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考题综合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7600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考题综合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马哲考题综合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马哲考题综合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马哲考题综合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马哲考题综合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考题综合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马哲考题综合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考题综合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考题综合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这段

话反映了()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

11、“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反映了什么思想()。

A辩证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

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12、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运动是“绝对观念”的运动。

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13、我国哲学家王守仁提出:

“心外无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运动是“绝对观念”的运动。

这两种观点()

A.都是客观唯心主义B.都是主观唯心主义

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

D.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1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

1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

16、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17、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18、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A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在实践基础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C在实践基础上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在实践基础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19、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历史形态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20、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A.历史性B.真理性C.科学性D.实践性

21、爱因斯坦说:

“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   )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2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作否定回答的是(   )

A.不可知论者B.所有唯心主义者C.唯物主义者D.可知论者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A.康德星云假说B.达尔文进化论C.细胞学说

D.牛顿力学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在于()。

A.培养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B.提高理论思维水平

C.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D.提高人的素质

E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C.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D.感性认识和理论认识的统一

E.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4、下列论断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B.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C.人为自然界立法  D.存在就是被感知E.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5、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致是下列哪些著作的完成()。

A《资本论》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C《德意志意识形态》D《哥达纲领批判》

6.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第一章

4、精神、意识是自然界的最高“花朵”,但它的本质和根源()

A.归于人们的概括和总结B.归于人们的推理和判断

C.归于事物的各种现象D.归于物质

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8、人们利用原子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来发电;

利用发射火箭,克服地心引力,把卫星送入太空等等。

这说明()

A.只要有主观能动性,任何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B.规律既可以被人们认识,又可以被人们改变

C.在现代科技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可以创造规律

D.人们在认识和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谋利益

4.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的周围有很多竹子。

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

有诗云: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3、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10、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A.电脑的发展会大大超过人脑B.电脑的发展会产生意识

C.电脑的发展能完全取代人脑D.电脑与人脑有着本质的区别

12、医学证明,如果人脑严重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健康就会有正确意识

C意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建房过程中总是先设计出图纸,然后根据图纸进行施工。

这说明()。

A.物质是意识变化的根源B.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D.物质随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12.马克思指出: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4、“揠苗助长”包含的哲理是(   )。

A办事情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出规律来     

C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第二章

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生命在于运动”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在运动

C.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

A违背了普遍联系的观点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C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D违反了内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

4、“桔生淮河南则为桔,而生淮河北则为枳。

”体现的哲理是()。

A联系的客观性B内容与形式的观点

C现象与本质的观点D联系的条件性

5、“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无才不兴,综合发展富上富。

A.量变与质变的观点B.内容与形式的观点

C.现象与本质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

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物质和运动统一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4、“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

C、唯心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6.古希腊哲学史上关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C.都是形而上学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7.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

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

这说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多样的  B.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C.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D.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

3、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11、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惟一特征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运动的存在方式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唐诗蕴含的哲学原理()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辩证形式B.趋势和道路C.不同状态D.源泉和动力

12、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6、不积蛙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9.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握事物的度

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而且要看到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前进信心。

这在哲学上是坚持了()

A.普遍联系的观点B.运动发展的观点 

C.肯定与否定的观点D.“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的观点

4、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先后相继现象是()。

A.必然联系B.偶然联系C.因果联系D.间接联系

8、“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1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反映的是以下哪种关系:

()

 A.可能和现实  B.原因和结果  C.现象和本质  D.必然和偶然

7、荀子在其著作《五制》中认为运动是“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这个观点()

A否定了物质是运动的B否定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否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否定了物质运动不仅有空间位置的移动,而且还包括事物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的观点

7、“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8、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0、“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联系之中,它们的相互联系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对立之中。

”这是一种()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15、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A.出现时间的先后B.是否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C.形式上是否新奇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哲学观点是()。

A.矛盾特殊性原理B.普遍联系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D.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5.警犬破案、马算算术反映的是(  )。

A.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B.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C.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D.人类的意识

12、否定之否定规律()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第三章

7、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1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2.“谎言重复千次,就会变成真理”,这就是说()

A.真理和谬误有确定界限B.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界限

C.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D.有用就是真理

13、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社会实践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伟人之言

14、概念、判断、推理是()。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6、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A.主体能动性的优点B.客观现实性的优点

C.普遍应用性的优点D.比理论更有用的优点

11、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应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1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7、党的思想路线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有经验的医生能从病人的言谈举止中判断病情,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8、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

德的落体理论,这说明()。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1、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9、“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这段话强调的是()

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B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C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

13、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A.发现真理B.认识世界C.改造世界D.创立新理论

14、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

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D.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的

1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时受到历支叫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执行计划B调查研究C深入思考D制定计划

13、解放思想体现着()

A.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B.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C.唯心主义与认识论的统一D.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

第四章

10、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段话告诉我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客观的

B手工劳动产生封建社会,机器生产产生资本主义社会

C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D政治制度由经济制度决定并维护一定的经济制度

12、国体和政体之间是()。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9、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A.生产关系B.宪法C.国家D.政党

10、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体系,包括()。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传统

C.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D.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9、社会观念结构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C.文学艺术D.哲学思想

9、《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它的创作风格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有一定借鉴意义,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11、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B.国体C.政体D.领上大小、人口多少和力量的强弱

9、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

A.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C.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D.社会分工不同

9、决定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该社会的()。

A.生产方式B.政治制度C.上层建筑D.精神文明的状况

10、社会观念结构的核心内容是()。

A.政治制度B.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

C.法律制度D.数学、逻辑学

第五章

14、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A.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B.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C.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D.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1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的制为主体、多种所的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经济基础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11、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A.前进的、上升的B.周而复始的循环

C.直线式的连续发展D.不可认识的

14、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A.纯粹是偶然的B.纯粹是必然的

C.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D.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

15、人的价值的最显著特点在于()。

A.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的二重性

B.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客体

C.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主体

D.只具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满足自身和他人需要的特性

1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A.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

C.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D.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原理

13、人的本质在于他的()。

A.生物性B.社会性C.自然属性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

15、看待社会历史的基本趋势这个问题的正确观点是()。

A.社会进步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观点B.循环论的观点

C.倒退论的观点D.直线式连续发展的观点

1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0、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建立革命政党B.国家政权问题

C.创造革命理论D.发展社会生产力

18、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

A.唯一形式上B.基本形式C.辅助形式D.特殊形式

19、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0、从根本上说,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A.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B.继承他人创造的知识

C.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D.科学家之间的合理分工

4、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写道:

“金子!

只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

这段话讽刺的是()

A利己主义B享乐主义C拜金主义D功利主义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