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圣弟子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1887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陀的圣弟子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佛陀的圣弟子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佛陀的圣弟子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佛陀的圣弟子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佛陀的圣弟子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陀的圣弟子传文档格式.docx

《佛陀的圣弟子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陀的圣弟子传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陀的圣弟子传文档格式.docx

第五章双贤弟子159

第六章神通第一166

第七章马哈摩嘎喇那的前世177

第八章马哈摩嘎喇那的偈颂179

第九章马哈摩嘎喇那最后的日子182

第十章马哈摩嘎喇那之死185

僧团之父马哈咖沙巴

第一章马哈咖沙巴早年193

第二章阿拉汉比库尼—拔陀迦比罗199

第三章轮回背景202

第四章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208

第五章马哈咖沙巴与佛陀的关系212

第六章与天神相遇217

第七章与同修比库的关系219

第八章佛陀般涅槃之后227

第九章马哈咖沙巴的偈233

佛法司库阿难达

第一章阿难达的个人道路241

第二章阿难达的声望245

第三章佛陀的侍者255

第四章佛法司库260

第五章阿难达对女性的态度266

第六章阿难达与同修比库273

第七章与佛陀的对话277

第八章阿难达的前世280

第九章佛陀最后的日子285

第十章佛陀般涅槃之后306

天眼第一阿奴卢塔

第一章早年与出家315

第二章努力证得阿拉汉果320

第三章阿奴卢塔的心灵之道325

第四章僧团中的生活332

第五章阿奴卢塔与女人340

第六章阿奴卢塔的前世348

第七章佛陀般涅槃前后353

论义第一马哈咖咤亚那

第一章前言359

第二章轮回背景362

第三章马哈咖咤亚那的皈依佛法365

第四章各种事件372

第五章佛陀”略说“的阐述者378

第六章马哈咖咤亚那的其他教导396

第七章马哈咖咤亚那的偈(gatha)404

第八章注释书407

从杀人魔到圣者之路盎古利马喇

第一章「指鬘」杀人魔415

第二章幡然醒悟420

第三章「生在圣者家族」428

第四章盎古利马喇的偈432

七度出家成为阿拉汉吉答比库

第一章六度出家与还俗437

第二章多次出家的前世因缘440

佛陀的圣弟子传女弟子

第一章「布施第一」的女施主:

维沙卡445

第二章卖花女皇后:

玛莉咖460

第三章断除欲乐的大智慧者:

柯玛471

第四章善辩行者:

跋达.昆达拉克萨481

第五章抱亡儿乞药的母亲:

积撒.苟答弥488

第六章多子无依的老妇:

索那496

第七章佛陀的异母妹妹:

难达501

第八章慈悲的化身:

沙玛瓦帝皇后506

第九章从悲伤中解脱:

巴答咤拉518

第十章慷慨的交际花:

安巴拔利528

第十一章西利玛与乌答拉534

第十二章结束轮回的旅程:

伊西达西543

佛陀的第一施主给孤独长者

第一章给孤独长者成为佛弟子555

第二章富有的施主562

第三章给孤独的家庭568

第四章给孤独与他的朋友们574

第五章世尊的开示578

第六章给孤独之死591

善说法的在家弟子典范吉达长者

第一章在家弟子的典范597

第二章善说法的吉达长者598

第三章与吉达长者有关的事件607

解脱道上的法侣诺酤罗长者夫妻

第一章清净和谐的婚姻生活613

第二章互为良师益友的夫妻616

【本书作者、英文版编者介绍】

◎作者

向智长老(NyanaponikaThere,1901-1994,向智长老专辑)

向智长老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上座部佛教诠释者。

出生于德国。

他于一九三六年,在三界智大长老(Ven.NyanatilokaMahathera)座下受戒,直到一九九四年末去世为止,共计度过五十八年的比库(bhikkhu)生活。

他是康提(Kandy)佛教出版协会的创办人与长期编辑。

他的着作包括《佛教禅修心要》(TheHeartofBuddbistMeditaion)、《法见》(TheVisionofDhamma)与《阿毗达摩研究》(AbbidhammaStudies)。

何幕斯.海克(HellmuthHecker)

何幕斯.海克是德国重要的佛教作家与巴利藏经译者。

他的着作包含《相应部》(SamuuttaNikaya第四与第五部分)的德文翻译,以德文写作的两册佛教史,以及一本德国首位佛教比库(bhikkhu)——三界智大长老的传记。

◎英文版编者

菩提比库(BhikkhuBodhi)

菩提比库是来自纽约市的美国佛教僧侣,于一九七二年在斯里兰卡出家。

他目前是斯里兰卡佛教出版协会(BuddhistPublicatio-nSociety)的会长与编辑。

他的着作包括《包含一切见网经》(TheDiscourseontheAllEmbracingNetofViews)、《阿毗达摩概要精解》(AComprebensiveManualofAbbidbamma)与《中部》(TheMiddleLengrhDiscursesofrheBuddba,为共同译者)。

◎译者简介

赖隆彦

海洋大学造船系毕业,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华佛学研究所藏文讲师、智光工商德育老师、佛光出版社资深编辑、普门杂志社资深编辑,

译作:

《森林中的法语》、《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慧》等。

◎编注:

比库:

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比丘:

梵语bhiksu的音译,汉传佛教译为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汉传僧众。

阿拉汉:

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asava,断尽烦恼者),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

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本文全部采用巴利语新音译,参见《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的方案》、《巴利语汇解》。

【巴利佛典略语表】

本书所出现的巴利佛典经文,都将采用巴利佛典的略语来标示其出处,因此,以下列出这些惯常使用的巴利佛典略语,供读者对照参考。

AN=AnguttaraNikāya《增支部》(标示节号与经号)

Ap.=Apadāna《譬喻经》(i=长老譬喻,ii=长老尼譬喻;

标示章号与段落;

缅甸文版)

BL.=BuddhistLegends《佛教传奇》(法句经注释)

BPS=BuddhistPublicationSociety佛教出版协会(康堤,斯里兰卡)

Comy.=Commentary注释

Dhp.=Dhammapada《法句经》(标示偈号)

DN=DīghaNikāya《长部》(标示经号)

Jat.=Jātaka《本生经》(标示号码)

Mil.=Milindapanha《弥林达王问经》

MN=MajjhimaNikāya《中部》(标示经号)

PTS=PaliTextSociety巴利佛典协会(牛津,英国)

Pv.=Petavatthu《饿鬼事经》

SN=SamuttaNikāya《杂部》(标示章号与经号)

Snp.=Suttanipāta《经集》(标示偈号或经号)

Thag.=Theragāthā《长老偈》(标示偈号)

Thig.=Therīgāthā《长老尼偈》(标示偈号)

Ud.=Udāna《自说经》(标示章号与经号)

Vin.=Vinaya《律部》(标示卷号与页数)

Vism.=Visuddhimagga《清净道论》(ThePathofPurification的章号与段落)

Vv.=Vimānavatthu《天宫事经》(标示偈号)

除非特别指出,否则本书所有参考资料皆依巴利佛典协会的版本为准。

【中文版编者前言】

《佛陀的圣弟子传》中文版出版缘起

二千五百多年了,佛教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与各地域风俗融合,产生了多元的面貌。

但佛陀当时的教导是什幺?

弟子们如何在佛陀的教导下解脱烦恼,觉悟圣道,永远是每位有心踏上学佛之路的人想一探究竟的。

《佛陀的圣弟子传》所说的即是二十五位真实存在于历史上的佛陀弟子,经由佛陀的教导而悟道的故事。

本书译自二十世纪重量级的佛教思想家——德籍斯里兰卡高僧向智尊者(NyanaponikaThera)与德国重要的佛教作家——何慕斯.海克(HellmuthHecker)合着,菩提比库(BhikkhuBodhi)编辑的《佛陀的大弟子——他们的生活、作品与遗产》(GreatDisciplesoftheBuddha:

Theirlives,TheirWorks,TheirLegacy)一书。

不同于一般佛教传记根据汉译经典或传说故事撰写,本书内容均援引自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巴利佛典、论书与注释书,详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圣弟子们的修行生活片段与悟道的特色、觉悟的关键,以及佛陀智慧的教导。

而引自《本生经》的故事,则提供了另一种讯息——圣弟子在过去生的发愿与修行,以及对此生的影响。

其中最特别的是,本书引用了许多《长老偈》与《长老尼偈》中的诗偈,这些诗偈都是圣弟子亲口所说的自身经历与感受,使人仿佛亲听圣者的心灵之音。

本书的内容丰富庞大,共介绍了二十五位弟子,除了巴谢那地王(Pasenadi)的皇后玛莉咖(Mallika)并未证果之外,其他二十四位都是证得初果以上的圣弟子。

为了凸显故事的主体人物,同时也减轻读者的阅读压力,我们将本书的内容编译成四册发行:

第一册《佛法大将沙利子.神通大师马哈摩嘎喇那》:

记录佛陀的双贤弟子沙利子(Sariputta)、马哈摩嘎喇(Mahamoggallana)。

第二册《僧团之父马哈咖沙巴.佛法守护者阿难达》:

叙述的是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阿难达(ananda)这两位佛陀教法的传承者。

第三册《天眼第一阿奴卢塔.议论第一马哈咖咤亚那》:

记录“天眼第一”的阿奴卢塔(Anuruddha)与“议论第一”的马哈咖咤亚那(Mahakaccayana)。

此外,还收录了盎古利马喇(Angulimala)、吉答(Cittabhikkhu)两位比库的传记。

第四册《佛陀的女弟子与在家弟子》:

第一部是佛陀女弟子们的故事,包括:

维沙卡(Visakha)、玛莉咖(Mallika)、柯玛(Khema)、跋达.昆达拉克萨(BhaddaKundalakesa)、积撒.苟答弥(kisaGotami)、索那(Sona)、难达(Nanda)、沙玛瓦帝(Samavati)、巴答咤拉(Patacara)、安巴拔利(Ampapali)、西利玛(Sirima)、乌答拉(Uttara)、伊西达西(Isidasi)等,共有十三位女弟子。

第二部分是佛陀在家弟子的故事,包括:

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吉达长者(Citta)、诺酤罗长者父(Nakulapita)、诺酤罗长者母(Nakulamata)等,共有四位在家弟子。

关于这部分的资料流传很少,尤其是佛陀女弟子的事迹,更是鲜为人知,因此显得相当珍贵。

透过巴利佛典的记录,本书呈现了较为接近历史与人性的原貌,让我们一窥从凡夫蜕变为圣者,内心是经历怎样的转化;

悟道后的他们,又如何面对生、老、病、死等现实的人生历程。

阅读这些早期佛教成就者鲜活的传记,有助于提升我们心灵的洞见,扩大修行的视野,也为现代的修行者点燃一盏明灯,照亮修行的前路。

典范不远,你也可以成为这样的圣者。

【英文版编者前言】

《佛陀的圣弟子传》英文版的结集

菩提比库

近年来,西方书海中出现的几乎都是佛陀以及其教法的相关书籍,那也就是佛教三宝中的前二宝,关于第三宝——僧团(Sangha)的书籍则相当不足。

即使对于“僧团”一词的意义也有争议。

那些并未从巴利原典入手的人,对于佛陀原始核心弟子的认知仍然懵懵懂懂。

这些落差之所以愈发明显,是因为佛陀做为心灵导师的成功程度,完全取决于他训练弟子的技巧。

经典中为礼敬佛陀而称他为“无上士调御丈夫”①,要检验这句话的真实度,就必须去看他所指导的男女弟子的气度。

就如太阳的价值,不只在它本身的光明,同时也在它照亮世间的能力一样。

因此,佛陀作为心灵导师的光辉,不只是取决于他教法的清晰度,更是在他能启发前来求皈依者与因材施教。

缺少弟子团体见证它转化的力量,“法”(Dhamma)将只是学说与严谨修持的包裹,徒有令人钦佩的清晰与精确的理智,但都与活生生的人无关。

“法”只有在接触生命,提升它的追随者,经他们转化为智慧、慈悲与清净的典范时,“法”才会有生命。

佛陀的圣弟子传英文版即是尝试以对佛陀最卓越的二十四位②弟子生动的描绘,来填补西方佛教文献这方面的不足。

本书是从一系列伟大弟子的单独小册演变而来,由佛教出版协会(BuddhistPublicationSociety,简称BPS),以它着名的《法轮丛刊》(TheWheel)标志发行。

第一本出现的传记是令人尊敬的向智(Nyanaponika)长老所写的《沙利子传》(TheLifeofSariputta),于一九六六年以独立刊物首次出版,那时并未想到要发展成一个系列。

然而,在同一年,德国佛教作家何慕斯.海克(HellmuthHecker)开始在德国的佛教期刊《知识与改变》(WissenundWandel保罗?

黛比斯〔PaulDebes〕于一九五五年创办)上,出版伟大弟子的略传。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知识与改变》共刊行了四十一篇略传,其中许多的篇幅都非常简短。

在七O年代晚期,向智长老有了构想,然后佛教出版协会的编辑,便延续他有关沙利子(Sariputta)的研究,以海克博士的文章为基础,在《法轮丛刊》系列上展开其他的伟大弟子传。

因此,在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间,以单独《法轮丛刊》小册的方式,出现了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阿难达(ananda)、盎古利马喇(Angulimala)、给孤独(Anathapindika)、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与阿奴卢塔(Anuruddha),以及八位重要女弟子的略传。

它们都由向智长老或由他请托的其他人翻译成英文。

最后,在一九九五年,我写了一本马哈咖咤亚那(Mahakaccayana)长老的小册,那是这个系列最晚出现的。

(编按:

各篇原作出处请见第237-238页【附录】。

几乎所有海克博士原来的文章,都被向智长老大规模地扩充,新增的内容皆援引自巴利藏经与其注疏,并以他的洞见思维来深化它们。

在从原来的小册要结集成这本合辑的准备过程中,我对所有的旧版几乎都做了一些实质修改,并再增加更多材料,以便能更进一步地看到这个弟子的全貌。

在女弟子这一章,又新增了原来《法轮丛刊》系列所无的四个人物,然而相对于先前男弟子的研究,在处理个别的女弟子时,因为原始资料的缺乏,而无法有相同的篇幅。

此外,在风格上,也有必要对原来的略传做彻底的改写。

我几乎重新翻译了所有的偈(gatha),因为在《法轮丛刊》小册中经常都引用较早的翻译,现代读者恐怕难以接受那种高不可攀的风格。

为了让行文更为可信,我加入更多的偈,大都引自《长老偈》(Theragatha)与《长老尼偈》(Therigatha).除非特别标示,否则所有偈都是由我所译,但这两本合集的很多名相翻译,我都是参考诺曼(K.R.Norman)的长行直译,请见他所出版的《长老偈》(Elders'

Verses)第一部以及第二部。

我要感谢佛教出版协会里,我的长期助理——祥智尼师(AyyaNyanasiri),她先整理《法轮丛刊》小册,以便日后重新以单书发行。

我也要感谢舍卫尸利.月宝女士(Mrs.SavithriChandraratne),她勤快而精确地将原稿输入电脑。

我很感谢智慧出版社(WisdomPublications)合作出版此书,尤其是莎拉.迈肯琳特克(SaraMcClintock),她的编辑意见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译注:

①无上士调御丈夫:

佛陀的十种德号之一。

“调御”意指调伏,“无上士调御丈夫”便是指佛陀是能调伏丈夫(男子)的无上调御士,使那些受调御者能发心修行。

②原书总计提到二十五位弟子,菩提比库在本文中说原书介绍十二位杰出女弟子,其实是十三位,所以共有二十五位弟子。

【导论】

从经典中忆念佛陀的圣弟子

身为一个宗教的创立者,佛陀并未自称天启先知、救世主或神的化身。

在他的教法架构里,他的特殊角色是老师,揭示究竟解脱唯一道路的“无上师”。

依照巴利藏经所呈现,在佛法最早的形式中,佛陀弟子所觉悟的与佛陀本人达到的目标,在基本上并无不同,两者的目标都相同——心究竟解脱一切束缚与生死轮回的涅槃。

佛陀与弟子之间的差别

佛陀与弟子之间的差别是:

(一)成就的先后;

(二)达到觉悟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个人特质。

成就的先后

就先后顺序而言,佛陀是涅槃之道的发现者,他的弟子则是在其指导下证果的实践者:

比库们!

如来是从前未曾被发现道路的发现者,是从前未曾建造道路的建造者,是从前未曾被揭露道路的揭露者;

他是认识这条道路者,是找到这条道路者,是精通这条道路者。

如今,他的弟子们在他之后安住此道,成为拥有它者。

这就是如来、阿拉汉、正自觉者,与由智慧而解脱的比库之间的差别。

(SN22:

58)

个人的特质

就个人特质而言,佛陀身为教说的创设者,拥有许多与弟子不共的适宜技巧与各类知识。

这些认知的能力不只包括某些神变力,同时也包含对许多存在地之世界结构无碍的了解,以及对众生各种习性透彻的了解。

u在佛陀完成他的重要使命,即在世间建立广大教说,并指导无数众生离苦得乐时,这种能力是有其必要的。

当佛陀在“转佛轮”时①,他的目标就是领导众生到达涅槃,他的教法结构本身,便预设了介于他自己与聆听开示者之间的师生关系。

佛陀是完全觉悟的老师,他的教说是进行特殊训练的课程。

那些符合弟子身分要求的人,藉由遵循他的教论与劝诫而完成训练。

即使当佛陀临终躺在古西那拉(Kusinara)双娑罗树间的病床上时,他也说外在的礼拜并非真正的礼敬如来,只有持续与专注地修行佛法才是。

(DN16)

皈依三宝,成为佛陀的声闻弟子

佛陀弟子的课程从“信”开始,对佛教来说,“信”并非毫不怀疑地同意无法验证的主张,而是准备好去接受,相信佛陀的声明:

他是完全觉悟者,已觉悟众生存在本质中最深奥、最重要的实相,并能指出到达最后目标的道路。

在佛陀的觉悟中,“信”的定位是藉由“皈依”佛教的“三宝”而彰显:

将“佛”视为个人的良师与心灵的指导;

将“法”视为存在实相最完美的表述与无暇的解脱之道;

将“圣僧”视为智慧与心清净的共同化身。

“信”必然会带来行动,从事修行,具体地说,就是在生活中实践佛陀为他的追随者所制定的准则。

这些准则视弟子的情况与态度,而有很大的差异,某些准则更适合在家众,某些则较适合出家众,弟子的工作,就是在它们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但这一切源自不同出发点的准则,最后皆汇归于一条道路——普遍而唯一,正确无误地趋入最后的目标。

此即灭苦之道的八圣道,它以三学为体:

戒(正语、正业与正命)、定(正精进、正念与正定)、慧(正见与正思维)。

那些接受佛陀为老师,并试着遵循他的道路者,皆是他的声闻弟子。

佛教弟子的种类依惯例划分,分为出家与在家二众,因此传统上有“四众”之说:

比库(bhikkhu)与比库尼(bhikkhuni)、近事男(upasaka)与近事女(upasika)(在家男、女信众)。

虽然,以后的大乘经典似乎将声闻与菩萨相比,而说成另一类较逊的弟子。

但早期佛教经典中,并无这类区分,而是广泛以“声闻”来指称那些接纳佛陀为师的人,此字是从使役动词saveti(告知、宣称)演变而来,意指那些宣称佛陀为他们的导师者(或那些宣称皈依佛法者)。

在早期经典中,“声闻”不仅专指佛陀的弟子,它同时也运用在其他信仰系统的追随者上,他们有各自的导师。

一般弟子与圣弟子的区别

在佛陀广大的弟子圈中有个重要的差别,他们被区分成两类:

一般弟子与圣弟子。

这个差别不在于外在形式与生活型态,而在于内在心灵的层次。

若我们从整个佛教传统下的世界观,或组成本书的传记结构来看,这个差别会更加清楚。

佛教的世界观——三界、轮回、业

佛教经典编辑者所信受的世界观,和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的差异甚大,它是由三个基本而相关的公理所构成。

第一,有情的宇宙是个多层次的巨构,有三个主要的“界”,各个界又有许多附属的“地”。

最粗的一层是“欲界”,由十一个地组成:

地狱、畜生道、饿鬼道、人道、阿苏罗道与六欲天(译按:

四王天、沙咖帝天、亚马天、都西答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其中只有人道与畜生道是我们自然感官功能可以感受到的。

在欲界之上是“色界”,那是与禅定相应的十六个向上递升的较高的地,在此较粗的色法消失,众生可享受比人间更高的喜悦、平静与力量。

最后,在佛教宇宙的顶端是“无色界”,四个与无色禅相应的极微妙的地,在此色法完全消失,住于此地者都只由心识构成。

v

第二个公理是转世。

佛教主张一切未觉悟的众生——尚未断除无明与渴爱者,都会被困在三界之内流转。

从无始以来,转生即受到无明与渴爱的驱策,牵引意识流在一个反复、持续不断的过程中,从死亡到新生。

这个不间断的生死相续即成为“轮回”。

第三个公理是决定转世领域的原则,即佛陀所谓的“业”,特殊意志下的行为。

根据佛陀的说法,我们所有的善、恶业行都受制于无可逃避的报应法则。

我们的行为会在进行的意识流中,留下造成异熟(vipaka)②的潜能——当累积的业遇到相应的因缘时,便会产生果报。

“业”不只决定人会投生到特定的地,同时也决定我们固有的能力、习性与生命的基本方向。

“业”运作的模式是道德上的:

恶业——贪、瞋、痴所推动的行为,会带来不好的转世并造成痛苦;

善业——布施、慈悲与智慧所推动的行为,则会带来好的转世与幸福快乐。

w

因为轮回里的一切经验都是无常与痛苦的,所以早期佛教的终极目标,是从这个自生的回圈中跳脱出来,达到无为的状态——涅槃,在此不再有生、老与死。

这是佛陀本人所达到的目标,是他自己神圣探索的顶点,也是他一直为弟子设定的目标。

凡夫弟子于世间生死轮回

两种弟子间的差别就在于他们与此目标的关系。

一般的弟子就是凡夫或异生(puthujjana)③,人数要远远超过圣弟子。

这种弟子也许真诚皈依三宝,并完全投入“法”的修行,但不论他们的努力如何,就是还未达到不退转的程度。

他们尚未亲自见法,尚未断除内心的结缚,也还未进入永不退转的究竟解脱之道。

他们目前的修行模式是在性格上作好准备:

希望把心的功能导向成熟,在适当的情况下,便可进入出世间道。

除非他们生起那种经验,否则便得在轮回中转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