人意外的是,国语老师表扬了他:
“同学们,在你们中间只有一个人是诚实的,其他人都说了谎!
我28岁都看不懂那本书,你们14岁怎么能看懂?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你们阅读它?
因为我只是想告诉你们,很多你们不懂的东西,长大以后就会懂。
要知道,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还有,永远不要欺骗自己。
他就是台湾著名编剧吴念真,他一直收藏着这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在40岁的时候,他才慢慢读懂了这本书的一些内容,不由感慨地说:
有些东西我真的懂了,这已经过了二十几年。
1.“买书的过程也一波三折”,这“三折”具体指哪几件事?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2.请你分析下面矿主这句问话有什么用意。
只要矿主见到他,依然会笑眯眯地问:
3.文章表现了一个孩子的诚实,为什么要以“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为题目呢?
4.请你理解“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这句话的含义。
1.托邻居买书,邻居忘了书名;
托一个为儿子看病的女人买书,她忙到没时间进书店;
托父亲朋友买书,对方以为书是共产党的书没有买。
2.矿主善意提醒他好好看书,然后遵守约定讲给自己听;
同时矿主想看看他是不是真诚实在地对待一本名著。
3.这本名著是整篇文章的线索,孩子的诚实是围绕名著来写的;
“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更贴近文章主旨:
知识是需要尊重的,应该被真诚对待。
4.我们应该敬畏知识,热爱读书;
有些书,我们年龄小的时候或许读不懂,但长大后会懂,只是我们不能长大后再来读书。
3.
玉米人
①晚夏时节,玉米成熟了。
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
②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
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大超市和工人文化官,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
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
他似乎害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
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
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③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煮。
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
“多少饯一穗?
④“一块五。
”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⑤“我想买四穗。
”我说。
⑥他抬起头,问了一句:
“你能吃四穗?
⑦“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
⑧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
“不卖!
⑨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
“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
⑩“那也不卖!
”他坚决地说。
⑪这让我大惑不解。
我开导他:
“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账?
⑫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
“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⑬天哪,竟然是这理由!
我低声骂着他“蠢货”,掉头而去。
到了下一个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
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顺利地买了几穗生玉米。
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他笑着对我说:
“好吃了再来啊。
⑭我提着生玉米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
我站定了,示威性地晃悠着手中的玉米。
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我提着的,是一颗颗手雷。
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的安闲,那么的从容。
⑮夏季过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见了。
有一天路过天桥,在苍茫的蓝色中,我忽然想起了那个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黝黑的脸,以及他灵活地转动炭火上的玉米时的知足的神态。
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
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难道不可贵吗?
⑯我想,好的写作者就应该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
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占据——()招揽——()洋溢——()
2.短文主要讲述“我”向一个_________买生玉米遭到________,到别处买到了生玉米后向他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3.读读第⑭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你是如何理解短文第⑮自然段中“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这句话的?
5.文中的“我”对两个卖烤玉米的人看法有所不同,你读懂“我”内心的感受了吗?
请用简短的话分别表达“我”对他们的评价。
1.占领招徕充满
2.卖烤玉米的人拒绝示威性地晃悠手中的玉米
3.这句话生动传神地反映出他对别人的关爱与担忧,宁愿舍弃眼前小利,也要为他人的需求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4.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是可贵的,值得“我”学习。
5.第一个卖烤玉米的人为了一种责任,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二个卖烤玉米的人只顾眼前利益。
4.
只管向前奔跑
崔修建
①贝基拉出生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贫苦的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一名驰骋(chěng)赛场的长跑健将。
他时常站在训练场边,羡慕地看着运动员们训练。
但极度贫寒的家境,让他自卑得有些差愧——他不仅拿不出训练费,连最便宜的普通跑鞋也买不起。
②那天,贝基拉不知不觉地又走到训练场边,望着跑道上那些奔跑的身影,他既羡慕又难过,心头奔跑的热望亮起来,又暗淡下去。
③一位跨栏教练员听了贝基拉的倾诉后,将他带到一组很矮的栏杆前,让他一路跑过去,他轻松地跨越一个个栏杆:
教练员又指了指那组已升高到足有1.5米的栏杆前让他再试一试。
他努力了好几次,也没能跨过去。
④这时,教练员平静地告诉他:
“孩子,你刚才所说的那些困难,就像眼前的这一道道栏杆,它们会横在每个人的面前,那些你现在跨不过去的栏杆,可以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最终跨越它们,你还可以踢翻它们,也可以绕过它们,你只需盯准你向往的前方,只管努力地向前奔跑,相信没有什么可以拦住你的梦想。
⑤教练员的一席话重新点燃了贝基拉的希望,从此,买不起跑鞋的贝基拉开始了他坚定而执着的赤脚奔跑训练,广袤的原野、泥泞的山路、坚硬的戈壁滩上……随处可见他奔跑的身影,他已练出了一双铁脚板。
数年后,他成了埃塞俄比亚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
⑥1960年罗马奥运会马拉松赛场上,贝基拉一出现,便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他是唯一赤脚的运动员。
在数万名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贝基拉为他的祖国赢得了一块沉甸甸的金牌。
⑦距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二十多天,贝基拉动了一次手术,很多人以为他会放弃比赛。
然而,三十二岁的他不仅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上,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也成为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英雄。
⑧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贝基拉激动地感慨道:
“一切都很简单,只要站在跑道上,就没有什么障碍可以拦住奔跑的雄心,就只管向前,再向前,一路向前地奔赴梦想的终点。
⑨没错,大千世界中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可能会横着一些诸如清贫、疾病、磨难之类的障碍,只要不失去向前奔跑的雄心,就能勇敢地跨越他们,踢翻他们,绕过他们,就会抵达梦的前方。
1.第①自然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
2.第②段中“他既羡慕又难过”,他羡慕什么?
又为什么难过?
3.仔细品读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三十二”“不仅”表现了;
“第一个蝉联”说明。
4.选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5.品读选文,题目“只管向前奔跑”换成“金牌”好不好?
为什么?
6.品味选文,谈谈你对如何成功有什么见解。
1.差→羞
2.他羡慕那些运动员能有机会参加训练,又为自己拿不出训练费,买不起跑鞋不能参加训练,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难过。
3.贝基拉作为运动员年纪偏大,但面对困难,勇于挑战他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4.总结全文,点明并深化中心。
5.不好。
“只管向前奔跑”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中心,“金牌”则没有这种效果。
(意近即可)
6.成功其实很简单,只要朝着目标去努力,并坚持下去。
5.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
这人都去哪儿了呢?
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
是捡棉花去了?
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
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jiā)背了。
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
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
可是,父亲?
不知说过多少回:
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
可是他却非要种上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
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呐。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
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闻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
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
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
黢(qū)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
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
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
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
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已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体,不离不弃。
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
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
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
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
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
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
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
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
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
头上银白的头发根跟扎眼;
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
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
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cà
n)然如盛开的棉花。
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
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
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
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
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1.联系全文内容,你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
2.按要求品味语言。
(1)“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
”品析加点词语的含义,你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了什么?
(2)“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刻画父亲的外貌?
透过文字,你感
受到了什么?
3.“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
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⑩自然段的作用。
1.表层含义:
①指在棉花田里劳作的父亲;
②指侧躺在棉花上睡着的父亲。
深层含义:
①指棉花承载着父亲全部的希望;
②指父亲把一生的心血和汗水都浇灌在这棉花田里了;
③指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
(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各答出一点即可)
2.
(1)“跪拜”一词体现出父亲侍弄棉花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突出了棉花在父亲心中的神圣地位。
(意近即可)
(2)示例: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核桃比喻父亲的脸,用柘树枝比喻父亲的手,生动地刻画了父亲苍老、瘦弱、憔悴的形象,表现了父亲的艰辛与劳累。
3.示例:
爸爸,这么多年来,为了全家,您不辞辛劳,整日忙碌,您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太多太多了。
现在,我们都大了,该是我们报答您的时候了!
希望您不要这样劳累了,好好地享受一下生活吧。
(能体现出感恩、劝慰之意,表达通畅即可)
4.结构上:
点题,收束全文。
内容上:
深化主题,写出了父亲的精神给“我”的影响,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感激和由衷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