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卜算子》)
7.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阮郎归》)
8.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9.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江城子》)
1.字音
浪淘尽(tá
o) 纶巾(guān) 公瑾(jǐn)
樯橹(lǔ)早生华发(huā)酹江月(lè
i)
料峭(qià
o)萧瑟(sè
)
2.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尊”,同“樽”,酒杯
3.一词多义
(1)故
(2)向
(3)且
4.词类活用
①大江东去 名词作状语,向东
②樯橹灰飞烟灭 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③已而遂晴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放晴
④竹杖芒鞋轻胜马 名词作动词,骑马
5.古今异义
①大江东去
古义:
长江。
今义:
泛指流量较大的河流。
②故国神游
旧地。
历史悠久的国家;
祖国;
故乡
③回首向来萧瑟处
刚才。
一向,从来。
6.特殊句式
①故国神游 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
②多情应笑我 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
③早生华发 倒装句,应为“华发早生”
[作者卡片]
姓 名
苏 轼
时 代
(生卒年)
北 宋
(1037-1101)
字号称谓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籍 贯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相关材料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官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为人正直,性情旷达,才华横溢,除诗词文赋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背景呈现]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已两年多。
他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州城西的赤鼻矶,创作了这首词。
赤鼻矶被称为黄冈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所在。
苏轼见景生情,触发起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借以抒写胸中块垒。
2.《定风波》
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
此时的苏轼,已经从被贬时候的抑郁消极中解脱出来,对人生路途中的沉浮有了深刻的领悟,他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
[知识链接]
1.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豪放派:
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1.《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上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阕先总写长江气势,接着缅怀历史长河中的英雄,然后写长江中赤壁之战的战场,缅怀赤壁之战的英雄,再具体描写壮丽奇险的赤壁古战场,最后由江山引发思考:
如此江山,必然会产生许多与之相称的豪杰。
2.《定风波》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
对下文有什么作用?
[名师指津] 思考开篇的情感基调,并分析对下文的作用。
[我的理解] 词的开篇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读者的面前,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接着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而然地引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情。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
[名师指津] 先从感觉方面来分析,再找出最富有特色的动词来赏析。
[我的理解] 这十三个字,从形、声、色几个方面正面描写赤壁地势的险要、景色的雄奇壮丽,把读者带进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穿”“拍”“卷”等动词使画面形声兼备,又有磅礴的气势,从而使“豪杰”的出场有一个与之匹配的环境和氛围。
3.《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的年轻有为、英气不凡?
[名师指津] 可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来概括周瑜的形象。
作者写周瑜,其实是为了与自己进行对比,来抒发怀古幽思。
[我的理解] 这首词刻画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苏轼这年四十多岁,不但没有建功立业,反而戴罪被贬黄州。
作者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4.“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名师指津] 从“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这些词句即可概括出苏轼的形象。
加点的词语更能衬托出词人的与众不同。
[我的理解] 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莫听”“何妨”“谁怕”这几个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时,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5.有人评价《定风波》这首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名师指津] 所说的“简朴”是指词人所写的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深意”则是作者在自然之景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深厚。
[我的理解]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6.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分别是豪放派和婉约派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试比较二者的艺术风格。
[名师指津] 可从选取的意象、所叙之事、抒发的情感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赏析比对。
[我的理解]
《念奴娇 赤壁怀古》
《雨霖铃》
意象
大江、乱石、惊涛、雪浪
壮美
寒蝉、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
凄美
叙事
指挥若定,谈笑却敌
豪迈
执手相看,无语凝噎
缠绵
情感
壮志难酬之情
悲愤
清秋离别之苦
凄凉
风格
豪放
婉约
有人说《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词句“人生如梦”表现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名师指津] 苏轼在这首词中既要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又要写理想抱负得不到实现的苦闷、无奈和愤慨之情,因此,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应该是多方面的。
[我的理解] (观点一)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但更多的是感奋。
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观点二)确实表现了他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
他建功立业的急切愿望不能变成现实,他仰慕“风流人物”,特别是周瑜这样的年轻有为、志得意满的青年才俊,但是自己直到四十多岁依然壮志难酬,被贬遭放,政治理想不得实现,加之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因而消极颓废。
扫一扫 进入91导学网()
《苏轼词两首》第1讲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定风波
如何运用衬托的手法
►写法指导
《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之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的艺术手法。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类。
正衬就是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另一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正衬具体还可分为以动衬动,以静衬静;
以美衬美,以丑衬丑;
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等。
反衬就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来衬托另一事物,如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以丑衬美等。
►随堂练笔
请运用衬托等手法以“我望着一轮中秋之月”为开头续写一段文字,要求赋予“月”某种性格、气质,表达一个中心,200字左右。
►范文示例
我望着一轮中秋之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秋的月如一个银盘,在天空中垂挂着。
月把一片片皎洁的光辉洒向大地,轻轻地亲吻着小院的每一个角落。
桂花仿佛在等待着一次与月的约会,散发着令人心醉的芳香,她婆娑的身影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更为多姿。
思念吧!
在月圆的时候,我们有权利思念,月的圆、月的美、月的柔,都给远方的亲人带去思念。
月是远的,而相思的人的心是近的,是相连的。
月圆之夜,思念和团圆是紧紧相连的。
让我们面对月亮,在月饼香的伴随下,进入梦乡。
《苏轼词两首》第2讲
被贬谪的苏轼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他在赤壁怀古,在林间穿行;
他不再计较仕途上的得失,他的眼界已经由平面的当下扩展到立体的古今。
他敢于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坦然地在山路上行走。
[适用话题]
肩 膀
谭江波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在这个有着惨白月色的夜晚,他独坐短松冈,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
他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才回到这里,他来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他只想快快回到这里,再好好看看那个让他梦牵魂萦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见她凭轩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
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他的呼唤。
他的手轻轻抚过坟头,将清酒缓缓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转身。
这是怎样的悲痛,曾经伉俪情深,如今只剩下他自己形单影只,但他没有沉沦,他用他坚实的肩膀撑起这份悲痛,撑起他残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撑起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亡妻的思念。
左牵黄犬,右擎苍鹰。
策马奔腾,锦衣华服,浩浩荡荡,踏过平冈,他弯弓射箭,呼啸间射透天边云朵,霞光万丈,那是他对豪迈忠义的褒奖和勇敢无畏的勋章,他在军帐中端起一碗酒,二话不说干脆饮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满酒。
他的双目微张,全然忘记了鬓角的银丝,他口出豪言——誓将天下统一于吾王!
他再一次用肩膀撑起报效祖国的铁胆丹心,用肩膀承担起国泰民安的豪情壮志。
一杯酒,映着发红的双颊,将忠心与道义一肩挑!
泼墨写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祖国的忠心。
他满腔的报效祖国的热血被一群小人破坏殆尽,他被一贬再贬,从京城到黄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海角天涯,他却执着地挂念天下苍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杭州有苏堤,惠州有苏公祠,朝廷待他不好,但他从来待百姓不薄,他把民生扛在肩膀上,兴修水利,解缓灾役,他如此坦荡的胸怀,没有装下半分钩心斗角的邪气,却将社稷与百姓放在比得失宠辱还重要的位置。
他用他的肩膀,撑起热爱生命、关怀百姓的仁爱大旗,用他的肩膀担起“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园乞儿”的豪言壮志。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国计民生的大任。
古代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很多,但拥有如此厚实肩膀的人只有苏轼一个。
陶渊明只愿躲进精神的桃花源,却把一片污浊留给世间,自己独享清闲;
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慨叹确实沉重,但却放弃了用肩膀承担为民造福的重任;
陆游和辛弃疾却把挫折放在第一位,不免惆怅满怀,壮志未酬鬓发先白,给人的感觉是肩膀弱不禁风……只有苏轼有如此厚实的肩膀,上承百姓国家,下接相思之情。
仰望苏轼的肩膀,那是一座山……
【思考】
1.作者为什么说苏轼的肩膀是“厚实”的?
答:
2.文章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赞扬苏轼?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因为苏轼不仅能担起对亡妻的思念,更能担当起对祖国的忠诚和国计民生的大任。
(或:
苏轼的肩膀能上承百姓国家,下接相思之情)
2.运用对比,以陶渊明“躲”“独享”,杜甫“慨叹沉重”“放弃”,陆游、辛弃疾“惆怅满怀”“鬓发先白”“肩膀弱不禁风”等等,来衬托突出、反复点明只有苏轼“有如此厚实的肩膀”,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有力地揭示了文章主题。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垒(lěi) 公瑾(jǐn)
浪淘尽(tāo)跻身(jī)
B.凝噎(yē)纶巾(lú
n)
千堆雪(duī)浣衣(huà
C.何妨(fá
ng)蓑衣(suō)
酹江月(lè
i)粗糙(cāo)
D.吟啸(xià
o)料峭(qià
o)
生华发(fā)糟粕(pò
解析:
选C。
A项,“淘”应读“tá
o”;
B项,“纶”应读“guān”;
D项,“发”应读“fà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樯橹灰飞烟灭 樯:
挂帆的桅杆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
同“花”,花白
C.一尊还酹江月酹:
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
已经
选D。
D项,已而:
不久,过一会儿。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D.常以身翼蔽沛公
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无活用现象。
4.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D.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选A。
A项是豪放派,其余三项均为婉约派。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西江月①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②。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③,把盏凄然北望。
【注】 ①另有标题为“黄州中秋”。
本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
②“夜来……”二句:
谓秋风落叶引起眉上愁,鬓上霜(白发)。
③孤光:
远照之月光。
5.词的上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由注①可知,此词写于中秋,此时作者被贬于黄州。
开篇慨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有对逝水年华的悲叹。
三、四两句选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的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更替,感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婉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答案:
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的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感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婉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6.对“把盏凄然北望”中“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你怎样认为?
下片首句写作者遭贬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
第二句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
第三句有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而第四句中的“望”字将全词所有情感都包含其中。
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奸臣当道的愤懑,有渴望被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有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浣溪沙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解答此题时,要将这首词的思路理清,作者先写雨后纵马驰骋的情景,再写看到的自然风光和美好景象。
对于前者,作者对环境的清新宜人表达出愉悦之情;
对于后者,作者沉溺其中,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①雨后置身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
一场雨过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
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然是十分惬意。
②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
“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他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
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薰,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8.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先要找出作者为表达思想感情所运用的手法,如比喻、对偶和情景交融;
再指出这种表现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注意要结合有关词句作具体分析。
①比喻。
“光似泼”“气如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过天晴后田野里的蓬勃景象。
②对偶。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形成工整的对偶,读起来朗朗上口。
③情景交融。
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
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9.这首词写于苏东坡贬谪黄州之时。
请说说词人是怎样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四者结合起来的。
从内容可以看出,本词上片叙事,下片写景议论抒情。
此词上片叙写东坡深夜醉归,用语平直,但最后一句“倚杖听江声”透露了词人心中情感的波涛,我们仿佛听见了词人心中的不平之音。
但当时他是遭贬之身,这种不平表现得相当含蓄。
下片一、二两句是议论性的抒情,词人心中对官场的厌倦之情自然地表现了出来。
第三句写景,景写得极美,显示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尽管“风静
纹平”,但词人的心中并不平静,形成了对比。
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词人希望能乘一只小船漂泊于江海之上,去寻找他理想的境界,去度完他的余生。
10.苏东坡用词极为准确传神,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