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解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8494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痰湿解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痰湿解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痰湿解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痰湿解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痰湿解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痰湿解密文档格式.docx

《痰湿解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痰湿解密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痰湿解密文档格式.docx

“痰核”是指发生在颈项、下颌及四肢等部位的结块,不红不肿,不硬不痛,常以单个出现皮下,以其肿硬如核大,故名痰核。

“疽”为发于肌肉筋骨间之疮肿。

其漫肿平塌,皮色不变,不热少痛者为“阴疽”。

“流注”指毒邪流走不定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种化脓性疾病。

2.阻滞气机升降出入:

痰饮为水湿所聚,停滞于中,易于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

例如,肺以清肃下降为顺,痰饮停肺,使肺失宣肃,可出现胸闷、咳嗽、喘促等。

胃气宜降则和,痰饮停留于胃,使胃失和降,则出现恶心呕吐等。

3.影响水液代谢:

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其一旦形成之后,便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的水液代谢功能。

如寒饮阻肺,可致宣降失常,水道不通;

痰湿困脾,可致水湿不运;

饮停于下,影响肾阳的功能,可致蒸化无力。

从而影响人体水液的输布和排泄,使水液进一步停聚于体内,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更为严重。

4.易于蒙蔽神明:

痰浊上扰,蒙蔽清阳,则会出现头昏目眩、精神不振、痰迷心窍,或痰火扰心、心神被蒙,则可导致胸闷心悸、神昏谵妄,或引起癫狂痈等疾病。

5.症状复杂,变幻多端:

从发病部位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

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其临床表现也十分复杂。

一般说来,痰之为病,多表现为胸部痞闷、咳嗽、痰多、恶心、呕吐腹泻、心悸、眩晕、癫狂、皮肤麻木、关节疼痛或肿胀、皮下肿块,或溃破流脓,久而不愈。

饮之为害,多表现为咳喘、水肿、疼痛、泄泻等。

总之,痰饮在不同的部位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咳、喘、悸、眩、呕、满、肿、痛八大症。

一、取之有道用甘草

(一)水饮在上当温散发汗者,用甘草入辛温之队以助发散。

统观《金匮要略》“痰饮”与“水气”病两篇,凡属“腰以上肿,当发汗”者,方中大多用甘草。

如“病溢饮者,当发其汗”的大、小青龙汤,“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小青龙汤,“风水恶风,一身悉肿”的越婢汤,“皮水为病,四肢肿”的防己茯苓汤等;

以及治“里水”之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治“心下坚,大如盘......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之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均用甘草二至三两。

诸方中用甘草既有调和诸药之意,但更重要的是以甘草配伍诸辛温药,辛甘相合而化生阳气,以助发散达表。

《景岳全书·

卷十八》将甘草的这种配伍方式称之为:

“表药得之助其升”,《本草正》也言:

“表药得之助其外”。

此等配伍,《金匮要略》多以甘草配麻黄、桂枝等。

(二)湿阻中焦当补脾健运者,用甘草培土制水以厚中焦。

观《金匮要略》“痰饮”与“水气”病篇中,凡痰湿停滞中焦或与脾胃相关者,每用甘草入方。

如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有云: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显而易见,以上三方均能利小便以治水湿,而且尤以五苓散为利小便之“正治”。

但痰湿停滞中焦者,责之于脾土不健,故方选苓桂术甘汤,取甘草合白术、茯苓培土治水,而成健脾渗湿之主方。

其治在中焦之意,彰然若揭。

另如苓甘五味姜辛汤中以甘草配伍干姜等,乃为温中化饮而设;

防己黄芪汤中甘草与黄芪、白术配伍,既能益气固表,又能健脾调中以复振卫阳,均有培土制水之意。

此等配伍,《金匮》多以甘草配白术、甘草配干姜等。

(三)饮停心下须挽药于中者,用甘草和药滞中以图缓利。

如苓桂术甘汤用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证属饮停中焦(心下)。

对此,非峻通快利所宜,而应当挽渗利之品留于中焦,以渐消徐利,缓缓图之,故取甘草甘缓之性,缓和渗利诸药的速通快利之性,避免直达下焦、药过病所。

与五苓散相比,前者和中缓利治在中焦,后者化气渗利治在下焦,全赖甘草一取一舍,而使苓术各有所主、各具其意。

正如《重订石室秘录.卷二》所言:

“尤妙用甘草一分,以引群药之入于满处”。

类似应用,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茯苓杏仁甘草汤中也有体现,方中以茯苓配甘草,缓通利之性而能化胸中痰饮,用治“胸痹,胸中气塞”。

如是,甘草挽留渗利下行之药定位于中焦的作用,实不可没。

此即《本草分经》所言:

甘草“入峻剂则缓急”之谓。

此等配伍,在《金匮》多以甘草配茯苓、甘草配防己等。

(四)特殊用法。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用治留饮者,有曰: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方中甘遂、半夏攻破利导以推除痰饮之邪,复以甘草、芍药、白蜜等甘缓安中、益气护脾,缓和甘遂毒烈之性,攻逐水饮而不致过于猛烈。

该方配伍中尤其令人注目的是甘遂与甘草的配伍应用,为取其相反之性,使之相激相成,以激发留饮得以尽去。

二、舍之有因弃甘草

(一)水湿在下当以小便利之,方取通利者不用甘草。

纵观《金匮要略》十枣汤、五苓散、泽泻汤、厚朴大黄汤、己椒苈黄丸、葶苈大枣泻肺汤、木防己汤等急下水饮、通利行消诸方,多不用甘草,恐其甘缓滞碍通利速下之性。

如“痰饮”篇治心下停饮设两方: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后者浊阴上犯,水饮甚于前者,速当利水除饮,故以泽泻配白术,而不似前方之用甘草。

如此,“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者以及速通峻利者,均不宜配伍甘草。

此即后世《景岳全书·

卷十八》所言:

甘草“其味至甘......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不可不知也。

”《本草衍义补遗》也言:

甘草“下焦药少用,恐大缓不能直达”。

(二)水饮犯胃致呕吐呃逆者不用甘草。

如治“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诸方虽为水停中焦心下之位,然有呕吐见证者,不用甘草,是“呕家忌甘”也。

总之,甘草作为经方常用药,在《金匮要略》痰湿、水气篇中亦多有应用。

方中甘草的取舍规律为:

水饮在上、水饮在中者用甘草;

水饮在下、水饮兼呕者弃甘草。

其配伍意义除与健脾药合用以培土制水,与辛散药合用以辛甘化阳以外,与利水药配伍又可挽药于中以缓利中焦水饮。

这也正是《金匮要略》治痰湿不忌甘草的要点所在。

不能光去湿,要尽量双管齐下,我的建议是尽量采用食疗,痰湿体质者体形大多肥胖,身重容易疲倦,食疗上首重戒除肥甘厚味,戒酒,且最忌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最好是用食疗比较好,安全.吃点茯苓薏苡仁是可以的,中药白扁豆,白术也有健脾燥湿的作用,另外要少吃点易生痰湿的食物如猪肉等另外陈皮,姜片与排骨一起煮来吃很好.还有很多食物可以告诉你的,对你很好.芥菜,韭菜,大头菜,香椿,辣椒,大蒜,葱,生姜,木瓜,白萝卜,荸荠,紫菜,洋葱,枇杷,白果,大枣,扁豆,红小豆,蚕豆,包菜,山药,薏米,冬瓜仁,牛肉,羊肉,狗肉,鸡肉,鲢鱼,鳟鱼,带鱼,泥鳅,黄鳝,河虾,海参,鲍鱼,杏子,荔枝,柠檬,樱桃,杨梅,石榴,槟榔,佛手,栗子等.应限制食盐的摄入,不宜多吃肥甘油腻,酸涩食品,如饴糖,石榴,大枣,柚子,枇杷,砂糖等.此外,杏仁霜,莲藕粉.最好能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游泳,各种舞蹈,均可选择.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疏松的皮肉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的肌肉.痰湿多由饮食不当或疾病困扰而导致.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您可以先饮食调整一段时间,如果效果不佳,还是尽早使用中药调理治疗.痰湿体质是建立在脾虚的基础上的,痰和湿其实是差不多的东西,都是脾运化功能失常的代谢产物.所以两者的治法上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建立在健脾化痰除湿的基础上的,因此是痰湿一起治疗的.在选药方面,可以选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还可以用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平时注意饮食,少食肥甘厚腻的食物.

石仰山从痰湿论治骨伤科疾患经验

石仰山教授为石氏伤科的第四代传人,从医近5O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石老擅长从痰湿论治一些骨伤科疾患,如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症、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股骨头骨骺炎、退行性膝关节炎等。

石老认为,损伤气血自属气脉闭塞凝滞,易于痰聚为患。

在骨伤科临床上,常见痰与风、寒、湿、瘀诸邪相合为患。

痰湿入络,其症或损伤而致,而更多是积劳或过劳所致。

因反复损伤,致气血呆滞,痰湿因之留恋,痰瘀交凝,筋损失用,而成缠绵难已之痛疾。

损伤日久,患处残留疼痛、肿胀、关节拘挛与屈伸不利,或皮肤不仁、肌肉萎弱、筋结成块等症。

治疗此类疾病,多以化散痰湿之法为主,有时将化散之法与温补脾肾之法相结合,以家传方“牛蒡子汤”为主与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等相参合用,而使痰湿阻滞渐消,气血复调,往往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举验案3例介绍如下。

1牛蒡子汤治髋关节滑膜炎

林某,女,8岁,2002年7月24日初诊。

因跳跃后觉左髋疼痛,活动受限1周就诊。

曾在外院诊治,未愈。

查患儿跛行,左腹股沟中点压痛,内、外旋活动受限。

x线摄片显示:

左髋关节骨质未见异常。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诊为左髋关节滑膜炎。

证属痰瘀互结阻络。

治宜化痰活血,通络止痛。

以石氏牛蒡子汤加减,处方:

牛蒡子、僵蚕、独活、秦艽、白芷、牛膝、当归、赤芍、柴胡、地龙各9g,桑枝15g,甘草3g,水煎服,每天1剂。

服7剂后复诊,左髋疼痛已明显减轻。

按原方继续服用7剂,左髋疼痛完全消失,活动自如。

按:

髋关节滑膜炎可由多种病因所致,如创伤、结核、风湿等。

该病例为创伤所致,临床上往往单纯采用行气活血之法,起效较慢。

石老在诊治该病时,认为除了瘀血之外,痰湿也是重要的病理因素。

痰瘀互结,阻滞经络为该病病机。

故治以化痰活血、通络止痛。

选用牛蒡子汤加减。

牛蒡子汤为石氏伤科经验方,该方能祛风化痰通络。

其中牛蒡子、僵蚕这一药对化痰湿、通经络,再配合当归、赤芍、牛膝等化瘀散结。

以达痰瘀得消,气血平和,经络通畅,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2椎脉回春汤治颈椎病

曾某,女,56岁。

2002年7月24日初诊。

因反复颈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伴头晕半年,复发2天就诊。

患者既往有颈肩部疼痛史,前晚因伏案书写过久,觉颈肩部疼痛加剧,头晕,夜寐不能转侧,遂来就诊。

就诊时精神疲倦,颈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头晕,无上肢痹痛,胃纳可,二便调。

查颈项部及双肩后部均有压痛,颈部活动受限:

前屈3O。

,后仲5。

,左旋10。

,右旋10。

,双肩关节活动良好,双手指血运及感觉良好。

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

X线摄片显示:

颈4~5椎体前缘骨质增生,颈4~5、5~6椎间孔变窄。

诊为颈椎病(椎动脉型)。

证属气血不足,痰瘀阻络。

治以益气化痰,活血通络。

以石氏椎脉回春汤加减,处方:

炙黄芪30g,白芍、独活、羌活各12g,桂枝、当归、牛蒡子、僵蚕各9g,桑枝、葛根各15g,川芎、甘草各6g,水煎服,每天1剂。

服用7剂后复诊,颈肩部疼痛明显减轻,仍有少许头晕。

原方再加入天麻、白芷各10g。

继服7剂后痊愈。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目前骨伤科临床常见病。

石老认为颈背为诸脉会通之处,由于中年之后气血亏虚,加之长期低头伏案闭折气血通路,从而气滞血瘀痰凝于颈背而成该病。

治疗上常用椎脉回春汤。

该方以石氏牛蒡子汤为基础化裁而来。

方中牛蒡子祛痰散结,通舒十二经络;

僵蚕化痰通脉,行气散结;

葛根升阳解肌,以解项背强几几之苦;

桂枝、白芍调和营卫以通利太阳经脉,桑枝祛风通络,辅以羌活、独活畅通督脉膀胱之经气;

以炙黄芪配当归、川芎以助动一身之气血。

全方能益气化痰,活血祛瘀,调和营卫,宣达气血,而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3痰瘀阻络汤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李某某,女,61岁,2002年7月24日初诊。

因反复右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2年,复发5天就诊。

就诊时患者精神良好,无发热,右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

限,胃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查患者轻度跛行,右膝关节轻度肿胀,内侧间隙压痛明显,关节活动受限,活动度O。

~95。

右膝关节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

诊为右膝骨性关节炎。

证属痰湿入络,气血失和。

治以化痰利湿,舒筋活血。

以石氏痰瘀阻络汤加减。

处方:

牛蒡子、土鳖虫、僵蚕、白芷、丹参、独活、白蒺藜、制天南星、法半夏、泽泻各9g,牛膝12g,威灵仙15g,炙甘草6g,水煎服,每天1剂,服用7剂后复诊,右膝关节肿痛已明显缓解,行走后仍有少许肿痛,关节活动度已明显改善。

原方去丹参,加鸡血藤15g,继续服用7剂后,右膝肿痛缓解,活动自如。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

石老认为该病在急性发作期多属痰湿人络范畴,痰随气行,循经人络,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治疗常用痰瘀阻络汤。

痰瘀阻络汤为石氏伤科经验方,方中牛蒡子祛痰消肿,通舒经络,土鳖虫逐瘀破结通络,两者合用,宣滞破结,善搜经络顽痰诸瘀,为主药;

佐以僵蚕化

痰散结而和气血,助以丹参之微寒,独活之辛温,和血舒筋;

更伍白芷之辛温芳香通窍,天南星、半夏、白蒺藜辛温燥湿化痰;

泽泻利水消肿,威灵仙祛风止痛,牛膝引经下行,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重在开破痰瘀,导其结滞,宣达气血,通利关节。

王浩的湿疹的治疗(引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易复发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好发于头面、四肢屈侧及会阴等部位,常呈泛发或对称性分布。

湿疹是多因性疾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密切相关。

部分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遗传因素亦为本病因素之一。

病因复杂给本病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古代中医文献无“湿疹”之病名,根据其临床特征,主要归属于“浸淫疮”、“湿毒”之范畴,又据其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

如生于小腿的叫“臁疮”,生于肘窝或胭窝部叫“四弯风”,生于阴囊叫“绣球风”等名称不下十余种。

对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

如《素问·

至真要大论》中论及病机十九条中说: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首先提出中医治疗本病之方药。

嗣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

“诸久疮者¨

¨

为风湿所乘,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

”明确指出风、湿、热三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初步奠定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基础。

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补充了饮食不当,内生湿热之病因,并提出用蛤粉散外治方法。

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描述:

“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湿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

”不仅对本病的临床症状作了较详细的叙述,而且将内因和外因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上论述表明,古代医家治疗本病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现代中医治疗湿疹的临床报道,最早见于1953年。

从60年代起,临床文章逐渐增多,有个案报道,亦有百例以上的大样本观察资料,多主张以内服与外治相结合,亦有应用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

进入八、九十年代后,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了深人研讨。

如对湿疹的病因,历来医家多认为以风、湿、热、毒为主,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血虚风燥亦为本病的病理机转之一。

辨证分型方面正逐步趋向统一。

治疗方面,在内服中药与外治法并重的基础上,又发掘出针灸、磁疗,单方验方疗法,使疗效进一步提高。

目前中医治疗本病的有效率为80%~90%。

与此同时,还进行了部分实验室研究,如为了判断含铅中药外用后能否经皮肤吸收而引起毒副作用,曾对使用含铅制剂的湿疹患者进行血、尿中含铅量变化的测定及动物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含铅中药在外用过程中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从而肯定了传统含铅中药制剂在临床中的实用价值。

(1)热毒

治法:

清热解毒,佐以祛湿。

处方:

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荆芥7克,防风7克,牛蒡子12克,蝉衣6克,射干15克,栀子9克,丹参10克,土茯苓15克,生甘草3克。

加减:

瘙痒剧烈酌加白藓皮、地肤子;

抓后皮肤感染化脓加蒲公英、紫花地丁;

大便秘结加生大黄。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亦可煎汁外洗患处。

疗效:

以上方为基础方加减共治疗364例,近期治愈354例,显效4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9.2%。

常用成方:

可用牛黄解毒片、银翘散、消风散、黄连解毒汤、防风通圣散等。

(2)湿热

清热利湿,祛风解毒。

萆薜30克,苍术15克,蛇床子15克,白藓皮15克,生薏苡仁20克,黄柏12克,川牛膝12克,赤芍12克,苦参15克,黄芩12克,茯苓12克,生甘草3克。

若湿疹偏于上部加荆芥、防风;

发于中部或肝经所分布者可酌加龙胆草、生山栀;

糜烂渗出液甚者加用紫草。

亦可煎汁外洗患部。

以上方化裁共治疗301例,近期痊愈288例,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3%。

二妙丸、四妙丸、萆薢渗湿汤、龙胆泻肝汤等。

(3)血燥

养血祛风,清热化湿。

生地15克,当归20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川芎9克,防风6克,苦参15克,泽泻12克,黄芩12克,首乌12克,白藓皮12克,威灵仙12克,生甘草2克。

瘙痒甚影响人眠者宜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枣仁;

口渴咽干酌加玄参、麦冬、石斛;

目睛干涩加枸杞子、菊花;

大便艰涩加胡桃仁、核桃仁。

上方加减共治疗75例,近期痊愈48例,好转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

可选四物汤、清营汤、凉血地黄汤、当归补血汤等。

(4)湿阻

健运脾胃,除湿祛风。

生黄芪30克,白术15克,苍术9克,茯苓20克,米仁30克,陈皮9克,厚朴9克,茵陈9克,泽泻12克,赤芍12克,防风6克,徐长卿12克,生甘草2克。

胃纳不香加砂仁、鸡内金;

胸闷不舒加枳亮、木香;

舌苔厚腻加藿香、佩兰;

剧痒滋水浸淫加滑石、苦参。

共治疗48例患者,近期痊愈39例,好转4例,无效1例,中途转诊4例,总有效率为89.6%。

胃苓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藿朴夏苓汤等。

(1)地归乌药荆防汤

组成:

荆芥、防风各6克,生地、当归、乌药、刺蒺藜、白藓皮各12克。

体弱气虚加黄芪;

皮肤瘙痒加黄芩、蒲公英;

共治疗168例,近期治愈142例,好转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7%。

(2)加减当归拈痛汤

当归、防风、羌活各10克,升麻6克,茵陈蒿12克,苦参12克,黄芩10克,苍术10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猪苓12克,知母10克,生甘草3克。

湿热盛者可加赤小豆、生米仁;

血虚风燥加首乌、丹参;

血热加紫草、槐花、地骨皮。

共治疗47例患者,近期痊愈38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

(3)湿疹三方(外用)

①硫黄60克,枯矾150克,煅石膏500克,青黛1.5克。

②青黛、薄荷各150克,黄柏120克,黄连45克,人中白9克,硼砂60克,冰片6克。

③防风、艾叶、花椒、苍术、红花、赤芍、白鲜皮、荆芥、蛇床子各10克,苦参、连翘各15克,白矾、雄黄、樟脑各6克。

①方适用于湿热型患者,②方适用于毒邪炽盛者,③方适用于血虚型患者。

将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香油调搽或干撤患处,每日1次。

以上共治疗216例,全部治愈。

用药1次者48例,2次者73例,3次者36例,4次者23例,5次以上者36例。

(4)加味蛇床子方(外用)

蛇床子60克,苦参、明矾、威灵仙各15克,地肤子24克,黄柏20克,冰片10克,白藓皮、透骨草各30克。

渗液明显加石榴皮、五倍子;

红肿酸痛加蒲公英、蚤休;

瘙痒明显加艾叶、花椒。

上药煎取药汁,每煎1次加冰片5克,乘热熏洗阴囊处10~20分钟,待药稍凉后徐徐洗皮损处,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洗1次。

共治疗240例,近期治愈189例,好转32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92.1%。

(5)坐浴方(外用)

苦参、白鲜皮、蛇床子、露蜂房各30克,大黄、白芷、紫草各15克,五倍子12克,花椒10克,冰片(另包)、芒硝(另包)各6克。

以上中药除另包外,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煎煮取汁约1000毫升,倒人盆内,加人冰片、芒硝各少许拌均匀,待水温后坐浴浸泡20分钟左右,早晚各1次。

共治疗123例肛门湿疹,其中除25例局部感染严重加用抗过敏、补钙、局部换药与封闭等辅助疗法外,余均只用坐浴法,次数最短7天,最长25天,总有效率为94.5%。

(6)六合粉(外用)

氯霉素片1.5克,强的松片30毫克,异丙嗪片O.15克,苯海拉明0.15克,滑石粉、黄连粉各4克。

将上药共研细粉末,急性湿疹先用冷开水洗去黄痂渗液,后用六合粉外搽,每日1~2次;

慢性湿疹亦先用冷开水洗净患处,再用适量医用凡士林或雪花膏与1剂粉剂调匀后涂搽患处,每日1~2次。

此方治疗急性湿疹患者352例,用药1次痊愈者58例,2~4次痊愈者294例;

治疗慢性湿疹148例,用药2~4次痊愈者63例,4~15次痊愈者85例。

(7)湿疹外洗方

生大黄、川连、黄柏、苦参、苍耳子各10克。

渗出液多者加枯矾10克。

将上药水煎后滤液熏洗患处,每日3次。

共治50例婴儿湿疹,用药1天治愈者25例,2天治愈者23例,3天治愈者2例,50例全部有效。

肩周炎神方》及其原理痰湿之生

痰湿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认为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聚成痰,由于水湿痰饮均为津液在体内停滞而成,有不能截然分开。

故常统称为水湿、痰湿等。

体态肥胖臃肿的中医辨之为痰湿蕴结,这是因为中医认为一身的水气由脾运化输布,脾虚则运化不利,运化不利则水湿痰浊蓄积停滞,表现在形体上就是肥胖。

另一原因则是饮食不节制、恣食生冷、过食肥甘,损伤了脾胃,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津液所致。

水液不化,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积而成水,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痰湿蕴结的关键。

此外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亦可湿聚成痰。

痰湿型常见的症状:

①形体肥胖;

②头闷重,像被厚布重重包裹的感觉,四肢发重,屈伸不灵利;

③胸闷咳嗽;

④腹部胀闷,食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