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2148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唐五代文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隋唐五代文学Word文档格式.docx

《隋唐五代文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五代文学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隋唐五代文学Word文档格式.docx

4晚唐时期(836——907)夕阳返照期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

第一节隋代诗歌

沿袭齐梁的浮艳文风,宫体诗和骈文盛行。

讲究修辞和装饰性。

卢思道《从军行》

杨素《出塞》

薛道衡《昔昔盐》

南朝诗风“贵于清绮”

北朝诗风“重乎气质”

呈现南北诗风合流的新气象。

第二节上官仪和“沈宋”

初唐诗坛主要有唐太宗、杨师道、李百药、

虞世南(《蝉》206)、魏征(《述怀》207)、王绩(《野望209》)王梵志(《吾富有钱时》219)等人。

一、上官仪

“上官体”:

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写的宫体诗,大多是应诏、侍宴、奉和之作,特点是绮错婉媚、讲求对仗,时人争相仿效,号为“上官体”。

“六对”:

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

“八对”。

将对仗列为科举考试内容,对律诗形成有促进作用。

二、沈佺期和宋之问

(一)沈佺期(656?

-716?

)字云卿

(二)宋之问(656?

-712),字延清

贡献:

使律诗进一步定型化和规范化。

“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标志着律诗成熟定型。

第三节:

初唐四杰

年少才高,官小名大

一、王勃(650—676),字子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231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二、杨炯(650—693?

《从军行》234,边塞诗,笔力遒劲,气势雄健。

三、卢照邻(634?

—686?

)字升之,号幽忧子。

《梅花落》214

七言歌行《长安古意》,脂粉气较少,“沿用宫体又突破宫体”。

四、骆宾王(650—693?

),字观光,七言歌行《帝京篇》,“绝唱”。

《畴昔篇》自传体长诗。

《讨武曌檄》。

《在狱咏蝉》213

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

1、在题材内容上突破了宫体,由宫廷走到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意义。

2、在艺术形式上,王、杨擅长五律,使五律渐趋成熟并初步定型;

卢、骆擅长七言歌行,七古写得更完美。

“文章四友”:

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吴中四士”:

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

第四节刘希夷与张若虚

刘希夷和张若虚进一步发展了七言歌行,把六朝的靡靡之音变成了初唐少年的清新歌唱。

一、刘希夷(651—?

),代表作《代悲白头翁》236,“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二、张若虚,《全唐诗》存诗2首《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252

艺术特点:

1.构思新颖独特。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来写,以月为中心结构全篇:

升起-高悬-西斜-落下。

把风景、哲理、爱情融为一体,超越了以前单纯的山水诗、玄言诗和爱情诗。

把对爱情的渴望,升华到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的高度。

2.创造了一种优美的意境。

全诗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多层次多角度描写,创造了一种,明丽纯净、兴象玲珑的优美意境,对唐诗的意境美有开创之功。

“兴象”由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提出,大意是指诗人用自己的情感、神思统摄万象,使之呈现出富有韵味的意境。

3.对宫体诗的清算。

宫体诗以男子为中心,以女子为玩物,甚至把妻子也看成娼妓,如《咏照镜》《咏人弃妻》《咏内人昼眠》《娼妇怨情》等。

该是诗却十分同情思妇,歌颂爱情,清洗了宫体诗的色情成分,把爱情放在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色中抒写,远远超出了宫体诗的境界。

第五节:

陈子昂

一生平思想(659——700):

字伯玉,

二对唐诗的贡献:

1.在理论上明确提出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

《修竹篇序》史.230提出“兴寄”和“风骨”作为诗歌革新的口号。

壮大昂扬、刚健清新的美学风格。

“声律”

2.在创作实践上扫荡了宫体诗风,创作了一批能体现他革新主张的优秀作品。

《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

《感遇》其二237

《登幽州台歌》240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楚辞·

远游》:

“唯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表达了人类对宇宙时空的千古慨叹!

1、作者完全舍弃了一切人生不幸遭遇的具体描绘,而把读者引入纯粹的宇宙时空的慨叹。

抽象性和共同性,成为最能激动人类心灵的人性的感受。

2、诗人采取了时间对比和空间对比,突出地表现了一种俯瞰古今和人生的伟大的孤独感。

瞬间性。

张若虚:

明丽纯净,兴象玲珑,以情韵取胜,优美

陈子昂:

苍劲豪放,雄浑阔大,以风骨取胜,壮美

陈子昂的诗标志着齐梁诗风的结束,预示着唐诗高潮的到来!

思考题:

“贵于清绮”与“重乎气质”的南北朝诗风各有何特点,两者的合流对唐代诗风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章盛唐诗人群体

第一节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裴迪、王湾、邱为、刘昚虚、张子容等人。

一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一)形成原因

1.盛唐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2.隐逸成风:

终南捷径;

亦官亦隐;

失意退路;

晚年优游;

不与统治者。

3.佛道盛行,寻仙访道。

(二)山水田园诗派的特点:

1.诗体以五言为主。

2.风格学习陶、谢,以恬静清朴为主,较少奔放雄浑。

3.题材侧重对自然山水的描写和田园生活的欣赏,较少反映批判现实生活。

4.思想接近佛道,清静闲适,消极退避。

但艺术成就高,影响大。

二孟浩然(689—740)

存诗200多首,田园隐逸诗;

山水行旅

诗。

清新质朴、平和冲淡,不乏壮逸之

气。

上承陶、谢,下启王、李,开盛唐山水田园诗风气之先的重要诗人。

“王孟”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264干谒诗

前半首写景,气象恢宏

后半首述志,委婉含蓄

三王维(701—761)

(一)生平思想:

字摩诘。

(二)主要作品:

存诗400多首。

题材广阔,风格多样。

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田园诗。

以40岁为界:

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

(一)诗中有画

《山居秋冥》285,山居秋暝图

《送元二使安西》294,渭城送别图

王夫之:

以哀景写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高适《别董大》281: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1、“诗中画”的色彩

南宗文人画派的开山祖师。

初工青绿山

水,后创文人水墨山水。

李思训父子的宫廷画派:

形似,逼真,工笔,随类赋彩,写实。

王维: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意境中的山水,在似与不似之间,有意无意之间。

神似,写意,更加抽象和现代。

苏轼: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A运用色彩创造环境氛围,传达情趣意境。

《山中》: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原)

空翠湿人衣。

B具有动静感和冷暖感

《书事》:

轻阴阁小雨,

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

欲上人衣来。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2、“诗中画”的线条

《使至塞上》289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天际澄江巴字回

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原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3、“诗中画”的构图

“经营位置”,布局

A运用绘画的取景方法,来表现景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山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

——《送梓州李使君》

郭熙的“三远取景法”,高远,深远,平远

桑榆荫远田

落日鸟边下

林疏远村出

B将多种多样的景物组织成完整的画面,流露出思想情趣,不直说,不道破,具有可居可游的整体境界。

(二)诗中有佛(禅)

“空寂闲”的艺术境界

1.以禅语入诗:

即在诗中直接引入禅语,或用诗来谈禅,说明佛教的道理。

《与胡居士诗二首》:

“一兴微念尘,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

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邪念或妄念

求法参禅的过程,因不知而寻,闻钟声而悟

2.以禅趣入诗:

所谓“禅趣”,指进入禅定时那种轻安愉悦、闲淡自然的意味,又叫“禅悦”和“禅味”。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陶渊明:

云无心以出岫.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峡里谁知有人事,郡中遥望空山云。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3.以禅法入诗:

指在诗的构思过程中借鉴禅的认识和表达方法。

南宗禅自诩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心法,讲究单刀直入地“识心见性”,主张“顿悟”可以成佛。

因此特别强调直觉、暗示、感应、联想在体悟中的作用。

禅宗讲的“顿悟”境界有以下几个特征:

〈1〉既然一机一境都是法身的具体体现,认识它(例如一山一水)也就是认识法身整体,因此一切境界必然是完整浑成的。

〈2〉禅表现在生活之中,体现禅趣的境界又必然是生机勃勃的,而不是僵死枯寂的。

〈3〉外境本空,人们观照外境不能执着,必须除去一切尘劳妄念,达到自净自定。

因此,境界又是空明澄净的.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鸟鸣涧》290: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竹里馆》291: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清幽绝俗,空明澄净。

四、其他山水田园诗人

1裴迪《华子岗》史240

2储光羲《钓鱼湾》334

3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298

静逸明秀、清幽超旷之美

胡应麟:

“浩然清而旷”,“王维清而秀”

第二节盛唐边塞诗派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王翰等诗人。

(一)原因

1.唐代疆域辽阔,对外交流频繁,有机会饱览边塞风光。

2.盛唐时有安边、开边战争,为边塞诗提供了现实基础。

3.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多有弃笔从戎。

(二)特点

1诗体以七言乐府为主

2诗风奔放雄浑,以气象见长

3题材侧重边塞风光与战争生活,善于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

4格调高昂激越,乐观热情,积极向上,富于浪漫气息和爱国精神。

二、高适(700—785)字达夫

三、岑参(715—770)

岑诗感情激越,气势豪迈,风格奇峭瑰丽,

四、其他边塞诗人

1.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七绝圣手。

《从军行》(其一)271,(其四)272

《出塞》其一

2.崔颢《黄鹤楼》330

3.王之涣《凉州词》262

《登鹳雀楼》

4.李颀《古从军行》269

5.王翰《凉州词》260

第三章李白与杜甫

四、作品内容之比较

1.两人都反映了时代生活,但李白多于理想,憧憬未来;

杜甫多于现实,对人生执着。

2.李白多否定现实;

杜甫多揭露现实。

3.李白追求自由、蔑视权贵,具有独立人格和叛逆精神;

杜甫则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忠君意识浓厚。

4.李白多写祖国的山川自然,杜甫多写社会的动乱时事。

5.李白主要反映盛唐精神,杜甫主要反映由盛转衰的历史面貌。

五、艺术成就之比较

李白:

1.创作方法:

以浪漫主义为主

2.诗歌风格:

飘逸高华,雄奇奔放

3.表现手法:

多主观想象、夸张、激情

4.语言:

清新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人法地,地法天……”

5.体裁:

擅长乐府歌行、古诗、七绝(神品)

6.师承:

“骚”(屈原)

7.美学:

天才美

8.称号:

诗仙

杜甫:

1创作方法:

以现实主义为主

2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深刻悲壮

3表现手法:

多客观事实、刻画、理智

4语言:

精工凝练

5体裁:

众体兼长,尤擅五律、七律

6师承:

“雅”(诗经)

7美学:

人工美

8称号:

诗圣

第二节道家道教文化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1.李白诗中蔑视权贵、否定黑暗现实、追求人格个性自由的思想,来源于道家道教文化。

2.李白诗歌中的意象大量融会了道教的神话传说和典故,创造了许多光明美好、飘渺神奇的艺术境界。

《梦游天姥吟留别》316

3.李白惊人的想象和极度夸张的手法,明显受到道家道教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第三节李杜作品赏析

《登高“古今七言律第一”。

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1.字字含义,两句九悲,具有密度美。

雄浑壮阔,萧瑟悲凉

2.虚实结合,大小相映,具有错综之妙。

实:

指对生活真实具体的描绘,即形象

的直接性。

例如写人、记事、写景等。

虚:

指留给读者联想和想象的再创造的空间,即形象的间接性。

如思想、抒情、回忆、梦幻等。

前四句写景是实,后四句抒情是虚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形音义的错综。

3.对仗精工,字字合律,具有格律之美。

“晚节渐于诗律细”,“一篇之中,句句皆律;

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四联皆对。

上下成对,句中自对。

第四章中唐诗歌

第一节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史297):

指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由盛唐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中唐的淡远情致。

一、韦应物与刘长卿

韦应物是这种风格变化的代表性诗人。

“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滁州西涧》395

刘长卿:

字文房,自许“五言长城”,长期遭贬流放,心境孤独凄苦冷漠。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388

二、大历十才子

“十才子”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以钱起、卢纶为代表。

史300-301

大历诗歌的词语,带有凄清、寒冷、萧瑟、暗淡的色彩。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象征性意象;

描述性意象。

史302-303

三、顾况与李益

顾况的诗歌受江南民歌影响,追求俗与奇。

《听子规》史305《郑女弹筝歌》

李益,字君虞,有十几年军旅生涯,边塞诗极好,擅长写“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史306

《春夜闻笛》史307

第二节韩愈、孟郊诗派史309

一、韩孟诗派的形成和诗歌主张

成员还有张籍、贾岛、李贺、李翱、卢仝、马异、刘叉、皇甫湜等。

诗歌主张:

1.不平则鸣。

“郁于中而泄于外”

2.笔补造化。

“物象由我裁”

3.崇尚雄奇险怪之美。

二、韩愈(769—824)字退之。

郡望昌黎

诗风豪健雄放、奇崛险怪,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

三、孟郊和贾岛

孟郊(751-814),字东野

《寒地百姓吟》403

《游子吟》402

“郊寒岛瘦”。

贾岛(779-843),字浪仙,法名无本。

《题李凝幽居》521“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盛唐遗风,“非叙景,乃引情也”。

四、李贺(790-816)史318

字长吉父李晋肃,避讳不能考进士。

诗风凄艳诡激,幽奇冷艳。

艺术特点320-322

《李慿箜篌引》524

1点明李慿弹箜篌的时间、地点,技艺高超。

倒叙手法,先写琴,写声,后写人,时间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2用新奇的比喻描绘乐曲的优美。

3写音乐惊天地、感鬼神的艺术效果。

《金铜仙人辞汉歌》528

1.塑造了金铜仙人这一物而人、人而

神的独特艺术形象,借此抒发朝代兴亡盛衰的感慨,寄托了对李唐帝国的担忧哀伤。

2.构思精巧,想象奇特。

刘郎-铜人-离宫,衔接理事与现实,人与神。

从无中来,到无中去。

第三节刘禹锡与柳宗元

一、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诗风豪迈俊朗,号称“诗豪”,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77

《乌衣巷》479

《竹枝词》其一479

二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诗风冷峭孤凄,淡泊简古。

《江雪》489

《渔翁》

第五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一节元白诗派史334

中唐时期崛起的一个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派。

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李绅等人。

张籍《野老歌》439

王建《田家行》405

元稹(779-831),字微之,《元氏长庆集》存诗800多首。

代表作《连昌宫词》

《离思》其四史341

第二节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和讽喻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白氏长庆集》存诗2800多首,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大类。

风格浅切质朴,通俗畅达。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诗歌主张史343

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补察时政。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讽喻诗有170多首。

《轻肥》史345

《新乐府》50首,特点与不足(史346-347)

第三节白居易的感伤诗和其它诗

《长恨歌》461

多种主题:

爱情说、同情说、讽谕说、惋惜说、感概说、自伤说、长恨说、双重主题说、矛盾主题说等。

《赋得古原草送别》470

第六章晚唐诗歌

第一节杜牧(803—852)

字牧之,诗风清新俊逸,语言凝练含蓄。

第二节李商隐

一、生平思想(813-858)

字义山,怀州河内人(今河南沁阳),号玉溪生。

二、主要作品

存诗600首。

可分为三类:

1政治诗。

近百首,《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安定城楼》: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崔钰《哭李商隐》: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咏史诗《贾生》《瑶池》《隋宫》等。

2、感怀诗。

通过写景、咏物,来感叹个人身世和国运的衰落,充满忧郁感伤的情调,带有明显的晚唐特色。

《登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爱情诗。

用“无题”作题目:

一类是纯粹的爱情诗;

一类别有寄托。

《夜雨寄北》565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意象叠加,手法高明。

意象叠加:

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时空的意象放在一起重叠映现。

类似于电影中的叠映式蒙太奇。

第1、2句写此时此地现实时空的意象。

第3、4句写彼时彼地想象中未来时空的意象。

诗人把两者叠加在一起,既有两地分居时归期无望,相互思念的苦闷、孤独和寂寞,又有向往未来,西窗剪烛,久别重逢的喜悦、激动和快乐。

未来的快乐,反衬出今夜的苦闷;

而今夜的苦闷,又成为未来团聚时的话题,增添了重聚时的快乐。

这比单纯地写分别时的苦闷,或重聚时的快乐,意义要丰富深刻得多。

2.时空的超越和倒转。

第3、4句诗相对第1、2句诗来说,是时间空间的超越,即从当前的巴山夜雨超越到未来重聚时的故乡西窗。

而在未来重聚时的故乡西窗,又通过“却话巴山夜雨时”,把时空倒转回过去的巴山夜雨。

时空的超越和倒转,构成了这首诗的多层结构或深层结构,产生了一种虚实结合、如梦似幻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很好地表现了恩爱夫妻久别时扑朔迷离、缠绵悱恻的思念之情。

3.语言重出而无重复之感。

律诗绝句用字“忌重”,此诗却“期”字两见,“巴山夜雨”重出。

这种大面积的重复,我们读起来却不感到罗嗦繁复。

原因在于,第一个“期”字是问句,从属与妻子;

第二个“期”字是答句,从属于诗人,一问一答突出了回家的日期遥遥无期。

第一个“巴山夜雨”写夫妻分离时的愁苦、孤独、寂寞,第二个“巴山夜雨”除此之外,还增添了重逢时的快乐、幸福和激动。

同时,诗中时空的超越和倒转,都依靠这个中心意象去完成。

所以,此诗语言重出而无繁复之感,并由此构成回环往复、条约腾挪的章法结构,传出缠绵悱恻、含蓄隽永的深厚情味。

三、李商隐爱情诗的审美特征

1.情感深挚,缠绵悱恻,哀怨动人,具有残缺美和悲剧美。

2.善于使用独创性的比喻和典故,想象丰富奇特,多用暗示、隐喻、象征手法,委婉含蓄,具有朦胧美。

3.语言上师承了杜甫沉郁顿挫的特色,对仗精工典雅,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华丽,又汲取了李贺诗歌的梦幻色彩,形成了一种深情绵邈、典丽精工,带有浓厚感伤色彩的独特风格。

李商隐在爱情诗上独树一帜,尤其在表现爱情微妙复杂、朦胧飘忽的心理上超越了前人。

值得注意的是,李商隐对爱情的抒写,往往超出了爱情的本身而具有执著人生的意义,从恋爱事件升华到美学和哲学的层面,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的经典。

唐代律诗创作的三重境界:

一、“沈宋”:

注重诗歌是否符合格律,比较单一,容量不太大。

二、杜甫:

包罗万象,可以把很多东西放到一首律诗里面,扩大了律诗的容量。

三、李商隐:

把律诗从对外部世界的描写转向了对内部世界的开拓,展现了人类的心灵世界,扩大了诗歌的灵魂边界。

第三节晚唐其他诗人

皮日休《橡媪叹》566

聂夷中《咏田家》572

杜荀鹤《山中寡妇》577《再经胡城县》

温庭筠《商山早行》547,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韦庄《台城》568

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573

秦韬玉《贫女》581

第七章唐代散文

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

一、什么是“古文运动”史360

韩愈、柳宗元、张籍、李翱、李汉、皇甫湜、樊宗师、侯喜等人。

隋朝李谔上书指摘南朝文风的弊病:

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

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二、韩柳的古文理论:

366

第二节韩愈的散文

字退之,古文运动领袖,“文起八代之衰”。

风格雄健奔放,波澜壮阔,“韩潮苏海”。

《送李愿归盘谷序》425

借李愿之口写了三种人:

1.高官权臣,声威赫赫,穷奢极欲;

2.隐居之士,高洁不污,无毁无忧;

3.趋仕之徒,趋炎附势,卑琐可怜。

第八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一节唐传奇

一唐传奇的产生与发展P.387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

唐传奇远继古代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创作传统,近承六朝志怪志人小说的创作经验,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走上了成熟阶段。

1初盛唐时代为发轫期。

2中唐时代是兴盛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