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7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4555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7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7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7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7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7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7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7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7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7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只要整个文明世界的压力还不能迫使英国不用强制办法在印度种植鸦片和不用武力在中国推销鸦片,那么这第二次鸦片战争将会产生同样的后果。

”这说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英国减少了对中国的鸦片走私

B.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发展

C.对华走私鸦片导致英国商品难以扩大其中国市场

D.扩大鸦片贸易是英国再次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

由材料“只要整个文明世界的压力……在中国推销鸦片”可知,马克思意在强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仍可能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的购买力降低。

英国商品还是打不开中国市场,故C项正确。

A项不符合史实;

B项与材料无关;

D项表述错误。

3.(2017·

安徽皖南八校联考)《南京条约》第十一条中规定:

“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此条款标志着(  )

A.清政府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B.华夷观念已经改变

C.中国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

D.中外关系趋于平等

选A。

本题从近代化史观角度考查晚清外交的变化。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改变了过去“天朝上国”的态度,根据材料中“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说明清政府对外交往政策做了调整,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念的变化,故B项错误;

材料仅仅涉及对外政策的调整,中国外交的半殖民地化以总理衙门的设立为标志,故C项错误;

这一时期的中外关系,外国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并不平等,故D项错误。

4.(2017·

广东六校联考)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这样就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辛丑条约》签订后

D.《马关条约》签订后

选D。

本题考查《马关条约》。

《南京条约》签订后主要是以商品输出为主,不符合材料,故A项错误;

《北京条约》签订后增开了通商口岸的数量,列强侵华依然是以商品输出为主,故B项错误;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实现了以华制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条约出现以前,列强已经开始了资本侵略,故C项错误;

依据材料,可知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而《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列强侵略由此以资本输出为主,故D项正确。

5.(2017·

湖北百校调研)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曰,“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

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

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

“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

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航行

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

选B。

由材料中“去岁仓促开衅”,可知和约签署于战争爆发的第二年,由“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可知战争既有陆上又有水上,综合这些信息可知该战争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

A项属于《天津条约》的内容,B项属于《马关条约》的内容,C项属于《南京条约》的影响,D项属于《辛丑条约》的影响。

故选B项。

6.(2017·

山东菏泽模拟)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

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它反映了(  )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D.南京保卫战

“倭”是对日本的称呼,再由“近代前期”可知,题中的国土指的是台湾,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

此后台湾人民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割台斗争,因此C项正确。

7.(2017·

湖南衡阳联考)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

他指出:

“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

由此可见,左宗棠认为(  )

A.西北稳定,为新疆建省提供有利条件

B.新疆对于京师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C.新疆应该与蒙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新疆建省令分裂势力无隙可乘

左宗棠认为新疆建省为西北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A项错误;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新疆对于京师战略地位举足轻重,故B项正确;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新疆对于蒙古安全至关重要,没有反映出新疆应该与蒙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C项错误;

“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西北各省相互加强联系,令分裂势力无隙可乘,新疆建省只是其中措施之一,D项错误。

8.美国史学家柯文在《历史三调:

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中,论述了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经历者的义和团和神话化的义和团。

这表明作者(  )

A.全盘质疑义和团运动的真实

B.认为神话化的义和团毫无价值

C.多视角多途径研究历史问题

D.肯定亲历者的资料都真实可信

“事件、经历和神话”并非全盘质疑,故A项错误;

题干只介绍了有三种视角,并未具体介绍“神话化的义和团”,故B项错误;

作者从事件、经历和神话三个视角和途径研究问题,故C项正确;

题干只介绍了有三种视角,并未肯定亲历者的资料都真实可信,故D项错误。

9.《庚子诗鉴》记载,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辫,以为人蜡。

”“遇粤之荔支干,又以为人眼,相与同詈西人,暴其残酷。

”以上材料反映出(  )

A.洋教势力对中国民众的毒害

B.东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误解

C.义和团拳民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D.义和团运动中的盲目排外

题干中拳民“见……以为”和“遇……以为”事实上是以古老中国传统的封闭的观念去臆想被他们痛恨的外国传教士,这体现的是东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误解。

A不符合题意,C、D则只体现了对题干的一部分认识。

故选B。

10.(2017·

安徽示范高中联考)“当列强为议和大纲激烈讨论之际,在京议和大臣实际上被完全排除在外。

李鸿章抱怨说:

‘此次办理和议,事极艰窘……(各使)自行商议极其秘密,无从揣测,惟先办祸首一节,则倡言不讳。

’”据此判断,与该次议和直接相关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与“(各使)自行商议极其秘密”不符,故A项错误;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挑起的,与“惟先办祸首一节,则倡言不讳”不符,故B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与“(各使)自行商议极其秘密”“惟先办祸首一节,则倡言不讳”不符,故C项错误;

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是镇压义和团运动,与材料“惟先办祸首一节,则倡言不讳”相符,故D项正确。

11.(2016·

广东惠州二模)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

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

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对中国其后20年的影响,没有体现洋务运动破产的问题,故A项错误;

根据“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可知甲午战争的失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故B项正确;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和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的说法皆不符合史实,故C、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2017·

福建晋江三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在朝鲜首都汉城(现在的首尔)煽动叛乱,以此为战争提供借口。

中国派出部队平定叛乱。

于是,日本抓住协定的技术细节在仁川登陆。

到达汉城后,日本人树了个傀儡“摄政”取代朝鲜国王,并要求中国人撤出朝鲜半岛。

中国没有屈从这个要求,急忙从海上向朝鲜派遣部队。

4艘巡洋舰从日本海军基地佐世保出动,没有正式宣战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打烂一艘巡洋舰,击毁一艘炮舰,俘获一艘炮艇并击沉一艘满载的运输船。

日本开创了在后来的战争中所常用的惯例——进攻在前,宣战在后,1894年8月1日双方宣战。

——[美]E.B.波特《海上力量——世界海军史》

材料二 在1894—1895年中日之战后,日本首先确立了被称为“亚洲大国”的权利,赫德伤心地说:

“日本的发展和表现,无疑是进化的一个最大奇迹,而且它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事物的进一步演变,日本人将更热爱工作,整个东方都将感到一只巨手在活动。

早在1894年,赫德就预见到,“中国人的热血,已被过去20余个世纪的思想训练的冷却凝固。

但我坚信,这些重创总有一天会表现为最猛烈的怒火,到了那时,我们这些外国人都会被一股脑扫出北京。

——[美]乔纳森·

斯潘塞《改变中国》

(1)日本急于“为战争提供借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有何有利的外部环境?

(2)这场日本“没有正式宣战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的战争后来在中国境内发生了哪几次重大战役?

(3)日本通过哪两个关键步骤“确立了被称为‘亚洲大国’的权利”?

(4)随后发生的试图将外国人“一股脑扫出北京”的“最猛烈的怒火”是指什么事件?

其结果如何?

(1)问,结合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及对外扩张的要求进行分析,并从列强、朝鲜、中国等方面归纳出有利的外部环境。

(2)问,根据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进行列举。

第(3)问,联系促进日本国力强盛的明治维新及中日甲午战争进行归纳。

第(4)问,结合义和团在北京抗击外国侵略以及失败的史实回答。

答案:

(1)为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列强的纵容支持;

朝鲜农民起义爆发,清政府的腐败落后。

(2)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3)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

(4)义和团运动。

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13.(2017·

福建师大附中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学者对于把16世纪还是19世纪看作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这个问题颇有分歧。

第一个学派主张把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看作近代中国的起点。

这一学派的中国学者认为,这场战争标志着外国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起点,此后的中国历史便主要是一部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

西方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争意味着外国在华活动的加剧,这些活动打破了中国的孤立局面,并在中国开创一个革命性变化的时代。

而马克思主义学者则认为,这场战争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之凶恶的缩影,它把“半封建”的中国拖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

第二个学派对以鸦片战争作为一个新时代开端这一观点提出挑战。

他们认为:

以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期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更恰当。

因为,就内部事态而言,该时期适逢满族的兴起和清王朝的建立;

就外部局势而言,这一时期西学开始传入中国。

他们争辩说,尽管西方的影响在19世纪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但这只不过是两个半世纪前业已启动的进程的延伸和强化而已,而且鸦片战争之后的百多年的时间,也难以体现一部四千年历史的近代时期。

此外,界定近代中国起自于1600年前后的做法,可以使近代中国的开端与近代欧洲的开端趋于一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概括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答此题,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蕴含的两种观点,迁移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有关史实,运用相关史学研究理论,分别对两个观点论证说明,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一:

西方历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一些中国学者认同将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看作近代中国的开端。

他们都认为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开端,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

对于近代中国的开端,中国学者侧重列强侵华的破坏性,西方历史学家则强调列强侵华的客观建设性,而马克思主义学者强调列强破坏性的同时,指出了列强侵华的客观建设性,即“半封建”的一面。

观点二:

一些学者认同以明清之际1600年前后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他们认为这一时期,适逢满族的兴起、清王朝的建立以及西学开始传入中国;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明清之际1600年前后)就已经开启;

如果把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的开端,则无法体现4000年历史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近代中国开端于1600年前后,与近代欧洲的开端趋于一致,符合全球史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