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基地建设.docx
《综合实践基地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基地建设.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实践基地建设
综合实践基地建设
一、发展背景与现状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出“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要求“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开展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学生校外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
“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校外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要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内容,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切实予以保证。
”“大中城市要统筹规划,通过多种形式建立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
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
“从小学至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2006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4号),以及《教育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下发,都说明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加强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建设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提出了明确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及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作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不可少的载体,各地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继建设了一大批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
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愈加凸现。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各种类型的实践基地1万多所,其中
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的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有300多所。
应该看到,综合实践课程的全面开展有力地推动了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基地的建设有效的解决了课程实施中的一系列难点问题,保障了课程改革的实效与深入开展。
综合实践基地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以下特点:
1、实践基地已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大部分实践基地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课改要求,开设了生存与拓展训练、军训、家政、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项目,这些参与性强、具有直接体验和感悟的实践活动,使基础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贴近社会需要,体现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受到了学生、学生家长和广大教师的欢迎;另外,实践基地还逐步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型课程研发中心、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中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中心、中小学综合实
践活动素质考核评价中心、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中心等多功能、集约型、稳定型、辐射型的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在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中起着纽带和平台的作用。
2、紧密围绕课程要求建设和发展基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基地的一切工作都是紧密围绕着实现这一课程目标而开展的,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课程的核心理念。
首先,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打破了教材、课堂与学校的局限性,使综合实践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向着更加自然、开放的方向发展,加深了学生与自然、社会及生活的联系。
其次,综合实践基地在课程设置上超越了学科界限,以学生的经验及社会实际需要为重点,整合了更多的课程资源,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综合实践基地通过更新或改进仪器、设施及设备的配备,不断提升课程的教育质量,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改进学习方式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3、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基地的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加以指导,学校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的三级管理课程。
透过总目标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综合实践基地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学生生活,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来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及主动参与,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重视对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的打造。
4、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建设与发展模式
综合实践基地在充分理解和把握课改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各地实际,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建设与发展模式。
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打破了完全由政府包办的单一方式,以教育部门为主,同时吸引其它部门、多种社会力量联合建设。
多种方式办基地更加合理地分配与利用了现有资源,更能符合地区特点与实际,且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相互借鉴经验,取长补短,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综合实践基地在发展中不等、不靠,探索和尝试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在坚持公益性的原则基础上,积极争取财政补助一点,社会各界赞助一点,同时加大自主经营收入,使基地建设的投入有了保证,有力地推动了基地的良性运转。
许多地区将实践基地建设作为贯彻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坚持走科、教、农三结合的道路,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边建设,边应用,边发展;与勤工俭学工作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办学条件,为一线教学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实践基地勤恳扎实的工作赢得了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采取各种办法促进实践基地的发展,一方面投入资金,另一方面在政策与理论上加以指导,并将各校、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排入课表,统筹安排,大大推动了实践基地活动的蓬勃开展。
学校及学生、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同样促进了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这也是基地长久发展的根基。
二、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
1、美国
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中,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各州都设计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性活动的课程。
“科学?
技术?
社会”是美国中学课程中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它包括自然研究与社会研究两大方面,从自然现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职业等领域确定不同的
主题;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研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
社会研究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从主题设计,到学习活动方式,都具有强烈的研究性和反思性实践的特征。
(2)设计学习(projectordesignlearning,简称PDL)
一种应用性学习的课程,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相比较,设计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如综合艺术设计、应用设计、产品设计、活动设计等等,强调对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解决。
(3)社会参与性学习(socialparticipatinglearning)重点在于参与社会生活,接触社会现实,注重开展各种社会参与性的活动,如社区服务、社会调查、考察与访问。
2、英国和法国英国国家课程标准关于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美国各州中设计的综合实践类课程有相似之处,主要集中在社会研究(socialstudies)和设计学习(projectordesignlearning)等方面。
英国中小学的社会研究围绕公民的形成(becominginformedcitizenship),以及突出的政治、精神、道德、社会或文化问题来设计实践和探究的主题。
设计学习则主要包括综合艺术设计、信息与交流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等。
法国课程标准中设置了“综
合学习”的课程,其基本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综合学习需要跨两门或两门以
上学习领域,要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综合学习的活动方式应是多样的,涉及接受、探究、应用等基本学习活动方式。
3、日本
日本文部省在1999年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中增设了“综合学习时间”。
该板块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致力于培养学生主动开展解决问题式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态度,引导
“课题研究性学习”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要求采取“综合体验性学习”和
等不同方式。
“体验学习”和“课题研究”成为中小学生在“综合学习时间”课程中最根本的学习活动方式,要求学生通过理解、体验、感悟和探究自然、社会,形成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我国台湾地区
我国台湾地区于1994年颁布了新的《国民小学课程标准》和《国民中学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中学设计了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课程标准中称为“综合活动”;主要包括:
家政与生活科技活动、乡土艺术活动、辅导活动课程(包括“学习辅导活动”、“生活辅导活动”和“生涯辅导活动”三个方面)、
团体活动等几种方面内容。
综上所述,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且均在活动领域方面体现了“综合”的特征。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目前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的发展迅速,势头良好,但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是巨大的,且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不高,定位不明确1一些地方及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综合实践基地的性质、作用认识不高,究其根源是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到位。
有调查显示,综合实践活动在空间形式上,95%以上的活动主题和活动过程集中在教室里完成,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另外,给予性活动主题占学生活动主题的87%以上,真正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实施的活动主题所占的比例过低。
目前,尚未专门为实践基地建设出台指导性文件,大家基本是根据有关文件精神,摸索着干,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甚至实践基地工作者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这直接影响到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的定位和功能发挥。
目前,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应有的政策和制度支持系统尚未建立,致使实践基地
在建设和发展中缺少理论及政策上的指导。
缺少制度的安排和保证。
实践基地公益性原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宗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有效机制还不完善。
在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转型期,综合实践基地的良性发展环境还有待培育,对它的认识和定位还应作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2、建设不系统,管理不到位
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缺乏合理规划,统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