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印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3148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印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复印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复印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复印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复印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印件Word下载.docx

《复印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印件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印件Word下载.docx

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13.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及其原因?

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适用于规划中心城区范围的土地,共分为9大类、29中类和57小类

15.城市总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17.总规划的主要内容:

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

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

做出人防、抗震、防灾规划。

18.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包括:

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和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和地形条件

19.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2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三类

21.地下水作为作为城市用水来源,若盲目过量的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

长期大量地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将海水倒灌或地面积水。

22.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是以风向和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

风向一般分为8个或16个方位观测

23.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24.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25.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工业布局:

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需要有方便的联系,职工上下班要有便捷的交通工具;

有污染的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要有足够的防护用地;

工厂出入口避免过多的干扰对外交通。

26.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合理规划城市各项用地和布置各项工程建设,可以节约土地,减少土方量,便于城市管理。

27.城市布局空间形态,归根到底就是集中式(网格状、环形放射状等)和分散式(组团状、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等)

28.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的比例尺为1:

2000~1:

1000;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用地分类应分至小类。

29.红线:

道路用地和地块用地边界线绿线:

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蓝线:

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紫线:

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黄线:

城市基础设施用地边界线

30.我国的城市规划的作用是通过“一书两证”(建筑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来保证的。

31.城市用地分类情况:

R居住用地C公共设施用地U市政公共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仓储用地T对外交通用地S道路广场用地G绿地D特殊用地E水域和其他用地

32.城市总体规划年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年限为5年,原则上应与国民经济社社会发展的年限一致,并不得违背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33.一般认为干道网的恰当间距为600~1000m,相应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km²

34.干道网密度,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单位为km/km²

35.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制度必须坚持严格的分级审批制度

36.就具体地块而言,区位就是它的空间位置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37.居住区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不应超过400~500m

38.居住小区中道路用地的控制指标为9~17%,公共绿地建筑控制指标为5~15%

39.6层是最优建筑层高。

合理提高住宅建筑层数是提高建筑面积密度、节约土地的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

基于住宅健康性的考虑,居室净高不应低于2.5m。

一般认为建筑高度与院落进深的比例在1:

3左右为宜。

40.“千人指标”,即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41.住区内动态交通组织可分为“人车分行”(美国人雷德朋提出来的,又称“雷德朋系统”)“人车混行”(最常见的住区交通组织形式)“人车共存”(荷兰的德尔沃特首先提出)的道路系统三种基本形式。

42.道路线密度(道路长度/公顷)道路网密度(道路面积/公顷)

43.静态交通组织是指各类交通工具的停放方式,一般以方便、经济、安全为原则,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主要有室外、室内、半地下或地下等多种停车方式。

44.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用地功能组织;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土地使用的规划和管理

45.《雅典宪章》中提到的城市的四大功能是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46.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47.城市道路按国标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48.城市用地中道路广场用地一般占城市建设用地的8~25%

49.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有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规划技术体系)

50.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两套指标是指规定性控制指标和引导性控制指标

51.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工作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还负责核发“一书两证”

52.交通分为城市交通和对外交通。

前者主要指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通过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来组织;

城市对外交通则是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空间联系的交通,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以及管道运输等。

53.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

布置在远离城区的工业、城市边缘的工业和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

54.城市人口结构:

城市中各种类别人口的构成情况。

包括人口的职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和家庭组成结构。

55.城市人口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市区和近郊非农业人口的总和)

56.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57.现代城镇的三个基本特征: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58.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

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和全球城镇化。

59.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变革:

由单向的封闭型的思想转向复合开放型思想;

有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

由刚性规划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由指令性的思想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60.人车交通分行(雷德朋系统)、人车共存(德尔沃特)

61.在城市规划中,除大城市设有快速路外,人口在200万以上或城市长度超过30km的带型城市都应设快速路(双向8车道,行速大于80km/h)

62.工地对地震的要求是选址不应在7级及7级以上地区。

63.住宅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行列布置、周边布置、混合布置和自由式布置。

64.邻里单位:

为适应现代城市因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备的居住地区。

65.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66.居住区:

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够满足该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67.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68.门槛理论是对城镇与工业区发展规模进行经济论证及其基本建设投资进行计量分析的一种理论

69.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和道路宽度两种含义。

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使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和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有道路的功能决定。

70.居住区级的道路的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

71.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合理布局的基本要求。

72.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73.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由专业化部门(对外服务部门)、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三要素组成。

74.城市职能的分类:

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

75.工业革命前,世界上第一个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罗马

76.第一个成为城市化人口超过50%总人口的国家是英国

77.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以教堂作为城市中心

78.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其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实现

79.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随后一些工业国家也相继制定了城市规划法,这标志着城市规划成为政府的法定职能。

80.规划法是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核心,因而又称为主干法,其主要内容是有关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的法律条款。

81.城市规划的专项法是针对规划中某些特定的议题的立法。

82.城市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

专项法和相关法。

83.城市规划行政体系是指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

84.规划技术系统是指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

规划的技术系统是建立一个国家完整的空间规划系统的基本框架,包括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空间战略规划和建设控制规划等多个层面。

85.各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大致相同,基本上可以范围两个层面,分别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性的开发控制规划。

86.城乡规划运作系统是指规划实施操作机制的总和。

87.《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88.英国的行政体系是中央集权型的代表;

美国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其规划行政系统是地方自治的代表。

89.三大永续发展途径:

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基础和开发自然资源

90.城市用地选择:

它是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需要来对用地进行鉴别与选定的。

91.城市规划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92.城市的四大功能:

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

93.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15%~25%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20%~32%

94.住宅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又称为总建筑面积(毛)密度

95.城市道路分为主干道(全市性干道)、次干道(区干道)和支路。

96.机场的位置选择:

从净空限制的角度来看,机场的选址应使跑道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过城市市区,最好在城市的侧面相切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跑道中心线与城市市区边缘的最小距离为5~7km即可。

如果跑道中线通过城市,则跑道靠近城市的一端与市区边缘的距离至少应在15km以上。

城市建设区(特别是生活居住区)应尽量避免不知在机场跑道的轴线方向,且居住区的边缘与跑道侧面的距离最好为5km以上。

在特殊情况下,跑到轴线不得穿越居住区。

97.豪斯曼与巴黎改建奥姆斯特与美国中央公园

98.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于16世纪时提出来的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99.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100.卫星城的发展历程:

卧城→半独立的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

101.法国人勒*柯布西耶在1925年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一书,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

102.总体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总体规划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103.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

在规划文本中应该明确表述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04.总体规划涉及多个层次的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市区、规划区、中心城区和建成区。

105.市域是城市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市区加外围市(县)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106.市区是城市政府直接管辖的范围,不包括外围市(县)。

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107.中心城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区,包括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和近郊地区,中心城区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范围。

108.城市建成区是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包括市区集中连片以及分散在郊区,与城市有着密切联系的城市建设用地(如机场、铁路编制组、污水处理厂等)

109.总体规划编制从工作阶段上可以分为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和总体规划技术成果的编制三个阶段。

从总体规划内容上可以分为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及专项规划四个组成部分。

110.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年,原则上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限一年,并不得违背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11.城市交通结构:

在城市货运和客运交通中,各种不同交通方式在其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112.一般认为建筑高度与院落进深的比例在1:

3左右为宜

113.所谓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步行距离,一般最大为800~1000米。

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影响住区用地费规模的重要因素。

114.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应在600~1000米之间,城市干道间用地一般在36~100hm²

115.居住区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居住小区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居住组团人口规模(1000~3000人)

116.城市防灾系统主要包括:

城市消防系统、城市防洪(潮、汛)系统、城市抗震系统、城市人民防空系统(简称人防系统)、城市救灾生命线系统。

117.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18.我们将交通分为两部分,即城市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

119.城市道路一般可以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

120.城市总体规划一般要确定的内容包括城市性质、城市规模、( 

发展目标 

)、( 

 

)和城市功能分区。

121.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必须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要求。

(我国城市建设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 

)、配套建设原则。

122.城市居住用地组成: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及其他用地。

123.城市居住用地不同级别的公共服务半径:

居住区级800~1000m居住小区级400~500m居住组团级150~200m

124.城市人口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125.城市人口规模:

126.城市用地选择应该遵循的原则: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编制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

了解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水法》等相关国家法律中对于土地利用的相关条文规定;

用地选择对用地的工程土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要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地域对土地的不同空间与环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降低工程建设产生的碳排放,同时做到地尽其利,地尽其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

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资源环境和水系脉络。

要注意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

城市用地选择应当有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视角,充分体现出城市空间对于城市经济与产业、社会发展和和谐、区域共生与协作的支撑作用与促进作用;

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预留余地和方向;

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建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

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

127.

128.城市的形成(产生时期、产生原因)

129.城市居住用地(定义、位置选择、居住用地各组成部分的比例情况)

130.《马丘比丘宪章》

131.熟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用地建设标准》

132.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分析(唐长安城、元大都)

133.排水系统分类

134.城市总体规划

135.各种主要建筑物的布置选择问题(仓库、停车场)

136.道路横断面(各类型的区分和具体特点及其应用情况)

137.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定义、具体数据)

138.居住小区道路布置情况及类型

139.承载力(定义及其类型)

140.城市道路系统(形式,定义)

141.道路宽度(路幅宽度、道路宽度)

142.城市性质(定义,性质确定依据)

143.城市职能(定义及与城市性质的区别)

144.居住区的基本组成形式

145.公路(分类)

146.城市用地: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

通常所说的城市用地,即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城市用地,包括按照城乡规划法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建设用地,如农田、林地、山地、水面等。

147.城市规划

148.郊区:

149.详细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50.详细规划(主要任务、控制性详细规划包括的任务)

151.居住用地(坡度情况、安置地址)

152.城市规划编制原则?

153.影响居住用地占城市总用地比重的因素有哪些?

154.有机疏散理论

155.综合规划

156.《雅典宪章》解读

157.城市规划法律法规

158.可持续发展

159.城市规划的作用

160.城市用地选择基本要求

161.地震与城市规划

162.城市机场的选址

163.城市道路系统

164.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165.城市功能与结构的协调发展

166.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67.城市功能分区及意义

168.城市规划概念的理解

169.城市居住用地

170.原始群落中产生的从事农业和从事畜牧业的分工,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分工。

171.构筑物

172.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都是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

173.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17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175.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176.各国对现代城镇的定义都包含三个本质特征: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177.国务院在1955年公布了建国后第一个确定城镇的标准,采用居民点的人口下限数量和职业构成两个要素相结合的办法。

(注意复习中国城镇确定标准的变革状况P004)

178.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79.通常把农业的产生成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

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180.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181.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基本特征与西方近代城市相近,不同的是具有殖民地特征。

182.热岛效应

183.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进程还要加快,城市的外延扩展已成为主要的发展形式,并呈现不同的发展形态,尤其是大城市呈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的形态;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的形态;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发展形态;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形态;

以中心城为核心形成紧密联系的城镇群形态等。

184.辐射效应

185.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

186.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87.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188.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

189.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有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190.城镇化也称城市化,因为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不同。

191.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92.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

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

193.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194.诺瑟姆曲线(拉长的S型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195.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196.加速阶段------当城镇化水平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