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村寨创建工作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8929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色村寨创建工作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特色村寨创建工作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特色村寨创建工作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特色村寨创建工作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特色村寨创建工作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特色村寨创建工作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特色村寨创建工作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色村寨创建工作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特色村寨创建工作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旋涡村和逛纳徕两个小组已基本具备游客住宿、餐饮、休闲、体验接待功能。

其它村组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展示、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居家文明建设、群众思想观念的引导和转变方面也凸显出2009年度创建工作的成效。

12月,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创建工作考评小组,依据年初目标计划和各部门考评细则对试点村寨实施了考评。

在2009年戛洒试点的基础上,2010年修改完善了民族特色村寨创建方案,按照“一个目标、一条线路、三个板块”的旅游发展思路,以建设“一村一特”和“最美的乡村”为目标,扩大创建范围,力争用3年时间,以“生态优美、村容整洁、特色鲜明”为标准,以自然村为单位,扶持发展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使一批村寨基本达到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标准。

通过近二年以来创建工作的开展,花腰傣群众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增强,为实施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走以旅富农、以旅兴农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子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目前,我县的戛洒大槟榔园村、漠沙曼线南薅村已被列为省级旅游特色村,戛洒曼理村、平寨村和漠沙大沐浴村、曼线南薅村纳入2010年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的重点。

我县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共硬化路面8560平方米,种植各种树木8000余棵,栽植花卉20000余株,新建和改建房屋212间,改厕18间,购置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252台件,累计投入资金达到1165万元,接待游客15万余人,旅游收入达1040万元。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乡村旅游接待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目前我县有不同规模的农家乐饭店近20家,戛洒跃南村和漠沙大沐浴等村的7个乡村旅游经营户通过了玉溪市乡村旅游服务接待设施质量等级评定,其中,四星级接待户1家,三星级接待户5家,两星级接待户1家。

戛洒旋涡村27户农户依托新农村发展政策,实现了整村推进乡村旅游建设;

启组逛纳徕花腰傣民族风情园已完成28幢连体民居建设工程。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的组织领导。

为开展好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旅游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明确整个创建评比活动在县旅游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

戛洒镇、县直各培训指导责任单位要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考评细则,认真组织实施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评比活动。

此外,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带领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村寨调研,把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和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紧密结合,各有侧重开展工作。

行业管理按照相关标准,提前介入,积极做好前期行业指导和工作培训。

在乡村环境和卫生整治、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完善、花腰傣民族特色项目建设、发展“傣家乐”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思路和意见,要求“傣家乐”经营户下工夫做好民族民俗、农事活动、果蔬采摘体验,丰富民族特色食品和农村户外运动项目,力争做出名副其实的花腰傣民族特色,在总结推广戛洒跃南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经验和基础上,做好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工作。

(二)精心规划,突出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的资源优势和特色。

我县旅游部门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旅游产业发展意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性、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乡村旅游的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认真研究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发展布局,努力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一是突出了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观,开展具有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

二是突出了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充分挖掘花腰傣的文化内涵,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和农业知识等,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需求;

三是突出了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尽可能体现出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满足游客对跨区域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根据以上规划思路,确立了以戛洒大槟榔园、曼理、平寨和漠沙大沐浴、南薅为重点,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

(三)突出特色,分类整理创建标准。

根据新平乡村旅游产品转型要求,新平重点在“特”字上下工夫,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塑造浓郁民族文化特色为重点,全面建设“生态优美、村容整洁、特色鲜明”的民族特色村寨为总体目标,弘扬生态理念和民族文化,按照星级分类,把标准整理成容易理解、便于把握的文本,印发到村(组),村(组)可根据基础条件创建目标,确定需要集中财力、人力、物力主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完善哪些创建指标,力争创建工作做到点、做到位。

创建工作以戛洒镇为主,旅游、文化、建设、国土、交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和社团根据创建工作需要做好指导、服务和支持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考评细则并实施创建指导工作。

(四)规范服务,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环境。

我县乡村旅游突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市场的引导和现实的教育下,积极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意识。

一是建立健全规范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是规范农户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并且进行了乡村旅游星级评定,目前,我县有7家“农家乐”被玉溪市命名为乡村旅游级星接待单位,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5家、两星级1家。

三是切实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良好的乡风文明氛围,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四是努力加强人才培训。

先后邀请各类专业老师及有实践经验的高星级酒店老师,举办了三期乡村旅游服务培训班,从规范服务礼仪,提高服务技能等方面,对270多人进行了培训,其中220人取得了旅游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书。

(五)深入指导,创建“傣家乐”乡村旅游经营模式。

县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在对哀牢山·

红河谷民族风情旅游线的民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进行了调研后,选定了田园风光优美、民族文化风情独特、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积极性高涨的戛洒镇曼里小组,进村入户,带领农户一起动手用花腰傣手工艺品和生活农具等对房屋进行了内装饰,指导农户从乡村的“土”文化上来打造,营造乡村生活气息,凸显生态、民族的乡村特色,体现花腰傣餐饮风味,实地创建出一个“傣家乐”旅游经营模式,为下一步创建更多、更规范、更具特色的“傣家乐”树立了典范。

(六)考察学习,提升新平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

为进一步开拓视野、创新理念,全面提高我县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加快我县旅游景区开发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县旅游局和县旅游行业协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先后两次带领相关旅游经营户外出考察学习。

2010年5月20日至22日,实地考察了玉溪市灵秀镇、易门县馨苑、通海县里山和三杯杯、华宁县的华溪等四星级和三星级农家乐。

2010年9月16日至21日组织赴厦门、武夷山学习考察。

通过考察学习各经营户深受启发、触动较大,开拓了视野、思维,深切感受到与旅游成熟地区相比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同时也看到了我县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对今后新平县旅游行业发展树立了信心,对于打造我县自己的品牌和自身的特色有了信心。

通过集中学习考察,为经营户搭建起了相互沟通和交流学习的机会,相互增进了解,增进友谊,增进合作。

三、取得的成效

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游览内容,还为新平农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沟通和文化交流,增强了群众的发展意识,推动了当地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发展农家游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就业。

通过外地的经验和我们自身发展的实践表明,创建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可以达到“开发一方景区、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效益。

农户把农产品转变为旅游商品,将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经过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的农户进行摸底调查,大部分家庭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远远高于全县3288元的人均纯收入水平。

从我县农业生产和旅游发展现状看,当旅游旺季来临之际,正是我县农业生产农闲之时。

农民放下手中的农活,敞开农院,广纳全国各地游客,从事旅游服务,将农业生产和旅游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旅游服务和农村生产农两不误,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优化了农村环境,改变了农村整体面貌。

自2006年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在乡村旅游规划范围内的有35个村民小组,占全县11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的31.5%,累计整合新农村建设、整村扶贫、异地搬迁、民居抗震减灾、旅游扶持等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修建了进村道路,整治了村容村貌,兴建了水电设施,整修了农家庭院,畜禽分离,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粪草随处堆,畜禽满街跑”的状况。

戛洒南蚌村启祖村民小组投入了850多万元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并创新乡村旅游的发展经营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管理、集中经营,促进乡村旅游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为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有利于降低农业经营风险。

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强调的是充分利用乡村地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众多的无形资产(如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具有投资少、效益高、回收快等特征,相对于其它产业发展更具有比较优势,市场风险也相对较小。

农户只需将自家庭院加以硬化、绿化、美化、改水、改厕,并且购置一批厨房餐具,经过必要的标准和服务规范学习培训,服从旅游行业管理,便可挂牌对外营业。

旅游旺季时接待游客,淡季时自用,不仅增强了我县旅游的接待能力,还培养了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

此外,农民的鸡、鱼、肉、蛋、蔬菜等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还可以就地得以消费,减少流通环节成本,增加农民收益。

(四)可以促进非农产业结构的调整。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众多部门和行业的支持和配合才能顺利进行。

反过来又可以带动许多部门和产业的发展。

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无疑可带动农村交通运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以及其他农副产品和民族工艺品等行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服务产业发展薄弱的方面。

(五)农户与游客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将吸引大批城市人来农村感受自然、体验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农民转变观念。

同时,农民足不出户就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种、养、加工一条龙,吃、住、娱、购多种经营,农民不再将离乡进城作为感受现代生活的唯一途径,而是就地可以享受城市带来的文明成果,有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同时,乡村旅游为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拓展了农民视野,转变了农民思想观念,改变了农民生活习惯,净化了农村社会风气。

农户通过硬化、绿化、美化庭院及改厨、改水、改厕和改造居住条件,从而对于改善乡村的社区环境、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城镇化都将起到十分有利的推动作用。

(六)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旅游业每直接增加一个就业机会,能带动相关的5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是相当明显的。

我们新平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有很明显的季节性,农村劳动力可以合理安排劳作与服务,增加更多的收益。

(七)可以更加有效的保护挖掘民族文化,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泉。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失去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失去了民族的灵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花腰傣一些古老的习俗、文化,已被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汉化,抢救和挖掘民族文化已成为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当然,保护民族文化,关键是要创新。

创新是事物延续的源泉。

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从形式到内容几十年不变,再好的文化也会被淘汰。

因此,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改造和提炼,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时代特征的文化,以此凝聚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才能更加有效的保护挖掘民族文化,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泉。

(八)可以有效聚集人气,有力的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代人的旅游已不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旅游者由最初的寻求特、新、奇、异等刺激,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的追寻和探求。

地方传统民风、民俗、历史风情是地域旅游文化的根,是形成景区特色的基础,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的创建越来越适合现代人旅游的需求,将吸引更多游客进入新平,进入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为有效聚集人气,促进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带动作用。

总之,就我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来讲,发展乡村旅游,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有许多好处。

从产业发展的长期目标来看,为了延伸产业链条,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所以我门应结合县情、地情,围绕旅游市场发展需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创建民族特色村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县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省市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旅游开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了产品策划、包装上不了规模、档次,旅游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旅游产业也难以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

二是人才匮乏,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奇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旅游线路和产品促销范围还叫窄,与周边县区的互通互联有待加强,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四是在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的创建中各村的民族文化传承表现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各自独有的特色。

 

二〇一一年三月九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