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创新机制的六个方面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9276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为创新机制的六个方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华为创新机制的六个方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华为创新机制的六个方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华为创新机制的六个方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为创新机制的六个方面Word文档格式.docx

《华为创新机制的六个方面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为创新机制的六个方面Word文档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为创新机制的六个方面Word文档格式.docx

类似长期开发项目的这种岗位还有很多,许多支撑性的岗位,支撑性的部门,还有从事财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都属于责任导向。

如果仔细地推敲,责任也是可以衡量的。

我指的责任和结果,在英文里,结果是后果,责任是表现和绩效绩效。

过程中的表现,也是可以衡量的。

2

坚持按贡献拉开分配差距

按贡献拉开分配差距,就是要给火车头加满油。

任正非的导向是:

公司的价值分配体系要向奋斗者、贡献者倾斜,给火车头加满油。

差距是动力,没有温差就没有风,没有水位差就没有流水。

这一点,华为遵循的是高技术企业的普遍规律。

高技术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其中的个人表现服从幂律分布,换言之,真正创造出最大价值的这些人才,在人数上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

传统企业与高技术企业相反,处在中间的这部分人,他们的技能责任心,对企业的忠诚,兢兢业业等,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主力;

那些有突破性成果的顶尖人才,给传统企业带来的价值创造贡献,其实并不是那么大。

比尔·

盖茨认为,一个杰出的软件编译工程师,他的贡献可以达到员工平均水平的1万倍。

按这种幂律分布,绝对按贡献大小来确定薪酬的话,薪酬制度非崩溃不可。

现实中,企业吸引顶尖人才,尽管付出了高薪,实际上他们的贡献远远超过所给的薪酬。

在华为,薪酬概念包括工资、奖金、福利、津贴、股权和分红等,是个很宽的概念。

待遇属于公司费用,不在薪酬之中。

华为的薪酬特点是典型的工资曲线。

华为的入职薪酬,现在逐年提高。

以前是入职的薪酬高到和现有岗位员工的薪酬倒挂,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

现在薪酬倒挂的现象不是很明显,因为华为整体薪酬水平很高。

加大入职薪酬工资水平,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

同时,员工总是从低级别向高级别成长过程中,在低级别的工资上,加大薪等,可能达到的水平甚至超过一些中级岗位。

只要业绩优秀,只要贡献值这个钱。

因为这个阶段的员工,在公司工作两三年或者三五年,可能还处在低级别岗位,但他熟悉了公司的技术诀窍、管理、政策文化等,自己学习能力很强,素质很高,进取心很强,又很年轻,很容易就被外部劳动力市场、外部企业给挖走了。

所以他们的工资一定有很大的弹性,一定能上得去。

华为员工进入中级水平,相对来说薪酬有一定规律,不能忽高忽低,否则公司制度也没法操作。

中级水平员工有了配股,每年配股分红的收入占到整个薪酬的很大一部分,这就不完全依赖于公司。

进入高级别、高层,当然工资会更高。

但这时来自股票和分红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工资收入。

关于薪酬模式,华为这些年还在探索。

比如,任正非提出少将连长。

现在华为的一线销售人员、销售工程师、销售主管,接触的客户层次远超过当年刚进入市场的层次。

已经不仅仅是运营商采购部门,或者运维工程师这个层次,可能接触到运营商CEO、高管,甚至国家领导人层次,这对代表处主管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华为原来从代表处成长起来之后有经验的和有能力的这些人,现在已经进入机关做管理,进入到公司中高层。

现在华为必须以政策导向,使他们重回一线。

政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工资,华为工资制度是以奋斗者为本,概括为16个字:

以岗定级、以级定薪、人岗匹配、一岗一薪。

岗位变化了,薪酬也跟着新的岗位走。

对这些重回一线的人,不能因为岗位改变,按原来代表处代表的级别定薪酬,那样和他之前的薪酬就有了差距。

任正非从业务角度提出少将连长,至少保证人力资源的薪酬制度、晋升制度有很大的弹性。

而且,将来华为在一个国家设立的代表处,可能要负责华为整个产品组合在这个国家的拓展。

华为的市场体系,经过2010年到2014年这几年的摸索,发觉还是要以区域作为主维度,来建立销售组织。

那么产品维度、客户维度和区域维度必然形成一种矩阵体系。

这种矩阵体系的管理非常复杂,会形成多头领导,它违反一些基本的管理准则,比如统一指挥、集中领导等准则,会给人力资源带来很复杂的要求和挑战。

3

对从事战略和长期研发者的分配方针

对从事战略和长期项目研发的员工,采取的分配方针是,首先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利出一孔。

收入和分配原则是华为最初对高管和骨干员工进行分配的一个源头:

原则。

任正非在2012年新年献词中说:

我们坚持利出一孔的原则。

EMT宣言,就是表明我们从最高层到所有骨干层的全部收入,只能来自于华为的工资、奖励、分红及其他,不允许有其他额外的收入。

相信我们的人力资源政策,会在利出一孔中越做越科学,员工越做干劲越大。

我们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

实际上对从事战略性的长期项目研发,还有市场、供应链、制造、用户服务等方面项目的员工,分配政策的关键点就是利出一孔。

《管子·

国蓄》曰:

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

出二孔者,其兵半诎;

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

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以羡,隘其利途。

故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

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

福禄赏赐、物质条件等谓之利;

孔,源于铜钱的小孔,也就是途径。

这段话本意是国家采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垄断全国所有资源,并控制了社会财富的分配,集所有利于一身,国民要生存和发展,就得仰仗国家。

显而易见,这是集权体系下给君主治国的建议,其中有很宝贵的思想可以引用到企业管理之中。

任正非曾经在多种场合发言,汇总整理成文章《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

华为目前的增长,实际上不是被美国限制住,而是被我国的产业现状限制住了。

华为能设计出芯片,但华为是轻资产投资,不能既设计又制造,芯片的设计、制造全都包下来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产业链的支持。

这些话背后的潜台词是,华为走在前头,但是我们的产业和基础研究没有跟上产业的发展,这是我国的现实。

这个事实导致了头部领先企业,现在受到了美国的打压。

进入实体清单的已有三百多家企业,受到了美国不同程度的打压。

本来基础研究应该超前并领先于产业的发展,美国采取的是管道策略。

《先进制造》这本书,主要介绍国内外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的发展状况,包括机械、电力、交通、能源等领域装备制造的应用。

一些国家的高新技术开发局,把资金投在基础研究上,即管道的前端,突破之后再向应用研究扩展。

这时候商业投资或资本就进来了,然后扩展到制造部门,最后变成市场上的产品或者服务。

国家一定是在最前端去投资,而不会投到末端去,这样能更好地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而且国家现在是有力量的,能够缩小差距。

我国前端落后,主要原因是利出多孔。

虽然国家投的不多,但可以集中、聚焦。

搞研究的和长期战略项目开发的员工,不会担心其收入比市场体系里的低。

奖金一定是和业绩挂钩的,会有差距的,但工资不低,级别不低;

级别不低,配股的数量就不低;

配股的数量不低,分红的数量就不低。

所以整体上收入不会差多少。

同时,通过参与这种难度高又领先的项目开发,个人的人力资本增长是无形的财富,比起前端直接做合同的员工,其人力资本增长更显著。

从利益角度说也是划算的,更何况华为给工作赋予了意义。

要让研发真正做出点东西来,分配问题一定要解决,要让从事长期战略性研发项目的员工没有后顾之忧。

二、战略性地管理人力资源流动

这里所说的流动,包括晋升,横向的调动等。

坚持从成功实践中选拔干部

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取于州郡。

这两句话出自韩非,说的是一件事情:

猛将也好,宰相也罢,一定要有基层的历练,要从基层中打出来,升上来。

华为借用韩非的话,意喻高级领导人必须要有独当一面的历练和成功的绩效,不能从专业岗位上一直升到副总裁这些高级岗位上。

如果这样,视野、立场、全局观、综合能力,都会受到限制。

高度强调干部既可来自州,也可以来自郡,强调了干部必须有独当一面的经历,只能来自于基层绩效成功的团队。

破格提拔业绩优秀的中基层员工

华为在不断加大对业绩优秀的中基层员工的破格提拔,尤其是在研发团队里。

因为一个研发人才再优秀,他的最佳创造年龄段也就是短短十几年,十几年过后,他应该能够进入到架构设计、系统设计层面上。

如果还是做程序或者码工,华为规定了退休年龄,该退的就要退,所以要让那些优秀员工尽快破格提拔上来。

原先这类破格提拔只是一种示范效应,随后数量就开始增加,直到现在,每年破格提拔的大约能达到三千多人。

华为研发工程师将近十万人,三千多人约等于3%的比例,即3%的破格提拔率。

近年来华为员工的入职素质越来越高,2019年从清华招收184位本硕博应届生,北大和复旦各招收100多,上海交大是200多,浙大是400多,中国科大270多,西安交大、哈工大、北航、北理工等也给华为输送了不少新员工。

华为新员工的传统来源,像成都电子科大、西安电子科大、华中科大,每个学校都招了600多人。

招进来的这些学生平均素质在提升,优秀人才更是不乏其人。

任正非说:

要使优秀员工在最佳的年龄,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做出最佳的贡献,得到合理的回报。

如果不能在他们最佳的年龄段,基于业绩,基于表现,把他们破格提拔,放到更合适的岗位上,承担更大的责任,做出最佳的贡献,那就把这些人耽误了,可能他们就会离职了,这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大挑战。

保持制度化的干部淘汰机制

华为的干部淘汰,任正非明确讲过:

要保持公司的长治久安,就要保持正确的干部淘汰机制。

不管你是高级干部还是创始人,都有可能被淘汰掉,包括我自己。

不然,公司就不会有希望。

公司不迁就任何人。

华为的干部,是在现任岗位上实行末位淘汰。

淘汰后有两个选择,要么回到晋升前的岗位,再努力还有机会上来;

要么去战略预备队,在喜欢或者热爱的方向上,在期望的方向上再充电,重新接受选择,重新上岗。

总之要有一种机制,使得淘汰制度化。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理低谷,越是谷底越要奋起,只有敢于迎难而上,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