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写作 要点全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6682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文写作 要点全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应用文写作 要点全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应用文写作 要点全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应用文写作 要点全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应用文写作 要点全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用文写作 要点全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应用文写作 要点全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文写作 要点全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用文写作 要点全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联合行文应明确主办部门。

须经政府审批的事项,经政府同意也可以部门行文,文中应注明经政府同意。

  ②属于主管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具体问题,应当直接报送主管部门处理。

命令是法定的行政公文的一个文种。

它是应用写作的重要文体之一。

它是指法定的领导机关或领导人对下级发布的一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指挥性公文。

它适用于依照法律规定公布行政法规和章程,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以及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根据用途的不同,命令可以分为公布令、嘉奖令、任免令、通缉令、赦免令等。

  1.发布令:

发布法规,规章,规定,办法等;

  2.行政令:

戒严、动员、通缉令等;

  3.嘉奖令(只有嘉奖而不同决定中是奖惩,另是最高规格的嘉奖)

4.任免令:

任免的国务院组成人员.

采用分送形式

命令(令)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及其负责人颁布的,是具有强制执行性质的领导性、指挥性的下行公文。

命令(令)是“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

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

奖惩有关人员;

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时所使用的公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总理、国务院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以及县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才可以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发布命令,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发布命令。

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地方政府都很少使用命令这一文种,国家高级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人才较多使用。

因此,命令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命令一旦发布,别的单位或个人都不得修改或歪曲,如果别的公文的内容与命令的有关精神相抵触的,也一律以命令的为准。

决定,是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决策或安排,并要求机关各部门和下级机关或有关单位贯彻执行的指令性公文。

适用于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应用写作实践中的一种重要文体。

【格式内容】

  1、标题。

《×

×

关于×

的决定》

  2、决定的原因和目的。

如:

目前……,(事实依据)。

根据……,(理论依据),为了……(目的主旨),现决定……(意图主旨)。

具体……如下:

  3、决定的内容。

对具体事项做出安排的决定要写清安排的步骤。

  4、希望与要求。

5、加盖公章,注明日期。

  

写作要求

决定的定作要求内容严肃,事实准确,行文周密。

分类

根据具体用途和内容的不同,决定一般有以下两类:

  1知照性的决定。

如表彰决定、处分决定、机构设置决定、人事安排决定、发布法规性事项或对某一具体事项做出安排的决定等,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老师节的决定》。

2指挥性决定。

常见的有规定性决定、规范性决定、指导性决定、指示性决定、具有有关法令性质的决定、处理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安排重要行动的决定等。

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国务院《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2001年1月施行)。

它的使用者可以是各级各类机关,它的内容又往往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无论其使用主体还是其内容都具有相当的广泛性。

  1、标题的写法有三种:

  ①"

通告"

如遇特别紧急情况,可在通告前加上“紧急”二字。

  ②"

关于XXX的通告"

  ③"

XXX关于XXX的通告"

  ④"

XXX的通告"

  2、原由。

  主要阐述发布公告的背景、根据、目的、意义等。

通告常用的特定承启句式“为……,特通告如下”或者“根据……,决定……,特此通告”引出通告的事项。

  3、通告事项。

  通告事项是通告全文的核心部分,包括周知事项和执行要求。

撰写这部分内容,首先要做到条理分明,层次清晰。

如果内容较多,可采用分条列项的方法;

如果内容比较单一,也可采用贯通式方法。

其次要做到明确具体,需清楚说明受文对象应执行的事项,以便于理解和执行。

  4、结语。

用"

特此通告"

或“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表达。

 公告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公告的使用表述为:

“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其中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公布依据政策、法令采取的重大行动等;

二是向国内外宣布法定事项,公布依据法律规定告知国内外的有关重要规定和重大行动等。

然而,公告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偏离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的规定,各机关、单位、团体事无巨细经常使用公告。

公告的庄重性特点被忽视,只注意到广泛性和周知性,以致使公告逐渐演变为“公而告之”。

(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略谈公告使用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及相应建议》)

  

(一)公告与通告的区别与联系

  公告,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向国内外郑重宣布重大事件和决议、决定时所用的一种公文。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用‘公告’。

”公告使用频率也颇高,例如国家领导人、人民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的变更、任免,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重大科技实验等均可应用公告。

  公告具有其严肃、庄重、权威的特点。

它必须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制法,所及内容重大而且多能引人关注。

公告也具有公开性,它可以由大众传播媒介予以广泛展布。

公告由其性质、内容、发布机关来区分,一般分为国家事项公告和司法公告。

  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循或者周知的事项的公文文体。

  本类两种,被称为发布性公文或知照性文告,中心是晓喻告语,就是把欲使接收者知晓的情况、事体、规定、要求发布出去,或者说是告知、关照道有关方面。

由于告白的对象范围广泛,“一体周知”,所以又称“周知性文章”。

  

(二)二者之分工

  “公告”,发文机关级别更高(多为省、部、以上机关),宣布的事更重大;

或告知的范围更广,有时包含国外:

发布的方式一般不张贴,而是通过通讯社、电台、报刊。

  “通告”,使用机关范围最大,各种机关单位都可以发布;

内容有时具有专门性(如银行、交通方面的),而事项则更一般化:

发布方式多种式样,可张贴,也可在报刊、电台发布。

报纸发布可省略日期,因报纸有日期。

  (三)格式和写法

  1.标题。

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公告”标发文机关和文种,有时只标文种即可:

标题如无发文机关名称则在结尾必须落款。

“通告”标题一般要标出单位或是由。

  2.正文。

包括开头的原因,讲原因目的:

主体的事项,及告白的内容,可以分条款写下:

最后是写结尾,写实施的期限、范围以及违反如何等,也可以简洁的提出对人民的希望,对违背者的警告等,然后再写、或结尾只写结束用语,如“特此公告”等。

  3.文尾。

包括署名和日期。

以机关名义发布,标题如已有机关名,就不必署了。

  由于告语面广,撰写时要注意:

事理周密无漏洞,条理清楚不啰嗦,语言通俗不鄙俚,文风严肃不做作。

做到易读易懂易知。

  (四)公告-特点

  1、发文权力的限制性

  由于公告宣布的是重大事项和法定事项,发文的权力被限制在高层行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的范围之内。

具体说,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行政领导机关,某些法定机关,如税务局、海关、铁路局、人民银行、检察院、法院等,有制发公告的权力。

其他地方行政机关,一般不能发布公告。

党团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不能发布公告。

  2、发布范围的广泛性

  公告是向“国内外”发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的公文,其信息传达范围有时是全国,有时是全世界。

譬如,中国曾以公告的形式公布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一方面确立他们在我国科学界学术带头人地位,一方面尽力为他们争取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

这样的公告肯定会在世界科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有关部门还曾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公告,公布中国名酒和中国优质酒的品牌、商标和生产企业,已便消费者能认清名牌。

  3、题材的重大性

  公告的题材,必须是能在国际国内产生一定影响的重要事项,或者依法必须向社会公布的法定事项。

公告的内容庄重严肃,体现着国家权力部门的威严,既要能够将有关信息和政策公诸于众,又要考虑在国内国际可能产生的政治影响。

一般性的决定、指示、通知的内容,都不能用公告的形式发布,因为它们很难具有全国和国际性的意义。

  4、内容和传播方式的新闻性

  公告还有一定的新闻性特点。

所谓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应知而未知的事实的报道。

公告的内容,都是新近的、群众应知而未知的事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新闻的特点。

公告的发布形式也有新闻性特征,它一般不用红头文件的方式传播,而是在报刊上公开刊登。

通知,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

  通报的含义: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通报的特点 1、内容的真实性。

真实是通报的生命。

通报的任何情况、事实都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有差错。

2、目的的告知性。

  根据适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六大类:

  1.发布性通知:

用于发布行政规章制度及党内规章制度。

  2.批转性通知:

用于上级机关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给所属人员,让他们周知或执行。

  3.转发性通知:

用于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的机关的公文给所属人员,让他们周知或执行。

  4.指示性通知:

用于上级机关指示下级机关如何开展工作。

  5.任免性通知:

用于任免和聘用干部。

  6.事务性通知:

用于处理日常工作中带事务性的事情,常把有关信息或要求用通知的形式传达给有关机构或群众。

怎么写通知

  通知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在学校、单位、还有公共场所都可以看到。

通知的类型也很多,上级对下级的某项工作的要求和安排叫指示性通知。

  这种通知要注意把要求和措施部分交待清楚,可以分条也可用小标题的形式,这样才能便于下级执行。

会议性的通知大家都见过,一般就是目的、会议的名称、内容、参加人员、会议时间、地点等,要注意的是要把这些写正确,通知错时间地点就是你的失职了。

通知还有批转性通知、转发性通知,这类的通知就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就是要简明扼要,直接陈述事宜即可。

  有很多通知滥用介词,从而造成文题不通。

比如“有关”还有“关于”,通知的事由一般都用关于,而有关就缩小了文题的内容含义,自然也就显得我们的水平太低了,还有要明确上下级的关系等等,写篇好的公文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一)通知标题和主送机关

  1.通知的标题

  通知的标题一般采用公文标题的常规写法,由发文机关+主要内容+文种组成。

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禁用公费变相出国(境)旅游的通知》。

  也可以省略发文机关,由主要内容+文种组成标题。

如《关于印发〈规范国有土地租赁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222号)。

  发布规章的通知,所发布的规章名称要出现在标题的主要内容部分,并使用书名号。

  批转和转发文件的公文,所转发的文件内容要出现在标题中,但不一定使用书名号。

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

  2.通知的主送机关

  通知的发文对象比较广泛,因此,主送机关较多,要注意主送机关排列的规范性。

如人事部《关于解除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主送机关: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人事劳动)厅(局)、监察厅(局);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干部)部门、监察局(室):

  由于级别、各称不同,主送机关的称法和排列非常复杂,这个序列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确定下来的。

  

(二)通知的正文

  1.通知缘由

  发布指示、安排工作的通知,这部分的写法跟决定、指示很接近,主要用来表述有关背景、根据、目的、意义等。

  晓谕性的通知,也可参照上述写法。

如《国务院关于更改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澳门分社名称问题的通知》,采用了根据与目的相结合的开头方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信息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采用的是以“为了”领起的“目的式”开头方式。

  批转、转发文件的通知,根据情况,可以在开头表述通知缘由,但多数以直接表达转发对象和转发决定为开头,无需说明缘由。

  发布规章的通知,多数情况下篇段合一,无明显的开头部分,一般也不交代缘由。

  2.通知事项

  这是通知的主体部分,所发布的指示、安排的工作、提出的方法、措施和步骤等,都在这一部分中有条理地组织表达。

内容复杂的需要分条列款。

  晓谕性通知,有时需要列出新成立的组织的成员名单,以及改变名称或隶属关系之后职权的变动等。

  3.执行要求

  发布指示、安排工作的通知,可以在结尾处提出贯彻执行的有关要求。

如无必要,可以没有这一部分。

  其它篇幅短小的通知,一般不需有专门的结尾部分。

通知-使用范围

  通知的应用极为广泛。

下达指示、布置工作、传达有关事项、传达领导意见、任免干部、决定具体问题,都可以用通知。

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可以用通知;

平行机关之间有时也可以用通知。

  通报是上级把有关的人和事告知下级的公文。

通报的运用范围很广,各级党政机关和单位都可以使用。

它的作用是表扬好人好事,批评错误和歪风邪气,通报应引以为戒的恶性事故,传达重要情况以及需要各单位知道的事项。

其目的是交流经验,吸取教训,教育干部、职工群众,推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特点

  1.告知性。

  通报的内容,常常是把现实生活当中一些正反面的典型或某些带倾向性的重要问题告诉人们,让人们知晓、了解。

  2.教育性。

  通报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人们知晓内容,它主要的任务是让人们知晓内容之后,从中接受先进思想的教育,或警戒错误,引起注意,接受教训。

这就是通报的教育性。

这一目的,不是靠指示和命令方式来达到,而靠的是正、反面典型的带动,真切的希望和感人的号召力量,使人真正从思想上确立正确的认识,知道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

  3.政策性。

  政策性并不是通报独具的特点,其他公文也同样具有这一特点。

可是,作为通报,尤其是对表扬性通报和批评性通报来说,在这方面显得特别强一些。

因为通报中的决定(即处理意见),直接涉及到具体单位、个人,或事情的处理,同时,此后也会牵涉到其他单位、部门效仿执行的问题。

决定正确与否,影响颇大。

因此,必须讲究政策依据,体现党的政策。

  通常按内容性质把通报分为三类:

表彰性通报、批评性通报和情况通报。

  1.表彰性通报。

  表彰性通报,就是表彰先进个人或先进单位的通报。

这类通报,着重介绍人物或单位的先进事迹,点明实质,提出希望、要求,然后发出学习的号召。

  2.批评性通报

  批评性通报,就是批评典型人物或单位的错误行为、不良倾向、丑恶现象和违章事故等的通报。

  这类通报,通过摆情况,找根源,阐明处理决定,使人从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这类通报应用面广,数量大,惩戒性突出。

  3.情况通报。

  情况通报,就是上级机关把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重要情况告知所属单位和群众,让其了解全局,与上级协调一致,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克服存在的问题,开创新的局面。

  这类通报具有沟通和知照的双重作用。

三.通报的结构

  1.标题。

  由制发机关,被表彰或被批评的对象和文种构成。

  2.主送机关。

  有的特指某一范围内,可以不标注主送机关。

  3.正文。

奖惩性决定与表扬批评性通报的区分

表彰(批评)通报正文结构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表彰或批评的原因,即写清先进事迹或错误事实的经过情况,要求用叙述的手法真实客观地反映事实;

第二部分,对所叙述的事实进行准确的分析,中肯的评价,做到不夸大、不缩小,使人们能从好的人和事物中得到鼓舞,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第三部分,一般是对表彰的先进或批评的错误作出嘉奖或惩处。

最后还要根据通报的情况,针对现实的需要,发出号召或提出要求。

  情况通报正文结构一般有两个部分:

一是被通报的情况,二是希望和要求。

一、出发点与侧重点不同。

二、标题写法不同。

三、正文的组成不同。

  议案,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开会时列入议程、交付审议的有关国家和地方性重大事项的建议和方案。

包括法律案、预算案、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弹劾案等。

英国还将议案分为公议案、私议案和混合议案3种。

凡涉及全国各地并与政府政策有关的议案为公议案。

涉及地方当局、某些团体、集团或某些个人的权力或利益的议案为私议案。

兼有公私两种议案特点的议案为混合议案。

  议案,在人大《办法》中给的定义是:

“适用于根据法定程序,有关机构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请审议的事项”;

在行政《办法》中给的定义是:

“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这两个议案定义有一个共同特点:

都是围绕人大这个中心进行行文的文种。

所不同的是,人大议案的行文主体是多元化的,适用范围广泛;

行政议案的行文主体只政府一家,适用范围单一。

(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2005年第3期,《试析议案的适用范围及写作要求》)

  议案须经过议案的提出、初步审议、正式辩论、修正、表决、通过和公布等过程。

议案一般由享有提案权的机关或个人提出,所提内容必须是属于议事机关职权范围内的事项。

在西方国家,内阁或议员提出议案后,由议长安排和掌握议程。

凡不符合议程的发言,议长有权制止,违反议程的决议无效。

重要议案(主要是法律案)须经过“三读”。

“三读”后由议院正式表决,以决定其是否成立。

在中国,除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和本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提出议案外,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也可以提出议案。

议案提出后,由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请人民代表大会讨论,或交付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后提请人民代表大会讨论,然后作出决定。

  议案具有如下特点:

  1.制发机关的法定性.议案的制发机关只能是各级人民政府,政府的职能部门无权制发.

  2.内容的特定性.人民政府所提议案的内容,必须属于该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有关事项.

  3.时效的规定性.各级人民政府的议案,应当而且必须在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规定的限期前提出,否则不能列为议案.超过期限提交的议案一般改作"

建议"

处理,或移交下次人大会议处理.提交大会审议的议案,必须限期审议表决或提出处理意见.

  4.行文的定向性.议案只能由各级人民政府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行文,不能向其他部门单位行文.主送机关也只有一个.

  5.事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适合提交人大议案审议的事项,必须是重要事项,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而且议案中提出的方案办法措施,也必须是切实可行的,才有可能获得通过.

  议案的格式和写法:

  “议案”一般由公文常规的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落款亦分上、下款。

  1.标题。

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提请审议事项)、文种三部分构成。

如《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草案)的议案>

的议案》,发文机关是国务院,“事由”是“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草案)》”,“文种”即“提案”。

  2.正文。

从内容上看,由提请审议内容、说明(缘由、目的、意义、形成过程等)和要求组成。

从形式上看,除多以“要求”结尾外,可以从提出审议事项开头,然后加以说明;

也可以在开头说明议案的缘起或目的意义或形成过程,然后再提出审议事项,再结尾。

  3.落款。

上款,即收文机关,某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有的要写明某次或第几届第几次会议。

下款,发文机关和行政首长签名,另行写提请审议的年月。

  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公文。

  一、报告的使用范围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

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

  报告,在已发布的党、人大、政府、军队的公文处理规范中,都规定了这个文种。

其适用范围,大体上是一致的,但也有些区别。

请看这四个大机关对报告下的定义: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以下简称党的《条例》)中规定:

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人大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人大《办法》)中规定:

报告,“适用于报告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或答复询问等”。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规定: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中国人民解放军公文处理条例》(以下简称军队《条例》)中规定:

“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和意见建议,询问用“报告”。

  从以上定义可以发现,四大机关的报告,均是上行文。

其中,党、人大、军队三家的报告,都规定了四项用途,包括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等。

惟独政府的报告,只有三项用途,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询问,而没有“提出建议”这个功能。

实际上,在2000年发布的行政《办法》之前,也曾有“提出建议”的功能,只是在新的行政《办法》中取消了。

承担这一功能新增加了文种:

意见。

因此,“意见”这个文种多了一个上行文的用途。

(节选自《应用写作》2005年第11期《浅谈报告的适用范围和写作要求》)

  二、报告的特点

  1.内容的汇报性:

一切报告都是下级向上级机关或业务主管部门汇报工作,让上级机关掌握基本情况并及时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