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徐晔老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徐晔老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徐晔老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由于该张商业承兑汇票在未来能够给该企业带来确定金额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它应该属于A公司的资产。
3、资产的分类
资产按照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可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是流动资产。
正常营业周期通常是指从购买用于加工的资产起至向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转变的期间。
就企业而言,正常营业周期通常短于一年,但也存在长于一年的情况,如飞机或轮船等制造商制造的用于对外出售的飞机和轮船,往往超过一年才能变现出售。
正常营业周期不能确定的,以一年作为一个正常营业周期。
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归类为流动资产:
①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
②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
③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下同)变现;
④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流动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及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原材料、库存商品等。
除符合流动资产条件以外的资产,都属于非流动资产,包括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商誉等。
(二)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
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1、负债的特征
从负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概括出负债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第一,负债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
也就是说导致负债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只有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才能增加或减少企业的负债,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实义务,不能确认为负债。
如企业未来的业务计划就不能确认为负债。
第二,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
法定义务是指企业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所形成的负债,比如根据借款合同形成的负债。
推定义务是指根据企业的经营习惯、对客户的承诺或者公开宣布的政策而导致企业将承担的义务所形成的负债。
如售后保修服务可以认为是一项负债,通常称之为或有负债。
第三,义务的履行必须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
2、负债的确认条件
对于符合负债定义的项目,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两点才能被确认为企业的负债:
(1)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已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如企业于某日购买3000元的原材料用于产品生产,经与供应商协商,货款将于下月支付。
因该项业务导致企业下月经济利益流出,且该经济利益流出能可靠计量,为3000元,应属于企业的负债。
3、负债的分类
负债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负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归类为流动负债:
(1)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
(2)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
(3)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应予以清偿;
(4)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
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
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应当归类为非流动负债。
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1、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所有者权益的特征主要有:
(1)企业的所有者投入到企业中的各种资本在一般情况下无需偿还,可以长期周转使用。
所有者投资所形成的资产可供企业长期使用,其出资额在企业依法登记后,不得随意抽回。
(2)所有者投资所形成的资产是企业清偿债务的物质保证。
(3)所有者以其出资额享有获取企业利润的权利,但与此同时,也以出资额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
由于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的金额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2、所有者权益的来源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留存收益等。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是企业注册成立的基本条件之一。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留存收益是企业从逐年实现的净利润中形成的企业内部尚未使用或分配的利润。
3、所有者权益的构成
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是企业所有者权益构成的主体,股份制企业称其为“股本”;
资本公积是指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出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资本或资产,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主要包括资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两大类;
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照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主要包括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等;
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尚未分配的留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
专栏2-1:
利得和损失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规定,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则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利得和损失通常是在偶发的经济业务中产生,属于那种不经过经营过程就能获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支出。
因此,利得和损失不能视同为收入和费用。
另外,由《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可知,利得和损失分为两类,其一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其二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前者,如企业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公允价值(指市场上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和自愿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部分就属于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
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若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则属于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
后者,如企业从政府无偿获得的货币或非货币型态的政府补助就属于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
而企业在社会公益性救济性活动中所作的捐赠则属于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四)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其中“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
1、收入的特征
从收入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概括出收入的三个特征:
第一,收入应该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
如工业企业的收入应该是从其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工业性劳务等日常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处置固定资产等特殊的非正常活动中产生的。
第二,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也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企业日常活动的营业收入总是产生于企业持续的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其实质是净资产的增加。
企业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如增值税、代收利息等,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资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的负债。
由于代收款项既不增加所有者权益,也不属于本企业的经济利益,因而自然也就不能作为本企业的收入。
第三,收入的增加应当最终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应该确认为收入。
比如企业向银行借入一笔贷款,虽然导致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但是该利益的流入并不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反而使企业承担了一项义务,所以对于因借入款项导致经济利益的增加,不应该将其确认为收入而应当确认为一项负债。
2、收入的确认条件
对于符合收入定义的项目,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才能予以确认:
(1)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如果经济利益不可能流入企业,或者流入企业的可能性小于不能流入企业的可能性,则收入不能加以确认。
(2)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
(3)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可靠地计量。
如某企业某日销售商品一批,售价30000元,货物已经发出,款项与客户约定下月支付。
在这笔业务中,能够被可靠计量的30000元的利益会于下月流入企业,该流入会导致企业资产(银行存款)的增加,所以我们可以在销售时把这30000元确认为收入。
3、收入的分类
收入按照来源渠道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营业活动中所取得的营业收入,如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销售收入等;
其他业务收入指企业在主营业务之外不独立核算的或附营业务活动中所取得的收入,如工业企业的材料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出租收入、技术转让收入等。
(五)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1、费用的特征
从费用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概括出费用的三大特征。
第一,费用应该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工业企业从事原材料采购活动、金融企业从事存贷款业务、服务性企业从事服务业务等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都属于费用。
而有些交易或事项虽然也能使企业发生经济利益的流出,但由于不属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所以其经济利益的流出不属于费用,如工业企业出售固定资产净损失。
将费用界定为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目的是为了将其与损失相区分,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当计入损失。
第二,费用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费用的发生通常会引起资产的减少,如生产过程中消耗原材料;
费用的发生也会引起负债的增加,如发生的应付而未付的工资、水电费等;
有些费用的发生会同时引起资产的减少和负债的增加,如在购买原材料时支付一部分款项而一部分欠付。
可见,费用实质上是企业的一种经济利益的流出。
第三,费用的发生最终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一般而言,企业的资金流入会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如销售商品获得收入款;
相反,资金流出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即形成企业的费用,如支付企业本月的水电费。
然而,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项目并不一定是费用,必须要同时符合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条件。
如企业用100万元银行存款购买生产用的原材料,该购买行为尽管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了100万元,但并未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减少,而是使企业增加了另外一项资产,因此,不应该将该经济利益的流出确认为费用。
另一方面,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项目也并不一定就是费用,如向投资者分配利润,虽然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会减少所有者权益,但其不属于企业的费用。
2、费用的确认条件
对于符合费用定义的项目,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才能予以确认:
(1)经济利益很有可能流出企业;
(2)会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
(3)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可靠地计量。
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3、费用的分类
从广义上讲,费用分为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
生产费用是指能予以对象化为产品成本的那部分费用,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费用虽已发生,但这部分费用的价值可以转移到新的产品,则这部分费用就成为生产费用。
期间费用是指不能予以对象化为产品成本的支出,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费用真正耗费掉了,且无法将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这部分费用就是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六)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通常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投资者、债权人等作出投资决策、信贷决策等的重要参考指标。
1、利润的来源构成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和损失,如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等。
可见,利润往往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如企业当年实现了30万元的利润,会使得企业当年增加30万元的所有者权益;
但并非所有能使所有者权益增加的项目都是利润,如某投资者对企业追加投资100万元,这笔业务虽然也使得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但并不是利润。
2、利润的计量
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用公式表示如下:
利润=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二、会计恒等式
会计等式是揭示会计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为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平衡公式。
(一)静态会计等式
静态会计等式是用来反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这三个要素之间关系的等式,其关系式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
资产=权益)
如何理解这一等式?
我们不妨从创建一个企业谈起。
企业要成立,首先要筹集到资金,然后用筹集到的资金准备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的一些资产。
这些资产分布在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表现为不同的资金占用形态,如货币资金、原材料、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
而筹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所有者和债权人,他们投入资金后就会对企业拥有一种要求权,我们称之为权益。
所有者投入资金就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债权人投入资金就形成企业的债权人权益。
例2-1:
某企业于年1月1日正式成立,资金全部到位。
其中投资者甲投入货币资金20万元以及价值10万元的设备;
投资者乙投入货币资金10万元以及价值20万元的办公用房;
另外企业从银行借入40万元的五年期借款。
则该企业在成立当天的资产为:
货币资金70万元+设备10万元+办公用房20万元=100万元;
所有者权益为:
甲投资者30万元+乙投资者30万元=60万元;
负债为:
银行的长期借款40万元。
显然:
资产100万元=负债40万元+所有者权益60万元
因此,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资金运动的两个方面:
资产是资金的占用形态;
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资金来源,两者必然相等。
从数量上看,拥有一定的资产,就必然拥有对该资产的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
资产和权益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资产总额必然等于权益总额,即资产=权益,而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负债)。
所以就有上述所表示的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反映的是资金运动过程中某一时刻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所以称之为静态会计等式。
上述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归属关系,它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在整个会计核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动态会计等式
动态会计等式是用来反映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要素之间关系的等式,其关系式为:
收入-费用=利润
如何理解这一等式?
接着上面的分析,假设企业成立后即进入正常营业。
随经营活动展开,企业会取得各项收入,同时也必然会发生相关费用。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扣除相关费用后,即为企业的利润。
承例2-1的资料:
该企业在成立后的一年内实现了各种收入100万元,又发生了各种费用60万元,则企业该年度的利润为100万元-60万元=40万元。
显然这一等式反映的是一段时期内(一般为一个会计期间)利润的形成情况,是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形式,所以我们称之为动态会计等式。
动态会计等式是利润表的编制基础。
(三)综合会计等式
综合会计等式是用来反映全部会计要素之间关系的等式,其关系式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这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会计等式。
在任何一个会计期间的起始时刻,有:
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企业会发生各种费用,并引起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同时,企业还会通过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取得收入,并由此引起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当然企业也可能因接受追加投资而使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化。
可见,在整个会计期间,各个会计要素都会发生数量上的变化。
至会计期末,当企业取得了经营成果,形成了净利润,企业的总资产和总权益比期初资产总额和权益总额增加了一个量,这个增长的量就是本期取得的净利润(如为亏损则为减少量)。
假设会计期内负债总额不变,也没有追加或减少投资,则会计期末会计等式为:
期末资产=期初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也就是:
期末资产=期初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净利润
在上述等式中,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归投资者所拥有,因此,净利润可并入所有者权益之中,于是综合的会计等式又回归原有的静态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只是等式两端各要素的金额发生了变化。
承前例:
在企业实现了40万元的利润后,年底企业的会计等式为:
资产140万元=负债40万元+期初所有者权益60万元+利润40万元
变形后:
资产140万元=负债40万元+所有者权益100万元
显然,这一会计等式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性。
从某一时刻看,可看到资金的静态运动规律;
从某一时期看,则可看出资金的动态运动规律。
因这一会计等式是能够综合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会计等式,故称之为综合会计等式。
(四)会计事项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在经济社会中,企业每天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业务,但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都需要进行会计处理,只有会计事项才需要由会计人员对其进行会计处理。
所谓会计事项,是指发生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引起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事项。
如某企业召开工作会议,这一业务并不是会计事项,因它未引起任何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
但若因会议需要而用库存现金200元购买了水果和点心,则这笔业务就是会计事项了,因为它导致资产的减少和费用的增加。
在会计实务和理论教学中,实际上我们经常把“会计事项”和“经济业务”作为同义语。
虽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会计事项,但不管发生何种业务,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
1、只涉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经济业务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有关的业务,我们可以把这些业务归纳为如下表2-1的9种类型。
其中,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业务发生都不会破坏静态会计等式的平衡。
现举例说明如下:
表2-1各种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类型编号
类型描述
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1
资产与负债同增
增加
2
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增
3
资产与负债同减
减少
4
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减
5
资产一增一减
增加、减少
6
负债一增一减
7
所有者权益一增一减
8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一增一减
9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一减一增
例2-2:
Z企业在年1月1日简化的资产负债表如表2-2所示:
表2-2Z企业资产负债表
年1月1日单位:
元
资产
金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货币资金
15000
短期借款
10000
应收账款
应付账款
8000
存货
18000
长期借款
15000
流动资产合计
43000
负债合计
33000
固定资产
40000
实收资本
35000
未分配利润
所有者权益合计
50000
资产合计
83000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合计
从表2-2中,可知Z企业在年1月1日的资产总额为83000元,分别由货币资金15000元、应收账款10000元、存货18000元和固定资产40000元构成;
权益总额也为83000元,分别由短期借款10000元、应付账款8000元、长期借款15000元、实收资本35000元和未分配利润15000元构成。
很显然,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保持平衡,这就是A企业年初静态会计等式的平衡。
假设Z企业该年1月份发生以下经济业务:
业务1:
1月3日,购入原材料,价款共计5000元,款项尚未支付。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使原材料和应付账款同时增加5000元。
这笔业务属于表2-1中的第一类业务,会计等式左右两边资产和负债同时等额增加,会计等式仍然保持平衡。
见下表2-3:
表2-3Z企业资产负债表
年1月3日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