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国祥理想课堂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3669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干国祥理想课堂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干国祥理想课堂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干国祥理想课堂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干国祥理想课堂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干国祥理想课堂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干国祥理想课堂Word格式.docx

《干国祥理想课堂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干国祥理想课堂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干国祥理想课堂Word格式.docx

它既是一个全息的文本,又是一首关于存在意义的诗篇。

快速备课的奥秘·

解读

文\干国祥

因为研究的需要,我经常需要在一两个小时内完成备课(从接到题目,搜寻资料,布置详尽的预习,完成PPT制作等),并且有时还需要将所备的教案发给老师,然后由我借班上课展示成案例,供大家批评研讨。

这些课自然有得有失,有成有败,因为研究的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表演,或显示教师个人的技艺,而是为了提供研讨某个主题所需要的素材。

譬如为了研究古诗词在小学怎么教,能够教到何种程度,我们就进行了数十次的研究,有时甚至还会作向禁区闯一闯的探索。

因为这些课大都还算成功,所以引发大家另一个更感兴趣的话题:

如何在没有试教的情况下,更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备课并上出一堂好课?

这个奥秘说得最简单就只有四个字:

训练有素。

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按照最科学也最经济的流程进行备课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规定每个环节必须注意到哪些因素,而且还得自我约束在每个环节所费的时间。

尤其注意不能将平时某项技能的修炼与备课实战混淆起来,也因此不为备课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耽搁整个进程——譬如许多老师就往往为第一个环节解读课文无谓浪费大量的时间,结果是丧失了对教学的整体把握。

这样的老师往往为寻找一个新奇的解读而一天天地泡在一个文本上,挖空心思,想弄出点花样来,甚至为了新鲜,足以刺激眼球,不惜在解读上走“邪路”,也就是有意无意地通过误读课文来取得刺激性的效果。

事实上,解读的奥秘有两个,一是平时在此方面的专门修炼,另一个就是借助已经完成的大家解读。

任何文体的课文,或者任何类型的知识(譬如数学中的分数的认识,科学中的光合作用,物理中的惯性定理等),往往都是人类已经积淀下此方面程序性知识和实质性知识的富矿。

无论是古典小说的研究,还是古代诗词的研究,或者神话研究,散文研究,我们一个人想要在一时片刻就从零点开始独个苦心冥想,其实是走不太远的,既然它们是我们工作中经常性要遭遇的难题,就不妨在平时费点时间对此方面的知识有一个专门的“攻坚”。

一旦攻克一个堡垒,那么从此之后此类知识就不会再让你每次遇到就挠耳搔腮——这就叫平时修炼内功。

内功一旦修炼成功,真是无往而不胜,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甚至能够在读大家的解读时,产生新的灵感与意见。

读其他人的现成解读——尤其是大家、大师的解读,从他们的解读中梳理出现成的可用的成果,这是最便宜最可行的一条道路。

我们教师固然需要具备独立解读的能力,但是毕竟我们无须做文学批评家,无须做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我们是最精华知识的传递者,如果什么知识都必须是我们原创才能给孩子们,那么我们的学生所得就会非常非常有限了,他们会因为我们的自负与固执而丧失真正学习的机会。

我的意思是说:

与其我们杜撰不可靠的解读,那么何如把他们引向大家解读呢?

——当然我下次还要再讲,“大家解读”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探索,否则学生最终会成为一个知识的高消费者而不是创造者。

自己平时的修炼是无止境的,而网络时代搜寻一个文本的合宜解读实在是太方便了。

输入几个关键词,互联网就会为我们找到数百条信息——有时信息太多时,为了更准确地定向寻找,要有意识地创造性地改变关键词,同时输入几个关键词用空格隔开,以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长久的寻找会让你培养出一种对信息的敏感,你会几乎直觉地判断出哪些条目是不必打开的,而哪些则是应该打开看看的。

在解读的层次上,一般来说其他人的教案与实录是不值得打开的,哪怕是名家的实录也一样。

先读名家教案现在已经成了束缚老师们的一个陋习,这和以前束缚于教参解读在原理上是完全相似的。

而文学批评名家的解读,是最值得打开来的——其实名师们也一样是袭用那些解读成果的,在解读上,名师不名,事实上就小语界而言,没有任何一个名师够得上解读方面的名家资格。

想要让学生从你的教学中获得更多,你自己就需要比学生所能知道的拥有得更多,所以你要尽你所能,深刻地把握这个知识,而不要以“我所教的只不过是小学生”为借口,拒绝对知识作深入地了解。

什么时候算是完成了一个解读?

这个标准不是写一篇解读文章,事实上除非为了向大家提供教案,否则我连一个多余的字也不会写出来。

但必须达到的是我心中对这个知识(这个文本)有了一种洞察,我知道我以自己的理解方式把握住它了——请记住,不像是数学题目可能存在最终的惟一正确解,大多数知识是不能穷尽的,所以理解是以自己的彻悟为准绳的。

但是这个解读是绝对没有必要受制于可教性的范围的,只是作为备课,我们不能在这里消耗太多的时间,必须克制自己一课定天下的哗众取宠念头,而只以追问自己是否在内心理解了这个知识为惟一的标准。

一定要养成(规定)自己在半个小时左右,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文本的解读的习惯。

要命令自己必须如此。

只要想到你事实上几乎每天都会遭遇新的文本,而每一次遭遇你不可能有多于一个小时的解读时间,你就知道这种自我规定有多么重要了。

当然,在进行专项技能训练的时候你可以超越这个规定,但是专项技术训练是为了让自己更快速而不是更磨蹭,所以快速完成解读,与正确深刻的解读同样是你必须达到的目标。

如果说解读是一个向外无边际搜寻(只限制于节约时间这一条件,譬如自己规定只用二十分钟搜索资料摘录精华,并自己理解咀嚼),那么接下来的就是要把这个成果向内,让它戴上教学目标的脚镣进行舞蹈——更适当的比方是按照课堂教学的节奏迈出舞步。

制订目标

解读一个文本,虽然会出现多元解读,即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尴尬情况,但是要在多种解读中寻找一个较合宜的解读,或者比较几个解读中哪一种更有说服力,这还并不算是最难的。

从某种意义上,它是“实然”(实际怎样),有着确凿的答案。

但是教学目标却与此不同,目标总是“应然”的。

同一文本,甚至在某个解读成为临时性共识之后,不同立场的人,仍会把它用作不同的“道具”,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或者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积累识字的材料;

或者用作理解某一文体体裁特征的材料;

或者用作写作示范;

或者用来思想教育;

或者用来作解读训练的待解剖的“尸体”……同样是思想教育,一个激进派和一个保守派可能在前一个大唱赞歌的时候,后一个却在那里诅咒不停;

同样是阅读训练,一篇现代小说这个老师在讲人物形象、小说情节和环境描写,而那一个却在讲意识派或者心理变态问题……

多元解读,再加上可能更为任意的多维度的教学目标设定,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之前,便已经陷入迷雾阵中,辩不清东南西北了。

而这事实上是当前教学的真实处境。

以下图示,表明了我们在制订一个教学目标时所要注意到的若干个方面。

这里既有消极的限制因素——比如学生年龄、学生基础,也有积极的创造性因素,如教材蕴含的价值和教师的设计组织创意: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文本,它是整个课程(课程标准及其教材体系)这有机整体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一粒单独的沙子。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也不应该把它当成完全独立的沙子,只从文本本身来思考目标和内容。

另外,因为特定年龄儿童的接受能力,以及前面所学基础的有限性,任何一个具有丰富教学蕴含的文本,面对不同基础和年龄的儿童,不能不有所取舍——维有能被学习到的,才是合适的。

所以同是杜牧《江南春》一诗,若放在三年级,就只能以情感朗诵、还原画面、字面浅层理解意思作为目标;

而放在五六年级,以上目标就相当于A类目标,可以通过自学或在学习初期很快得以顺利解决,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将放在对诗歌作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从意象的选择、画面的布局上,体会“江南春”画卷的优美、繁荣;

进而,从南朝佛寺的兴盛,感受历史的沧桑,理解对唐朝崇佛者的讽喻……

具体地说,由一个文本展开的教学,在教学内容(即教学目标所指向的具体教学)上,可以由以下这多个方面来思考(以杜牧《江南春》等为例):

文本内容

江南风景之美

对历史沧桑的叹惋

对唐朝人侫佛的讽喻

……

文本形式

“千里”领起的独特长卷描绘法

绿、红等借代手法

典型意象的组合

诗中的起承转合法

借古讽今的一般结构

“多少”这一独特的提问法……

阅读程序与策略

鱼骨图梳理法

常规段落中心法

任何冠以**阅读法或阅读模式的方法

问题解决模式

教学形式

小组合作式

活动探索式

实验式

对话式

论文答辩式

以此对照一下教学实践及各种声音,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教育者、教育流派,在教学内容上各有不同的侧重(即隐含有不同的教学目标):

通行公开课课堂教学内容:

重文本内容与教学形式

轻文本形式与阅读程序

语文理论专家的建议模型中的教学内容:

重文本形式与阅读程序

轻文本内容与教学形式

香港等地的教学模型中的主要教学内容:

重教学形式与阅读程序

轻文本内容与文本形式

新教育语文教学:

在整体课程上诸元素并重

在具体单元及课堂中看文本价值所在,以及学生所需

综而言之,我们在设定目标时,不能只从“完成文本解读,并把解读结果传递给学生”这样的最传统的思路来考虑,甚至也不能仅仅停留于“教学生经历解读的过程”这种模式上——经历解读过程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如前图所示,教学目标所蕴含的远比这个要复杂与深刻。

以上两个图表如果能够成为一个教师的教学程序,即在拿到教材并完成初步解读之后,在制订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时,能够快速地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自动化的思考,那么事实上这也只是一刹那间的“惯常反应”而已。

但这种程序化的反应,却要求我们平时在课堂上“放弃漫步”,而按节奏、按框架要求进行一步步“枯燥”的练习,直到它转化为教学实践中曼妙的舞步。

预习(独立学习)

在许多语文老师的成见中,预习就是学生自己把课文读几遍,最好解决生字词语,为段落标上序号——显然,这一切都确实是为上课作准备,预习在这里的含义,是课前准备。

如果涉及课文主旨、精要部分的学习,他们会说,学生不会懂这些的,而且这是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如果预习了,上课也就没有必要了。

而在新教育理想课堂的理念中,预习就是独立学习,就是不受任何人干扰,尤其是成绩较差或进度较慢的学生,不受优秀学生的干扰,独立地完成一个学习过程。

既然是要独立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那么它涉及的内容、面对的焦点,就不应该只是基础性与前提性的字面意思,而是要针对主要教学内容。

关于主要教学内容,我们前几讲已经再三分析,它不止是课文的主旨,更是核心教学目标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包括文本形式、阅读程序等多个方面。

我们可以这样明确地说:

教学最后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自学(自己学习),也就是独立学习。

而预习是整个教学环节中唯一真正独立的学习——他一个人面对特定的问题进行思考,尝试解决。

所以,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预习题设计,就会涉及全部教学目标,尤其会聚集核心B类目标。

在新教育小学一些优秀的班级里,我们看到经过长期训练达到极高预习水平的学生,他们的批注、查阅资料处理信息、理解文本的水平,往往超过一般的语文老师。

这正是长期运用框架思想中的预习部分所带来的成效。

我们还可以选取短期的案例来理解预习的流程以及它巨大的作用。

今年五月,汶川大地震纪念日,我因为纪念大地震和去年的支教,去了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

故地重游,为孩子们上了几课,其中一课是名家们纷纷献技的《珍珠鸟》。

面对一群基础相对较弱,而且没有预习习惯的四年级小孩,我仍然按照新教育框架理念设计了预习,但是所不同的是我没有一布置了事,而是坐在教室里,让学生用整整四十分钟的时间,静静地、独立地完成预习作业。

这四十分钟里我没有任何讲解,只是监督着孩子们务必静心地穿越一个思考的过程。

我的预习题布置如下:

《珍珠鸟》预习作业

一、把《小狮子爱尔莎》这篇课文的“鱼骨图”,其中“鱼尾”是“交回大自然”。

想一想,头尾总是需要照应、相关联,“鱼头”应该是什么呢?

中间经历了几部分变化?

这篇课文不应该每一段成为一根鱼骨,而应该每一部分应该成为一根“鱼骨”。

二、画出《珍珠鸟》一文的鱼骨图,提醒:

课文第一段,是第一根“鱼骨”,那么“鱼头”应该是什么?

整篇课文围绕着一个词语来开展,这个词语在尾巴部分,这是什么?

为什么说课文是围绕着它来展开的?

三、为了大珍珠鸟,作者做了哪些?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四、作者是怎样和小珍珠鸟建立起信赖的关系的,他又做了哪些?

用横线画出作者对待大珍珠鸟和小珍珠鸟的句子。

五、爱尔莎、画眉鸟、珍珠鸟这三个我们最近学习的动物中,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与此相关,我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我们不难看到,整个预习和整个目标系统是高度密合的。

如果你真心想把握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不妨自己也把那些预习题认真做一做,在做的过程中,你会更深刻地理解“全面准确的预习”究竟是什么含义。

后面的四十分钟,是正式的教学时间。

就北川擂鼓这些没有新教育理想课堂基础的孩子,居然非常轻松地解决了《珍珠鸟》,以及借应用于此课并且借此课来把握的“鱼骨图”梳理法,以及安全与自由的悖论的探讨。

事实上,我看过预习作业,正确率极低,错误率极高。

但是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经历独立学习,而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矫正他的独立学习,推进他的独立学习,在“社会建构主义”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阐释的那种场的学习效应中,完成更完整、正确、深入的学习。

这次来贵州凤冈,有一个更典型的案例。

在来风冈的火车上,我们几个在一起探讨教学。

我说在凤冈上《江南春》可能刚好,上《山居秋暝》是不可能的,因为依据以前我们在绥阳一小和龙泉二小的情况来看,像《山居秋暝》这样高深的课文对他们来说几乎如对天书。

但是由于教研中的讨论,最后我只能选择上《山居秋暝》——因为前面王云(西门小醉)和王会两位老师同题异构上《七律长征》,在课堂极为成功的共识下,我们也提出了一些教学的遗憾。

其中无论是关于几个难点字词的解释,还是意蕴更深刻的把握,都涉及到“律诗形式”的问题。

所以我决定选择《山居秋暝》这首律诗,来继续探索这个问题。

临阵磨枪,设计了如下预习,因为没时间监督学生独立完成,只要求第二天早上要交上来检查:

《七律长征》巩固题和延伸题

一、思考“右边作用”一框中的几个问题。

诗句

作用

第一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总写全诗主旨。

(请问是什么?

第二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细写“千山”的艰难以及什么?

第三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细写“万水”的艰难以及什么?

第四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用“尽开颜”照应开头。

二、“律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要求用“对偶”的形式(就像对联一样),试着按提示玩一下“对对子”:

腾对走,拍对横,五岭对乌蒙,金沙对大渡,腾细浪,走泥丸。

暖对寒,水对桥,对千山,细浪对,

金沙江水拍云崖,。

三、“五岭逶迤腾细浪”中,是谁在“腾”?

四、用《山居秋暝》这首诗中的二三两联,也一样玩玩“对对子”的游戏:

明对清,月对泉,明月对清泉。

松对石,照对流,松间对石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对,对动,竹喧对;

浣对;

归对;

浣女对;

归浣女,浣女归;

下渔舟,。

竹喧乃浣女归来,莲动是。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用铅笔逐句翻译:

字词解释:

暝mí

ng:

日落,天黑,黄昏。

喧xuān:

大声说话,声音杂乱(~哗,~闹,~嚣,~宾夺主)

浣huà

n:

洗,如浣衣,浣纱。

浣女:

浣衣或浣纱的女子。

春芳:

春天的花草。

芳,用花的香来指花。

王孙:

泛指贵族子孙,古时也用来尊称一般青年男子

预习题:

一、反复朗读诗歌,看看自己达到了第几重境界:

第一重:

能正确朗读诗歌。

第二重:

能读出停顿和节奏。

第三重:

能够根据诗意读出感情。

二、在上面右边框里一句句准确地用现代文翻译这首诗,翻译时要理解每个字的意思。

把不懂的字、词、句抄在下面。

三、思考题。

1.和《七律长征》一样,这首律诗的第一联是总写全诗的。

请问哪个词可以概括全诗?

2.王维的诗被苏东坡誉为“诗中有画”,请根据诗句分析:

这幅画里有哪些景物,这是一幅怎样的画?

(景物要写全,在第二、三联中)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开头就说“空山”,可是我们刚刚发现,这画中充满了景物,甚至是人的活动(包括女孩的笑声),为何却称为空山,这没道理啊?

说说你的意见。

4、根据末两句,诗人认为春景好还是秋景好?

留在此处好还是归去好?

四、补充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晚年无心仕途,居于蓝田辋川别墅,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教学目标来不及写了,其实在研讨中已经框定:

一是本诗从字词到意蕴的理解掌握,二是利用律诗的一些形式特征来理解诗歌。

后一点正是探索的重点与难点。

但是只要认真细读我上面的预习设计,就知道一切都包容于其中了。

第二天早上,预习题收缴上来了,错误率高到不可思议,譬如“金沙江水拍云崖”一句的对句,学生要么干脆不写,要么全写上“大渡桥横铁索寒”。

而“五岭逶迤腾细浪”中“腾”的主语,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细浪、红军、五岭等等。

我的教学十分简单,几乎就是按此纸重复下来走一遍(除了对“空”的美学、哲学的解释——利用国画艺术与空杯比喻)。

我用了整整十二分钟来复习《七律长征》,利用他们已经熟悉的内容,来理解律诗四联中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第一联的总起,第二三两联的对偶和细致叙写,第四联的照应,以及利用对对子的游戏,解决对偶问题,尤其是对偶中的特殊语序问题。

在游戏中,让我再让学生对“金沙江水拍云崖”时,笨笨的孩子仍然嚷出“大渡桥横铁索寒”,但聪明的孩子马上意识到对不上号了,于是一思索,马上自己得出“大渡河桥横铁索”这相对的句子,同时意识到“寒”是与“暖”相对的。

(我自然没有严格地按照对偶和对对子的格律来教,这个按下不表。

然后,而“五岭逶迤腾细浪”中,在学生先准确地说出“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走”的主语是“红军”后,“腾”的主语也就自然有了明确的答案。

课堂只剩下28分钟了,我们面对的是古诗中有相当难度的《山居秋暝》。

我严格地按照原预先题顺序一一教学,课堂上,学生的眼睛始终是亮亮的,原来认为是非常艰深的东西,居然在教学中非常顺利地一一推进——当然对“空”的讨论出现了必要的众说纷纭,这本就是一个感受性的开放题,关键是大家对“空”和“空山”去试图把握理解,而不是得出一个“空禅”的标准答案。

一句话,28分钟,我们完成了所有任务。

包括读、译、解、悟。

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是什么?

是预习!

学生的预习虽然在答案上是错误的,但是却正因为对这个问题他经历了个人的思考,所以在集体讨论和教师讲解时,他能够做到豁然开朗。

而反过来,现场的许多老师虽然自诩对诗歌、佛教思想和王维背景有所了解,但因为没有经历真正的独立思考,所以课堂上反而所获不如学生更多更纯,更不如学生在这一课上思考得更深。

因为只有你真正独立思考过的地方,你才能拥有深刻而真切的理解。

快速备课的奥秘•板块教学

我曾和一些志趣相近的朋友发起过一一个叫“深度语文”的松散伙群。

但在我们提出理解要深刻、深邃、精微的同时,也提出了教学要简,要程序化、自动化,而尽可能不要去费尽心计制造那些教学流程的花招。

这个思想在经过教学论的进一步清理之后,就成了有效教学框架中的板块教学部分。

其中是主要的就是每一个板块必须指向教学目标,而核心教学目标必须用最多的教学时间去“操练”。

前两天我们在黔滇苗乡深出的石门坎调研。

由于孩子的母语是苗语,加上贫困等原因,孩子们的语文基础不太好,课文中的许多词语只能吼出、读出字音,但根本不知其义(能读出的也是其中较优秀的)。

譬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孩子们既不知道西施是谁,更不要说“淡妆”与“浓抹”是什么意思。

按说不理解“水光潋滟”因为这里没有湖,所以我们可以想像,但奇怪的是他们就住在乌蒙山的高处,这些天一直山色空蒙,但若你不加刻意指点,他们一样不能理解“山色空蒙”的意思。

而我接受这一课的教学任务也很有意思。

原本商定那天下午由一位当地老师上一课,然后我再上《望天门山》一课。

结果由于冰雪封山,那位老师来不了了,卞校长找我商量,我说由我连上两课吧。

这时距上课还有一个来小时,而我并没有上过这一课。

但是我有熟练的、自觉的、自动化的教学板块,我不会再教学流程上浪费任何时间,包括导语——应该准确地说,除了理解知识、想像儿童的学习困难,我没有准备好任何一句“台词”(所有的课几乎都如此),但我一定会严格地按照框架板块来推进教学。

于是赶紧上网找到课文,找到一些必须的图片以让儿童的经验得以建构,制作幻灯。

然后就是连上了两课。

整个教学流程,简单到几乎不能再简单。

前些天我在凤冈为五年级学生上难度极高的《山居秋暝》,一下课西门小醉连连大呼:

“太简单了!

太简单了!

”而这两课,在流程更是严格与简洁。

一、老师范读全诗,再带着孩子们一句句读诗,再让孩子们读全诗,整体感受。

二、理解诗题,解释“饮”(学生并不知道就是喝),理解“饮湖上”(学生开始以为是喝湖水,后来才知道是在诗人和朋友在西湖上喝酒),理解“初晴后雨”(这个学生解释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