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应了解的史学观点和史学研究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9212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应了解的史学观点和史学研究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学生应了解的史学观点和史学研究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学生应了解的史学观点和史学研究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学生应了解的史学观点和史学研究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学生应了解的史学观点和史学研究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应了解的史学观点和史学研究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学生应了解的史学观点和史学研究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应了解的史学观点和史学研究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应了解的史学观点和史学研究方法Word文件下载.docx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答案:

C

2、全球史观(整体史)

主要观点:

1、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与新航路的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

2、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间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题2】

(07年全国卷Ⅱ·

2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总结说:

“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和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

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作者在这里强调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

【例题3】

(08年宁夏卷·

3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到斯蒂芬森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原来越大

A

【例题4】

(09云师大附中联考Ⅰ·

13)斯塔夫里阿诺斯说:

“我们时代的众多动乱均由两大互相对抗的力量之间的冲突而引起。

一方面,现代技术正在前所未有的将全球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全球又因那些决心创造自己未来的沉睡至今的大众的觉醒而正被搞得四分五裂。

现代冲突这种历史性根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500年以后的那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商人首次把全世界所有居民联系在一起。

”他的观点是

A.要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全球的统一和地区的自治 

B.人类进步的关键在于各民族间提供了彼此发展的机会和淘汰的压力

C.技术变革滞后于社会变革是灾难的根源

D.科技有着神奇的影响力

3、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也称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内容包括:

经济方面的市场化、工业化(现代化核心)、信息化;

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

思想观念的理性化、多元化;

社会城市化等。

现代化的过程是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的演进。

说明:

1、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当今更应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

2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完全复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路径,更不能引进发达国家弊端;

3、现代与传统并非二元对立,而是需要对话。

4、注意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与当前我国新兴工业化道路和科学发展观想联系、比较。

两种类型:

1、原生型或内源型现代化,其特点是自发、自上而下、渐进持续的变革过程。

如近代以来的欧美国家;

2、传导型或外源现代化,它是在自身内部因素较弱或不足的条件下,外来因素的冲击和压力形成重要的推动力。

国家内部各种矛盾和动荡集中、急速、大幅发生,且暴力斗争频繁,其现代化的进程曲折、反复,不容易保持连续性,有时出现“断裂”。

如亚(中国)、非、拉国家。

【例题5】

(09年全国卷Ⅱ·

16)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

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 

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例题6】

23)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

他强调的是

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2、文明史观

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人类文明发展的主线是:

蒙昧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

各时期的文明均是在物质、政治和精神三大领域的酝酿和体现,且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类型,在历史的发展中相互交流、渗透和转化(汤因比《历史研究》)。

对待文明应坚持平等和开放的态度,努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考察方向:

1、政治文明制度创新、以生产力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和精神文明在思想、道德、文艺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变迁

2、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特别是中西文明的互相影响(如丝绸之路、西学东渐、近代工业文明和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

【例题7】

(08年全国卷Ⅱ·

23)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例题8】

(08年江苏卷·

6)1869年,《教会新报》载:

“外国生产皆男医生,所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

”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二.史料的分类

一般可分为:

1,实物史料: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

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

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如:

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

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

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另一种分法:

1,第一手史料:

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2,第二手史料:

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

三.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五.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史学方法类训练】

1.、 (2009年高考海南历史卷25)历史学家马克·

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

“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

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布洛赫在此强调的是()

  A 鉴往知来

  B 以古讽今

  C 厚今薄古

  D 贯通古今

 2、 (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23)西方的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 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 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 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 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3 (2009年高考辽宁文综卷35)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

“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是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

有时,也是更常见的,是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述和叙述。

”作者的意思是()

  A 任何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

  B 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 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 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4 (2009年高考上海历史卷13)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

“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

”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甲说:

“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入西方呢。

  乙说:

“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

  丙说:

“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

  丁说:

“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

  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2009年高考上海历史卷3)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

②子产说: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

6 (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23)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问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

他强调的是()

  A 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

  B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C 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日益缩小

  D 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7 (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20)“我们全都是希腊人;

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A 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

  B 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C 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 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8、2009安徽文综卷: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

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关11个国家。

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

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

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

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l2个国家。

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

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

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10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12分)

  参考答案:

(1)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

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

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

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

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

  

(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

日本全面学习西方。

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

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

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

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9、(14分)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东汉组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佛、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宋代组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瞑目而坐。

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据朱熹《近思录》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晚清组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

不学为体,西学为用”。

——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1896年)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1分)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

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

(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分)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8分)

(1)晚清组。

(2)①东汉组、宋代组。

(1分)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

每组2分,共4分。

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

宋代组可增加其它朝代学生尊师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

(3)东汉:

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佛教、道教产生了较大影响。

(3分)

宋代:

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它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

晚清:

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

(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10、(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

1995—2005年GDP年均增长速度(%)

美国

14.7

3.3

英国

21.8

2.8

挪威

23.9

德国

24.3

1.4

芬兰

24.8

3.5

法国

28.5

2.1

瑞典

29.5

2.7

23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

22.0

2.6

注:

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据相当。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

北欧模式探源》

问题:

(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

①如果是穷人,“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

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

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

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

(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

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

(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4分)

(3)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

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

(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论证皆可)(6分)

(1)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

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

(2)否。

(1分)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有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国家低福利低增长。

(3)考生应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

反对的理由,例如:

①福利制度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和成本;

②劳动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

支持的理由,例如,①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

②二战后福利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11、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收集到一则史料,就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的看法产生了分歧

材料一(甲)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

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乙)民国三年,某君遇见一个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

该君“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1)甲、乙两位同学依据各自所得的材料,分别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4分)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你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

(3)你认为在运用史料解释历史时应注意什么?

(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意识等。

(2分)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等等。

(2)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

(2分)答出“材料一中的报纸主要是在城市发行,材料二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同样给分。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一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

(3)注意:

证据要全面,不要武断下结论;

(2分)孤证不立。

(2分)(或只答出:

“收集证据要全面,运用分析史料要辩证”给2分)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

认识启示题

题目特征记心中,遇到问题才不懵:

认识启示题,一般不单独成题,往往出现在一个大题的最后一问。

从相关历史中得出经验教训、启示、认识是重要的学科能力之一,也是高考命题中非常常见的题型。

“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经验教训”与“启示”,对我们回答相关问题而言,其所要求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题目要求考生谈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如下几情况,

(1)考查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掌握情况,实际就是对相关教材知识、题目所给历史材料的高度概括;

(2)对相关历史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

(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

(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

(5)与经验教训、启示所要求内容基本一致。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

经验教训与启示题的作答程序是:

(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教材、题目材料及前面几问的答案进行系统,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教材与材料中涉及这一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好”“坏”两个方面。

“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

(2)对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

对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因素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

因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动。

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关键,切中要害。

最后成形的答案,切忌各条目间内容相近,或答出内容过于具体,缺乏理性与概括。

(3)最后确定作答内容。

经验教训与启示问题,多能通过一定角度与现实相联系,依据题目本身能够得出许多经验教训或启示,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将那些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写入答案。

因为,这类题一般而言答案要求不会太长,答出三个左右的条目就可以了,即使我们想多写上两条,也注意作答的顺序。

(4)注意语言表达。

由于经验教训或启示,是用于指导现实活动的,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即把“坏”的正过来说。

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作答时我们应说:

“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历史认识题依据前面提到几种情况要注意以几点

(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过程)、影响(意义)等几大方面入手,多数题目是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作出要求。

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不能把概括当成缩写。

(2)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评价,不同于普通的分析评价题,只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

(3)由具体问题谈一类问题的看法,其宗旨是要说明这类问题的重要性(由原因与影响入手)、这类问题应对方法(从过程、内容入手)等。

(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现实作出预测,要从历史问题的原因、影响入手,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得出与现实问题的相关报道一致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