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西省榆社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2762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西省榆社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山西省榆社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山西省榆社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山西省榆社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山西省榆社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西省榆社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山西省榆社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西省榆社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山西省榆社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

这一现象

A.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C.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D.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7.钱穆认为:

“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一'

观点

A.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B.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C.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D.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8.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户分九等,按户等征税。

宋代则按土地权益划分主户、客户,其中主户分五等,纳税当差,客户则指的是佃户。

造成这种纳税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A.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B.土地政策的改变调整

C.均田制实施遭遇困难D.积贫积弱局面的发展

9.如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B.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C.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D.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10.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韵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

”的相互竞争下;

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

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D.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11.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这里的“它”指的是

A.民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个体手工业

12.在唐代,饮茶习俗逐渐风靡全国,许多著名的茶园占田大,产量多,唐中期的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宋代,川陕地区的茶园买卖频繁,交子成为交易的重要中介。

这说明

A.饮茶之风带动了农民增收B.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商业化

C.交子扩大了政府财政收入D.海外贸易与交流逐渐加强

13.“城市”一词是近代才使用的,中国古代典籍则较少将城与市连在一起用。

杜甫在《征夫》一诗中云:

“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

”这里的城市,未必是现代城市的含义,可以说有城而少市,毋宁称城邑或城堡。

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城市”

A.“城”与“市”完全分离B.偏重于政治军事功能

C.商业活动限制严格D.经济功能在不断削弱

14.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初期的苏州名士王世贞和安徽文士詹景风曾一起议论苏州文士和徽商密切交往的情况。

王世贞说:

“新安贾人见苏州文如蝇聚一膻。

”詹景凤回答:

“苏州文人见新安贾人亦如蝇聚一膻。

”这反映出明中后期

A.文士清高,不同流俗B.士商交往,相互影响

C.商贾逐利,世风日下D.政治腐败,官商勾结

15.“帝王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该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该政策始终是古代帝王明智选择

C.该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必然选择D.该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史的始终

16.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与商业发育较早,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与商业发展受阻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政治体制的制约B.官营企业的排挤、打击

C.重农抑商思想的盛行D.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

17.清代的蓝鼎元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他认为海禁政策

A.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能加强沿海边防和肃清海盗D.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的动荡

18.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

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B.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C.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D.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

19.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近代中国三种重要的企业类型,它们的共同点有

①都属于近代企业②共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都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④都形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赖以进行的经济基础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全球通史》描述道:

“新开辟地的召唤力松弛了农奴制的束缚……农奴主必须减少自己的要求,否则,就要冒农奴们纷纷逃跑的危险……农奴制的削弱是欧洲扩张的先决条件。

它造成了一种更易变动的社会,这种社会能积聚起资本,为探险、征服和殖民提供所需的组织和自由的劳动力。

因此,欧洲诸国从事海外冒险事业的成功的程度与其摆脱封建束缚的程度成正比,并非偶然。

”史家强调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欧洲封建制的瓦解B.欧洲农奴制的削弱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C.封建势力雄厚的国家对外侵略成就大D.海外冒险事业的成功意味着农奴制瓦解

21.从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到亚洲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100吨。

在直通印度航路发现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000吨。

材料反映了

A.世界贸易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B.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

C.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形成D.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22.美洲本土的作物在交换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伙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

在热带的土地上,花生和树薯生长茂盛,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

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B.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话

C.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D.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

23.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

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贸易中心转移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教会势力日益衰落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24.1840年一位英国人说:

“关于我们对印度贸易的整个问题是他们是否能用他们的土地产物来偿付我们准备输出的工业品。

”由此可以看出英国

A.转移贸易对象B.要把印度变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C.认为印度经济水平低,商品输出受影响D.对印度的贸易出现入超

25.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

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

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

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传播天主教的需要B.拓展世界市场的需要

C.建立殖民体系的需要D.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26.荷兰海运博物馆馆长舍肯伯鲁克说,16世纪荷兰商船大约有1800多艘,“从造价上看,荷兰一条商船的造价差不多是英国的60%—65%”,“在英国商船上,水手都带着武器,所以他们的船需要坚硬的木头,而荷兰商船是没有武器装备的”。

这说明()

A.英国工业发达,荷兰造船业较落后B.荷兰以商业为主,英国海外贸易规模大

C.荷兰远洋海运成本低,但是风险大D.英国靠海盗抢掠起家,荷兰以贸易获利

27.马克思说“荷兰--它是l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

据此可知,马克思强调

A.早期殖民扩张的残酷性B.荷兰成为17世纪的“海上马车夫”

C.荷兰率先开展工业革命D.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8.从十五、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殖民者走遍全球。

凡海水所及之处,几乎均有他们的踪迹,直至19世纪末世界终于被瓜分完毕,其势力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为止,全球化初具雏形。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是

A.极端的掠夺性B.无限的扩张性

C.竞争的有序性D.统治的残暴性

29.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由工场制到工厂制,再到大企业制度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大机器生产出现的需要B.科学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D.满足市场扩大的不断需求

30.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A.市场扩大的需要B.工艺技术的提高

C.自然科学的重大进展D.电力的广泛应用

31.19世纪30年代,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而19世纪晚期后,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改变了衣料,人造丝袜成为女性的时尚用品。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

A.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B.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

C.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D.女性审美情趣发生重大变化

32.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社会……下管人除粮食、菜蔬和肉类等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

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B.制造业和修理业等手工业的存在

C.粮食、菜蔬和肉类等的生产D.家庭纺织业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33.洋务运动兴起后,“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汉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了10万匹。

”该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A.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B.实现了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C.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34.读《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统计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类别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A.中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D.中国的原料开始被列强掠夺

35.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这种“解体”主要是指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取代D.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且日益商品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道小题,第36题16分,第37题14分,共30分)

36.(16分)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

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

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四史学家戴逸指出: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6分)

3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掀起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材料二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英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

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

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

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

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

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

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地理上的发现”从哪些方面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

(4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交通领域变革的经济原因及交通变革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7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文明对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分)

历史试题答题卷

36.

(1)(4分)

(2)(4分)

(3)(2分)

(4)(6分)

37.

(1)(4分)

(2)(7分)

(3)(3分)

参考答案

1-5ACDAC6-10CABBD11-15CBBBC16-20DDDCA21-25ABDBB26-30CABBC31-35CDABD

1.A

【解析】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而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影响,不符合题干中“根源”的要求,排除B、C、D项。

2.C

【解析】田庄的生产包括农业,也包括手工业,甚至兵器修造,说明田庄经济能够做到自给自足,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提到农民受到剥削,排除A项;

田庄生产的农产品与手工业品不是用来出售,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者的劳动状况,排除D项。

3.D

试题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土地买卖具有合法性,故D项正确;

A项与此题无关,B项是某些朝代土地兼并的直接原因,C项能加重土地兼并,但都不是根本原因。

点睛:

材料“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说明土地兼并严重;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

4.A

【解析】大土地所有者在遇到水旱灾年的时主动减免田租、给佃户提供种子,这说明大土地所有者重视租佃关系的存续,故A正确;

富则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显然不是主要原因,故B错误;

稳定租佃关系与防止流民增多无关,故C错误;

材料并不能说明宋代佃户的社会经济地位更优越,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大土地所有者在遇到水旱灾年的时主动减免田租、给佃户提供种子”,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租佃关系的稳定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5.C

【解析】古代手工业世代沿袭,保护了手工业发展,促进了生产力进步,属于影响方面,故A错误。

根据“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可知古代手工业的传承特点是世代沿袭,其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狭隘性,这导致了各行业之间的交流极少,自家的技术更容易传承给自家子弟,故C正确。

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故B错误。

古代手工业世代沿袭,确保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属于结果方面,故D错误。

6.C

【解析】“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等字眼足以证明这一现象会加速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不拖欠地租说明政府的财政收入不会减少,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明清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并未瓦解,农民也尚未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选项B、D均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7.A

【解析】依据材料“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可知材料强调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A正确;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材料并没有提出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法,排除C;

材料也不能体现对农民的同情,排除D。

抓住关键信息“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即可解答。

8.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沦为佃户,使得原有的税收政策不再适用,因此有所调整,B符合题意;

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税收政策的调整,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A不正确;

唐代中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C不正确;

积贫积弱局面出现与北宋中后期,材料没有明确的时间指向其是北宋中后期的政策,D不正确。

本题考查了宋代赋税制度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要明确赋税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往往受经济基础的变化影响较深,在此基础上回答即可得出赋税政策的变化实质上受土地制度变化的影响。

9.B

【解析】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再加上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说法错误,排除A、C、D项。

10.D

【解析】由材料“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说明清代广东地区农业领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产生于手工业领域,故D项正确。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

材料仅体现农业种植领域的变化,未体现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故B项错误。

材料仅体现农户竞争的结果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未体现农业集约化生产,故C项错误。

11.C

【解析】“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表明“它”主要是供应皇室贵族日常生活用品,不投入市场,而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供应皇室贵族日常生活用品,不以市场为目的,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12.B

【解析】唐代“著名的茶园规模大,产量多”、“政府征收茶税”到宋代茶园交易与交子运用,说明唐宋两代茶田规模扩大,带来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B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饮茶之风带动了农民增收,故A错误;

唐代没有交子,故C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海外贸易与交流逐渐加强,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茶园占田大,产量多……茶园买卖频繁”,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规模经营加速商业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3.B

【解析】依据题干“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这里的城市,未必是现代城市的含义,可以说有城而少市,毋宁称城邑或城堡”可知,材料中的城市偏重于政治军事功能,故B项正确;

A说法过于绝对;

C与材料无关;

D与史实不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点睛古代城市的演变:

1、周秦迄唐代:

(1)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

(2)坊市分开;

(3)城市职能:

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2、宋:

(1)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

(1)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2)手工业技术发达。

14.B

【解析】苏州文士和徽商密切交往,这说明当时士商交往,相互影响,故B正确;

材料并不能说明文士清高,不同流俗,故A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商贾逐利,世风日下,故C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政治腐败,官商勾结,故D错误。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新安贾人见苏州文如蝇聚一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士商交往,相互影响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5.C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分不开的。

在封建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最主要的产业,是赋税的主要来源,也是王朝兴衰的关键,历朝统治者莫不重视。

故选C。

ABD均未从必要性角度考虑。

16.D

【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城市与商业发展受阻的原因是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传统社会体制的约束根源于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因此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