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预设驾驭生成优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9343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预设驾驭生成优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科学预设驾驭生成优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科学预设驾驭生成优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科学预设驾驭生成优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科学预设驾驭生成优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预设驾驭生成优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

《科学预设驾驭生成优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预设驾驭生成优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预设驾驭生成优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

【误区一】预设过细,压缩生成,影响思维的积极性

在课前预设时,不少教师往往追求一种目标:

“精细”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精细”地设计所有问题,“精细”地设计课堂中每一句话。

以此追求完美,追求面面具到,生怕遗漏什么,影响课堂教学。

案例:

六年级数学解方程练习题的教学片段:

工厂中有男职工26名,女职工14名,女职工增加多少人占全场人数的一半?

教师设计了下面一段“精细的问题”。

师:

女职工是不是工厂的人?

生:

是!

女职工增加了,工厂人数有没有改变?

有!

女职工增加了X人,工厂总人数就增加了多少?

X人!

应怎样列式计算?

在细致、琐碎地引导下,学生列出了方程:

2(14+X)=26+14+X,解得X=12。

当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需要引导学生转换、更新认知框架,排除障碍,预设时需设计必要的“引导”环节。

但从这个教学片断来看,却有以下几点不妥:

1、教师的包办代替太多,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教师的启发“太露”,学生成了“应声虫”;

如上案例,针对学生列出方程:

2(14+X)=26+14,教师只需点拨一句:

“工厂女职工人数增加了,这个工厂的总人数有什么变化?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再发现,学生是不难明白的。

好的问题应该是“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在教学预设中要的“精心”不是“精细”,不要斤斤计较,要大气,不要“为学生想得太多”。

【误区二】预设不足,生成“脱缰”,脱离教学基本目标

过细的预设不行,但对学生缺乏了解,对教学中一些重要环节缺乏斟酌的预设也要不得。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利用主题图进行导入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但也有不少老师为了让学生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常会设计些笼统的问题,导致学生的思维无限制发散,脱离教学目标。

二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一课教学。

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

今天,老师打算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观察主题图,可以看到什么?

生1:

我看到儿童乐园里有好多可以玩的项目。

有摩天轮、旋转椅、小火车、跷跷板等等。

真不错,一下子发现了这么多的游乐项目,同学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3:

我看到2人在玩跷跷板。

生4:

我看到3人在荡秋千……

时间已过去不少,但学生的回答还是不能如教师所设、所愿。

这时教师啼笑皆非,只好问: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些游乐的项目中的机器是不是在运动着?

它们是怎么样运动的呢?

火车在直直地开着。

摩天轮在转圈……

案例中,“观察主题图,可以看到什么?

”这样的问题虽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说,却过于笼统,导致学生的回答未能如教师所预设的(能较快说出与“运动轨迹”相关的知识),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

预设时虽然需要设计些有趣、开放、弹性、灵活的成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思维生成”,但若一味追求生成,也会导致教学如脱缰野马,不受控制。

如上案例,教师可直接问:

通过观察,同学们说一说游戏项目中的机器是怎样运动的?

这样的问题更能让学生明确思考方向,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质量。

【误区三】固守预设,浪费生成,影响思维的扩展与延伸

某些教师每每上课,心中早已认定教学流程,“指定”了学生的作答,只要课堂中出现的“错误”的生成或与事先预定不符的生成,便会担心浪费时间,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不管“生成”是否对学生有益,一律跳过不理。

“画直线”的教学片断。

同学们为了画好直线,我们在画直线时可以借助什么工具?

尺子!

(这是该教师预案中的设想)

但此时却有位学生作答:

“老师也可以用铅笔,它也是直直的,它也能用来画直线。

”听到这答案,该教师愣了下,在停顿几秒后,匆匆地表扬了几句后便按照预案继续授课。

案例中,教师怕耽误时间,浪费了“用铅笔也可以画直线”这个宝贵的答案。

若该教师能借助这个答案,引导学生思考“尺子画直线”的本质——“所有笔直的物体都能借助用来画直线”,并由此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堂将更加精彩。

但该教师却固守预案,放弃知识扩展延伸的机会,如此教学真是“暴殄天物”。

以上种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误区,皆是教师错误对待“预设”与“生成”而造成。

那应如何才能避免误区,实现课堂教学的“四基”目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科学预设

(1)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

教材是“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是了解教学“四基”目标,科学制定“四基”目标的重要工具。

这里应注意的是,教材虽具有普遍性,但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学的实际情况。

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孩子,他们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复杂多样,决定了他们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的不同。

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同时,也要全面地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实际和自身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度的调整,并以此制定教学的“四基”目标。

(2)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要有弹性、要有留白。

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如图),由于学生经历了1-8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对于“9的乘法口诀”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归纳、总结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采用自主探究和分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把课堂中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去自主探索、自由讨论,教师仅仅负责从旁提点。

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深透地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与内在联系,同时又能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从而使“四基”目标有机结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作为教师,要坚信:

在预设时给学生多留一片空白,学生便会多还我们一份色彩。

二、驾驭生成

“生成”对应于“预设”,尽管在课前设计时,教师会尽可能地对学生会出现的情况做了设想,但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真实水平往往无法准确估计,更多时候实际教学往往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

当教学不按预设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冷静思考,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才能使教学顺利展开,让课堂更加富有灵性。

1、善于纠“错”,巧妙引导生成

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认为学生正确地作答是“好生成”,能帮助教学顺利的展开;

对学生错误的答案经常持否定态度,认为会影响课堂教学。

殊不知,答案虽有对错,但生成不分好坏,“错误”的答案也是教学中生成的亮点,须加以利用。

如一位教师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纸折出

,涂上颜色表示并把纸贴在黑板上。

这时,该老师发现一个学生把纸平均折成了4份。

全班交流的时候,该老师有意地把这个孩子的作品放在最后交流。

这个涂色部分不是

,是这个图形的

那这样的2份是多少?

3份呢?

4份呢?

那么,你们觉得他的折法怎样?

乱折的。

,我们是怎样认识的呢?

是不是这个同学折出来才让我们认识的,我们是不是要感谢他?

学生点头称是。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那个同学折的图形不符合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错误的答案,但该老师并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对与错的评判,而是巧妙地借用了这一的生成性资源,利用孩子的“错误”推进教学进程,同时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2、审时度势,果断调整预设

作为独立的个体,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目标。

在课堂上生成的目标是着眼于其自身内在需求,这样的目标更具诱惑力。

如一案例:

三年级学生在学习“年、月、日”时,教师教完:

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准备探索下个环节时,听到一位学生大声说:

“为什么有闰年和平年之分?

为什么会四年一闰?

”教师开发并利用这一生成的资源,在黑板上画出了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演示、说明:

地球在绕太阳转的同时,自己还不停地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就定为一天;

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是一月,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是一年,并带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规定有平年闰年之。

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学科的知识,不是本堂课的“四基”目标,但这是学生在课堂动态生成的目标,教师没有搪塞过去,而是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

虽然预设的教案搁浅了,但顺应了学生的需求,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使学科之间进行了有机整合。

总之,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但过分的重预设而轻生成必将导致课堂的僵化和缺乏生命活力。

“预设”和“生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果我们只钟情于“预设”,往往会把学生引入狭窄的小胡同,有悖于人本教育的目标;

而纯粹的“生成”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应在科学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关注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优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的精彩》,北京市: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黄翔.《关于数学课标修订变化情况解读》,凤凰教育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