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物质的处理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危险物质的处理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物质的处理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
强氧化性物质
强氧化性物质包括:
[氯酸盐]:
MClO3(M=Na、K、NH4、Ag、Hg(Ⅱ)、Pb、Zn、Ba)。
[高氯酸盐]:
MClO4(M=Na、K、NH4、Sr)。
[无机过氧化物]:
Na2O2、K2O2、MgO2、CaO2、BaO2、H2O2。
[有机过氧化物]:
烷基氢过氧化物R—O—O—H(特丁基—,异丙苯基—)、二烷基过氧化物R—O—O—R'
(二特丁基—,
二异丙苯基—)、二酰基过氧化物R—CO—O—O—COR'
(二乙酰基—,二丙酰基—,二月桂酰基—,苯甲酰基—)、酯的过氧化物
R—CO—O—O—R'
(醋酸或安息香酸特丁基—)、酮的过氧化物
环已酮—)。
[硝酸盐]:
MNO3(M=Na、K、NH4、Mg、Ca、Pb、Ba、Ni、Co、Fe)。
[高锰酸盐]:
MMnO4(M=K、NH4)。
注意事项
1).此类物质因加热、撞击而发生爆炸,故要远离烟火和热源。
要保存于阴凉的地方,并避免撞击。
2).若与还原性物质或有机物混合,即会氧化发热而着火。
3).氯酸盐类物质与强酸作用,产生ClO2(二氧化氯),而高锰酸盐与强酸作用,则产生O3(臭氧),有时会发生爆炸。
4).过氧化物与水作用产生O2,与稀酸作用,则产生H2O2并发热,有时会着火。
5).碱金属过氧化物能与水起反应,因此,必须注意此类物质的防潮。
6).有机过氧化物,在化学反应中能作为副产物生成,并且,在有机物贮藏的过程中也会生成。
因此,必须予以注意。
防护方法
有爆炸危险时,要戴防护面具。
若处理量大时,要穿耐热防护衣。
灭火方法
由此类物质引起的火灾,一般用水灭火。
但由碱金属过氧化物引起着火时,不宜用水,要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砂子灭火。
事故例子
踩到跌落地上的氯酸钾而着火。
◆用有机质匙子将二乙酰过氧送去称量的过程中发生着火。
◆将过氧化氢浓溶液密封贮存的
过程中塞子飞出,过氧化氢溢出而着火(用透气的塞子塞着较好)。
◆用硅胶精制二特丁基过氧化物,于布氏漏斗过滤时,发生爆
炸(因在过滤板上析出过氧化物之故)。
◆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一加入二氧化锰即急剧的起反应而使烧瓶破裂。
2.2
强酸性物质
此类物质包括:
HNO3(发烟硝酸、浓硝酸)、H2SO4(无水硫酸、发烟硫酸、浓硫酸)、HSO3Cl(氯磺酸)、CrO3(铬酐)等。
1).强酸性物质若与有机物或还原性等物质混合,往往会发热而着火。
注意不要用破裂的容器盛载。
要把它保存于阴凉的地方。
2).如果加热温度超过铬酐的熔点时,CrO3即分解放出O2而着火。
3).洒出此类物质时,要用碳酸氢钠或纯碱将其覆盖,然后用大量水冲洗。
加热处理此类物质时,要戴橡皮手套。
对由强酸性物质引起的火灾,可大量喷水进行灭火。
热的浓硝酸沾到衣服而引起着火。
◆将渗透浓硫酸的破布与沾有废油的破布丢弃在一起而着火。
◆装有热的浓硫酸的熔点测
定管发生破裂,浓硫酸沾到手上而烧伤。
2.3
低温着火性物质
此类物质有:
P(黄磷、红磷)、P4S3、P2S5、P4S7(硫化磷)、S(硫黄)、金属粉(Mg、Al等)、金属条(Mg)等。
1).因为此类物质一受热就会着火,所以,要远离热源或火源。
2).此类物质若与氧化性物质混合,即会着火。
3).黄磷在空气中会着火,故要把它放入PH值7~9的水中保存,并避免阳光照射。
4).硫黄粉末吸潮会发热而引起着火。
5).金属粉末若在空气中加热,即会剧烈燃烧。
并且,当与酸、碱物质作用时产生氢气而有着火的危险。
处理量大时,要戴防护面具和手套。
由此类物质引起火灾时,一般用水灭火较好,也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但由大量金属粉末引起着火时,最好用砂子或粉末
灭火器灭火。
装有黄磷的瓶子,从药品架上跌落,洒出黄磷而着火。
◆铝粉着火时,用水灭火,火势反而更猛烈。
◆将熔融的黄磷倒入水中
制成小颗粒时,烧杯倾歪了,洒出黄磷而引起着火,并烧着衣服,致使烧伤。
2.4
自燃物质
这类物质有:
有机金属化合物RnM(R=烷基或烯丙基,M=Li、Na、K、Rb、Se、B、Al、Ga、Tl、P、As、Sb、Bi、Ag、Zn)
及还原性金属催化剂(Pt、Pd、Ni、Cu—Cr)等。
1).这类物质一接触空气就会着火,因此,初次使用时,必须请有经验者进行指导。
2).将有机金属化合物在溶剂中稀释而成的东西,若其溶剂一飞溅出来就会着火。
因此,要把其密封保管。
并且,不要将可
燃性物质置于其附近。
处理毒性大的自燃物质时,要戴防毒面具和橡皮手套。
由这类物质引起的火灾,通常用干燥砂子或粉末灭火器灭火。
但数量很少时,则可以大量喷水灭火。
将盛有经溶剂稀释的三乙基铝的瓶子,放入纸箱搬运的过程中,瓶子破裂发生泄漏而引起着火。
◆在滤纸上洗涤还原性镍催化
剂,其后把滤纸丢入垃圾箱中而引起着火。
◆在通风橱内,用LiAlH■进行还原反应,于放有LiAlH4的烧瓶中加入乙醚时发生着火。
2.5
禁水性物质
禁水性物质包括:
Na、K、CaC2(碳化钙)、Ca3P2(磷化钙)、CaO(生石灰)、NaNH2(氨基钠)、LiAlH4(氢化锂铝)等。
1).金属钠或钾等物质与水反应,会放出氢气而引起着火、燃烧或爆炸。
因此,要把金属钠、钾切成小块,置于煤油中密封保存
。
其碎屑也贮存于煤油中。
要分解金属钠时,可把它放入乙醇中使之反应,但要注意防止产生的氢气着火。
分解金属钾时,则在氮气
保护下,按同样的操作进行处理。
2).金属钠或钾等物质与卤化物反应,往往会发生爆炸。
3).碳化钙与水反应产生乙炔,会引起着火、爆炸。
4).磷化钙与水反应放出磷化氢(PH3为剧毒气体),由于伴随着放出自燃性的P2H4而着火,从而导致燃烧爆炸。
5).金属氢化物之类物质,与水(或水蒸汽)作用也会着火。
若把它丢弃时,可将其分次少量投入乙酸乙酯中(不可进行相反的操作)。
6).生石灰与水作用虽不能着火,但能产生大量的热,往往使其它物质着火。
使用这类物质时,要戴橡皮手套或用镊子操作,不可直接用手拿。
由这类物质引起火灾时,可用干燥的砂子、食盐或纯碱把它覆盖。
不可用水或潮湿的东西或者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将经甲醇分解的金属钠丢入水中时,由于金属钠尚未分解完全而引起着火、燃烧(因为当用甲醇进行分解时,在金属钠的表
面,生成粘稠的醇盐膜,使其难于分解)。
3.
易燃性物质
可燃物的危险性,大致可根据其燃点加以判断。
燃点越低,危险性就越大。
但是,即使燃点较高的物质,当加热到其燃点以
上的温度时,也是危险的。
据报道,由此种情况发生的事故特别多。
因此,必须加以注意。
下面按照表3的分类叙述其处理方法。
※
※
※
所谓燃点,即在液面上,液体的蒸气与空气混合,构成能着火的蒸气浓度时的最低温度,称为该液体物质的燃点。
而所谓着
火点(着火温度),系可燃物在空气中加热而能自行着火的最低温度称之。
物质的燃点或着火点,在相同的测定条件下,其所测得
的结果产生微小的偏差,故很难说得上是物质的固有常数,但是,二者均为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
表3
易燃物质的分类
3.1
特别易燃物质
乙醚、二硫化碳、乙醛、戊烷、异戊烷、氧化丙烯、二乙烯醚、羰基镍、烷基铝等。
1).由于着火温度及燃点极低而很易着火,所以使用时,必须熄灭附近的火源。
2).因为沸点低,爆炸浓度范围较宽,因此,要保持室内通风良好,以免其蒸气滞留在使用场所。
3).此类物质一旦着火,爆炸范围很宽,由此引起的火灾很难扑灭。
4).容器中贮存的易燃物减少了时,往往容易着火爆炸,要加以注意。
对有毒性的物质,要戴防毒面具和橡皮手套进行处理。
由这类物质引起火灾时,用二氧化碳或粉末灭火器灭火。
但对其周围的可燃物着火时,则用水灭火较好。
乙醚从贮瓶中渗出,由远离两米以外的燃烧器的火焰引起着火。
◆正在洗涤剩有少量乙醚的烧瓶时,突然由热水器的火焰燃
着而引起着火。
◆将盛有乙醚溶液的烧瓶放入冰箱保存时,漏出乙醚蒸气,由箱内电器开关产生的火花引起着火爆炸,箱门被炸飞
(乙醚之类物质要放入有防爆装置的冰箱内保存)。
◆焚烧二硫化碳废液时,在点火的瞬间,产生爆炸性的火焰飞散而烧伤(焚烧
这类物质时,应在开阔的地方,于远处投入燃着的木片进行点火)。
3.2
一般易燃性物质
高度易燃性物质(闪点在20℃以下)
它包括:
(第一类石油产品)石油醚、汽油、轻质汽油、挥发油、己烷、庚烷、辛烷、戊烯、邻二甲苯、醇类(甲基—~戊基
—)、二甲醚、二氧杂环己烷、乙缩醛、丙酮、甲乙酮、三聚乙醛等。
甲酸酯类(甲基—~戊基—)、乙酸酯类(甲基—~戊基—)、乙腈(CH3CN)、吡啶、氯苯等。
中等易燃性物质(闪点在20~70℃之间)
(第2类石油产品)煤油、轻油、松节油、樟脑油、二甲苯、苯乙烯、烯丙醇、环己醇、2—乙氧基乙醇、苯甲醛、甲
酸、乙酸等。
(第3类石油产品)重油、杂酚油、锭子油、透平油、变压器油、1,2,3,4——四氢化萘、乙二醇、二甘醇、乙酰乙酸乙酯
、乙醇胺、硝基苯、苯胺、邻甲苯胺等。
低易燃性物质(闪点在70℃以上)
(第4类石油产品)齿轮油、马达油之类重质润滑油,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之类增塑剂。
(动植物油类产品)亚麻仁油、豆油、椰子油、沙丁鱼油、鲸鱼油、蚕蛹油等。
1).高度易燃性物质虽不象特别易燃物质那样易燃,但它的易燃性仍很高。
由电开关及静电产生的火花、赤热物体及烟头残
火等,都会引起着火燃烧。
因而,注意不要把它靠近火源,或用明火直接加热。
2).中等易燃性物质,加热时容易着火。
用敞口容器将其加热时,必须注意防止其蒸气滞留不散。
3).低易燃性物质,高温加热时分解放出气体,容易引起着火。
并且,如果混入水之类杂物,即会产生爆沸,致使引起热溶
液飞溅而着火。
4).通常,物质的蒸气比重大的,则其蒸气容易滞留。
因此,必须保持使用地点通风良好。
5).闪点高的物质,一旦着火,因其溶液温度很高,一般难于扑灭。
加热或处理量很大时,要准备好或戴上防护面具及棉纱手套。
此类物质着火,当其燃烧范围较小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火势扩大时,最好用大量水灭火。
蒸馏甲苯的过程中,忘记加入沸石,发生爆沸而引起着火。
◆将还剩有有机溶剂的容器进行玻璃加工时,引起着火爆炸而受
伤。
◆把沾有废汽油的东西投入火中焚烧时,产生意想不到的猛烈火焰而烧伤。
◆用丙酮洗涤烧瓶,然后置于干燥箱中进行干燥
时,残留的丙酮气化而引起爆炸。
干燥箱的门被炸坏飞至远处。
◆将经过加热的溶液,于分液漏斗中用二甲苯进行萃取,当打开
分液漏斗的旋塞时,喷出二甲苯而引起着火。
◆将润滑油进行减压蒸馏时,用气体火焰直接加热。
蒸完后,立刻打开减压旋塞,
于烧瓶中放入空气时发生爆炸。
◆将油浴加热到高温的过程中,当熄灭气体火焰而关闭空气开关时,突然伸出很长的摇曳火焰而
使油浴着火(熄灭气体火焰时,要先关闭其主要气源的旋塞)。
◆对着火的油浴覆盖四氯化碳进行灭火时,结果它在油中沸腾,
致使着火的油飞溅反而使火势扩大。
4.
爆炸性物质
爆炸有两种情况:
一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其爆炸界限浓度时着火而发生燃烧爆炸;
一是易于分解的物质,由于加
热或撞击而分解,产生突然气化的分解爆炸。
下面按照表4的分类,叙述其处理方法。
表4
爆炸性物质的分类
4.1
可燃性气体
[由C、H元素组成的可燃性气体]:
氢气、甲烷、乙烷、丙烷、丁烷、乙烯、丙烯、丁烯、乙炔、环丙烷、丁二烯。
[由C、H、O元素组成的可燃性气体]:
一氧化碳、甲醚、环氧乙烷、氧化丙烯、乙醛、丙烯醛。
[由C、H、N元素组成的可燃性气体]:
氨、甲胺、二甲胺、三甲胺、乙胺、氰化氢、丙烯腈。
[由C、H、X(卤素)元素组成的可燃性气体]:
氯甲烷、氯乙烷、氯乙烯、溴甲烷。
[由C、H、S元素组成的可燃性气体]:
硫化氢、二硫化碳。
1).如果漏出可燃性气体并滞留不散,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即会着火爆炸。
填充有此类气体的高压筒形钢瓶,要放在室外通
风良好的地方。
保存时,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2).使用可燃性气体时,要打开窗户,保持使用地点通风良好。
3).乙炔和环氧乙烷,由于会发生分解爆炸,因此,不可将其加热或对其进行撞击。
根据需要准备好或戴上防护面具、耐热防护衣或防毒面具。
当此类物质着火时,可采用通常的灭火方法进行灭火。
泄漏气体量大时,如果情况允许,可关掉气源,扑灭火焰,并打开窗
户,即离开现场(隐蔽起来);
若情况紧急,则要立刻离开现场。
搬运装有乙炔的钢瓶时,不慎跌落而发生爆炸。
4.2
分解爆炸性物质
分解爆炸性物质的危险程度,分别用下列符号表示:
A=灵敏度大、威力大;
B=灵敏度大、威力中等;
C=灵敏度大、威力小;
A'
=灵敏度中等、威力大;
B'
=灵敏度中等、威力中等;
C'
=灵敏度中等、威力小。
1).此类物质常因烟火、撞击或摩擦等作用而引起爆炸。
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其危险程度。
2).由于这些物质能作为各类反应的副产物生成,所以实验时,往往会发生意外的爆炸事故。
3).因为此类物质一接触酸、碱、金属及还原性物质等,往往会发生爆炸。
因此,不可随便将其混合。
防护方法根据需要准
备好或戴上防护面具、耐热防护衣或防毒面具。
可根据由此类物质爆炸而引起延续燃烧的可燃物的性质,采取相应的灭火措施。
在蒸馏硝化反应物的过程中,当蒸至剩下很少残液时,突然发生爆炸(因在蒸馏残物中,有多硝基化合物存在,故不能将其过
份蒸馏出来)。
◆用旧的乙醚进行萃取操作,然后把由萃取液蒸去乙醚而得到的物质,放在烘箱里加热干燥时发生爆炸,烘箱的门
被炸碎。
◆将四氢呋喃进行蒸馏回收时,用剩下残液的同一烧瓶蒸馏数次,即发生爆炸(因生成乙醚和四氢呋喃的过氧化物之故)。
◆当拔出30%浓度的过氧化氢试剂瓶的塞子时,常会发生爆炸。
◆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过程中,当加入二氧化锰时,剧烈地发生反应
,致使烧瓶破裂。
4.3
爆炸品
爆炸品包括:
[火药]黑色火药、无烟火药、推进火药(以高氯酸盐及氧化铅等为主要药剂)。
[炸药]雷汞、叠氮化铅、硝铵炸药、氯酸钾炸药、高氯酸铵炸药、硝化甘油、乙二醇二硝酸酯、黄色炸药、液态氧炸药、芳香
族硝基化合物类炸药。
[起爆器材]雷管、实弹、空弹、信管、引爆线、导火线、信号管、焰火。
爆炸品是将分解爆炸性物质,经适当调配而制成的成品。
关于这类物质的使用,必须遵守政府有关法令的规定,并按照导师的嘱
咐进行处理。
5.
有毒物质
实验室中大多数化学药品都是有毒物质,这种说法并不算夸张。
通常,进行实验时,因为用量很少,除非严重违反使用规则,
否则不会由于一般性的药品而引起中毒事故。
但是,对毒性大的物质,倘若一旦用错就会发生事故,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因此,在
经常使用的药品中,对其危险程度大的物质,必须遵照有关法令的规定进行使用。
然而,通常在实验室中,经常使用不受法令限制的有毒物质。
因此,必须从下面示例的物质中,推断其危险程度的大小而采取
相应的预防措施。
下面按照表5的分类,叙述其处理方法。
但是,这个分类是基于各自独立确定的法令而划分的,因此,有时一种
物质可能会在两个分类中重复出现。
表5
有毒物质的分类
[表注]由法令所规定的毒物,除上述这些以外,还有由劳动安全卫生法预防有机溶剂中毒规则及预防特定化学物质伤害规则
所规定的特别有害物质以及与公害有关的法令所规定的有害物质等等。
5.1
毒气
毒气包括下列气体:
[容许浓度在0.1毫克/米3(空气)以下的毒气]氟气、光气、臭氧、砷化氢、磷化氢。
[容许浓度在1.0毫克/米3(空气)以下的毒气]氯气、肼、丙烯醛、溴气。
[容许浓度在5.0毫克/米3(空气)以下的毒气]氟化氢、二氧化硫、氯化氢、甲醛。
[容许浓度在10毫克/米3(空气)以下的毒气]氰化氢、硫化氢、二硫化碳。
[容许浓度在50毫克/米3(空气)以下的毒气]一氧化碳、氨、环氧乙烷、溴甲烷、二氧化氮、氯丁二烯。
[容许浓度在200毫克/米3(空气)以下的毒气]氯甲烷。
1).当被上述毒气中毒时,通常发生窒息性症状。
毒性大的毒气还会腐蚀皮肤和粘膜。
2).一吸入浓度大的毒气,瞬间即失去知觉,因而往往不能跑离现场。
3).容许浓度低的毒气,要特别注意。
即使很微量的泄漏也不允许。
要经常用气体检验器检测空气中毒气的浓度。
处理毒气时,要准备好或戴上防毒面具。
误认为充有氯气的钢瓶空了,但当打开阀门时,喷出大量氯气而中毒。
◆将丙烯与氨的混合气体进行加压反应的过程中,发
现阀门有少量漏气。
在修理过程中,泄漏增大,以致不能进行修理并中毒(在加压情况下进行修理很危险)。
◆于自制的容器中
填充氨气,用帆布包裹,在搬运过程中,由于容器的焊缝破裂,冲出氨气而冻伤。
并且,呼吸器官也受到损害。
◆直接闻到溶解
在反应生成物中未起反应的氨的臭味而摔倒、受伤。
◆长时间吸入氯气、硫化氢及二氧化硫等的低浓度气体后,心情烦燥,并感
到头痛、恶心。
5.2
毒物、剧毒物及其它有害物质
用下列符号分别表示各种物质的毒性:
●:
剧毒物;
⊙:
毒物;
○:
一般毒性物质;
△:
腐蚀性物质*;
■:
特别有害物质。
(续上表)
※注:
所谓腐蚀性物质,即会刺激皮肤和粘膜、侵蚀肌体组织的物质。
1).因为有毒物质能以蒸气或微粒状态从呼吸道被吸入,或以水溶液状态从消化道进入人体,并且,当直接接触时,还可从
皮肤或粘膜等部位被吸收。
因此,使用有毒物质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毒物、剧毒物要装入密封容器,贴好标签,放在专用的药品架上保管,并做好出纳登记。
万一被盗窃时,必须立刻报告领导导
3).在一般毒性物质中,也有毒性大的物质,要加以注意。
4).使用腐蚀性物质后,要严格实行漱口、洗脸等措施。
5).特别有害物质,通常多为积累毒性的物质,连续长时间使用时,必须十分注意。
使用有毒物质时,要准备好或戴上防毒面具及橡皮手套,有时要穿防毒衣。
使用氰化钾后,在拿茶碗喝茶时,不知不觉的把沾到手上的氰化钾吞食了。
约经过半分钟,眼睛眩晕发黑,叫做“氰酸钾”
中毒症状,同时很快失去知觉。
附近的同事发现后,立刻把他送到医院进行洗胃才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