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文档格式.docx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苓散-组成
桂枝9g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
五苓散-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五苓散—歌诀:
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
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五苓散-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苓散-病机
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是通阳利水的经典方,用于水代谢障碍.用药指证为:
口渴、吐水、水样性腹泻、小便不利等与水有关的症状。
现代人五苓散证的形成,多与过用抗生素、激素、化疗药以及饮食太油腻有关.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剂过多,也常常出现本方证。
5。
【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汤概述
〖方剂别名〗厚朴汤、大七气汤、四七汤、厚朴半夏汤、七气汤、四七饮
〖方源〗《金匮要略》卷下。
〖组成〗半夏一升(130g)厚朴三两(45g)茯苓四两(60g)生姜五两(75g)苏叶二两(30g)
〖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
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
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注:
这个方子出自张仲景,是汉代以前的计量单位,1升水=200毫升,1升半夏=130克、一两=15克]
〖附注〗厚朴汤(《圣济总录》卷一二四)、大七气汤(《三因》卷八)、四七汤、厚朴半夏汤(《易简方》)、七气汤(《直指》卷五)、四七饮(《杏苑》卷四)。
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古代用于治疗“梅核气”。
其病位多在咽喉,病性多为自觉异常。
大冢敬节说“突然心脏如揪“的感觉,多是本方证,一时难以理解,是否可以把它理解为敏感、胆小的自觉症状?
或是咽喉不适的延伸?
本方合四逆散为解郁汤,合栀子连翘汤+黄芩为除烦汤。
本方证多以精神上的不舒为主,其体质上往往相对较好。
6.【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异名戊己汤(《症因脉治》卷四)。
组成芍药12克甘草12克
用法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调和肝脾,缓急止痛。
主治:
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
现用于血虚津伤所致的腓肠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痉挛、胃痛、腹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炎性腹痛、痛经;
以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颈椎综合征等属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者。
方论
本方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诸证。
方中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
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芍药甘草汤—实验研究
解痉、止痛、抗炎作用安徽医学院《急腹症资料》1977:
74,本方对病变异常兴奋状态有强力的抑制、镇静作用。
其中芍药对疼痛中枢和脊髓性反射弓的兴奋有镇静作用,故能治疗中枢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挛急,以及因挛急而引起的疼痛。
芍药、甘草中的成分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二药合用后,这些作用确能显著增强。
又名去杖汤,可治疗抽筋和一切痉挛性疼痛.还可治疗老年性便秘,大便干结如栗者。
甚至可以治疗肝硬化(患者大便干结、腿易抽筋)。
本方除可以独立使用以外,更多的是作为方根存在于很多经方之中。
如桂枝汤、四逆散、小建中汤、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葛根汤、黄芩汤、温经汤、薯蓣丸、大黄蛰虫丸、乌头汤、奔豚汤、芎归胶艾汤、麻黄升麻汤、甘遂半夏汤、王不留行散、芍药甘草附子汤。
7.【小青龙汤】
青龙汤—基本简介
〖方源〗《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6g] 干姜三两[6g]甘草三两,炙[6g] 桂枝去皮,三两[9g] 半夏半升,洗[9g] 五味子半升[6g]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配方特点:
散收并用,表里双解.临证加减表证不明显者,可去桂枝,改用炙麻黄。
病机:
风寒外束,水饮内停.
辩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苔白滑。
小青龙汤-配方介绍
小青龙逐水以散阴寒,犹龙之翻波逐浪而归江海。
乃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和半夏而成,其药物组成为:
麻黄(去节)、芍药各9g,细辛、干姜、甘草(炙)各6g,桂枝(去皮)9g,五味子6g,半夏9g(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小青龙汤-主治功效
功效:
解表散寒,温肺蠲饮.
主治:
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1)用于风寒感冒。
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功能开腠理,透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为辛温解表要药,故多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脉浮而紧的感冒重证,即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2)用于咳嗽气喘。
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人肺经,外能发散风寒,内能开宣肺气,有良好的宣肺平喘之功,适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常配伍杏仁、甘草同用,如三拗汤。
此外,本品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还可治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如小青龙汤。
若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每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
(3)用于风水水肿。
本品上开肺气,下输膀胱,为宣肺利尿之要药。
对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的风水证,每与甘草同用,即甘草麻黄汤;
若兼见内热及脾虚者,可配伍石膏、生姜、甘草及白术等药。
(4)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作用,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神农本草经》:
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名医别录》:
微温,无毒.主治[1]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的来源
小青龙汤来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伤寒论》第40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龙汤主之.”第41条: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主治太阳表里俱寒,名日青龙,取东方木神伏邪之义。
龙兴则云升雨降品物咸亨。
主治外寒内饮.用药指证为:
寒性咳喘,有水样的清涕,泡沫痰,舌苔白滑、水润。
大冢敬节认为被称为溢饮的疾病中包括现代的类风湿关节炎等,并用小青龙汤或小青龙加石膏汤成功治愈多例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肿胀和积液的病人。
青龙既能治水,也可伤人,本方不宜久服,一般用苓甘剂善后。
8。
【小柴胡汤】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小柴胡汤
处方:
柴胡(三钱)人参(二钱)黄芩(二钱)半夏(一钱半)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
治伤寒,寒热如疟,胸膈满痛,小便不利,大便涩。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伤寒论》:
处方
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6克半夏(洗)9克甘草(炙)5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功能主治:
和解少阳。
治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
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用法用量
上药七味,以水1。
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
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克,栝楼根12克;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
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克;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
备注
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
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
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
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本方是和解剂的代表方剂,治疗少阳病。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和“默默不欲饮食”是小柴胡汤的四大主证,其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可治疗肝炎、胆囊炎、腮腺炎、淋巴结节、神经性厌食症、无名长期低热等等。
大冢敬节凭胸胁苦满为依据用本方加牡蛎成功治愈一“鬼剃头”,头发生长如初。
本方亦可作为改善体质的药物来使用.正确使用本方的关键是判断患者是否是“柴胡体质”,是否有“柴胡证”.
9.【桂枝茯苓丸】
方剂名称:
桂枝茯苓丸(别名:
夺命丸、牡丹丸、夺命丹、仙传保命丹、安禳丸)
药物组成: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
处方来源
《金匮》卷下。
方剂主治(《金匮要略*妇女妊娠病》原文)
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
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
下血者,后断三月杯也。
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方剂功效
下其症。
化瘀生新,调和气血。
方歌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症块胎可安。
主要功效
活血,化瘀,消癥。
用于妇人宿有癥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
主治功能:
活血,化瘀,消癥。
用于妇人宿有癥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
清热解毒,消炎止带,调经止痛。
用于热毒瘀滞所致的经期腹痛,经血色暗,血块,赤白带下,量多气臭,阴部瘙痒灼热.解表,去湿,和中。
用于腹痛腹泻,噎食嗳酸,恶心呕吐,肠胃不适,消化不良,舟车晕浪,四时感冒,发热头痛.
本方是活血化瘀的代表方。
可用本方的患者一般面部、腹部、腿部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面色多红或暗红,眼圈发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暗淡等;
下腹充实,触之有抵抗,主诉大多伴有压痛;
皮肤干燥易起鳞屑,特别是下肢皮肤更为明显,膝盖以下发凉,易生冻疮,足底龟裂、鸡眼。
腿证的诊断意义最大,是一个必见的指征。
10.【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组成
桃核50个(去皮、尖),桂枝6克(去皮),大黄12克,甘草6克(炙),芒消6克
桃核承气汤-用法
上五味,以水700毫升,煮前四味,取300毫升,去滓,纳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空腹时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当微利.
桃核承气汤-病机
太阳之邪化热传腑,与血相搏,结于下焦。
桃核承气汤-辩证要点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
桃核承气汤-现代运用
急性盆腔炎,胎盘滞留,肠梗阻等属瘀热互结下焦者.
桃核承气汤—配伍特点
逐瘀与泄热并用
桃核承气汤-功用
破血下瘀。
桃核承气汤—主治
瘀热蓄于下焦,少腹急结,大便色黑,小便自利,甚则谵语烦渴,其人如狂,至夜发热,及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恶霹不下,脉沉实或涩。
桃核承气汤-方歌
桃核承气用硝黄,桂枝甘草合成方;
下焦蓄血急煎服,解除夜热烦如狂。
桃核承气汤-方论
力中桃核破血行瘀,大黄下瘀泄热,二药合用,以逐下焦瘀热,是为君药;
桂枝活血通络,芒消泄热软坚,是为臣药;
炙甘草甘平和中,缓和消、黄峻攻之性,为佐使药。
诸药相配,共奏破血下瘀之效。
本方是驱淤血的代表方剂,用于实热淤血之上冲者.左下腹压痛明显者兼有烦躁不安、谵语等类似精神错乱的状态,使用本方最为贴切。
配方由调味承气汤加桃仁、桂枝而成.桃仁+桂枝+大黄是下淤血三剑客。
11。
【当归芍药散】
【组成】当归9克芍药30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泽泻15克川芎9克
【异名】改为丸剂“六气经纬丸”(见《元和纪用经》);
改为片剂,名“当归芍药片”(见《重庆市中药成方制剂标准》)
【来源】《金匮要略》卷下
【功效】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健脾利湿.
【主治】妇人妊娠,肝郁气滞,脾虚湿胜,腹中疠痛。
现用于妇女功能性水肿、慢性盆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妊娠阑尾炎,以及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脾功能亢进等属脾虚肝郁者.
【用法】上六味,杵为散。
每服6克,温酒送下,一日三次。
(水煎服)
【附注】本方主治妇人肝虚气郁,脾虚血少,肝脾不和之证,重用芍药以敛肝止痛,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合泽泻淡渗利湿,佐当归、川芎调肝养血.诸药合用,共奏肝脾两调,补虚渗湿之功。
【不良反应】长期服用本方,少数患者可出现口舌生疮、口干咽燥、胃脘不适等不良反应。
本方用于治疗虚证妇科病,与实证的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相对,患者下腹部疼痛(喜按喜热),面色黄白无血色,浮肿貌或面部色斑。
在日本,本方被誉为“妇人的圣药”。
本方由三味血药与三味水药组成,针对血液的运行失调和由此引发的水液停留。
妇人易于下血过多,故而血虚是本,血不利则为水,故水停是标。
本方即是以归芍芎调血,以苓术泻利水,标本同治。
12.【芎归胶艾汤】
芎归胶艾汤-来源《金匮要略》卷下。
芎归胶艾汤-异名:
胶艾汤(《金匮要略》卷下)、胶艾四物汤(《医学入门》卷八)。
芎归胶艾汤-组成:
芎藭阿胶甘草各6克艾叶当归各9克芍药12克干地黄18克
芎归胶艾汤—用法:
上七味,除阿胶外,以水1升、清酒600毫升合煮,取600毫升,去滓,入阿胶溶化,每服200毫升,日三服;
不愈更作。
芎归胶艾汤—功用:
养血止血,调经安胎。
芎归胶艾汤—主治妇人冲任虚损,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
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下血不绝;
或妊娠胞阻,胎漏下血,腹中疼痛。
现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不全流产、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等出血属于血虚者。
芎归胶艾汤-方论
方中阿胶补血滋阴,安胎止血,艾叶温经止血,安胎止痛,共为君药;
当归、芍药、地黄、芎藭即后世之四物汤,养血和血,调补冲任,均为臣佐药;
甘草健脾和中,配芍药缓急止痛,合阿胶善于止血。
诸药配合,以养血止血为主,兼能调经安胎.
主治崩漏、下血。
方药组成:
当归、川芎、艾叶、阿胶、生地、芍药、甘草。
但据日本学者考证,其原方应为芎归胶艾四味药,并通过实验认为四味临床疗效高于七味。
费维光先生认为四味方为止血剂之王,他用此方治下血症从未见无效者。
13。
【温经汤】
温经汤-异名:
千金调经散(《万病回春》卷六)。
温经汤-组成:
吴茱萸9克,当归9克,芍药6克,川芎6克,人参6克,桂枝6克,阿胶9克,牡丹皮(去心)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半夏6克,麦门冬(去心)9克.
温经汤—用法
上十二味,以水l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温经汤—病机
冲任虚寒,淤血阻滞胞宫。
温经汤-辩证要点
月经不调,少腹冷痛,经有瘀块,时发烦热。
温经汤-配伍特点
温清消补并用,但以温、消为主。
温经汤-现代运用
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淤血阻滞者.
温经汤—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温经汤—主治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
或小腹冷痛,久不受孕者。
本方是女性的调理方、美容方。
适合人群:
偏瘦或消瘦,皮肤干燥缺乏光泽;
口唇干燥干瘪而不红润;
毛发干枯、发黄易于折断;
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胀感;
手脚掌干燥,容易裂口或有毛刺,或有发热感。
月经周期紊乱或闭经,或难以怀孕,或易于流产;
容易失眠、烦躁等.本方可制成膏方长期使用。
14。
【麦门冬汤】麦门冬汤—组成
麦门冬60克半夏9克人参6克甘草4克粳米6克大枣12枚
麦门冬汤-用法
上六味药,以水1。
2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麦门冬汤-功用
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麦门冬汤—主治
虚热肺痿
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胃阴不足证
呕吐,纳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麦门冬汤—病机
胃阴不足,虚火上炎,灼伤肺阴,虚气上逆。
麦门冬汤—配伍特点
甘润剂中少佐辛燥之品;
培土生金。
麦门冬汤—辩证要点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咽喉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胃阴不足,气逆呕吐者
本方传统用于治疗肺胃阴虚,咳逆上气、干咳无痰者。
原方麦冬独大,麦冬与半夏的比例为7:
《本经》说麦冬治“羸瘦短气”,胃阴虚则不纳食,久则肌肉萎缩而羸瘦,故黄煌先生用本方治疗以羸瘦、肌肉萎缩为特征的疾病。
如食道癌、贲门癌患者,证见纳减消瘦、大便干结,即以本方治之.
15。
【厚朴麻黄汤】
厚朴麻黄汤-异名:
厚朴石膏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厚朴麻黄汤—组成:
厚朴5两,麻黄4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2两,细辛2两,小麦1升,五味子半升。
厚朴麻黄汤-用法
上九味,以水1。
2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煎取700毫升,温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厚朴麻黄汤—主治:
咳而脉浮者.
厚朴麻黄汤-临床应用
咳嗽:
朱某,病患咳嗽,恶寒头疼,胸满气急,口燥烦渴、尿短色黄,脉浮而小弱.以《金匮》厚朴麻黄汤服药三剂,喘满得平,外邪解,烦渴止。
再二剂,诸恙如失。
本方在《金匮》中记述极为简略,故用此方的医案并不多见.而费维光先生通过临床事实认为,本方对呼吸困难的咳喘患者有特效.可治疗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证见气喘嘘嘘、呼吸困难,必服氨茶碱方能缓解的病人,疗效非常好.
16.【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
苓桂术甘汤-功效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苓桂术甘汤—主治
中阳不足之痰饮。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眩晕,慢支,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溃疡病,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肾炎,关节炎等疾病。
苓桂术甘汤—病症分析
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
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
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
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
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
苓桂术甘汤—方解
本方所治之痰饮病,乃中阳不足,脾运失职,气不化水,聚湿而成,故治宜温化利水。
方中茯苓健脾渗淡利湿;
桂枝温阳降逆,并助茯苓气化以行水;
白术健脾燥湿,使中焦健运,则水湿自除;
炙甘草,健脾补中,调和诸药。
本方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应用广泛,可治疗眩晕、短气、心悸、慢性胃病等。
本方所主眩晕具有明显的体位性特征,起立时身体动眩,平卧时则缓解。
对于玩一会就要深吸一口气的小而短气,本方有佳效。
胃中停水常引发眼疾,陆渊雷先生用本方加车前子治疗眼睛赤痛多眵泪者有奇效。
17【排脓散】
排脓散-异名:
四味排脓散(《景岳全书》卷六十四)。
排脓散-组成
黄耆(盐水拌,炒)白芷五味子(研,炒)人参各等分
排脓散-用法
上为细末。
每服9克,食后用蜜水调下。
排脓散-功用
益气排脓。
排脓散-主治
肺痈吐脓,壅闷咳嗽,五心烦热。
本方用于排脓.可治化脓性肿物,且有疼痛,气血凝滞,患部紧张、坚硬且炎性浸润严重之疾患。
本方服法为:
枳实、桔梗、芍药共为细末,加鸡蛋黄搅匀,白开水送服。
本方如作汤剂,和排脓汤合方使用效果更佳。
18.【甘麦大枣汤】出处:
《金匮要略》
组成:
甘麦大枣汤主要由炙甘草9克,小麦30克,大枣10枚等成分配制而成.
用法:
上三味加水适量,小火煎煮,取煎液二次,混匀。
早晚温服。
功效:
有养心安神,柔肝缓急的功效,可以养心安神,补脾和中。
心阴受损,肝气失和之脏燥。
精神恍惚,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至言行失常,哈欠频作,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临症灵活加减。
如心烦严重者加麦冬12克、鲜竹叶芯30条、丹参12克;
心悸怔忪严重者加丹参12克、茯神15克、潞党参25克(或用汤药送服中成药归脾丸);
易怒烦热者加香附12克、素磬花7。
5克、川楝子15克。
现代运用:
本方主要用于神经官能症、癔病、抑郁症、更年期综合症等属心阴不足,肝气失和者。
歌诀:
金匮甘麦大枣汤,妇人脏燥喜悲伤;
精神恍惚常欲哭,养心安神效力彰。
甘麦大枣汤—方论
清?
徐彬:
小麦能和肝阴之客热,而养心液,且有消烦利溲止汗之功,故以为君;
甘草泻心火而和胃,故以为臣;
大枣调胃,而利其上壅之燥,故以为佐.盖病本于血,必为血主,肝之子也,心火泻而土气和,则胃气下达。
肺脏润,肝气调,燥止而病自除也。
补脾气者,火为土之母,心得所养,则火能生土也。
(《金匮要略论注》)
清?
尤怡:
小麦为肝之谷,而善养心气;
甘草、大枣甘润生阴,所以滋脏气而止其躁也.(《金匮要略心典》)
王子接:
小麦,苦谷也.
中医经言心病宜食麦者,以苦补之也。
心系急则悲,甘草、大枣甘以缓其急也,缓急则云泻心。
然立方之义,苦生甘是生法,而非制法,故仍属补心。
(《绛雪园古方选注》)
陈念祖:
此为妇人脏躁而出其方治也。
麦者,肝之谷也,其色赤,得火色而入心;
其气寒,秉水气而入肾;
其味甘,具土味而归脾胃。
又合之甘草、大枣之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