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阳光成长策划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86967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利阳光成长策划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利阳光成长策划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利阳光成长策划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安利阳光成长策划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安利阳光成长策划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利阳光成长策划书Word格式.docx

《安利阳光成长策划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利阳光成长策划书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利阳光成长策划书Word格式.docx

2.国家政策..............................................................................................................

3.安利行动..............................................................................................................

3、项目策划...........................................

1.SWOT分析.....................................................................................

2.公关主题.........................................................................................

3.公关策略.........................................................................................

4.公关目标.........................................................................................

5.目标受众.........................................................................................

6.活动规模.........................................................................................

7.主要传播信息.................................................................................

8.传播策略.........................................................................................

9.媒介的选择.....................................................................................

10.媒介应用计划...............................................................................

四、项目执行..........................................

1.安利基金会与各大高校建立合作联盟..........................................

2.安利“亲暖子心情系流动儿童”启动仪式.............................

3.安利“亲暖子心情系流动儿童”实践活动.............................

4.安利阳光志愿者“暖心”系列活动.............................................

5.安利“亲暖子心情系流动儿童”成果巡展.............................

6.安利“阳光成长计划”之“亲暖子心情系流动儿童”结束仪式..........

五、可行性分析......................................

六、项目评估........................................

七、项目预算........................................

一,项目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就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中产生了一个特殊未成年群体:

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是孩由于义务教育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流动人口的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其结果是:

在现行的城乡政策框架下,流动人口子女无法享受与城市同龄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也被排斥于乡村正式的教育体系之外,成了被“边缘化”的一个庞大群体。

这一群体称为“流动儿童”。

童时期是人的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缺乏父母关爱与呵护,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他们极易在心理、生理、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很多偏差性的问题。

帮助流动儿童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流动儿童健康状况与文化素质,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和支持。

2008年5月,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捐赠善款660万元人民币,携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共同发起以关爱城市流动儿童为主旨的全国性大型公益活动“阳光计划”。

该计划预计持续三年,通过在全国24个重点城市的25所打工子弟学校捐建图书馆、邀请社会文化名人提供课外辅导讲座、发动社会志愿者提供各种帮扶关爱行动的形式,改善流动儿童的教育环境,提升流动儿童道德素养,帮助流动儿童成为快乐健康的新一代城市居民。

 

“阳光成长计划”是安利公益基金会三大项目之一,旨在帮助大量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来到城市的“流动儿童”。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新移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融入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

这不仅关系弱势群体的发展权益,更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很多发达国家没能解决好,造成大量的诸如青少年犯罪、族群分裂等问题,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安利公益基金会自成立起,就将农民工子女定为帮扶对象,1834万流动儿童更是重中之重。

安利通过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捐建阳光图书馆、设立“阳光奖学金”、选派当地安利志愿者作为“校外辅导员”和“项目督导员”、开展融合活动等形式,推动“流动儿童”共享城市一片阳光。

至2011年底,该项目已投入660万元,惠及流动儿童6.5万人。

综上,我们在充分传承安利集团的企业品牌战略和文化理念的基础上,注重整体策划,有效将社会效应、企业形象提升、公众关注和参与度巧妙结合,充分利用传统和社会化媒体的结合,起到提升全社会对该项目和流动儿童的关注度。

二、项目调查:

我们将从下面三个方面对项目进行调研分析。

(一)、流动儿童群体现状。

包括流动儿童产生的原因、面临的问题、流动儿童人口状况。

(二)、国家针对流动儿童的制定的一系列政策。

(三)、安利在关爱流动儿童方面的行动。

流动儿童产生的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特别是0—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

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

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等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二、是学校教育措施不力。

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教学任务重,学生多,而且还在呈增长趋势。

大连市某学校,2003年时全校学生总数为1100人,2008年学生总数已经增加到1500人,流动儿童占80%,有的班级五、六十人,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力不足,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流动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流动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流动儿童难以管理。

再加上流动儿童特殊群体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有的学校人数比例小,没引起重视;

有的学校虽人数比例较大,但缺乏有效的措施。

  三、是社会对流动儿童关注不够。

社会教育资源缺乏,不能有效地弥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流动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流动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四、是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不理顺。

户籍管理改革滞后,城乡二元结构长时间存在,导致进城务工人员、异地务工人员等的子女,不能享受务工地的教育资源。

而且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还不能算成功,市场的倾向严重,公共教育资源相对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严重不足,教育收费特别是小学以下幼儿的教育,小学以上的借读费等过高,阻碍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务工地教育的愿望,使他们面临上学难、上不起学的境地。

一、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

(一)、自身面临:

1.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

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是工人或小商贩,因忙于生计,与孩子的沟通少、交流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无法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重养轻教,平时只能给予孩子生存所需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关注的很少,也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特别是流动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父亲学历多为初中,母亲学历多为小学和初中。

有的家长甚至是文盲,教育子女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教育引导往往不得法,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致使流动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当流动儿童学习方面出现困难时,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真正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因而导致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2.流动儿童学习情况堪忧。

流动儿童在学习方面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少部分流动儿童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能独立自主地解决学习问题,遇到困难能虚心向老师和同学求助,学习成绩优良。

但绝大多数流动儿童学习不刻苦,上进心不强,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自信心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欠佳,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较为普遍。

而且,流动儿童随父母的流动经常转学,受各地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及升学制度制约,部分流动儿童难以适应城市教育,跟不上本地的学习进度和课程,对新环境缺乏安全感,自卑,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有的只能变成留级生。

调查数据显示,2.26%的流动儿童经常逃学,有14.32%的流动儿童留过级,28.58%的流动儿童转过一次学,15.97%的流动儿童转过2次以上学。

有34.48%的流动儿童担心父母带自己到别的城市。

然而对未来的城市生活,流动儿童普遍期待较高。

因为从小就在城市,83%的流动儿童喜欢城市的生活,并希望继续留在城市,他们比父辈更适应和向往城市生活。

  3.流动儿童失学率偏高,存在学习间断现象。

流动儿童在“流出”——跟随父母到城市上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学习间断性问题,时间从几天到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

虽然大部分家长在带孩子到城市前就为孩子落实好了学校,但有些孩子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匆忙跟随父母到达城市后,由于很难找到合适的学校而辍学一段时间。

还有一部分“回流”的学生回到家乡后也不及时到学校办理入学手续。

中国儿童中心资料显示,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较高,达到9.3%;

适龄流动儿童不能入学表现尤为突出,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有近20%的9周岁的孩子还只上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人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

失学儿童“童工”问题突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在失学的12到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这严重侵犯了儿童的基本权益。

4.流动儿童卫生状况较差。

儿童良好的卫生状况和习惯是保证其身体正常发育和成长的关键因素。

但是,流动儿童在这方面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的问题。

由于流动儿童父母自身的卫生习惯和观念就不是很好,又忙于生计,居住环境恶劣,致使一些流动儿童常时间不洗澡、不换洗衣服;

经常不洗脸、不刷牙;

放学回来饿了,手也不洗,抓起东西就吃,感觉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调查显示有10%以上的流动儿童不能坚持每天刷牙洗脸。

调查中有一个特殊案例,甘井子区辛寨子中心小学接收了4名来自瓦房店同一个家庭的流动儿童姐妹,老大13岁,老四9岁,同时入学上小学一年级,姐妹4个从小到大从未洗过澡,学校老师领孩子去洗澡,孩子们很好奇、很害怕,怎么也不洗,老师满澡堂追着几个孩子洗澡。

5.流动儿童健康状况隐忧颇多。

由于受经济困难和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生活在城市中的流动儿童营养健康、卫生保健问题日益突出。

这一问题在严重威胁着流动人口健康的同时,也开始影响流入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许多流动儿童只能满足温饱,根本谈不上全面、均衡的营养,父母也缺乏合理搭配营养的意识。

调查显示,有18%的流动儿童有吃不饱饭的情况,每天能吃上一个鸡蛋或喝一杯牛奶的只占52.3%,患病自行买药的流动儿童占37.56%,到个体诊所就诊的占19.88%。

(二)、家庭问题

  1.流动儿童居住条件狭小。

多数流动儿童生活在“城中村”,在经济条件、公共设施、教育资源等方面与城市中心区有很大差距。

他们大多生活在城郊接合部,居住的房子多是本地居民专门为出租而建造的简易平房,屋里冬冷夏热,四周住满外地人,垃圾成堆,卫生条件极差。

数据显示,流动儿童家庭住房面积多为30-60平方米,其中71.8%的住房来源是租借,有19.26%的流动儿童家庭住房面积只有10-30平方米,55.59%的流动儿童在家没有自己的学习房间。

  2.流动儿童的学习环境简陋。

因居住空间狭小,多数流动儿童写作业时,用的是矮小的饭桌和窄小的椅子,或是把一块木板放在床上临时当成桌子用。

家里做饭时,孩子只能搬到屋外写作业,有的甚至只能一直蹲着。

调查数据显示,有26.94%的流动儿童在家没有自己的学习书桌,只能趴在小椅子上学习,或在床上写作业。

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中,家里一旦来了客人,学生就根本找不到可以写作业的地方,有的连睡觉也无法保证。

  3.流动儿童家务负担繁重。

大多数流动儿童在课余时间都要帮父母做家务。

调查发现,流动儿童已成为家中的重要劳动力,他们承担了许多家务活,以便父母能全身心地去外面挣钱。

像准备全家人的一日三餐、洗全家人的衣服等,都是尚未成年的他们必须承担的家庭责任。

还有许多孩子在课余时间帮父母做工、打杂,晚睡早起。

  4.流动儿童课余生活单一。

因家长工作时间比较长,与城市儿童放学后可参加兴趣小组或各种学习班,玩电脑、上网等活动相比,流动儿童生活的社区很少有公共休息场地,他们每天放学之后只能写作业或者做家务。

数据显示,只有32.08%的流动儿童参加过特长班的学习。

  5.流动儿童常常被家长当成出气筒任意打骂。

流动人口在城市打工,常常会面临雇主的无理要求,还要承担家庭经济负担、城里人歧视等巨大压力。

回到家中,只要孩子稍有不听话或者表现不好,很容易就会被家长“暴打”以发泄心中怨气。

不少家长对孩子学业要求过高,坚持认为“不打不成器”,只要孩子学习成绩稍有下降,就会遭到家长的打骂。

(三)、心理问题

  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在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中,心理健康状况成为重中之重。

目前,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其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同龄的非流动儿童。

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由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社交环境等方面与城市学生相差较大,两者在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出现明显差异。

另外,进入城市学校后,城区人的歧视使他们心理压力剧增,以至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障碍。

  通过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统计结果可以看到,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性格缺陷、行为障碍、情绪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学习障碍五方面,其中又以性格缺陷、行为障碍最为突出。

而普遍被社会关注的流动儿童品德缺陷问题却排在较后的位置。

这也说明城区人对流动儿童的歧视是没有根据的。

  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失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问题突出。

与普通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

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对不良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缺乏认知能力,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为了“问题孩子”。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流动儿童独立生活能力较强。

(四)、教育问题

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教育已经越过了极度短缺、贫困的状态,教育外部环境和硬件条件明显改善,教育问题正在从外部问题转向以内部问题为主,由硬件建设转为以软件的更新、提升为主。

中国教育正面临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从满足基本需要,到有可能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在这一背景下,长期为教育贫困所掩盖的各种教育自身的问题开始显露。

而其中,在农村基本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之后,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已经成为最为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

尽管国家已经确立了解决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但仍然有相当多的流动儿童难以进入公办学校。

2005年底,北京市打工子弟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比例为62%。

上海市的这一比例2006年为50.7%。

武汉市的这一比例2006年已达81.5%,可能是全国最高的。

同时,打工子弟初中后的教育问题也已经出现。

由于初中后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政府没有保障的责任;

而且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更大,费用更多,如何应对、解决已成为重大问题和难题。

(五)、流动儿童人口状况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估算,2000年全国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数量为1410万人。

到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时,全国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规模进一步增加到1834万人。

5年间,流动儿童增长了424万人,增长30%。

根据五普资料推算,2000年11月1日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为102,297,890人,其中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为14,096,842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3.78%.其中,跨省流动儿童3,386,316人,占全部流动儿童的24.02%,省内跨地区流动儿童4,928,421人,占全部流动儿童的34.96%,县市内流动儿童为5,782,105人,占全部流动儿童的41.02%.此外,这三种类型的流动儿童占相应类型流动人口的比例分别为9.01%、14.57%和18.72%,流动儿童地区分布。

流动儿童地区分布:

分布于全国,但相对集中于部分发达地区。

二、国家政策

我国政府一贯坚持保护所有儿童平等享有各项权利的根本原则,并且以法律的形式给予保护,尤其在1992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对我国正式生效后,我国立法和政策的出台更加重视儿童各项权利的“无歧视”原则。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主体,包括《刑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劳动法》、《母婴保健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预防未成人犯罪法》、《传染病防治法》等一系列的法律对儿童实行特殊保护。

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地方实际,出台了相应的保护儿童的地方性法规和工作条例,如地方性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地方性计划免疫管理条例、地方性《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地方儿童发展规划等,对辖区儿童权利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转型,流动儿童的增多,我国政府立足长远,把解决流动儿童问题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纳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

在实际操作层面,我国政府出台了专门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针对性政策文件,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1998年)、《特殊人群计划免疫工作管理方案》(1998年)、《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3年)等,并在《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通知》(2003年)、《关于将农民工管理等有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年)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专门提及到农民工子女问题。

这些政策和文件的出台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流动儿童,尤其对农民工子女成长的关注,为保护流动儿童权利做出了种种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护了其权益。

三、安利的行动

在中国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数以亿计的务工人员携儿带女来到城市寻梦,由此也产生了近2000万“流动儿童”。

为了帮助这些未来的城市公民能够和城市儿童一样拥有同样的教育机会和成长环境,安利(中国)联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于2008年发起了“阳光计划——关爱中国‘流动儿童’公益项目”。

1、捐建“阳光图书馆”

流动儿童学校普遍已具备基本的教学设施,但十分缺乏丰富的课外读物。

“阳光计划”项目首期在15个城市选取一所打工子弟学校(打工子弟所占比例)建立“阳光图书馆”,配备10000多册由权威专家推荐的青少年读物以及电脑、投影仪等辅教设备,使之成为流动儿童的课外活动中心。

2、成立“阳光计划专家顾问团”

在每个城市,“阳光计划”项目都会邀请社会文化名人为流动儿童开展讲座,分享成长历程,帮助他们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顾问团中的高级教师还将为受助学校教师开展面对面培训。

3、成立安利志愿者爱心教师团

流动儿童学校因经费困难,音、体、美等课程几乎是空白。

安利各地分公司组织有特殊才艺和专长的营销人员志愿者在各试点学校开设特长班、兴趣班,提升打工子弟的综合素质。

三、项目策划:

(一)、SWOT分析

我们决定采用SWOT分析法对我们的此次项目做一个全方位的分析,S即强项,开展本项目活动所具有的优势;

W即弱势,是指开展本项目活动面临的不足和缺陷;

O即机会,本项目活动可以利用社会给予得种种机遇;

T即威胁,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对于本项目活动活动的阻力。

S:

1.作为广告策划专业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公关策划理论知识和一些运用技巧。

2.我们有知识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指导。

3.我们团队有共同目标、斗志高昂,敢于套挑战,各有优势,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一股强大的战斗力。

4.安利实力雄厚,为世界最大的直销企业;

5.安利品牌形象良好,安利产品以安全、环保、高品质为诉求特点。

6.安利拥有丰富的公益经验。

W:

1.我们的公关策划理论知识掌握还不是很牢固,而且缺乏相应的实践运用经验。

2.对于相关信息的收集的路径太窄,信息不够全面,对信息的归纳整理方法还不够完善。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