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习题九Word文件下载.docx
《文学理论习题九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习题九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
9、隐喻
是一种文学修辞方法,比喻的一种形式。
它表明本体与喻体的相合关系,不用喻词。
10、象征
是以具体事物(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修辞方式,具体表现为不是用词语直接表现而是暗示情感意义的纯意象性抒情话语。
象征手法的运用,可增加文学产品的含蓄的风格,传达微妙曲折的内心活动,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11、抒情角色
是指抒情作家在抒情性产品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
常见的抒情角色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作者作为第一人称出现,作品中的“我”即作者自我;
另一种是作者以代言的第一人称出现,或代人抒情,或托人抒情;
还有一种是作者作为叙事者,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抒情。
12、抒情性作品
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此相对的是叙事性作品。
它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和审美特性,是由情感内涵和抒情话语直接融合而成的整体。
抒情性作品的最典型形态是抒情诗。
13、抒情话语
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是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的、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的特殊语言组织形式。
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接受过程。
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现情感运动形式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精练又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首先接触的就是抒情话语,通过抒情话语才能体悟抒情内容。
1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在多数情况下,这三个要素相互融合而形成抒情性作品的意义。
有时有些抒情性作品没有调用视觉画面层,而是情感与声音两个要素结合在一起。
15、声情并茂
指抒情话语的声音组织与其表现的情感内涵相互协调融合的状态。
具体表现为,在抒情性作品中,诗与乐、声调与情调、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的高度一致,直接可感的声音组织成为抒情内容生动有力的象征性表现。
16、情景交融
指抒情性作品中描写的景物(画面)与情感内涵水乳交融般的结合。
借助写景来抒情是抒情诗的一个普遍特点。
具体表现为抒情性作品中的景是情中之景,情是景中之情,写景之语成为象征性表现情感的写情之语。
17、声音层(声)
是抒情性产品的三个主要结构层面的一种。
抒情性产品的声音层是由音、音调、节奏等三个相关要素构成的。
抒情话语的最小抒情单位是字音,抒情产品由词构成,词有声,又有义,音调抑扬的组合,字、词、句之间的停顿、反复、押韵等等,构成了声音的节奏。
抒情性产品正是通过听觉和视觉的节奏给情感节奏赋予外形,将它直接有力地传达出来。
18、画面层(景)
借描绘景物来抒情,是抒情性产品的一个普遍特点,抒情性产品要借助对外在景物的描绘来抒情写意,创造意境。
诗中之景不是自然景物,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
在画面层,景物的承续、流转和跃荡等等,构成了画面的节奏;
而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
19、情感层(情)
是抒情性产品中最为重要的结构层面,所谓的声音层、画面层都是为情感层的组织服务的。
在情感层,情感流动的起伏、强弱和转折等等,构成了情感运动的节奏。
可以说,抒情性产品重在主观情感的表现,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
所以,诗的真实主要不是指客观的真实,而是指主观感受的真实。
二、填空题
1、《周易》在探讨人类思想的表达问题时,曾提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和“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观点,这里提出的“言、象、意”问题可以理解成广义文本的构成的三个要素。
2、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它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代的《论衡》。
3、典型和意境是意象的两种高级形态。
4、从类型学角度看,意象可分为写实意象、浪漫意象和象征意象。
6、所谓“合理”是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理”是指生活的本质和
规律,所谓“合理”还意味着合乎理想;
而所谓“合情”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意向。
6、在对文本的探讨中人们从总体上将文本分为三个大的层次:
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7、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本由表及里地分成四个层面,他的这种理论把内容和形式融为一体。
8、黑格尔是真正把作品由表及里的构成观作为一种理论提出来的人。
9、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是文学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文学形象是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文学形象是确定
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10、文学形象的假定性必须与真实性结合起来,就是说,要合情合理。
11、在文学产品中,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
12、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唐代王昌龄的
《诗格》中。
13、文学意境的特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集中地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所以意境成了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14、作为一种审美话语形式,抒情性话语具有其特殊结构,它突出话语的可感
性,使之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15、抒情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它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16、抒情与叙事是相对的概念,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
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象征性地表现情感,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讲故事。
17、抒情是一种特殊的反映,首先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
方面,其次情感反映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再次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
18、没有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便不会有成功的抒情。
与叙事相比,抒情更富于个性自我色彩。
19、从广泛的意义上讲,文学产品总带有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因素,具有情感表现的性质,所以抒情性是文学产品的普遍属性。
20、文学抒情是以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和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这是文学抒情区别于普通情感宣泄的主要特征。
21、抒情内容和相应的抒情话语是构成抒情性产品的两个基本要素。
22、我们平时所说的诗画相通的意思是两种艺术类型都借助对外在景物的描写来抒情写意,然而,诗画是有区别的,诗是语言艺术,以时间的表现为主;
画是造型艺术,以空间的再现为主。
23、中国古典抒情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也就是王夫之所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
24、文学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文学作品通过变形、虚构和象征等手段真实地反映生活,而诗的真实主要是指主观感受的真实、情感逻辑的真实。
25、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抒情便会造成抒情诗的含蓄风格,传达曲折微妙的内心活动。
诗贵含蓄是中外古典抒情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准则。
26、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把改变了普通话语组合法则的抒情话语称为诗家语。
它一方面使语言的运用更加经济和精练,另一方面也使话语形式趋于复杂和
陌生化。
27、抒情性产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声音层、画面层和情感经验层。
28、用典又叫“用事”,典故一般可分为神话典故、历史典故和
文学典故三大类。
29、代言的抒情方式造成了抒情内涵的双重性,抒情性产品中主人公的抒情是
内抒情层;
作者的情感表现是外抒情层。
三、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B)。
A.《周易》B.《论衡》C.《文心雕龙》D.《人间词话》
2、“陌生化”(也叫“反常化”)的理论是(C)提出的。
A.格式塔美学派B.存在主义美学
C.俄国形式主义D.英美新批判派
3、文学言语构成的各个层面总是处在文学产品的(A)。
A.表层B.各个层面C.中层D.深层
4、意境论的集大成者是(B)。
A.王夫之B.王国维C.欧阳修D.刘熙载
5、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是(C)。
A.意象B.典型C.意境D.形象
6、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学者是(A)。
A.司空图B.皎然C.王国维D.严羽
7、意境是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的想象空间的(B)。
A.单个意象B.整体意象C.实境D.虚境
8、一般来说,所谓“无我之境”指的是(C)。
A.倾向比较含蓄的意境
B.感情比较直露的意境
C.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D.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
9、虚实相生是文学意境创造的(D)。
A.表现特征B.审美特征C.再现特征D.结构特征
10、德国著名美学家莱辛曾在一本书中比较了诗与画的差别,他认为诗不应该追踪绘画艺术而应该描写美。
这本书是(B)。
A.《诗学》B.《拉奥孔》C.《美学》D.《论崇高》
11、苏轼曾评价一位诗人的诗与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位诗人是(D)。
A.孟浩然B.李白C.杜甫D.王维
12、“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使用了抒情话语的(C)修辞方式。
A.比喻B.象征C.倒装D.比拟
13、抒情产品的主要体裁是(B)。
A.戏剧B.抒情诗C.抒情小说D.抒情散文
14、抒情话语是一种(A)。
A.表现性话语B.写实性话语
C.象征性话语D.再现性话语
15、李白在《清平调》第三首中有“名花倾国两相欢”一句,其中“倾国”是一个典故,它属于(C)。
A.历史典故B.神话典故C.文学典故D.传奇典故
(二)多项选择
1、文学的文本层次可以划分为(ACD)。
A.文学言语层面B.文学审美层面
C.文学形象层面D.文学意蕴层面
2、文学言语具有(ABCD)的特点。
A.内指性B.心里蕴含性C.阻拒性D.形象性
3、文学形象具有(ABCD)的特征。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C.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D.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4、“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其渊源可追溯到(BC)。
A.《老子》B.《周易》C.《庄子》D.《孟子》
5、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的特征是(ABC)。
A.情景交融B.虚实相生C.韵味无穷D.模糊朦胧
6、下面对抒情的界定正确的是(BC)。
A.抒情是纯粹的、与生活无关的自我表现
B.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意识的控制与思维的参与
C.抒情是抒情主体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
D.抒情就是人的本能、欲望、情感的发泄。
四、判断题
1、文学作为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
2、章学诚所说的“人心营构之象,亦出于天地自然之象也”这句话,意思是说,形象是主观产物,又有客观的依据,是主客观的统一。
(√)
3、蒙太奇是影片的连接法。
4、在西方,把“文本层面结构”作为一种理论问题真正提出的是黑格尔。
(√)
5、“阻拒性”和“陌生化”理论是德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
(×
)
6、意象现已成为西方现代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
7、文学意象层面处于文学产品的表层。
8、奥地利作家卡夫卡说:
“我总是企图传播某种不能言传的东西,解释某种难以解释的事情。
”可见,哲理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
(√)
9、文学象征的“意义表现”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实际上已经变成某“意义的载体”了。
(√)
10、审美意象形象上的荒诞性首先是指形象的荒诞,其次是指生活情理的荒诞,这两个荒诞是古今意象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所有的文学作品。
(×
)
11、有过一段时间,艺术思维被简单地理解为形象思维,即从具象到具象,始终离不开具象的思维,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12、意象的设计要与所表之“意”取得对应,生活物象本来的样子便被打破,从而形成一种奇辟荒诞的形象形态,这时,它已不是“客观对应物”,而是一种“人心营构之象”。
13、李商隐千古诗迷的无题诗,英国诗人布莱克玄秘莫测的诗作等都是审美意象的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表现。
14、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15、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意境中,情景交融的类型属于情景并茂式。
(×
16、西方文论在古希腊时已有了意境这一概念。
17、所谓“不尽之意”,亦可称之为“神境”、“情境”、“灵境”。
18、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是一种没有情感和倾向的意境,是一种真正的无我。
19、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20、情感反映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所以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间接性和主观性。
21、文学抒情只是作者的个体情感的表现,不具有社会内涵。
22、中国的戏曲文学以抒情写意为主要特征。
23、抒情就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发泄。
24、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抒情性是文学产品的普遍属性。
25、“抒情小说”兼有叙事性和抒情性双重品格。
26、抒情内容和抒情角色是构成抒情产品的两个基本要素。
27、文学抒情一方面受到特定现实生活和社会观念的制约,另一方面具有较高的心灵自由度。
28、抒情是一种自我表现,抒情自我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有时也可与社会截然对立。
29、抒情是十分独特的自我表现,是个性情感的自然流露,抒情诗人只需关注个人内心生活就可以创造出优秀的抒情诗。
)抒情只是情感的由内向外的自然流露和迸发,是内心情感的宣泄,无关乎理性。
30、
31、与内心情感经验的重解与重组相适应,抒情作者要创造适合于表现这种情感的感性形式。
32、抒情不仅意味着要传达内心活动,而且意味着创造性地选择和组织抒情话语,这是一般的感情宣泄所不具备的。
33、为了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抒情诗人常常要对普通话语系统进行改造,乃至打破现有的语言规范,创造出极富表现力的抒情话语。
34、抒情话语的复杂化和陌生化属于文字游戏,它对普通话语系统的改造和变形并没有什么限制。
35、字音和声调可以象征性地传达感受,加强词语的抒情效果,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和徐志摩的《沙扬娜拉》。
36、郭沫若认为,诗的精神在于其内部的韵律,这种韵律是“情绪的自然消涨”,诉诸心而不诉诸耳。
37、读者按照“诗家语“的常规来阅读抒情性产品,便会形成相应的解读方式。
38、“同声响应”、“异声相从”的声律观点是钟嵘提出的。
39、借景抒情是抒情诗的一个普遍特点。
40、抒情诗中的画面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的主观色彩。
五、简答题
1、文学产品的文本层次有哪些?
文本层次从文学作品的文本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地把文本分为言、象、意三个层次。
⑴文学言语层面。
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⑵文学形象层面。
指由文学言语构成的层面,处于文学作品表层。
读者在这种文学言语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就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
⑶文学意蕴层面。
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2、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有什么不同?
举例说明。
第一,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
普通言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文学言语则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
第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
普通言语侧重于它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言语则把它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
第三,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又称“陌生化”。
这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它针对的是“自动化”言语。
所谓“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注意的话语。
比如用“弹指间”来表示时间过得快,一开始显得很生动形象,于是人人都用,司空见惯,人们只把它当作一个干巴巴的符号,而不再有新鲜感。
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语言的“自动化”现象,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
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人们理解的常规,甚至不易被人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延长感知时间、增加感知难度的情况下,反而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形成文学言语一大特色。
但阻拒性言语不能使用得过滥、过多,要用得恰倒好处。
(回答此题重在分析例证,可参考童庆炳著《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2—203页)
3、审美意象与一般意象有什么不同?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中西文论中都有意象(image)一词,并在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一是心理意象,即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象,它是指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
二是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
在文学创作中则表现为艺术构思形成的心中之象或“胸中之竹”。
三是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基本上相当于“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这个概念,简称“形象”。
四是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简称意象或文学形象。
由于泛化意象的含义太宽泛,容易引起混淆,目前学界普遍启用近20年来被冷落的“文学意象”或“形象”概念,而弃置这种泛化意象观,转而复活“意象”一词的古义,用它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
其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中国古代把意象看成是表达“至理”的手段,20世纪现代派文学艺术也把表达哲理和观念看作是意象创造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
这就决定意象从本质上讲,就是“表意之象”。
反之,也就不能称之为意象,更不能称为审美意象了。
其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在于象征性。
这里所说的象征是一种狭义的象征。
也就是说,意象实际上已成为某种“意义”的载体。
其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中外文论都已揭示了意象往往是一种有悖常规的形象,它的外在形态的荒诞奇怪和内在事理的有悖常规构成了“荒诞”的双重内涵,如《等待戈多》等。
“荒诞”是审美意象很普遍的特征。
其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这一点不论在创作中还是在鉴赏中都表现得很充分。
在创作时,物象的选择和形象的设计,都是在严格的抽象思维的制约下进行的。
用艾略特的话来说即为思想寻找“客观对应物”。
在鉴赏时则表现为要从意象“一点一点地去猜想”(马拉美语)。
意象奖赏的过程乃是审美求解的过程,即从意象特征出发,“猜”出它的立意来。
从具象到抽象,这是在对典型、意境的鉴赏中所没有的现象。
其五,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当人们一接触到审美意象时,便不断地要问“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从始至终追问到底,便是意象鉴赏的求解性。
由于作家在创作意象时有意隐藏自己的立意,以求神秘含蓄,或者作家选择的象征物,对于作家来说虽然是他思想创造的“对应物”,但对读者来说并不了解作者的思路,而只能凭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去猜想,结果不同的读者对意象有着不同的理解,出现了无数个“解”。
比如李商隐的《无题》就是一首千古诗谜。
4、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⑴抒情偏重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重于再现客观世界。
⑵抒情偏重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叙事则偏重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要求能结合具体的作品加以说明)
5、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
抒情话语主要通过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义、夸张与对比、借代与用典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
⑴比喻与象征。
比喻是借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喻本)的修辞方法。
根据喻本与喻体的不同组合方式,比喻又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
明喻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类关系,一般用“若”、“如”、“似”、“像”等喻词来联系喻体与喻本,例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隐喻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合关系,不用喻词,例如: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
借喻则既无喻本,又无喻词,只有喻体,例如: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王安石),这里,“白雪”喻丝,“黄云”喻麦。
象征(狭义)是以具体事物(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
抒情诗多以声音和画面来表现情感,所以,象征是抒情话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并不直说愁苦,却借几组景语表现浪迹天涯人的愁苦情怀。
有时,抒情诗往往用某些词句来间接暗示情感性质,使情感意义较为确定。
在《天净沙·
秋思》中,马致远就用“断肠人在天涯”来点出情感的具体内涵,使象征意义比较具体。
象征手法可以使抒情话语更加简洁,内涵更为丰富。
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抒情便会造成抒情诗的含蓄风格,由此可以传达出曲折微妙的内心活动,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耐咀嚼,有余味。
所以,“诗贵含蓄”成为中外古典抒情诗的一个重要艺术准则。
⑵倒装与歧义。
倒装是诗句在语法上的错置,常常体现为惯常词序的颠倒。
在格律诗中,有些倒装句是为了迁就格律;
有些是为了强调某一形象,加强语气、音节,突出话语的表现力。
例如:
杜甫《秋兴八首》的第八首有“香稻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