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要十不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2728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要十不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十要十不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十要十不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十要十不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十要十不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要十不准Word文件下载.docx

《十要十不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要十不准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要十不准Word文件下载.docx

(二)、让尊重与理解来建架信任的桥梁

尊重人是教育的第一要义,只有尊重受教育者才能教育人。

让学生获得自尊,也就懂得尊重别人。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一个亲切的、发自内心的微笑——这是化解孩子紧张情绪的第一秘诀;

一个温柔的、充满爱的抚摸——这是温暖孩子封冻心灵的灵丹妙药;

一句真诚的,恰如其分的表扬——这是打开学生第一扇心扉的第一把钥匙。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于优秀生,老师们往往特别欣赏和尊重他们,甚至为他们开“小灶”,而这样的待遇能出现在后进生身上的却不多。

我认为,对于后进生,老师们应同样尊重他们。

因为,后进生也是有自尊心的,他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再说,能尊重每一位学生,也能体现出一个老师良好的师德修养。

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老师与后进生之间才能在情感上、心理上沟通,以至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旦师生之间建立起真挚的感情,后进生就会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劝告,甚至会把老师当成倾诉心里话的对象,诉说他们心中的故事。

在教育工作中,我认为“笨蛋”、“蠢才”、“废物”、“人渣”、“害群之马”“大侠”“猪脑袋”这类的词语不应出于老师的口中。

这些称呼,会极大地挫伤后进生的自尊。

缺少尊重与理解,就谈不上转化工作了。

(三)、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鼓励

虽然,后进生有他们自身的不足,总体上比不上优秀生,但老师们却不能因为他们的不足而全盘否定他们,在这些后进生身上,闪光点还是有的,关键是你善于发现并及时鼓励。

(四)、用师爱来感化学生

教育家丁有宽先生说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的确,师爱就好似和风细雨,是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前提,只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爱的氛围,老师们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

对于特殊的学困生,老师更应该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

动之于情,晓之于理:

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另外,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

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

同学是学生的益友。

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

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

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

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学会宽容,让后进生擎起自信的风帆

后进生也是人,也有他们的喜怒哀乐。

有不少后进生因心境长期受到压抑,容易产生偏激情绪。

面对老师的教育,要么顶撞,要么沉默,表现不满。

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则应随机应变,冷静沉着,善于疏导,给予宽容。

后进生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被转化过来的,有时,他们难免会“旧病复发”而令老师措手不及。

这时,老师最明智的做法是宽容他们、原谅他们,即要再次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要容忍、原谅他们重犯错误的行为。

后进生有没有彻底自我转化的信心,往往有赖于老师是否宽容他们,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其实,能宽容、原谅学生,往往是转化后进生的一个窍门。

而对于后进生的成绩,老师们也不必要求太高,以免挫伤他们要求上进的自信心,毕竟,转化后进生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六)、以理服人,耐心说教

面对一些犯下大错或多次犯错的后进生,有些老师批评他们时,或许会显得有些激动,甚至会采用一些粗暴的办法。

这样对转化后进生是于事无补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做法往往会使后进生产生逆反情绪,从而加大转化的难度。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

“急躁是教育的敌人”。

在批评后进生时,老师们要学会克制自己,切忌采用过火的语言和行动。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对后进生自身的缺点和所犯的错误,除了宽容,老师们还要以诚恳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不是一味指责他们,甚至体罚、打骂他们,因为,“说服往往比压服更有效”。

只有让他们心悦口服,才有可能让他们虚心地接受批评教育,并自我反省,最终达到转化他们的目的。

的确,转化后进生离不开老师们的真情与爱心。

然而,所谓“教无定法”,转化后进生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管采用怎样的方法和途径,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后进生告别虚度的昨天,把握关键的现在和放眼辉煌的未来,从而成才成仁。

二要爱岗敬业,不准工作日内搞有偿家教及兼职;

我不知道,眼下那些热衷于搞有偿家教的教师,是否真的遇到了“生存危机”,教师的收入到底低不低,这里面存在一个怎么看或怎么比的问题:

与国家公务员比,也许还有一定的差距;

与发达国家的同行比,这个差距或许会更大。

不过,要是与其他更多的行业相比较,恐怕结论就不会太令人悲观。

这些年来,教师职业一直是热门职业,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如果倒回去十多年,人们或许还能对有偿家教抱以宽容的心态,因为那个时候,从整体来看教师在各方面的待遇确实不尽如人意。

而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在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工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这个时候如果还以工资收入低为由搞有偿家教,那就不是什么收入问题,而是心态问题了。

以这样的心态,即便有朝一日教师的收入水平超过了公务员乃至国外同行,有偿家教恐怕还会大行其道。

应该看到,在教师队伍中,将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蜕变为金钱关系,从而败坏教育声誉、损害教师形象的毕竟只是少数人。

对这部分人,我个人建议,要么,你就离开教师岗位,哪怕自己去开个培训班,甚至办所专门的补课学校,只要政策允许,也没人会说三道四;

否则,那就要像工人做工、农民种地一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认真将本职工作做好,不要老惦记着拿公共教育资源为自己谋私利。

有偿家教违背了爱岗敬业、献身教育这一师德的基本要求,偏离了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这一师德的核心,异化了师生关系,扭曲了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这一师德的人格力量,早已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诟病,山东省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禁止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民意的一种积极回应,值得期待。

并引用了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的名言“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

勉励全体教师,对自我要求要高于普通人,在追求自我幸福人生的同时,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广博的爱心教育学生,把实现幸福教育作为最幸福的事业去追求。

三要忠于职守,不准敷衍了事或让学生代改作业;

教师的敷衍塞责主要表现在教学上,比如有的教师出工不出力,备课的时候只备教材,不备学生,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对学生的作业主要看他答案的对与错,追求答案的标准性,忽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创新观念;

还有的教师一本教案用几十年;

有的教师课堂敷衍塞责而热衷家教以增加个人收入,其次在育人上的敷衍塞责,具体表现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认为管理学生就是班主任、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改革开放30年来,关于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几经变更。

在1984年,教育部等部门颁发了第一部师德标准。

后来,在1991年、1997年分别对其进行了两次修订。

而2008年6月发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规范(征求意见稿)》更是教育部历经4年酝酿和讨论的结果,并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

对《规范》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表现出极大热情,纷纷发表看法,积极献计献策。

本来是一个行业性的议题,却引发全社会的热议,既反映了大众对师德问题的关注,更折射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对下一代的关怀和对民族未来的期待。

就《规范》的文本来看,现在的“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新6条,无论内容还是文字,都有进步。

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体现出新时期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同时也增强了激励性、简明性、严谨性和针对性。

其中爱岗敬业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从三个不同的层面阐释了教师爱岗敬业的深刻内涵,这就是:

爱岗敬业应有的精神境界;

爱岗敬业涉及的工作内容;

爱岗敬业必备的工作态度。

教师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又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他们对教书育人职责深刻的自我认知,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从内心真正认同这样一种神圣的使命,没有从内心真正领悟这种牺牲与奉献的特殊价值,就不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教师生活是平凡的,没有感天动地,没有轰轰烈烈,只有这些平凡、琐碎的教学工作环节的日复一日的轮回。

也正是在这些平凡、琐碎的工作中才真正体现了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正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

教师不仅要直面平凡,甘于寂寞,还要一如既往地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时时刻刻警醒的引领作用和提升功能。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认真辅导学生是教师爱岗敬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而忠于职守,不敷衍塞责则是教师爱岗敬业应有的态度,是一个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的底线。

四要廉洁从教,不准向学生或家长索取财物;

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健康成长。

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都说过一句类似的朴素真理:

“无德无以培德”,只有以高尚的人格教育学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廉洁是教师立身之本。

只有廉洁从教,教师才具备道德上的感召力,才能深刻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精神世界,使学生在敬仰中,默默地产生着思想和行为的自我激励、自我修养和自我改造。

相反,如果教师人格不健全,言行不检点,做事粗糙,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没有爱心,为人不廉洁,则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使学生产生对人、对事、对社会的不信任,甚至对未来失去信心。

廉洁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

社会期望教师具有比其它行业更高的道德情操,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等方面,都要求教师能做出表率。

不廉洁,贪欲多,就很难为人师表。

教师清正廉明是从教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是教师"

育人"

的品德基础,它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秉持一种神圣的感情和执着的献身精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在面临社会各种诱惑时,严格约束自己,廉洁从教,抵制不良风气,坚守人民教师的操守。

当今社会,新旧体制转换带来了价值观的碰撞和体制规范的失衡,少数教师由于受社会上金钱至上,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的影响,经不住物质的诱惑,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差,丧失了应有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以教谋私,见利忘义等不廉洁的现象,严重损害了教师队伍的形象,削弱了学校育人的效果,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旦我们接受了家长的吃请馈赠,在批改作业、上课提问、安排座位时,就会自然而然的关照某位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一个教师世俗势利,一切说教都会显得虚伪空洞苍白无力,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和鄙视。

教师收受礼物不仅让教师清廉的形象大打折扣,也容易让学生沾染请客送礼的不良社会风气,这是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绝不允许的!

否则,学生和家长都不会真正尊重你,你也不配得到任何人的尊重。

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我们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支柱,一旦师德整体滑坡,我们民族的精神大厦就会轰然坍塌!

因此,我们教师身上担负民族的巨大期望,责任重于泰山!

那么,教师如何做到廉洁从教呢?

首先,教师必须坚守高尚情操,传承和发扬奉献精神。

教师的奉献精神就是以为学生服务为最高目的,以培育青少年成才成人为最大责任,不计报酬,淡泊名利,乐于献出,不重索取的以教为志、以教为荣、以教报国的精神。

其次,要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苦与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这个职业,不会带来任何物质上的富有,但是在精神上却是充实的、快乐的。

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安贫乐教,爱岗敬业。

再次,教师要杜绝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当前确实还存在着腐败、分配不公、教师待遇偏低等问题,但教师作为社会上一个思想水平较高的群体,应以正确的心态来认识和对待这些社会问题,以坚定的立场来维护教师自身廉洁从教的形象,不能因为心理上的不平衡就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时代,要求学校抓好廉洁教育,时代,要求教师廉洁从教。

我们应自觉地将师德原则、师德规范内化于心,刻意操守并最终达到“随心所欲不愈矩”的境界,自觉抵制不义之利的诱惑,社会“潮流”的冲击,扎根祖国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

老师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继续发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优良传统,净化校园这块纯净的圣土,共同维护教师廉洁奉献的师德操守!

为我们的民族撑起我们傲岸的脊梁!

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也是我们一定能够做到的。

因为,我们是光荣的人民教师!

五要严守纪律,不准在课堂或会场使用通讯工具;

师德是一种道德,更具体的说是一种职业道德,是社会和自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要求。

作为教师,要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彰显师德。

就应该清楚地意识到:

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严守纪律,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

并严格对照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无则加冕,有则改之。

教育部已经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并开始严格落实各项规章,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更是要通过这次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改变思想,提高认识,改进工作“敬业修德,依法治教,纪律严明”。

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在制度约束的基础上,也需要广大教师提高自律意识,自觉改正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不良习惯。

六要举止文明,不准酒后进入课堂或在教室吸烟;

“师者,人之模范也。

”所谓模范,不仅指为师者应当具有渊博的知识、正确的思想、良好的个性,而且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举止文明、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言行提出的特殊要求;

注意举止文明,做到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

教育事业不仅是培养人才的事业,也是塑造学生人格、建设精神文明的事业。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继承人类科学文化成果,还要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

因此,教育事业不仅是开发人的智能,培养建设者的事业,也是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塑造人格、提高精神文明程度的事业。

在这项工作中。

教师通过忘我劳动和无私的奉献,为社会培养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

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一种教育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要照亮学生,首先教师心中要有光明;

要点燃学生,首先教师心中要有火种。

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教师为人师表最直接地体现在日常教学行为中,外在的言行举止的文明性是教师师表风范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且育人是根本。

青少年的成长、社会文明的传播以及民族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师,而教师的全部工作都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完成的,教师的个人修养和形象对于学生发展具有强烈的外在的示范性与内在的感染力。

七要仪态大方,不准衣冠不整或装束怪异进校园;

教师素有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称号。

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一直是每位教师的信念。

教师作为普通的社会成员,在着装上当然与一般人有相通之处,但是,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其着装又与一般社会成员有所不同。

因为教师的着装对其良好形象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

由此看来,教师的着装必须要有与我们的职业相称的特殊要求。

(1)整洁卫生,美观大方,朴素典雅。

整洁卫生,这是对教师着装的总要求,也是最起码的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无论对教师或是对教育机关中的其他成员,都必须要求衣服整洁、头发和胡须都要弄得像样,鞋袜洁净,双手清洁,修好指甲和经常备有手帕。

”他甚至认为:

“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了当教师的资格了。

”因此,教师的个人卫生直接反映着教师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着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所以,教师一定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如经常洗澡、修剪指甲、理发、换衣等,上课前也应梳理头发、整理衣服。

任何一名教师都要认识到,讲究个人衣着的整洁卫生,不仅仅是教师道德修养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教育好学生的需要。

美观大方、朴素典雅,是指教师的着装要给人以美感,既不奇特古怪、艳丽花俏,又优美不俗。

教师的衣着打扮,并不一定在于要有新奇漂亮、流行时髦的服装,也不一定在于本人必须有一副适宜妆扮的漂亮身材,关键在于仪表打扮一定要适合我们身份,也就是适合教师的职业特点。

尽管适宜的身材、流行的服装对教师形象美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能代表仪表美的全部。

只要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衣着整洁得体、落落大方,照样能够透露出一股朴实的美、整洁和谐的美、情趣高雅的美。

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的衣着应该是呆板单调、沉闷落伍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为人师表,而是说教师的妆扮要抓住美的真正内涵,抓住我们的职业要求。

美是各种各样的,美有多方面的多种体现。

只要教师的学识渊博、兴趣高雅,即使是平凡的服饰,美也会从平凡的装束中流露出来,使受教育者产生一种充实感、信任感与崇高感。

如果一个教师弃其基本育人宗旨于不顾,或衣冠不整、稀里糊涂;

或一味追求时髦,缺乏基本的职业涵养,不仅有损于教师的形象,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书育人的作用与效应,而且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驰心旁鹜,甚至会把学生导入歧途。

(2)适合自己的身体条件。

教师的着装要从自身条件出发,综合考虑自己的体型、肤色、年龄、家庭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穿出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如身体较矮的教师衣着应以简洁明快、上下色泽一致或上浅下深的色泽为主,以便身材反衬得高些,颈部较长的教师应以高领、筒领或翻领为宜,以便增强颈部的粗壮感,而颈部较粗的教师则宜选"

V"

型领口一类的衣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着装的心态也随之发生变化,穿戴上的年龄界限已逐渐被打破。

但是,作为教师,选择服装仍需考虑自己的年龄特点。

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易于接受新事物,富于想象力和开拓精神,服饰选择上宜以活泼明快为主,可以与流行色泽款式适当地靠近一些,要避免在色泽款式上的老气横秋,显得毫无生气与活力,也要避免给学生以沉闷感、压抑感;

年长的教师德高望重,沉稳通达,衣着上应以严肃端庄为主。

但也不一定非要拘泥于一端,可以根据情况,适当选择一些既稳重大方,色泽款式又比较清新的服饰。

这样,既显得充满成熟的魅力,又显得焕发了青春活力,得体的着装会使教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并影响学生随之振奋,提高课堂效率。

(3)与所处环境协调

首先,教师着装要与社会大环境协调。

一定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服饰流向,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教师。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着装观念和审美情趣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人们终于恢复了爱美的天性。

改革最见成效、最立竿见影的变化就是人们穿着打扮的改变,新款式、新花样、新色彩的服装使我们和我们这个世界都变年轻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如果教师的着装还是不修边幅、陈旧保守,又如何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学生的热爱呢?

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接受、选择美的服饰,纳入时代大潮而不可一味地古板地拘泥于自己的天地之中,与世隔绝。

教师的着装要做到与社会环境协调,还应注意使自己的服饰随着群体文化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就教师的教学环境而言,有的在城市,有的在农村,这就要求教师的着装应该“入乡随俗”,以能被群体所接受为宜,教师要善于理解群体文化意识,审时度势,做恰当的修饰。

第二是教师着装要与校园环境协调。

学校的环境是整洁、严肃、活泼向上的。

教师的衣着在整洁得体的基本要求下,也要随着具体的校园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课堂教学时的衣着应该整洁而高雅,劳动、游乐时的着装则应简便、轻盈。

同样是课堂教学,不同学科的教师在着装上也应有差别。

体育教师上外堂不可能西装革履,穿皮鞋,打领带。

语文教师教《一月的哀思》这样基调悲痛的课文,就不宜穿得花花绿绿,而应以冷色调的服装与教学气氛相一致;

而教《春》这样基调欢乐明快的课文,则可选式样新颖、色彩明丽的服装,使之与教学内容相和谐。

(4)教师着装要切忌:

穿着不能“土气”。

否则就也起不到“严肃”的教育目的。

人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穿着过于随便,甚至口袋外翻、裤腿上挽,那么学生不仅会感到教师的邋遢,而且还会在背后讥讽老师;

“穿得像农民一样”。

且不说学生的错误意识,可这在学校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你想让学生“信其道”,就难于上青天了。

穿着也不能“俗气”。

否则就会给学生思想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尤其是在这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耳朵上坠的、脖子上挂的、双手上戴的,过于招摇,不仅让人感到俗气,而且会起到一定的暗示作用——追求“万能的金钱”。

不能穿着“花骚”。

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好奇心、模仿力强,而审美意识不成熟的孩子们,因此教师就不能穿得过露、过透、过紧、过小。

露背装、吊带裙、超短裙(不得高过膝盖15厘米)等过于“花骚”服装严禁在上班期间穿着。

不能像个“变色龙”。

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意志的成分比较低,如果教师一天三换衣,或穿着怪异,那么会直接影响学生上课注意力的集中,甚至被学生冠于“妖精”的雅号。

因此,教师一旦穿上新衣服,上课前就应在教室里转上一圈,让学生先慢慢适应她新衣服的色彩。

所以教师着装的核心思想概括起来就是: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知识、能力等因素。

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教师,要针对孩子们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特点,选择一些色泽鲜艳、明快的服饰,给他们以美的熏陶。

而面对小学高年级或中学生,教师的服装应朴素而典雅,以培养他们成熟的衣着行为,同时使他们受到思想情操方面的陶冶与启迪。

被湖南媒体称为“长沙最帅男教师”的周思成,作为长沙新东方英语学校的明星老师,他文“舞”双全,完全把上课当成一种艺术来享受,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工作认真的态度,他每节课都要换上不同的衣服,下课回家还把衣服记下,以免下次穿重复。

周思成说,之所以这样,就是为吸引学生,提高他们对课堂的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