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87105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10、1-11耐格里(K.Nabeli):

德国人,植物学家。

他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2、1-12文特尔(C.Venter,1947~):

美国人,分子生物学家。

1995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对人体生殖道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定。

此后,他领导的塞莱拉公司成功进行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定,并正在进行“组装细胞”的实验研究。

13、1-24桑格(F.Sanger):

英国人,生物化学家。

1953年,测定了牛胰岛素的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4、1-39翟中和(1930~):

江苏溧阳人,细胞生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和核骨架,在植物细胞核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

15、1-51克劳德(A.Claude,1899~1983):

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他首创分级离心法分离细胞组分,为从亚细胞层次研究生理学奠定了基础。

与德迪夫、帕拉德一起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1-59汪堃仁(1912~1993):

安徽休宁人,生理学家、组织化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

他对垂体后叶反射、胃泌酸机制、肝、胰病变机理的研究取得许多突出成就,对环核苷酸代谢及细胞骨架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研究。

19、1-65欧文顿(E.Overton):

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

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单位膜”模型。

“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22、1-67尼克森(G.Nicolson):

1972年他与桑格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23、1-74阿格雷(P.Agre,1949~):

1988年,他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证实了细胞膜中存在特殊的输送水分子的通道的推测。

与麦金农一起荣获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

24、1-74麦金农(R.Mackinon,1956~):

1998年,他测出了钾离子通过的立体结构。

与阿格雷一起荣获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

25、1-78斯帕兰札尼(L.Spallanzani,1729~1799):

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6、1-81巴斯德(L.Pasteur,1822~1895):

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857年,他研究发酵及酒类变质问题,证实了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提出加热灭菌的防腐方法——巴氏消毒法。

用实验否定了微生物的“自然发生说”,并注意到微生物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在他的启发下,外科医生发明外科消毒法。

1881年研制成功炭疽菌苗,1885年制成狂犬病疫苗。

减毒疫苗的发明,为实验免疫学奠定了基础。

28、1-81毕希纳(E.Buchner,1860~1917):

德国人,化学家。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31、1-82奥特曼(S.Altman,1939~):

美国人,生物化学家。

他发现了原生生物Tetrahymena的tRNA的成熟是自我催化,从而首次提出了RNA可独立具有催化性的论断。

因为这一发现他与切赫共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燃素说”,并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

34、1-100恩格尔曼(G.Engelmann,1809~1884):

美国人,植物学家。

188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放氧部位是叶绿体,并发现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红光和蓝紫光。

35、1-101普利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

英国人,化学家。

1771年,他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是他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

36、1-101英格豪斯(J.Ingenhousz):

荷兰人,宫廷医生。

1779年,他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结果发现: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37、1-101梅耶(R.Mayer):

1845年,他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38、1-102鲁宾(S.Ruben):

1939年,他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

1940年,他和卡门发现了碳的长寿命同位素14C。

39、1-102卡门(M.kamen):

1939年,他和鲁宾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

1940年,他和鲁宾发现了碳的长寿命同位素14C。

40、1-102卡尔文(M.Calvin,1911~):

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

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为此,他荣获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

42、1-126居里夫人(M.Curie,1867~1934):

法国籍波兰人,化学家,物理学家。

她和丈夫皮埃尔共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

为此,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荣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后来她又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必修第二册

43、2-Ⅵ,X3-Ⅵ杨焕明(1952~):

江苏人,分子生物学家。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暨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

他和同事们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使我国成为这一划时代科学创举中惟一的发展中国家。

之后,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又对水稻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于2002年4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因此他被《科学美国人》杂志评为2002年度科研领头人。

“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46、2-16魏斯曼(A.Weismann,1834~1914):

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1892年他提出种质学说,这一学说对以后的染色体遗传理论的建立以及基因学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47、2-27萨顿(W.Sutton,1877~1916):

美国人,细胞学说。

1903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

49、2-33道尔顿(J.Dalton,1766~1844):

英国人,物理学家,化学家。

他于1801年发现气体分压定律,1803年提出化合物组成的倍比定律,制订出最初的原子量表。

1808年出版了《化学哲学新体系》一书,系统阐述了原子论学说。

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

51、2-43格里菲思(F.Griffith,1877~1941):

因国人,细菌学家。

1928年,他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完成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提出了“转化因子“的假说。

52、2-43艾弗里(O.Avery,1877~1955):

美国人,细菌学家。

1944年他和同事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格里菲思所说的“转化因子”就是DNA。

这项实验第一次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53、2-44赫尔希(A.Hershey,1908~):

美国人,噬菌体学家。

1952年,他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再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54、2-44蔡斯(M.chase,1927~):

1952年,他和赫尔希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再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为题的着名论文,首先建立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DNA的复制机制。

为此,他与克里克、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6、2-47克里克(F.Crick,1916~):

英国人,生物物理学家。

1951年开始,他与沃森合作研究DNA的分子结构。

1953年,他们发表了以《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为题的着名论文,首先建立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DNA的复制机制。

1957年,他首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将这一规律命名为“中心法则”。

1961年,他用实验证明了遗传密码中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并阐明了遗传密码的总体特征。

57、2-47威尔金斯(M.Willkins,1916~):

他和富兰克林通过X射线辐射法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并为沃森和克里克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射物图谱,为此他与沃森、克里克共同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9、2-48查哥夫(E.Chargaff,1905~):

美籍奥地利人,生物化学家。

1950年,他发现DNA分子中嘌呤和嘧啶的当量关系,即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为着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60、2-56薛定谔(E.Schrodinger,1887~1961):

奥地利人,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

1926年,他提出用波动方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理论,后称薛定谔方程,奠定了波动学的基础,因而他与狄拉克共同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一个把遗传物质设定为一种信息分子,提出遗传是遗传信息的复制、传递与表达的科学家。

61、2-72吉尔伯特(W.Gilbert,1932~):

1975年,他发明了对大片段DNA进行快速序列分析的方法,为此他与桑格、伯格共同获得了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62、2-73伽莫夫(G.Gamov,1904~1968):

美籍俄国人,宇宙物理学家。

1955年他提出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的设想。

64、2-75马太(H.Matthaei):

德国人,生物化学家。

他和尼伦伯格合作,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66、2-99袁隆平(1930~):

江西德安人,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

他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他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第一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由于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作出的突出贡献,他荣获1981年度国家特等发明奖、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科学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收割理论”来说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

必修第三册

70、3-Ⅳ孙儒泳(1927~):

浙江宁波人,生态学家。

他从事生态学教学和科研50多年,在鼠类和鱼类生理生态、鼠类冷适应研究上有重要成就,对我国高校动物生态学教学作出了重大而较全面的贡献。

71、3-8、11贝尔纳(C.Bernard,1813~1878):

法国人,生理学家,实验医学奠基人之一。

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稳态”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73、3-24沃泰默(Wertherimer):

法国人,生理学家。

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

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促胰液素。

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海登海因小胃”基础上,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大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

为此,他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79、3-30张明觉(1908~1991):

美籍华人,生于山西岚县,生理学家。

他一生倾心于生殖生理学科研究,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试管婴儿和避孕药品研究的科学家之一,被科学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避孕药之父”。

80、3-39卡雷尔(A.Carrel,1873~1944):

法国人,医生,实验生物学家。

他因发现一种缝合血管的方法和在组织培养上的杰出贡献而获得19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81、3-47詹森(B.Jensen):

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

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82、3-47拜尔(Paal):

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

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84、3-64马世骏(1915~1991):

山东充州人,生态学家,我国生态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他研究东亚飞蝗生理生态学、粘虫越冬迁飞规律、害虫种群动态及综合防治理论,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种群变境成长”以及系统防治等新观点,制定了预测方法,丰富了昆虫种群生态学,生态地理学及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并在植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设想、“经济生态学”原则等一系列新观点,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选修第三册

87、X3-2艾弗里(O.Avery)等人于1944年,通过不同类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不仅证明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还证明了DNA可以从一种生物个体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个体。

艾弗里等人的工作可以说是基因工程的先导。

92、X3-21970年,阿尔伯、内森斯、史密斯(H.CSmi)在细菌中发现了第一个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后,20世纪70年代初相继发现了多种限制酶和连接酶,以及逆转录酶,这些发现为DNA的切割、连接以及功能基因的获得创造了条件。

93、X3-21965年,桑格(Sanger)发明氨基酸序列分析技术。

94、X3-3和X3-871972年伯格(P.Berg)首先在体外进行了DNA改造的研究,成功地构建了第一个体外重组DNA分子。

95、X3-31973年,博耶(H.boyer)和科恩(S.Cohen)选用仅含单一EcoRI酶切位点的载体质粒pSC101,使之与非洲爪蟾核糖体蛋白基因的DNA片段重组。

重组的DNA转入大肠杆菌DNA中,转录出相应的mRNA。

这个实验证明了质粒不仅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重组DNA还可以进入受体细胞,外源基因可以在原核细胞中成功表达,并实现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

至此,表明基因工程正式问世。

96、X3-31988年由穆里斯(K.Mullis)发明PCR技术,1993年获得诺贝尔奖。

97、X3-16钱嘉韵是我国台湾的科学家,她是第一个报道分离耐高温DNA聚合酶工作的。

“西特斯”公司的工作人员按照钱嘉韵等人发明的操作步骤,成功地分离了这种DNA聚合酶。

由于钱嘉韵等人的工作早于穆里斯,最近几年,科学界又提出了耐高温DNA聚合们的专利权问题,这使PCR的专利权也连带地受到了挑战。

98、X3-321902年,德国科学家哈伯兰特就提出了细胞全能性的理论。

99、X3-321937年,美国科学家怀特用烟草茎段形成层作材料,在试管内培养出了烟草植株。

100、X3-32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等利用胡萝卜根的组织培养再次证明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01、X3-321965年,沃索(V.Vasil)等在一定成分的培养基上,由烟草的单细胞得到再生植株。

102、X3-321970年,斯图尔德用悬浮培养的单个细胞也培养出了可育的新植株,进一步证实了细胞的全能性。

20世纪70年代,以植物细胞克隆为代表的细胞工程诞生。

随后,植物的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以及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得以确立和发展,标志着植物细胞工程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104、X3-32我国生物学家童第周(1902~1979),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展了鱼类的细胞核移植工作,并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同时他还通过把黑斑蛙红细胞的核转移到同种生物的去核卵中,得到了正常发育的蝌蚪。

105、X3-32、541975年,英国科学家米尔斯坦(C.Milstein,1929~)和德国科学家科勒(G.Khler,1945~)等用产生抗体的单个细胞与肿瘤细胞杂交,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技术。

198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06、X3-511952年,美国学者布里格斯(R.Briggs)和金(J.King)将豹蛙囊胚细胞的核移植到去核卵中,得到了能够发育的胚胎。

他们改进了核移植技术后,在正常分裂的卵中有80%可以发育成幼蛙。

这些研究结构表明,细胞的全能性虽然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受到限制,但细胞核仍含有保持该物种遗传性的全部基因,也就是说高度分化细胞的细胞核仍保持有全能性。

107、X3-511981年,瑞士学者伊尔曼斯(K.Illmensee)和霍普(P.Hoppe)将小鼠胚胎的细胞核注入去核的受精卵中,获得了胚胎细胞核移植的小鼠。

108、X3-511997年英国学者韦尔穆特(L.Wilmut)等宣布用成年绵羊乳腺细胞得到体细胞核移植后代,才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就是轰动世界的绵羊多利。

多利的诞生说明成年动物的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了成功。

110、X3-106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给联合国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111、X3-108美国着名经济学家L.R.布朗着《生态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