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用“笙箫”代音乐,这是用乐器代音乐,使语句整齐,内涵丰富。
同时运用了反问的语气,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表达了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
(1)~
(2)题。
满庭芳·
残梅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①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②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 ①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②何逊:
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首先描写深幽之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B.下阕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D.词中的梅花衬托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
E.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
(2)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
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
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
BD
(2)答案:
梅花虽不及牡丹的国色天香、荷花的高贵典雅,然而,它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凌霜傲雪的高贵品格却令我赞叹不已。
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只有梅花傲然怒放,有着“凌寒独自开”的冰心玉骨。
梅花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它那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为世人所称颂。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
(1)~
(2)题。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 ①舒州:
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
岁旦:
一年的第一天。
②曹彦约:
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
③吴门:
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
岁时:
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2)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本诗第一联中哪个字是诗眼?
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联中的“惊”是诗眼。
诗人为冬至的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1)~
(2)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 ①苔矶:
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
②翠微:
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
③秦城:
长安。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AD
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
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
(1)~
(2)题。
横波亭·
为青口帅赋①
[金]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 ①本诗是作者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
②元龙百尺楼:
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
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也暗指了亭名之由来。
B.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
C.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龙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寥之感。
D.尾联既展现了诗人倚剑饮酒、慷慨高歌、念念不忘故国山河的豪壮形象,也寄寓对青口帅保卫金国的期望。
E.这首诗融情于景,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2)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
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分析。
(示例一)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
从内容上看,全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比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
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示例二)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
从语言上看,本诗遣词用字不同凡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再如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来表现景之壮观与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于胸的豪迈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
(1)~
(2)题。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
苏 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
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②。
[注] ①李思训:
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
②小姑:
指小孤山。
彭郎:
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
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
B.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之险。
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
D.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做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
E.在这首题画诗中,苏轼还发挥了诗歌语言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特长,使诗歌的境界美与音乐美完美统一。
(2)“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大小孤山,别有情趣。
请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大小孤山比喻成两位美人,她们发髻高耸,仿佛正在以水为镜,梳妆打扮,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丽秀美(或“使静态的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使客观的自然充满了人的情趣。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村 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 ①宋淳化二年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
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体会这首诗的情感,注意前三联写景句子里景物的特点,“菊初黄”“胭脂色”“白雪香”,景物优美迷人,“信马悠悠野兴长”体现作者的惬意。
尾联诗意有了明显转折,“忽惆怅”“似吾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
如颔联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
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
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
本题可从修辞、动静、对比等角度分析。
【答案】
(1)诗人骑在马上,穿行于山间小路,安闲地欣赏着沿途的旖旎风光,突出了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就在此时,诗人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触景生情,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同时,也暗含诗人宦途失意和有家不得归的悲凉。
(意对即可)
(2)①拟人手法。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初秋晚景。
②比喻手法。
颈联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的红色与“荞麦花”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色有香。
③动静结合的写法。
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
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④对比手法。
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
(答出两点即可)
【诗意】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
傍晚,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数座山峰伫立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像极了我家乡的风物!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卜算子慢
柳 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引疏砧、断续残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
尽无言、谁会凭高意?
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1)上阕“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几句,在整首词里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下阕“脉脉人千里”“两处风情”“离肠”又有思人之情。
【答案】
(1)①承上启下。
“晚景”总括了上文的所见所闻,“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由上阕的写景过渡到下阕的抒情。
②“伤怀念远”,直接表达作者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
(2)①漂泊异乡的伤感。
“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无限伤感。
②对远人的思念。
“伤怀念远”“脉脉人千里”直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
③无法传递消息的无奈。
纵然将离肠万种尽情表达出来,但无人传递书信,也是枉然。
【诗意】 江岸的枫叶渐渐衰老,水洲的蕙草半已枯凋,满眼衰败的红花绿叶。
楚乡作客,登高望远,正逢这样的暮秋天气。
传来了稀疏的捣衣声,断断续续回响在残阳里。
面对这傍晚景象,我心怀伤感,思念远人,新愁和旧恨,接连涌起。
相思的人在千里之外,两处相思却相隔万里千山。
雨后天晴,秋高气爽,能看到远方的十二峰,十二峰依旧是那样的翠绿。
长久无语,谁能懂我此刻的心情?
就是我把这离肠万种的心情写出来,又怎么能寄去,托谁寄出去?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贼平[注]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 贼平:
指平定“安史之乱”。
(1)除借景抒情外,这首诗歌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手法。
请指出该手法,并分析。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绪?
请简要概括。
落他乡不得北归的惆怅。
“残垒”“故关”“寒禽”“衰草”则表现了对故国残破的悲痛叹惜。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后两联中也表现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
从全诗来看,国家大乱初平,人生白发,也表现了对岁月易逝的感叹和对人生前途的忧虑。
【答案】
(1)本诗突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首联实写,交代诗人和友人当年同时离家避难,如今诗人送友人“独北还”;
颔联首句实写流落他乡白发已生,而后句则虚写“旧国”青山如故;
最后两联虚写,想象友人“北还”途中的寂寞、艰辛、愁容不展。
虚实结合,互为补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情感。
(2)①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战争)的痛恨之情。
②多年流落他乡,无法归家的惆怅之绪。
③对故国残破的悲痛之情。
④对友人“北归”旅途艰辛的牵挂之情。
⑤对岁月易逝,人生多舛的感慨。
(答出三点即可)
【诗意】 战乱时我和你一同避居南方,时局安定你却独自北归家园。
流落他乡头上已经生出白发,战后的家乡也只能见到青山。
晓行要经过许多残破的营垒,夜里只能披星露宿荒凉故关。
旷野里的飞禽与枯黄的野草,将处处伴随着你的悲苦愁颜。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
岁华销尽客心惊。
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
我缘应在吴兴。
故人相望若为情。
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 ①陈克:
北宋末南宋初词人。
浙江临海人。
作者作此词时侨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②江城:
指建康。
③齑盐:
腌菜和盐,这里指代养老之处。
(1)首起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词中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度考虑。
【答案】
(1)这两句是说,十年来金兵进犯的脚步从未停歇,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
此句从战争时间之长、波及面之广突出了当时形势的严峻,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谴责(或“对连年战争的厌恶、痛恨”)和对造成此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答出任意一方面即可)为后面描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做铺垫。
(2)①亡国之痛。
作者作此词时,中原已经沦陷,北宋已经灭亡,金人兵临建康,这种残酷现实让词人产生了亡国之痛。
②年华已逝之悲。
词人年华逝去,鬓发如雪,衰老之悲油然而生。
③对晚年安居生活的渴望。
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
④离别的哀愁。
词人将要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
(答出任意三点、意对即可)
【诗意】 十年来金兵进犯的脚步从未停歇,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
自己消磨了岁月,稀疏的胡须已全白如雪,衰老的面孔流着涕泪,在冬天的寒风中几乎要结冰。
岁月逝去这一事实使我感到惊恐。
何处是我终老之地?
我的缘分大概应在吴兴之地吧!
但离去后,与这里的老朋友也会互生想念之情。
在下雨的深夜,孤灯伴着孤影,满腹离愁别绪,难解难排。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 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②,羞为献纳臣③。
【注】 ①《战国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
②祢:
祢衡,很有才华,孔融曾上表推荐他。
③献纳臣:
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1)对本诗首联进行简要赏析。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中颔联、尾联典故的含义。
【答案】
(1)①点题:
“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
“柳条春”暗含送别之意,点题中的“送归”。
②情感内涵丰富:
“怜”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
(意思相近即可)
(2)①对丘为落第的同情。
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
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
②尾联表达了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
同时“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愤慨。
【诗意】 叹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况是在这柳条新绿的初春。
客居京城,金钱全部用尽,回家时只落得新添白发。
太湖边只有你三亩的田宅,遥遥万里外凄凉凉一个归人。
深知你有祢衡之才我却无法推荐,惭愧我空为一名献纳之臣。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 山居即事
辛弃疾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
更何处,一双鸂鶒①,故来争浴。
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
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
闲日永,眠黄犊。
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
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 ①鸂鶒:
一种水鸟,又名紫鸳鸯。
(1)词的上、下阕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