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砖集粮站2万吨高大平房仓项目09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8003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9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界首砖集粮站2万吨高大平房仓项目09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界首砖集粮站2万吨高大平房仓项目09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界首砖集粮站2万吨高大平房仓项目09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界首砖集粮站2万吨高大平房仓项目09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界首砖集粮站2万吨高大平房仓项目09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界首砖集粮站2万吨高大平房仓项目09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界首砖集粮站2万吨高大平房仓项目09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界首砖集粮站2万吨高大平房仓项目09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界首砖集粮站2万吨高大平房仓项目091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3)《工程设计节能技术暂行规定》(GBJ6-85)

(14)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本项目的基础资料

1.2.2编制范围

针对项目的特点、任务与要求,对其建设的背景、建设的意义和市场需求状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在项目建设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资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安排。

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深入分析论证了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经济的合理性与实施的可行性。

其主要内容如下:

(1)市场分析与项目建设规模

(2)建设条件与选址

(3)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经济效益分析

(5)项目的结论及建议

1.3项目基本情况

1.3.1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

为维护当地社会和粮食市场稳定,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更好地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切实推进当地乃至界首市粮食现代储备体系的建设步伐,更好地为区域粮食产业发展服务,打造专业化、现代化的粮食储备基地,界首市砖集粮站计划在界首市砖集粮站库区内实施“20000吨高大平房仓建设项目”。

1、本项目在界首市砖集镇砖集粮站库区内发展用地上实施,属于改扩建项目,不需新增建设用地。

2、建设高大平房仓2栋,设计规格为27m*84m,合计建筑面积4536平方米。

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仓储粮食20000吨的规模,方便周边群众,解决他们卖粮难的问题,同时积极申请做为国家储备仓库,为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1.3.2项目选址

本项目选址位于界首市砖集粮站库区内。

1.3.3项目投资

项目总投资700万元,全部为固定资产投资。

计划申请中央、省财政拨款240万元,市县财政配套230万元,企业自筹230万元。

1.4项目建设的背景

1.4.1产业背景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商品,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储备既是粮食流通中核心的调控手段,又是衔接产需、平衡供求的“蓄水池”;

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又是稳定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措施。

中国不仅是个粮食、油料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粮油消费和加工大国。

正常年景我国年产稻谷2亿吨左右,小麦1亿吨左右,玉米0.9亿吨左右;

年产油料5500~6000万吨,加上近几年每年进口油料2000万吨左右,这些丰富的粮油资源为我国粮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粮食产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仓储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国有粮食仓储企业改革的推进,企业合并力度加大,企业总数同比减少。

截至2008年底,粮食仓储企业总户数与2007年度相比,企业户数减少385户。

同时,国家、地方和企业加大仓房建设的投资力度,仓容增加。

截至2008年底,全国总仓容、有效仓容同比增加1351.9万吨、730.5万吨,分别增长了4.2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

散粮收发能力增强,同比增加2.7万吨/小时,增长7.6个百分点;

散粮发放能力同比增加2.1万吨/小时,增长6.1个百分点。

保粮设施设备有所增加,烘干设备数量同比增长8.0个百分点、烘干能力同比增长8.5个百分点、年实际烘干量同比增长12.6个百分点。

全国实现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计算机测温作业的仓容有所增加,分别增长6.4个、6.7个、7.2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粮食系统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规划纲要》精神,全面实施农户储粮专项,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强粮食仓储规范化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提高粮食科技支撑行业发展的能力,粮食仓储业取得了新发展。

1.4.2政策背景

1、2009年12月16日至17日,全国粮食仓储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对全国粮食仓储管理、流通设施建设和粮食行业安全生产进行了总结和部署,研究改善粮食库存日常管理,加强粮食仓储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安徽省粮食局联合省发改委印发了《安徽省粮食流通发展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顺应我省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新要求,全面实施安徽粮食流通产业“6332”行动计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是:

保持粮食市场稳定,粮食储备体系更加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突破,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粮食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粮食园区建设全面发挥效益,粮食物流快捷顺畅,粮食市场建设健全有序;

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更加明晰,企业经营机制更加灵活,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粮全面推进,粮食流通法治化建设取得新成果。

围绕上述目标,全面实施安徽粮食现代流通产业“6332”行动计划,即:

完善粮食现代流通产业发展的6大体系(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粮食现代产业体系,粮食现代市场体系,粮食质量监测体系,粮食执法保障体系);

建成30个现代化、多功能大型粮食产业园区;

做强30个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

到“十二五”末,全省粮油加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篇中指出:

要“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

”在《加快发展服务业》一篇中指出:

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系列化运作。

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物流信息化。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

4、国务院发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指出:

要“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与设备。

开发粮食、油料、果蔬、肉类、奶类等大宗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包装技术与设备,发展农产品专储、专运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依靠科技,建立新型农产品加工业。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培育大宗农产品加工科技企业,开发国内外市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5、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制度,中央储备主要是指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粮食储备,地方储备主要是指省级储备(含市级、县级储备)。

对于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的关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第25条指出:

按照中央和省级政府粮食事权划分,健全和完善中央和省级粮食储备制度和调控机制。

中储粮主要用于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

而地方粮食储备是平衡全国粮食供求的第一道防线。

国务院在国发〔2001〕2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国发〔2004〕17号《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国发〔2006〕16号《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指出各省级人民政府必须按照“产区保持三个月销量,销区保持六个月销量”建立地方储备,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规模的,要逐步充实和补充。

尽管近十年来我国粮食仓储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仓储设施还不能满足粮食储存的要求。

一些地区的仓容总量偏少,不能满足粮食收购、储存的需要;

需大修、待报废的仓容比例偏高,储粮安全存在隐患;

现有仓储设施还存在布局、仓型不合理问题;

一些仓储设备还存在工作效率不高,粮食破碎率增加较多以及能耗较大等问题。

先进粮食仓储技术创新不足。

生态储粮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进一步加快仓储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改善粮食仓储设施的基础条件。

以生态储藏理论为指导,加大粮食储藏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粮食仓储技术应用水平。

以贯彻新标准为契机,规范粮食仓储管理行为,降低粮食损失损耗、降低能耗和费用,保持库存粮食品质。

上述表述可以看出,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之一,地方粮食储备是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储备基础设施是粮食存储的重要物质容器。

1.5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

1、强化仓储基础,确保储粮安全

粮食仓储工作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工作,我国始终将其作为整个粮食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

2009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5号令”,颁布了新的《粮油仓储管理办法》。

进一步规范粮油仓储单位的粮油仓储活动,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近年来,我省粮食连年丰收,粮食库存不断增加,国家为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各地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仓容相对不足,设施陈旧、功能弱化问题突出,为此国家将新建、改建一批粮食流通仓储设施。

国家粮食局今年还启动了“粮食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活动”,集中整治粮食仓储中的不规范行为,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改善粮食仓储管理条件,确保库存粮油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

在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的新形势下,做好粮食仓储工作对发展粮食储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粮食仓储设施是国家实施粮食宏观调控、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载体,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是粮食行业发展的百年大计。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可进一步优化阜阳市乃至安徽省粮食仓储设施,提升粮食流通水平,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意义重大,十分必要。

2、是推动粮食现代物流发展,实现《安徽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目标的需要。

根据《安徽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制定的物流通道布局及项目规划,阜阳被列入淮北地区小麦流通通道建设范围,在我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淮北地区小麦流通区域范围主要包括淮北、淮南、毫州、阜阳、宿州、蚌埠6个市。

该地区是优质小麦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其中阜阳、宿州市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最近几年粮食年产量在1300多万吨。

年调出粮食约390万吨,每年调入粮食在100万吨左右(主要是工业用粮)。

2010年,粮食调出量约为440万吨,调入量为150万吨。

调出粮食主要通过铁路、淮河运往内蒙、北京、天津、河北、广东、广西、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山东等省区,调入主要是东北和华北的玉米、大米。

这个地区有阜阳、毫州、涡阳、颍上、宿州、蛹桥、泗县、淮北、淮南、蚌埠14个5万吨规模以上的国家粮食储备库,有2.5万吨规模以上的国家粮食储备库32个。

本项目计划依托界首市农业发展和交通等资源优势,按照“粮食流通网络化、原粮‘四散化’(散装、散卸、散储、散运)、作业机械化、运行信息化、管理节约化、设施技术标准化”的方向,积极建设粮食储备、运输基地,年储存粮食20000吨。

该项目的建设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确保粮食安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市的粮食产销缺口进一步拉大。

本项目集粮食收购、储备、运输、加工、经营为一体,完善了粮食储备制度,并将进—步增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时,保障粮食供应的基础条件。

(2)有利于仓储管理水平的进—步提升。

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项目区粮食仓储设施条件,确保库存粮食储存安全,并进—步提高粮食的运输、储备、轮换、加工以及科学管理水平。

(3)有利于节省费用。

项目实施后,灵敏的信息反映,储备粮的集中管理,有效地缩短了运输距离和减少了中间环节,可节省粮食运输费用和降低粮食损耗。

(4)有利于粮食物流节点发挥作用。

蚌埠市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过渡带,是豫、皖、苏及南北交通的枢纽,并且地处安徽省重点规划的淮北地区小麦流通。

本项目建设不仅会有力地推动蚌埠及所在区域的粮食物流建设,也将为所在产粮大区的粮食流向主销区提供方便、便捷的通道。

3、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当地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汇成规模庞大的“打工族”。

但随着近期全球金融危机的降临,沿海地区的许多企业受到极大的影响,有的甚至被迫暂时停产,无奈之下大批量裁员,于是大批外出务工人员只好相继还乡,如不能实现自主创业或找到新的就业机会,势必为社会稳定带来新的隐患。

本项目的实施,可以通过项目带动及产业关联,带来大批的就业机会。

因而项目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4、“民以食为天,粮猪安天下”。

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

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温总理也强调,尽管我国经济生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中国经济要出大问题,很可能从农业特别是粮食开始,务必保持清醒头脑,绝不可掉以轻心。

强调粮食安全,就要应用多种手段,做到科学种粮、科学储粮、科学用粮等措施并进,防范和消除影响粮食安全的隐患,筑起粮食安全的屏障,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界首市农业经济比重较大,“三农”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粮食储备具有衔接产需、平衡供求的“蓄水池”作用,是服务“三农”、确保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是稳定社会的重要战略措施。

本项目的建设既是科学储粮、安全储粮的需要,也是实现粮食现代物流的基础,对站在科学保粮、降低成本,减少损耗,提高效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保证地区的粮食供求稳定,增强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确保全市粮食的安全以及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都具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本项目实施对于进一步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和粮油仓储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效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切实实现《安徽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目标,促进就业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全面促进项目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本项目建成达产后,每年储存国家储备粮20000吨,可实现经营收入160万元,总成本费用为50万元。

项目全部投资税后财务净现值为99.5万元,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2.8%;

项目投资利润率14%。

项目经济上可行。

第二章市场需求分析

2.1我国粮食生产及仓储状况

我国既是人口大国,又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基本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基本方针。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作出全面部署,要求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记者从农业部获悉,2014年将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力争全年粮食面积稳定在上年水平、粮食产量保持在11000亿斤以上。

刚刚过去的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全年粮食产量12039亿斤,比上年增加247亿斤,首次实现“十连增”。

去年我国粮食亩产为358.5公斤,相对十年前提高了69.6公斤。

预计到2020年,我国粮食作物还要完成1至2次品种更新,未来粮食单产可以提高15至20公斤。

我国通过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计划到2020年新建8亿亩高标准农田,更新提质2亿亩高产田。

按照专家测算,高产田更新提质后单产可提高5%,中低产田改造后单产可以提高20%,将新增生产能力1000多亿斤。

2.2安徽小麦生产现状

安徽省是个农业大省,常年小麦种植面积3000万亩。

近年来,由于高产品种的育成与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小麦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缺少优良品种,市场竞争力低下,农民出现了卖粮难问题。

而开发种植优质小麦对发展安徽省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并可带动阜阳市小麦种子产业的发展,提高优良作物种子的自给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国办发〔2011〕13号)精神,千方百计实现今年粮食生产目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2011年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

2011年全省深入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选择3个县、32个乡镇,开展整乡整县整建制高产创建试点。

继续建设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整合现代农业、小型农田水利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重点支持皖北16个县开展高产高效万亩吨粮田示范县创建活动。

深入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建立2000万亩小麦核心示范区。

我省发展优质小麦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

1、具有生产优质小麦的气候、土壤条件

我省淮北地区属黄淮冬麦区,是我国的小麦主产区。

在淮北广泛分布的砂姜黑土地带,土质粘重,保肥能力强,适于强筋型优质小麦,而在一些沙土地带和沿淮稻茬麦田,则可以发展种植弱筋型优质小麦。

2、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由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小麦生产规模小、容重低,生产出的小麦已退出国家粮食保护价收购的范围,即已不属鼓励生产的粮食。

因此,从地理位置上看,我省两淮麦区将成为距离对优质小麦需求巨大的南方市场(广东、上海等)最近的生产基地。

2.3阜阳市小麦生产已初具规模

阜阳市位于安徽省的北部,市辖三区、四县、一市,人口一千多万,属于北方地区。

北方人民的日常基本是面食。

小麦是生活必须品,关系到人们的生存需要。

2012年,我市继续坚持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品质、注重调整,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和粮食生产取得可喜成绩。

全市全年粮食总产达104.6亿斤,增长4.6%,实现“七连增、九连丰”,百亿江淮粮仓更加殷实。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我市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临泉县、颍上县、太和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阜阳当之无愧。

”市农委负责人告诉记者,2012年,全市粮食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平均单产达350公斤,较上年增产13公斤;

粮食总产104.6亿斤,连续第5年超百亿斤。

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高产创建示范片是带动增产的“火车头”。

2012年,全市22个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单产590.7公斤,比全市小麦平均单产高出27.6%,太和旧县镇、颍泉中市办等10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实测单产超600公斤;

180万亩玉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542.6公斤,比全市平均单产高92.2公斤;

25万亩水稻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550公斤,较非核心示范区高100公斤。

单产、总产提高的同时,全市粮食生产结构也不断优化。

201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495.3万亩,较上年增加9.4万亩。

其中,小麦种植面积相对稳定;

玉米种植面积386.6万亩,较上年增加43.4万亩;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40多万亩,增加10%以上。

近年来,我市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扶持种粮大户,粮食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发展。

2012年秋种,全市共流转土地53.3万亩,同比增加10.3万亩。

去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惠农政策,落实补贴资金2600多万元,实现小麦良种补贴全覆盖;

落实小麦良种良法配套补贴4000万元,小麦“一喷三防”补贴资金4000万元;

起草了《秋种工作意见》等30多项意见、方案,对鼓励农业生产规模化、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为农业大市,粮食增收、农业增效是我市一直努力的目标。

2013年,我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粮食总产连续6年过百亿斤,实现“八连增、十连丰”,再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

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353万亩,流转率42%,位居全省首位。

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到440万亩,增长20%。

肉蛋奶总量77万吨,规模养殖比重达74%。

农产品加工产值550亿元,增长30%。

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8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935家,注册家庭农场438户,新增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4个。

2.4项目区良种小麦产业现状

界首市曾经是全省小麦高产第一县(市),上世纪九十年代,小麦生产(单产)连续跨越300公斤、350公斤、400公斤三个大关,1997年率先跨入全国小麦高产县(市)行列。

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受粮食价格下跌等因素的影响,小麦生产一度下滑,波动较大。

自2005年省政府开展小麦高产活动以来,界首市重新恢复主攻小麦的力度,尤其是今年秋种,我市以小麦高产核心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实行强力突破,强化各项措施落实,取得了初步成效。

近年来,界首市粮食产量连创新高,特别是小麦平均单产,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列阜阳市第一。

继2012年成为阜阳市乃至全省唯一实现小麦、玉米“双过千斤”的县市之后,今年界首市小麦再获丰收,平均单产504公斤,较去年增加0.8%,夏粮及小麦单产、总产两项指标均再创历史新高。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界首市在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建设“万元田”,积极推进结构调整。

目前界首市粮食面积100.8万亩,经济作物面积42.2万亩,粮经比为7:

3。

界首市农业产业化工作也取得新突破。

该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95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35家。

2012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固定资产投资9.1亿元、加工产值56.7亿元、税收1.4亿元,带动就业6万余人,培育农产品生产基地34.5万亩。

加强粮食应急储备,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战略问题。

粮食安全问题历来都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粮食市场化以后,为防范可能出现的粮食市场风险,国务院、省、市均十分重视建立与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建立城市粮食应急储备,是地方政府调控市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给粮食市场带来的风险,保障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界首市粮食种植、物流、加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为仓储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仓储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第三章建设条件与场址选择

3.1建设条件

3.1.1社会经济概况

界首市位于安徽省西北边陲,地处东经115°

15′-115°

32′,北纬30°

00′-33°

00′。

南北长48至58公里,东西宽10至25公里,总面积66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万亩,城区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77.2万,辖18个乡、镇、街道,是皖西北重要商埠和门户界首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资源丰富,境内地垫平坦,由黄淮河河流冲积而形成的平原,地表被第四纪黄土覆盖,属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季风明显,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251小时,无霜215天,初霜期日11月8日前后。

年平均降雨量862毫米,集中在夏、秋两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产。

农副产品资源极为丰富,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红薯、大豆、花生、油菜、芝麻、瓜果、蔬菜等。

主要树种有泡桐、苦楝、桑槐、杨、椿、刺槐等树种。

2013年,在界首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双轮”驱动和“四化”同步战略,以落实项目为总抓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