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富贵不能淫》含字词归类理解选择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2421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富贵不能淫》含字词归类理解选择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4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富贵不能淫》含字词归类理解选择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4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富贵不能淫》含字词归类理解选择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4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富贵不能淫》含字词归类理解选择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4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富贵不能淫》含字词归类理解选择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富贵不能淫》含字词归类理解选择Word下载.docx

《4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富贵不能淫》含字词归类理解选择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富贵不能淫》含字词归类理解选择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富贵不能淫》含字词归类理解选择Word下载.docx

顺:

正:

(8)与民由之

由:

5.文言虚词

(1)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_______

(3)以顺为正者

以:

为:

二、句子翻译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省略句)

三、内容理解

1.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统编课后题)

3.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

(2019云南曲靖)

参考答案

一、1.女 汝 你 2.①使……惑乱/迷惑 ②使……改变/动摇 ③使……屈服 3.

(1)告诫;

谨慎 

(2)居住,住;

住宅,喻指“仁”;

处在;

停留 (3)能,能够;

实现;

领会;

办到;

同“德”,感恩、感激 (4)道理,准则;

道路,喻指“义”;

正确方法;

说;

学说,思想 4.

(1)真正,确实 

(2)停息,太平 (3)行冠礼 (4)教导、训诲 (5)去,到 (6)这里指丈夫(7)顺从;

准则,标准 (8)遵从 5.

(1)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指“男子”;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大道”,即“义” 

(2)怎么,哪里 (3)介词,依照,按照;

动词,作为

二、1.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2.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三、1.“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

2.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3.【示例】这句话出自《孟子》,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不能迷惑乱心;

在危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第8篇 富贵不能淫:

情操与志趣(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

上使谕天祥曰:

“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

”天祥曰:

“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

”又使谕之曰:

“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

”天祥对曰:

“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遂命之退。

明日有奏:

“天祥不愿归附,当赐之死。

”麦术丁力赞其决,遂可其奏。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

“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

”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

“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节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自赞:

自我总结。

②庶几:

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

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1)即以汝为中书宰相  (      )

(2)一死之外(      )

(3)遂命之退(      )

(4)临刑(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汝以事宋者事我

何以战

B.又使谕之曰

小大之狱

C.遂可其奏

其间千二百里

D.至则死矣

有龙则灵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

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2分)

迁移强化练

(1)即

①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

②太守即遣人随其往__________

③余幼时即嗜学__________

(2)外

①故外户而不闭__________

②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

③中通外直__________

④尝趋百里外__________

(3)命

①五十而知天命__________

②父命之__________

(4)临

①临溪而渔__________

②临表涕零__________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__________

④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

(1)以

①不以疾也__________

②无从致书以观__________

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

④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

(2)之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

②吾妻之美我者__________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__

(3)其

①下视其辙__________

②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

③其正色邪__________

(4)则

①则有心旷神怡__________

②则攸之、祎、允之任也__________

③战则请从__________

惟手熟尔惟:

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

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一书生同店。

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

临绝语勉曰:

“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而死,其命也。

”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

“某之仆使①,无知有此者,足下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

后数年,勉尉开封。

书生兄弟赍②洪州牒③来,而累路寻生行止。

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

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节选自《尚书谭录》)

【注释】①仆使:

仆人。

②赍(jī):

携带。

③牒:

公文。

(1)临绝语勉曰(      )

(2)因出囊金百两遗勉(      )

(3)足下为我毕死事(      )

(4)勉许为办事(      )

A.将于北都求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于此得疾而死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余金奉之

无案牍之劳形

D.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

乃不知有汉

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

4.从“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的举动可以看出李勉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韩丕,字太简,丕幼孤贫,有志操,读书于骊山、嵩阳,通《周易》《礼记》,为人讲说。

常有山林之志,家虽甚贫,处之晏如①。

开宝中,郑牧知文州,与之偕行,遂薄游②两川。

及牧知成都,刘熙古延置门下,掌书奏,以孙女妻之。

丕起寒素③,以冲澹自处,不奔竞于名宦,太宗甚嘉重之。

丕纯厚畏慎,似不能言者。

历典州郡,虽不优于吏事,能以清介自持,时称其长者云。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晏如:

安然自若的样子。

②薄游:

为薄禄而宦游于外。

③寒素:

门第寒微、地位低下。

A.通《周易》《礼记》(      )

B.常有山林之志(      )

C.不奔竞于名宦(      )

D.时称其长者云(      )

A.读书于骊山、嵩阳

其一犬坐于前

B.家虽甚贫

虽乘奔御风

C.与之偕行

马之千里者

D.以冲澹自处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选文主要表现了韩丕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

【参考译文】皇帝派人告诉文天祥说:

“你(如果)用侍奉宋朝的忠心来侍奉我,就立刻任用你当中书省宰相。

”天祥说:

“我文天祥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灭亡了,只能死,不能偷生,如能一死就心满意足了。

”皇帝又派人告诉他说:

“你不做宰相,就做枢密使。

”文天祥回答说:

“除了一死以外,没有什么可做的了。

”皇帝就命令他退下。

第二天有臣子上奏说:

“文天祥不愿意归顺臣服,应该判处他死刑。

”参知政事麦术丁极力赞成这个判决,于是皇帝就批准了这个奏议。

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把它系在衣带中。

那词写着:

“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

只有尽了人臣的责任,才能达成了仁德。

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

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

”(他被押)过集市时,气概神色自然,态度从容,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将要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行刑的官吏说:

“我的事都已做完了。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哪里是南哪里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到达时文天祥却已经死了。

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流泪的。

1.(4分)

(1)立刻,立即 

(2)以外 (3)命令 (4)将要,快要

2.(2分)C 【解析】A项“以”,前者是动词,可译为“用”;

后者是介词,可译为“凭借”。

B项“之”,前者是代词,相当于“他”;

后者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C项“其”两者都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D项“则”,前者表转折,可译为“却”;

后者是连词,相当于“就”。

3.(4分)我文天祥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灭亡了,只能死,不能偷生,如能一死就心满意足了。

4.(2分)文天祥在面对元世祖以官位诱惑时,坚决不接受,体现了孟子“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概;

在面对敌人杀头的威胁,坚贞不屈,从容就义,体现了孟子“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实词迁移

(1)①就要 ②立即 ③就 

(2)①外面 ②在外面③外部 ④以外 (3)①命令 ②教导、训诲 (4)①到②面对 ③将要,快要 ④面对

虚词迁移

(1)①动词,认为 ②连词,来 ③介词,依照、按照 ④连词,来 

(2)①结构助词,的 ②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③代词,指“石兽” (3)①代词,他们的②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③表示选择 (4)①连词,就 ②副词,乃,就是 ③连词,就

翻译迁移 只,只是

(二)

【参考译文】天宝年间,有一个读书人游学住在宋州。

当时李勉年少穷困,和这个书生住在同一个旅店。

然而不到十天,书生得了重病,医治无效。

(书生)临死告诉李勉说:

“我家住在洪州,我将到北都去(今太原)谋求官职,没想到在这里得病将要死了,这是命啊。

”并从口袋里拿出百两金子给予李勉,说:

“我的仆人,没有知道这个的,您为我完成后事,余下的钱赠送给你。

”李勉答应为他办后事,剩下的金子偷偷放在墓里(和书生)一同埋葬了。

数年后,李勉做了开封县尉。

书生的兄弟携带洪州官府开的公文,沿路打听书生的行路、住宿。

到了宋州,(书生的兄弟)知道是李勉为书生办理的丧事,专门到开封面见他,询问金子的下落。

李勉向上级请假到了墓地,挖出金子交给了书生的兄弟。

1.(4分)

(1)告诉(此中人语云) 

(2)给予,赠送(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3)完成,结束(录毕,走送之) (4)答应(遂许先帝以驱驰)

2.(2分)B 【解析】A项“于”都是介词,前者译为“到”;

后者是引出对象,译为“给”。

B项“而”都表顺承,译为“就”。

C项“之”,前者是代词,代指李勉;

后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项“乃”,前者表顺承,译为“于是、就”;

后者表示出乎意料,译为“竟然,居然”。

3.(4分)(书生的兄弟)知道是李勉为书生办理的丧事,专门到开封面见他,询问金子的下落。

4.(2分)李勉是一个坦荡无私、不贪求回报、重情义的人。

(三)

【参考译文】韩丕,字太简,韩丕从小失去父亲,家中贫穷,但有志向和操守,在骊山、嵩阳读书,通晓《周易》《礼记》,给人讲解。

常常有归隐山林的志向,家里虽然十分贫寒,但(他)居住在那里安然自若。

开宝年间,郑牧担任文州知州,与韩丕一起同行,于是为薄禄而宦游两川。

等到郑牧担任成都知州,刘熙古邀请(韩丕)安置到门下,掌管书信与奏章,(并)把孙女嫁给他。

韩丕出身门第寒微、地位低下,以恬静淡泊的态度自处,不奔走争着到权臣名宦门下,宋太宗很赞赏器重他。

韩丕纯朴厚道、小心谨慎,好像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

历任掌管州郡的长官,虽然为官才能方面并不突出,但能以清正耿直自我克制,当时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1.(4分)

(1)通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志向(志虑忠纯)(3)争相,争着(沉鳞竞跃) (4)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2.(2分)A 【解析】A项“于”两者都是“在”的意思。

B项“虽”,前者可译为“虽然”;

后者可译为“即使”。

C项“之”,前者是代词,指韩丕;

后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D项“以”,前者可译为“凭”;

后者可译为“把”。

3.(4分)韩丕纯朴厚道、小心谨慎,好像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

4.(2分)恬静淡泊,淳朴清正。

《富贵不能淫》

1、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景春眼里,公孙衍等人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

安居在家,天下就平静,在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权柄,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等人只会迎合国君的好恶,搬弄是非,充其量只能是听凭君王指示的顺从者,或狐假虎威的弄权者,根本称不上大丈夫。

C.孟子指出,大丈夫必须是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对国家有责任感,对人民有关怀心,对理想有坚持的勇气。

D.孟子这番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订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有相当的醒世作用。

解析:

C选项“大丈夫必须是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有误,原文是说:

丈夫(古代男子)行冠礼时,父亲要对他有所教导。

在这里孟子只是打个比方引出“妾妇之道”为顺从,从而指出公孙衍,张仪在权力面前不讲原则,顺从君王。

故选C项。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大丈夫应该是那种叱咤风云、声震宇内的如公孙衍、张仪一样的英雄人物。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所为不过是“妾妇之道”,只知道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居于仁,立于礼,行于义,而不应该只知道顺从君命。

可见孟子反对臣子对君王的顺从。

D.“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概括了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所为,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异曲同工。

C选项“可见孟子反对臣子对君王的顺从。

”有误,孟子并不反对臣子对君王的顺从,只是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所以,孟子反对的是对君王的绝对顺从。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具有“一怒天下恐”的威力应该可称大丈夫吧

B.孟子否定了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因为他们不符合‘仁’“礼”‘义’的条件。

C.孟子认为“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意思是说这一般人所要遵守的“礼”,离“大丈夫”条件还差得远。

不得志,独行其道”通俗的讲就是“在其位,就和人们一起努力;

不在其位,就独自努力”

C选项“一般人所要遵守的“礼”,离“大丈夫”条件还差得远。

”有误,在这里孟子只是打个比方引出“妾妇之道”为顺从,从而指出公孙衍,张仪在权力面前不讲原则,绝对顺从君王,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与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似。

B.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

C.《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

D.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立后破,先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再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

D选项“孟子先立后破,先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再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

”有误,应是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故选D项。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学森,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解放时,美国人害怕他回国,先许以高官厚禄,但他不为所动,后冲破层层阻碍,终于回国。

钱学森的所作为体现了“富贵不能淫”。

B.朱自清,当时朱自清患着肺病,那时物价又飞涨,但他还是拒绝了美国的接济粮,不食嗟来之食。

朱自清的所作所为体现了“贫贱不能移”。

C.文天祥,在被元兵俘虏后,他宁死也不接受元兵的招降,最终被害。

文天祥的所作所为体现了“威武不能屈”。

D.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死不屈。

闻一多的所作所为体现了“富贵不能淫”。

D选项“闻一多的所作所为体现了“富贵不能淫”。

”有误,根据闻一多的所作所为体现了“威武不能屈”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鄙弃功名利禄,厌倦官场政务心境。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是在批判、否定、贬损所有女子。

B.孟子认为,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的。

C.孟子认为,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如果丈夫不对,妻子也要劝说补正。

D.孟子认为,只有太监、妾、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的。

实际上,孟子是将公孙衍、张仪之流比喻成了“太监、妾、婢女”这些没有任何原则的人的。

A选项“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是在批判、否定、贬损所有女子”有误,根据文章内容,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并不是在批判、否定、贬损所有女子而是批判无正义,无原则的顺从。

7、下面对孟子对景春观点批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先,孟子针锋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定。

B.其次,孟子进行了分析,回答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

C.孟子回答“公孙衍、张仪之流”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时,直接指出原因,其分析含蓄而幽默,充满讽刺意味。

D.最后,得出结论,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所行“以顺为正”,是“妾妇之道”,不是“大丈夫之道”。

C选项“直接指出原因”有误,根据文章内容得知,孟子先打了一个比方,引出妾妇之道,而不是直接指出原因。

B选项“所描写的水势特点完全不同”有误,相同,都是写水的湍急。

故选B项。

8、孟子对大丈夫阐述的精髓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B.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的志向。

C.威武不能屈——武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D.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D选项“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有误,D选项描述的景春认为大丈夫的标准。

9、下列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有误的一项是()

A.“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

B.“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妾妇之道”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D.“大丈夫之道”,其本质是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

D选项“其本质是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有误,“大丈夫之道”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

的坚守。

10、下列分析“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有误的一项是()

A.做大丈夫,他首先要是个仁者,他要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天下人为亲的伟大情怀,居住在天下最大的居所——“仁”里。

B.他要是个讲礼仪的人,要有为天下而立大正的社会理想和觉悟。

C.时势适宜的时候,他实现志向了,就跟百姓一起实行它;

时势不宜的时候,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实行自己的道理。

D.他能有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的能力。

D选项“他能有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的能力”有误,成为大丈夫必须对内心的仁、义、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