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的教案超完整Word文档格式.docx
《毛概的教案超完整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的教案超完整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材中讲了三方面道理:
一是说,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需要。
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实现其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而且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二是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本来提供的就不是可以到处套用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国家要想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结合着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将其进一步加以民族化、具体化。
遵从这条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要发挥其指导作用,就必须实现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但是,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于它是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是在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着的。
马克思主义又是发展的理论,其发展的深刻内涵,就在于各国共产党人把它的基本原理与时代变化的特征相结合,与处在变化了的时代中的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学的结论,从而不断出现马克思主义的“新版本”。
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的一个半世纪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
马克思列宁主义伴随着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传入中国,并在五四时期广为传播开来,逐步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进而成为中国革命的新的理论武器和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实现程度,不仅取决于中国对它的需要程度,而且取决于这一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程度。
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
2
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要求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的。
尽管在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上,党内曾经出现过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两种错误态度,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
正是于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在总体上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才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重要成果,又以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三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这一点在教材中写在了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那一段论述中,那里讲到:
“他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
”还讲到,毛泽东在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中国革命提供完整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38年10月党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系统论述。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在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中,就已经提出过要研究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思想。
3.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有两个关节点:
一个是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一个是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文件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在党的中央领导层开始形成了共识。
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的有关文件和资料,其中,特别是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这个报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问题有过系统的论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教材在第一章第一节根据这些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二是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三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并实现其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是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的党。
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做出新的理论贡献,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
3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应当学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前进的光辉旗帜。
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毛泽东的名字,离不开毛泽东思想的指引。
那么,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怎样正确认识和掌握毛泽东思想?
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北京召开。
江泽民总书记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毛泽东思想,他指出: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经验进行了理论概括,所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
1、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
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
当时时代的主要特点是战争与革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造成革命形势。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欧洲许多国家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东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努力运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运动,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因而,把马克思列宁主
4
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适合于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就成为时代的基本要求。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
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思想来指导,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思想理论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引进,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1915年9月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它不仅给封建专制主义、封建的伦理道德和迷信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对启发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激起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探索民族解放运动新途径的热情,从而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之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巨变。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从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中寻找出路转而向俄国学习,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俄国革命经验重新考虑中国问题。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伟大的中国革命斗争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实践依据。
中国革命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沃土。
革命实践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而革命理论又必须经受革命实践的检验。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同各种错误思潮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并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萌芽期、初步形成期、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等多个阶段。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期:
大革命后期。
代表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期:
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
代表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期:
土地革命后期与抗战时期。
代表作《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等。
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期:
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
代表作《论人民民主专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
总之,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这一科学体系,主要7个方面组成,于这些内容将在后面各章里详细展开,这里只作一些简略的概括。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关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思想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如何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我们从邓小平理论的创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三个方面走进邓小平理论,认识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时代背景
20世纪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前半个多世纪是以战争和革命为主题的历史时代,后半个世纪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历史时代。
邓小平理论正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和国际背景下产生的。
理论基础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坚持;
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又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它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
历史根据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以及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根据。
现实根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性的实践,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最深厚、最直接的源泉。
主观条件
任何理论,如果没有它的创立者及其主观努力,再充分的客观条件,再迫切的发展需要也不会自动地把一种理论构思出来。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邓小平个人的人生经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精神品质、价值观念等主观条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邓小平的革命经历和功绩
1904年8月22日出生在四川广安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
6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离开法国赴前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领导发动了百色起义1938年担任八路军129师政委1948年担任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1949年担任西南局第一书记1956年担任总书记
邓小平一生的经历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民主革命时期:
这是他逐渐成长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下独当一面的领导骨干的时期。
在民主革命时期,邓小平是毛泽东开辟的中国革命道路的坚定的拥护者和出色的执行者。
他屡膺重任,不畏艰险,英勇奋斗,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新中国开国元勋这个群体中比较年轻的一位成员。
第二个时期,建国以后:
1952年进京、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56年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后,这是他进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员的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探索一条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
邓小平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担负起繁重的任务,进行了有效的工作。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
“文化大革命”后期复出,他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领导全面整顿,与“四人帮”进行坚决的斗争,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为后来再一次复出并成为新时期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个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这是他成为新时期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的时期。
邓小平政治生涯经历的“三落三起”:
第一次“落”是发生在30年代:
在领导红七军和担任江西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及江西省委宣传部长时,邓小平因坚决支持毛泽东的军事主张,坚持实事求是,抵制李立三、王明在军事上的“左”倾冒险主义和理论上的教条主义,1933年被撤职,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的处分,随后被派到江西乐安县南村当巡视员(实际是劳动改造),后来在李富春特别是王稼祥的力荐下,在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时,相应地第二次担任党中央秘书长;
第二次“落”是发生在“文革”期间的60年代到70年代:
邓小平作为中国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打倒:
在1968年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通过了决定,刘少奇被视为“叛徒、内奸、工贼”而被开除党籍。
邓小平则被撤消了党内外的一切职务,保留党籍。
这次邓小平从党的总书记,一下子变成了“文革”专政的对象;
从党和国家的高层领导,一下子变成了平民百姓;
从“红墙”院内,一下子发配到农村劳动三年。
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二落,同第一落相比,这次是一落千丈。
直到1971年林彪篡党夺取阴谋的暴露,使邓小平第二次“起”,重新出来工作得到转机;
1973年3月10日党中央做出决定,恢复邓小平的党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
在1975年1月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周恩来病情沉重,在毛泽东支持下,邓小平身兼数职,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共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第三次“落”是发生在“文革”后期:
邓小平在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期间,大胆地、实事求是地、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
他说:
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
7
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不久,我又被“四人帮”打倒了。
1975年11月毛泽东病重期间,听信“四人帮”的诬告,年底毛泽东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发出了他的最新指示,其中一条就是翻案不得人心。
1976年4月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做出决定,“撤消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
直到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原来的所有职务。
从邓小平的“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我们看到他对实事求是的态度。
他在1992年到南方视察时说到:
“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泽东讲的实事求是。
”邓小平认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唯物主义。
”通过邓小平的政治经历,我们看到他是始终不渝地坚持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重新恢复和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这“三落三起”是我们党挫折、胜利,再挫折、再胜利的曲折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传奇性反映。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
邓小平理论起始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初步探讨。
第二阶段: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
从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初步推进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
第四阶段:
从十三大至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经受国际、国内严峻形势考验和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3、主要内容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主张走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上,要一切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之路。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我国现代化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行台阶式的发展战略。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要紧紧地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全国各民族人民。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8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深刻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反映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