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意象——同学少年(1911年到25年,长沙学习,工作,革命活动)怎样的少年?
概括:
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慷慨激昂,敢说敢做(三方面写中心意象:
精神风貌,活动,志趣)中流击水:
中流击楫,祖逖典故
诗人通过回忆当年的指点江山的意气风发,巧妙的用一设问结尾,也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问题。
谁?
我们,我们这些“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少年。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诗人不仅限于抒发同学少年的无畏激情,还赋予他们以高度的爱国爱民的热忱,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一颗赤子之心在怦怦跳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下阙写活了一群视天下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朗诵注意豪迈之情,凌云之志的抒发)
6、总结:
作者怎样处理情与景的关系?
..
采桑子重阳
清平调三首之三(唐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教学目标与导向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2、理解诗中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精神3、能联系已学过的秋景诗,体会毛泽东词二首的高远境界,并背诵二诗。
4、通过鉴赏意象把握诗歌境界5、联系其他秋景诗了解毛泽东的开阔胸襟和豪迈气概,把握毛泽东诗词意境高远、词风豪迈的特点,并积累其他诗词。
6、人生易老天难老”中的情感分析及对整首词词风的作用。
导入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陶渊明也有著名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赏菊等特点。
1929年革命形式大好,可是由于左倾思想的错误领导,毛泽东暂时离开了红四军领导岗位。
跌入了人生的低谷。
这时的毛泽东,面对重阳的秋景又该是怎样的感慨呢?
1、找诗歌意象:
战地黄花、秋风、寥廓江天万里霜
2、探讨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战地黄花:
带上革命的热情和豪气,分外鲜艳
秋风劲:
强劲有力的秋风更似革命者坚忍不拔的战斗毅力和无坚不摧的战斗实力。
毛泽东曾说: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更无穷!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革命的热情和无畏
寥廓江天万里霜:
秋色无垠,革命家的胸怀也无垠。
祖国河山如此壮美,叫我如何不爱她!
3、领悟诗歌意境
灿烂金秋,壮阔山河抒发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置个人荣辱于不顾,一心为国,对革命充满乐观主义精神,
4、整首词意境高远,词风雄浑。
可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句似乎有些悲叹年华老去,光阴难在之意,对此作何理解?
5、、初稿时上下阕顺序相反,为何要改成现在这样?
改后好还是不改好?
(讨论)
第二课中国现代诗三首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化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支鬃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知识目标
1.了解徐志摩的简历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意境。
3.诗的学习,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德育目标
1.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2.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1.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
三美"
,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3.学习《再别康桥》,侧重欣赏鲜明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自学提纲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青荇(xì
nɡ)长篙(ɡāo)
浮藻(zǎo)漫溯(sù
)
斑斓(lá
n)笙箫(shēnɡ)
2、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进而给全诗划分节奏: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寻梦?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找出诗歌的韵脚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明确:
全诗共七节,先后用了"
ɑi"
"
ɑnɡ"
ɑo"
onɡ"
e"
等韵脚。
诗歌从整体上看,用韵不一致,但每节内部用韵基本相同,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
这也正是徐志摩乃至整个新月派诗歌音乐美的追求和实践的体现。
4、读全诗,谈谈诗行的排列有何特点?
体会诗歌的建筑美
本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字(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有种建筑的美。
(解说:
反复诵读是解读诗歌的方法之一。
以上通过三次朗读,学生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是很容易感受到的,同时也为理解内容奠定了基础)
5、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梳理诗歌结构。
第一节:
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景;
第二节:
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
第三节:
写康河的水草;
第四节:
写榆树下的清潭;
第五节:
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形;
第六节:
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第七节:
呼应开头。
6、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①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徐志摩曾这样说: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
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从诗歌中选出诗人对康桥感受最深的意象。
感受最深的意象有:
云彩、金柳、青荇、拜伦潭、星辉等。
②提问:
你喜欢哪一种意象?
能把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画吗?
(从色彩和动感上)
(以第二节为例)本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艳影倒映在潋滟的水波里,是那样的鲜明,又是那样的甜蜜。
③学生自由描绘画面后,教师总结: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诗人使用了色彩明快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倒影在康河里的"
那河畔的金柳"
波光里的艳影"
水底招摇"
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天上"
彩虹似的梦"
以及那"
满载一船"
的"
星辉"
,均给人一种如入画景的感觉。
诗人好像高明的画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体画卷,从河畔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阴下的清泉,到梦幻般的彩虹,斑斓的星辉,飘动的彩云,不仅物象鲜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
而且作品通过一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招手"
荡漾"
招摇"
揉碎"
漫溯"
挥一挥"
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美感。
7、教师总结
死水(闻一多)
一分钟默写晚春(唐朝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教学目标与导向
1.闻一多简历及其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5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意境。
6.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7.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8.把握"
死水"
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9.解诗歌中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1、你所了解的.闻一多及《死水》比喻义
闻一多(1899~1946),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
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杂志。
1946年7月15日遭国民党特务暗杀。
他的诗作风格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同时还提出"
音乐美"
绘画美"
和"
建筑美"
的诗歌创作主张,曾产生一定影响。
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
《死水》写于1926年春天,也就是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来后的第二年。
闻一多1922年夏乘船赴美留学,在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西方绘画艺术,后又先后转至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
留美期间,诗人饱尝民族歧视之苦,备感离群孤雁的寂寞与酸楚,思乡思国之情愈加浓烈。
于是,诗人便把自己对故土和祖国的眷恋之情,化作一首首浪漫色彩极浓的诗篇。
祖国在他的心中是"
慈光普照的太阳"
,是五彩缤纷的秋菊。
由于思国心切,闻一多在1925年夏天便提前返回祖国。
然而,当他怀着赤子之心,回到梦魂牵绕的祖国之后,等待他的却不是他的心爱,而是"
噩梦挂着悬崖"
般的"
一场空喜"
,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军阀统治下的破碎山河和哀鸿遍野的苍凉现实。
美丽的希望与黑暗的现实发生猛烈的情感碰撞,顿时,使诗人"
坠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他在美国所想像的美的祖国的形象,破灭了!
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
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
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个黑暗、残破的凄凉。
他痛苦,他悲伤,他愤慨,他高歌当哭……"
闻一多正是在这种矛盾悲愤的心境中,写下了《死水》这一著名的诗篇。
《死水》是一首社会性很强的诗,再现了诗人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社会实际情况所产生的真实情感。
然而,全诗只是一种隐喻。
它以一沟死水比喻那个粘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失去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2.、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
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象征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政治腐败凋敝的黑暗社会。
3、学生思考: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诗中的"
翡翠"
桃花"
是怎样形成?
它们与"
罗绮"
云霞"
都是美的事物,与这"
绝望的死水"
有什么关系?
教师点拨后,学生明确:
与"
破铜烂铁"
有关系。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两句可用化学方程式分别表述如下:
2Cu+O2+CO2+H2O===Cu2(OH)2CO3俗称铜绿(绿色固体)
4Fe+3O2===2Fe2O3Fe2O3+xH2O===Fe2O3·
xH2O(铁锈)
本是一沟发臭的死水。
诗人选用"
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赋予其艳丽的色彩及油画般的美。
目的是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
丑越写得美,越引起人们的反感,越能表达诗人对"
的厌恶之情。
4、提问:
最后一节中的"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该如何理解?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光怪陆离的旧社会的深恶痛绝。
反映了诗人理想中的"
美"
与现实中的"
丑"
的尖锐对立,诗人对"
的彻底绝望,期望旧社会的彻底毁灭。
5、布置作业
熟背《死水》。
赞美(穆旦)
.一分钟默写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穆旦的简历及其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的能力。
4.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5.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6学习《赞美》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
7.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1、了解穆旦及写作背景
卢沟桥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肆意地践踏着中华大地,祖国母亲又一次遭受到巨大的灾难。
民族的命运,吸引着诗人们为之发出各种音调的歌唱。
歌唱优秀的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献身的精神,迎着光明来临的信心。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
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习诗。
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
1949年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
1953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任教于南开大学外文系。
诗作凝重。
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成功的诗歌翻译家之一。
与郑敏、辛笛同为"
九叶诗派"
代表诗人。
穆旦是《九叶集》诗人中成就最高的。
他的诗最触目的特征是"
丰富的痛苦"
。
著有诗集《探险者》(1945年)、《穆旦诗集》(1947年)、《旗》(1948年)等。
抗战以来,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
创作于1941年的《赞美》,以深沉的笔触,描摹了忧患中的祖国,抒发了深沉、热烈的情感--对祖国深情的爱,对民族强大的深情期盼。
2、掌握生字词
峦(luá
n)呼啸(hūxià
o)佝偻(ɡōuló
u)粗糙(cūcāo)诅咒(zǔzhò
u)圯(pǐ)枯槁(kūɡǎo)踟躇(chí
chú
3、学生分析诗歌各层内容。
第一层(1节):
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密集的意象群充分展现眼中所见;
第二层(2~3节):
重点写"
农夫"
这一人民的缩影,他奋起抗争,支撑起整个民族,除了忍受饥寒、疲劳,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
这是赞美伟大的人民。
第三层(4节):
诗人以痛苦和希望两相交织的感情,写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
4、研读诗歌的第1节,思考:
诗人鸟瞰满目疮痍的大地,用密集意象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在辽阔美丽的大地上,有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有美丽的河流草原,动听的鸡鸣和狗吠,但这是一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的土地,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的河水,唱着单调的歌。
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一句,点出了时代的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这片土地既爱且怨的情感,诗人对土地有太多的话语、太深的感情,他要拥抱的人们是在耻辱里生活的佝偻者。
但"
我"
是和这土地一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着爱,而且从这爱的力量中感受到了一个伟大的事实: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5、研读诗歌的第二、第三节,思考:
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他象征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诗中的"
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站了起来,他放下了"
古代的锄头"
,走入了抗日的行列。
这是一个觉悟了的"
,又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
6、学生讨论:
可以指代什么?
是抒情主人公,又可指对祖国命运投以深情关注的千千万万个忧国忧民的进步人士,也可指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
7、学生思考:
诗歌每节都以"
作结,有怎样的意味?
诗人以沉郁的笔调,赞美了生活在苦难大地上的中国人民。
他们勤劳、善良、坚忍、刚毅,他们的存在,昭示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抗争,也预示着中华民族前途的光明和宽广。
每节诗都以"
作结,在结构上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整体效果,在内容上又能强烈地反映出作为民族中的一位诗人,对自己苦难民族摆脱屈辱,由苦难走向光明新生的焦盼之情,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8、课堂练习
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完成文后各题。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大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全诗以"
假如"
领起,用"
嘶哑"
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2.诗人为何不用"
珠圆玉润"
之类的词而用"
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
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把自己比作"
鸟"
,却和古典诗词中鸣翠柳的黄鹂、啼血的杜鹃等大异其趣。
他没用"
啁啾婉转"
等词,而是用"
来形容鸟的歌喉,是颇具匠心的。
在此,诗人将自己与鸟化为一体,试想,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里怎能听到或听出"
的叫声。
的歌喉里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对这片土地深沉执著的爱。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
土地"
河流"
风"
黎明"
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可以看做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
悲愤的河流"
激怒的风"
可以看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
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
可以看做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
4.诗句"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含义?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9、自拟题目写一首小诗
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
错误
郑愁予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让学生体会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
2、理解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3、如何理解“美丽”的错误。
昨天一位同学犯了一个错误,被班主任批评了一通,但是一位台湾诗人的《错误》却被很多人传唱,这到底是怎么的错误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诗《错误》。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在朗读时,最好找几位同学单独朗诵,整体朗诵没有氛围,无诗歌韵味)
老师的问题:
1、请同学复述诗的内容,以便整体把握。
2、在这首诗中,什么是错误?
马蹄声
3、马蹄声给谁造成了错误?
女子
4、马蹄声为什么回给女子造成错误?
把“我”当成了要等的“归人”
5、那么,能不能看出这名女子在等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痴情、寂寞、充满哀怨
在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诗歌描写了女子在等待归人时一种离愁,一种哀怨心情,被称为闺怨诗,如温庭筠的诗《望江南》等,王昌龄《闺怨》把它们找出来
6、在这首诗中,女子这种哀怨之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第一段第二段
A、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女子等待时间漫长、容颜憔悴。
B、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寂寞,封闭
恰若青石街道向晚——没有生气女子的内心世界是
心如小小窗扉紧掩——封闭封闭的
7、那么,她是为谁而封闭自己的内心呢?
要等的归人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芳心只为归人开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闱不揭也可看出这女子是坚贞的
教师小结:
因此,女子芳心是有所待的,她时时盼望着归人,时刻留意着青石街道上传来的声音,当听到跫音响起之时,听到似曾相识的马蹄声,她的心充满了希望,感到归人即将到来。
长久的期待有了结果。
但是,当男子经过她窗前时,错误产生了,男子只是个过客,不为之停留。
女子燃起了希望之火,又慢慢熄灭,心情会更加的伤感,凄凉,无奈。
8、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到的是一种凄凉,一种伤感,一种无奈。
但是,既然这错误给了我们这种感觉,那么,诗人为何不用“伤感,凄凉,无奈”,而用了“美丽”来修饰呢?
A、当女子在漫长的等待中接近失望时,突然听到似曾相识的马蹄声,对她来说,敲响了她希望重逢的内心深处,因此,是美丽的。
B、从美学上讲,只要能使人的心灵为之震撼的,就是美的,当这名女子发现骑马者不是归人时,希望又变成了极度失望,心情更加的凄凉、伤感、对我们来说,也产生了一种震撼。
C、从整体上来说,这首诗具有一种古典美,意境美。
(意象)
(古典美:
马蹄、青石街道、江南、莲花……无不具有古典意韵)
致橡树
舒婷
.一分钟默写
闺怨(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导语: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
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
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自主学习提纲
三、设疑:
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2、引出“朦胧诗”概念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3、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
什么是爱情?
4、师略论爱情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
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
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