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4670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盐城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省盐城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省盐城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省盐城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省盐城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盐城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Word格式.docx

《江苏省盐城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盐城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盐城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Word格式.docx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特别的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

①如果是雨后,那树皮绿得能渗出水来,光亮得照见了人影。

②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据说是项羽手植。

③桐树是一个大家族,常见的有青桐、泡桐、法国梧桐等。

④它体形庞大,巍然如山,又寿命极长。

⑤青桐又名中国梧桐,是桐树中的美君子,其树身笔直溜圆,一年四季都苍翠青绿。

A.②④③⑤①B.③⑤①②④C.③⑤④②①D.②①③⑤④

5.下列对课文有关句子的赏析,不够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赏析:

本句运用了点染手法,先以“多情自古伤离别”点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接着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超越了古今所有的人。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

本句在全诗中出现了三次,三次感叹,句式上变化错落,内容上前呼后应,使得全诗节奏起伏变化,情感跌宕不止,十分耐人寻味。

C.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杨绛《老王》)

这里以僵尸、骷髅作比,形象地写出老王因病痛折磨变得干瘦衰弱、外表恐怖的特点。

将老王写得越是“恐怖”,越能表达出“我”当时害怕的心理。

D.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

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曹禺《雷雨》)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的潜台词是:

我早就知道你只要活着就会找上门来的,果然没有出乎我的预料,那么,你究竟想怎么样呢?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陈祚,字永锡,吴人。

永乐中进士。

擢河南参议。

十五年与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合疏,言建都北京非便,并谪均州太和山佃户。

躬耕力作,处之晏然。

仁宗立,诏选用迁谪诸臣,祚在选中。

会帝崩,不果用。

宣德二年命宪臣即均州群试之,祚策第一。

试吏部,复第一。

遂擢御史,巡按福建。

方面大吏多被弹击,禁止和买,闽人德之。

还奏白塔河上通邵伯湖,下注大江,苏、松舟楫,多从往来,浅狭湮塞,

请开浚。

从之,转漕果便。

寻出按江西。

时天下承平,帝颇事游猎玩好。

祚驰疏劝勤圣学。

其略曰:

“帝王之学先明理,明理在读书。

陛下虽有圣德,而经筵未甚兴举,讲学未有程度,圣贤精微,古今治乱,岂能周知洞晰?

真德秀《大学衍义》一书,圣贤格言,无不毕载。

愿于听政之暇,命儒臣讲说,非有大故,无得间断。

使知古今若何而治,政事若何而得。

必能开广聪明,增光德业。

而邪佞之以奇巧荡圣心者自见疏远,天下人民受福无穷矣。

”帝见疏大怒曰:

“竖儒谓朕未读《大学》耶!

薄朕至此,不可不诛。

”学士陈循顿首曰:

“俗士处远,不知上无书不读也。

”帝意稍解。

下祚狱,逮其家人十余口,隔别禁系者五年,

其父竟瘐死。

英宗立,得释复官。

祚再按湖广。

以奏辽王贵烚罪有所隐,与巡抚侍郎吴政逮至京,下狱。

寻赦出。

时王振用事,法务严峻,祚上言:

“乃者法司论狱,多违定律。

如侍郎吴玺误举主事吴軏,宜坐贡举非其人律,乃坐以奏事有规避律斩;

及軏自经死,狱官狱卒罪应递减,乃援不应为重罪,概杖之。

一事如此,余可推矣。

”帝是之,以其章示法司。

寻改南京,迁福建按察使佥事。

有威惠,神祠不载祀典者悉撤去。

久之,以疾归,卒。

(选自《明史·

列传第五十》,有删改)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躬耕力作,处之晏然晏:

平静

B.禁止和买,闽人德之德:

感激

C.薄朕至此,不可不诛薄:

轻视

D.一事如此,余可推矣推:

推托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奏辽王贵烚罪有所隐,下狱B.宜坐贡举非其人律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失其所与,不知

C.乃援不应为重罪,概杖之D.神祠不载祀典者悉撤去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而邪佞之以奇巧荡圣心者自见疏远,天下人民受福无穷矣。

(3分)

▲▲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谏太宗十思疏》)(3分)

(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3分)

9.文中表现了陈祚哪些可贵的品质?

请简要概括。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

诗人作此诗于太和知县任上。

快阁,在太和县东澄江边上。

颈联使用了伯牙破琴谢知音和阮籍善为青白眼的典故。

(1)本诗的体裁是▲。

作者与秦观、晁补之、张耒并称为“▲”。

(2分)

(2)请分析首联中“了却”和“倚”两个词的内涵。

(3)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感情脉络。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惑而不从师,▲。

(韩愈《师说》)

(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4)▲,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5)夙兴夜寐,▲。

(《诗经·

氓》)

(6)▲,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离骚》)

(7)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琵琶行》)

(8)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苇花如雪

查干

①家乡有苇湖,规模可观,风来摆动出一片风景。

我们称其为:

胡鲁斯台淖尔。

胡鲁斯台,蒙古语:

芦苇。

淖尔:

湖泊。

那时的家乡,生态环境可圈可点,不仅有河水精神着,有湿地兴旺着,还有星罗棋布的水泡子镶嵌在那里

水生植物,到处游动,而且葳蕤。

其中芦苇是我最喜爱的一种禾草。

一打春,它便急着往上蹿,头尖尖的,像箭镞。

由浅黄变浓绿,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有点魔幻意味。

②芦苇入诗,自古有之。

最早见于《诗经•秦风•蒹葭》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即芦苇。

而芦苇被人曲解,始于明代大学问家解缙的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从此,这两种无辜植物,便成为轻薄、空洞、无知的代名词。

这种偏见,经过岁月沉淀,很多东西早已真相大白,然而,习惯性的用法仍继续延伸。

③自古至今,芦苇浑身是宝,为人类造的福,恐怕一言两语是说不尽的。

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无一不入药。

芦茎编织的工艺品和生活制品,是农家之爱。

它的根,我挖过,并非浅,而是把泥土抓得牢牢的。

所谓“头重脚轻根底浅”,只是视觉上的偏差而已。

解老夫子一次信口开河,竟使它蒙羞至今,令人扼腕。

④在童年的家乡,芦苇是常见植物。

比较集中的,

就属胡鲁斯台淖尔这一处。

春夏季节,浓绿如毡,浩荡一片。

尤其那微风中的千层摆动,真是婀娜到了极致。

秋冬季节,家乡的芦花,色若初降的白雪,在阳光照射下,显得仙气十足。

一旦风起,无垠的苇波,推波助澜,浩然荡远。

尤其令人感喟的是,当芦叶枯萎落尽之时,芦杆依然挺立不倒,撑得芦花昂扬如旗,激活四野。

⑤在芦苇的旺盛期,飞禽、昆虫,以及蛙类,都得益于它的庇护与滋养。

尤其在宁静的月明之夜,此起彼伏的蛙声,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美妙的。

它使你不由联想,婴儿求乳时的嘤嘤之声。

⑥穷乡僻壤的贫寒人家,火炕上所铺的席子就是

用芦苇编织成的。

我的母亲,就是一位编织能手,她能编织出极美的图案。

母亲说,芦苇这种野草,颇通人性。

你怎么想,它就怎么来,顺手又顺心。

芦苇割下来之后,立即剖开,就比较容易编织。

时日一长,则需要用水泡软。

母亲用它编织席子,真是得心应手,速度也快。

一张炕席,用不了两天,便编织完成,还不误做饭、烧水、喂猪之类家务活儿。

编织完毕,需要晾干,用旧布块擦拭干净,便可铺炕。

新鲜芦苇那浸人心脾的清香,唯有梦中才可独享。

⑦在冬日彻骨的寒风中,芦苇还能为我们抵挡风雪,胜似暖衣或者棉被。

在秋末冬初之时,将割来的芦苇捆成一人粗的捆子,一捆紧挨

一捆地埋入房子外围挖开的坑道里,再用红柳条将它们绑定,暖围子便成了。

再凛冽的风雪,也吹不透它。

下雪之后,将雪堆在围子后边,又多了一层屏障。

如此,不但家里暖和,连院子里的牛马羊、猪狗鸡,都可以暖暖地过冬了。

⑧童年的我,就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有一种发小般的亲密感浸于其中。

之后,在几十年的漂泊岁月中,无论走到哪里,每当看到芦苇,就像见到了久违的乡亲,心就发热。

这种感觉,使我一次又一次强烈地思念起故乡和白发苍苍的母亲来。

(选自2015年5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2.作者在文中引用《诗经·

蒹葭》与解缙的对联分别有什么作用?

13.请简要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

(6分)

14.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的理

由。

15.文中直接写苇花的文字不多,请探究作者以“苇花如雪”为题的意图。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读书与书籍

叔本华

①有许多专门介绍或评论古代的大思想家的书,一般人喜欢读这些书,却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

他们只顾赶时髦,觉得现今庸人浅薄无聊的话比大人物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所以古代名作难以入目。

他们宁愿让大思想家的名著摆在书架上,争先恐后地阅读那些新出版的平庸文人毫无价值的书。

太愚蠢了!

②买书又有读书的时间,这是最好的现象,但是一般人往往是买而不读,读而不精。

③要求读书的人记住他所读过的一切东西,犹似要求吃东西的人,把他所吃过的东西都保存着一样。

在身体方面,人靠所吃的东西而生活;

在精神方面,人靠所读的东西而生活,因此变成他现在的样子。

但是身体只能吸收同性质的东西,同样,读书人也仅能记住他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适合于他的思想体系的东西,或他的目的物。

任何人当然都有他的目的,然而很少人有类似思想体系的东西,没有思想体系的人,无论对什么事都不会有客观的兴趣,因此,这类人读书必定是徒然无功,毫无心得。

④温习乃研究之母。

任何重要的书都要立即再读一遍,一则因再读时更能了解其所述各种事情之间的联系,知道其末尾,才能彻底理解其开端;

再则因为读第二次时,在各处都会有与读第一次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因此,所得的印象也就不同,此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般。

⑤作品是作者精神活动的精华,如果作者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那么他的作品常比他的生活还有更丰富的内容,或者大体也能代替他的生活,或远超过它。

平庸作家的著作,也可能是有益和有趣的,因为那也是他的精神活动的精华,是他一切思想和研究的成果。

但他的生活际遇并不一定能使我们满意。

因此,这类作家的作品,我们也不妨一读。

⑥没有别的事情能比读古人的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

我们一拿起一本这样的古书来,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的轻松、愉快、清净、超逸,仿佛汲饮清冽的泉水似的舒适。

这原因,大概一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再则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虽历数千年,仍无损其价值。

我知道目前要学习古代语言已日渐困难,这种学习,如果一旦停止,当然会有一种新文艺兴起,其内容是以前未曾有过的野蛮、浅薄和无价值。

德语的情况更是如此。

现在的德语还保留有古代的若干优点,但很不幸的是有许多无聊作家正在热心而有计划地予以滥用,使它渐渐成为贫乏、残废,或竟成为莫名其妙的语言。

⑦文学界有两种历史:

一种是政治的,一种是文学和艺术的。

前者是意志的历史,后者是睿智的历史。

这种历史的重要分支是哲学史,哲学实在是这种历史的基础低音,这种低音也传入其他的历史中。

所以,哲学实在是最有势力的学问,然而它的发挥作用是很缓慢的。

(有删改)

16.结合文章,简析人们不读古代思想家原著的原因。

▲▲

17.请简要概括第⑥段的论述层次。

18.统观全篇,作者在论述中对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

七、作文(70分)

19.请根据要求作文。

有很多事物,表面华丽热闹,用心审视,发现缺少底蕴。

而有些事物外表质朴寒素,仔细体会,感觉底蕴深厚。

请以“底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C【A.liǎo/miù

shà

/chà

qiè

B.zì

shēsù

/shuò

C.jiè

jūpí

ng;

D.yù

/tuò

guà

n/guān。

2.A【

(1)锱铢必较:

此处指很微小的细节也必须计较。

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喻极微小的数量。

(见必修三课本《咬文嚼字》)斤斤计较:

指过分计较琐细的小事。

斤斤,明察貌,引申为苛细,过分。

(2)沉迷:

意为深深地迷恋。

(见必修四课本《不自由,毋宁死

》)沉沦:

意为陷入罪恶的、痛苦的境地。

(3)拾人牙慧:

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拾,捡取;

牙慧,别人说过的话。

(见必修四读本朱铁志《文风琐谈》)人云亦云:

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

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3.B

4.B

5.C【老王的形象越写得“恐怖”,越能突出老王临终送物答谢作者夫妇行为的难能可贵】

6.D【“推”应解释为推究、推求】

7.D

8.(1)那些用奇宝巧玩来迷惑皇上心志的奸邪小人自然就会被疏远,天下百姓享受幸福就无止境了。

评分建议:

3分。

“荡”“见”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开头做得好的人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人就很少了。

“繁”“克”各1分,语句通顺1分。

(3)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端。

“养

生”“丧死”各1分,语句通顺1分。

9.勤政为民,正直无私,忠心耿耿,不畏权贵。

4分。

答对1点得1分。

【译文】陈祚,字永锡,吴县人。

永乐年间考取进士。

提升任河南参议。

永乐十五年,和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联合上疏说在北京建都不便利,一齐被贬谪到均州太和山当佃户。

他亲自耕种尽力劳作,平静地对

待这种生活。

仁宗登上皇位,下诏选用流放贬谪的各位大臣,陈祚在选用的名单里。

恰巧皇帝死了,最终没有被任用。

宣德二年,命令御史到均州一齐考核他们,陈祚策试取得第一名。

参加吏部考试,又得第一名。

于是提升任御史,巡按福建。

统管一方的大臣大多被他弹劾打击,禁止官府强定平价购买,闽人感激他。

回朝上奏说白塔河向上通达邵伯湖,向下注入长江,苏、松的船只,大多经由其地往来,河道又浅又狭窄又堵塞不通,请求开凿疏通。

听从了他的建议,转运漕粮果然方便。

不久出京按察江西。

当时天下太平已久,皇帝很喜欢游猎和玩赏宝物。

陈祚用快马上疏劝谏皇帝勤勉于圣哲的学问。

奏疏大概内容是:

“帝王的学业先要明理,明理在于读书。

陛下虽然有圣明的品德,但御前讲席没能很好地举行,研究学问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圣贤的精深微妙,古今的国家治理,怎么能全部知道并透彻地了解?

真德秀写的《大学衍义》一书,对于圣贤的格言,没有不完全记载的。

希望皇上在处理政事的闲暇,命令儒臣讲析评说,非有重大的事情,不得间断。

使陛下了解古今贤人是怎样进行治理的,政事是怎样处理得当的。

一定能开阔见闻,让圣德业绩增添光彩。

而那些用奇宝巧玩来迷惑圣心的邪佞小人自然地被排除疏远,那么天下人民享受的幸福就没有止境了。

”皇帝看见奏疏十分气愤地说:

“竖儒说朕没有读过《大学》吗?

轻视朕到这个地步,不能不诛杀。

”学士陈循叩头下拜说:

“庸俗的士子处在远方,不知道皇上没有什么书没有读过。

”皇帝的心意才稍稍缓解。

把陈祚关进监狱,逮捕他的十多个家属,分隔拘禁关押了五年,他的父亲最终死在监狱。

英宗登上皇位,陈祚才得到释放恢复官职。

陈祚又奉命按察湖广。

因为奏报辽王朱贵烚的罪过有所隐瞒,和巡抚侍郎吴政一同被逮捕到京城,关进监狱。

不久赦免出狱。

当时王振掌权,司法追求严厉,陈祚上书说:

“以前法律机关判决案件,大多违反规定的律例。

如侍郎吴玺错误举荐主事吴軏,应当按贡举非其人的条律判处,却按奏事有规避的条律判处斩首;

到吴軏自杀死后,狱官和狱卒的罪刑应该递减,却引用不应为的重罪,一律处以杖刑。

一件事都这个样子,其余的可以推想得到了。

”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把他的奏章下发到法律机关。

不久改任南京,升任福建按察使佥事。

有威仪和惠政,没有记载在典册中的神祠全被撤去。

很久以后,因为疾病辞官回家,死去。

10.

(1)七律苏门四学士

评分建议:

2分。

每点

1分。

(2)“了却”写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轻快心情,含蓄表达诗人了对官场的厌烦。

“倚”指斜靠栏杆远眺晚晴余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每点2分。

(3)先写了却公务登上快阁赏景的怡然自得,然后表现对澄江晚景的陶醉,继而触动了无知音相赏的感伤,最后抒发了对归隐生活的渴望。

每点1分。

11.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则物与我皆无尽也(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5)靡有朝矣(6)乘骐骥以驰骋兮(7)相逢何必曾相识(8)则修文德以来之

8分。

每空1分,有错则该空不得分。

12.引用《蒹葭》:

说明芦苇入诗古已有之,增强文章的诗意。

引用解缙对联:

引出人们对芦苇的偏见,为它无辜遭受曲解而不平和慨叹。

每处2分。

13.以时间为顺序,层次分明;

运用比喻、拟人,动静结合等手法;

将浩荡无垠的苇湖美景,与对家乡的深情交融于一体。

6分。

每层2分。

14.芦苇全身是宝,有很多实用价值;

芦苇滋养鸟类虫蛙,呵护众多的生命;

芦苇为人畜抵挡风雪,保暖御寒;

芦苇寄托了对故乡与母亲的思念。

15.①苇花如雪,是童年生活的剪影,抒写作者对质朴纯净的生态环境的怀念。

②苇花如雪,仙气十足,表达作者对童年家乡美妙风景的喜爱。

③苇花如雪,似

母亲的白发,表达作者对母亲及故乡的思念。

④苇花如雪,泽被万物,表达作者对芦苇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的赞美。

⑤苇花如雪,纯洁不染,暗含了作者对芦苇虽遭曲解而不自弃的品格的推崇。

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

16.看古代名著不易理解,所以喜欢看评介书籍;

为赶时髦而热衷时尚书籍,冷落古代名著;

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对古代名著无兴趣和心得。

17.首先指出古代名著更能给人精神上的快乐,接着分析它能带来快乐的原因,最后强调古代语言的学习不能停止。

18.没有思想体系的人读书难见功效;

读重要的书要温习;

多读古代原著和伟大人物的书;

要重视文艺和哲学著作的阅读。

19.作文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