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小流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程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16492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35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河小流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程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大河小流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程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大河小流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程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大河小流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程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大河小流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程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河小流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程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大河小流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程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河小流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程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河小流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程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效益估算表;

附图:

附图1:

土坎坡改梯断面图(图号:

CQQJX-DH-01)

附图2:

杨树种植典型设计图(图号:

CQQJX-DH-02)

附图3:

柏树种植典型设计图(图号:

CQQJX-DH-03)

附图4:

龙眼种植典型设计图(图号:

CQQJX-DH-04)

附图5:

李树造林标准设计图(图号:

CQQJX-DH-05)

附图6:

笋用竹种植典型设计图(图号:

CQQJX-DH-06)

附图7:

60m3矩形蓄水池设计图(图号:

CQQJX-DH-07)

附图8:

沉沙池典型设计图(图号:

CQQJX-DH-08)

附图9:

沼气池典型设计图(图号:

CQQJX-DH-09)

附图10:

排水沟典型设计图(图号:

CQQJX-DH-10)

附图11:

田间道路带排水沟典型设计图(图号:

CQQJX-DH-11)

附图12:

重庆市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大河小流域三区划分图(图号:

CQQJX-DH-12)

前  言-2-

1基本情况-9-

1.1自然条件-9-

1.2社会经济状况-12-

1.3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14-

2工程建设指导思想、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15-

2.1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原则-15-

2.2工程布局和建设规模-16-

3制度建设-36-

3.1封山禁牧、封育保护的政策和乡规民约-36-

3.2化肥、农药科学使用方法-38-

3.3农村生活垃圾、畜禽和水产养殖排放的控制管理-39-

3.4加强对试点区工业企业、饮食服务等行业排污的监督管理-39-

3.5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40-

3.6开展农村文明新村建设活动-40-

4监测措施-42-

4.1水土流失监测的必要性-42-

4.2水土流失监测的可行性-43-

4.3水土流失监测目的-43-

4.4重点监测地段-45-

4.5监测内容-45-

4.6监测方法-45-

4.7监测时段和频次-46-

4.8监测单位和费用-47-

4.9监测成果的报送-47-

5施工组织设计和分年实施计划-48-

5.1施工组织设计-48-

5.2分年实施计划-50-

6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51-

6.1投资概算-51-

6.2资金筹措-60-

7效益分析-61-

7.1计算方法-61-

7.2经济效益-62-

7.3生态效益-64-

7.4社会效益-66-

8项目组织管理-67-

8.1组织管理机构-67-

8.2组织管理措施-67-

8.3技术保障措施-68-

8.4监督保证措施-69-

表一项目区工程特性表

1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

1.1.1流域概况

大河小流域位于永川市南部的朱沱镇,属长江上游干流水系,大河小流域行政区属朱沱镇,距永川市区47km。

地跨东径105°

47′18″—105°

50′42″,北纬29°

02′30″——29°

05′43″。

大河小流域东与江津隔江相望,南临合江县,西接泸县,北与仙龙镇相交界,流域呈近似的圆形。

最高海拔385m,最低海拔208m,平均海拔高度263m,相对高差177m。

为中浅丘宽谷型地貌,总的走向是东部陡峭,西部平缓。

大河小流域幅员面积27.79km2。

水土流失面积15.55km2。

1.1.2地质、地貌

一、地质

大河小流域属川东与平行岭谷褶皱区,华莹山向西南延伸的丘陵体系。

出露最老岩层为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砂岩,出露早老岩层侏罗系中统紫色泥岩,成交叉分布,砂岩面积10.37km2,占37.3%,紫色泥岩面积17.42km2,占62.7%。

二、地貌

大河小流域地貌属四川东南平行岭谷褶皱区,黄瓜山向西延伸的低山丘陵体系。

流域地处大河与笋桥之间的中、浅丘宽谷向斜地貌。

东部大河、笋桥为中丘区,面积为17.42hm2,占幅员面积的62.7%;

西部龙汇垭、龙宝山为浅丘区,面积为10.37hm2,占幅员面积的37.3%。

1.1.3土壤、植被

一、土壤

大河小流域西北部地表土壤由自流井组砂岩、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土,主要分布在龙汇垭村和龙宝山村,约占幅员面积的37.3%,面积约10.37km2;

其余为下沙溪庙组紫色厚泥岩发育而成的棕紫色泥土,主要分布在大河村和笋桥村:

其中水稻土约占10%,面积为2.78km2,土壤质地较粘,土层厚度90%左右,大约为25cm,荒山荒坡土壤平均土层只有15cm厚,肥力较差。

耕地土壤多属侏罗统紫色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土,其特点是风化度浅,微酸性至微碱性,含磷钾较丰富,具有一定的自然肥力,但由于缺少有机质,使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土壤理化性状ph值为5.3~8.6,有机质一般在1.58%左右,含全氮0.057~0.225%,全磷0.09%,全钾2.16~4.03%,速效氮32~101ppm,速效磷7ppm,速效钾38~184ppm,好耕好种,不粘不砂,水稻田为红砂泥田,其理化性状ph值为7.7,钙效应为中等,有机质2.51%,全氮0.151%,全磷0.09,全钾3.05,碱解氮72,速效磷7,速效钾97。

山地土壤为理化性砂粘土,粘性较重,土层较薄,坡度较大,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较低,保水保肥能力弱。

土壤理化性状详见表2。

二、植被

大河小流域所处植被为落叶阔叶林,落叶针阔混交林。

植被的分布与地貌、土壤类型基本一致。

树种多为喜温暖湿润的樟科、山毛榉科、大戟科为主的偏湿性阔叶林和马尾松、川柏为主的亚热带针叶林以及多种茎竹为主的亚热带竹林和零星庭院经果林。

据外业调查,小流域林地面积5.36km2,其中有林地面积3.81km2,灌木林及疏幼林面积1.55km2,龙眼、桃树、李树、梨树等经果林0.96km2。

林草覆盖率为16.5%。

表2  项目区土壤理化性状表

土壤类型

平均土层厚度(cm)

土壤容重(t/m3)

土壤养分含量

PH值

有机质(%)

全氮(%)

速效氮(ppm)

全钾(%)

速效钾(ppm)

全磷(%)

速效磷(ppm)

水稻土

20.5

1.33

1.54

0.055-0.227

32-104

2.13-4.06

38-184

0.09

7

5.3-8.4

紫色土

20.3

1.3

1.56

0.054-0.226

34-105

2.12-4.05

36-185

0.1

5.4-8.4

黄壤土

20.4

1.32

1.57

2.11-4.08

1.1.4水文、气象

一、气象特征

项目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主要特征是:

季风性显著,四季分明,光热条件好;

春秋气候不稳定,雨量充沛,地区和季节分配不均;

全年日照少,但夏季日照较多;

春早霜雪少,夏热多伏旱,晚秋多阴雨,冬短少严寒。

1、温度与光热资源

大河小流域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热条件好,季风性显著,气候温和,春秋不稳定,日照较少。

年均气温为17.7℃,极端最高气温为40.8℃(1971年),极端最低气温为-5.7℃(1977年),大于等于10℃积温为5749.6℃,流域内无霜期年平均340-350d左右,年均日照时数为1299.0小时。

详见表3:

表3  项目区气象特征表

2、降水

大河小流域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1049.8mm,最大年降雨量为1443mm(1982年),最少年降雨量为708.6mm(1966年)。

10年一遇24h最大降水量为166mm,3-6h最大降雨量为78mm。

2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为198mm,3-6h最大降量为93mm。

二、水文

大河小流域属长江流域水系,流域内主要河流为大陆溪河。

年径流总量1084.5万m3,径流年际变化在0.3~0.6m3/s,径流深为370mm,多年平均输沙量0.7万t/a。

小流域水低田高,灌溉和人畜饮水十分困难,人在山上走,水在脚下流,水资源难于利用。

(详见表4)

表4项目区水资源利用现状表

1.2社会经济状况

1.2.1人口与劳动力

大河小流域涉及大河、龙汇垭、龙宝山、笋桥四个村90个组,4805户,总人口15710人,农业人口12900人,人口密度565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5‰。

从2005年统计年报看,项目区外出务工人员占农业劳动力的15%。

按此计算,项目区尚有7140人在家务农,按每人投工18个,小流域年投工可达12.85万工日,完成治理本项目的劳动力完全可以得到保障。

1.2.2土地利用现状

大河小流域内有各类用地27.79km2,人均用地0.22hm2/人;

有耕地1904.0hm2,农业人均占有耕地0.15hm2。

大河小流域现有水田698.5hm2,梯地43.3hm2,坡耕地1315.9hm2(其中>

25°

为106hm2),经果林96.0hm2,林地395.1hm2,荒山荒坡152.0hm2,水域141.8hm2,难利用地32.0hm2,非生产用地104.5hm2。

在土地利用现状中,利用结构不合理,造成农经比例失调,粮食作物比例搭配不当,经济作物偏少;

经果林不具规模,品种落后;

土地零碎,没有成片开发;

路、沟、凼、池不配套,水系不畅;

缺乏整体开发、统一治理模式,山上影响山下,缺乏总体效益。

这些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带来以下不利影响:

一是粮食产量低,经济难以发展;

二是种植果树品种老化,价格难以提高;

三是种植面积过小,产品难以销售,不可能成批进行深加工,给运输、销售等带来诸多不便,上治下不治,你治我不治,水系不畅通,山上冲山下,上坡冲下河,损坏庄稼,破坏耕地、淹没农田、河道淤塞、塘堰装沙,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是产业少,房屋分散,浪费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上粮食生产占用耕地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八成以上,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只有一成多,中低产田面积大,林地面积少,且多为四旁树,林草覆盖率低,只有16.5%,不利于水土保持。

水面面积大,利用差,水产品数量和质量都不高。

同时,一些开发建设项目乱挖乱建,乱倾乱倒,人为造成水土流失。

(详见表5):

表5  项目区耕地坡度组成表

土地总面积(hm2)

其中耕地

坡度组成

<

~15°

15°

~25°

~35°

>

35°

面积(hm2)

占比例(%)

2979

2057.7

69.1

741.8

24.9

890

29.9

319.9

10.7

84

2.8

22

0.7

注:

耕地坡度是指耕作面坡度。

1.2.3农村经济状况

据2005年统计,农村经济总收入524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969万元。

林业产值48万元,占农林经济总产值的0.92%;

牧业产值199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产值的38.02%;

渔业产值5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产值的0.95%;

农业产值287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产值的54.94%;

其它收入271万元,占农村经济总产值的5.17%。

农业人均年纯收入2545元/人。

1.2.4农村基础设施状况

大河小流域内基础设施脆弱,虽然村村通机耕道,但路面窄、陡、弯、凸凹不平,运行困难,危险性大,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小流域水利设施现有堰塘252座,年供水量13.02万m3,蓄水池82口,年供水量4.62万m3,输水管(渠)19.2km,年供水量24.6万m3,水井324眼,年供水量8.91万m3。

当地农民的生活燃料主要来源于蜂窝煤、作物秸杆和薪柴,农作肥料主要是家禽粪便产生的有机肥,喂养家禽饲料主要以自家生产的红薯、玉米及大豆为主,目前饮用水主要以挑取村水井及自家钻井为主。

1.2.5社会经济指标基准率

本方案使用的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均以2005年度指标为准。

1.3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

1.3.1水土流失状况

大河小流域幅员面积29.79km2,水土流失总面积14.97km2,占幅员面积的50.3%,其中:

轻度流失面积880.67hm2,占流失总面积的58.8%;

中度流失面积462.34hm2,占30.9%;

强度流失面积154.01hm2,占10.3%。

年土壤侵蚀总量5.58万t,平均侵蚀模数1875.0t/km2.a。

小流域水土流失地类分布情况见表6:

表6小流域水土流失地类分布情况单位:

hm2

1.3.2水土保持现状

由于水土流失对土壤、环境等造成的危害性越来越明显,大河小流域所在的朱沱镇政府非常重视水土流失治理。

本流域在此之前尚未启动由国家投资的水土保持工程,只是由当地群众自发地搞了一些相关措施,已种植经果林96hm2,如农户四旁植树、栽培零星经果林、一家一户植树等生物措施;

横向开厢,逆向挖地等农耕措施;

还有部份农户实行林山禁牧等管育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

但由于这些措施不规范、不统一,达不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2工程建设指导思想、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

2.1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以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为切入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以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和水环境保护、农村集约化生产、人居舒适,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坚持地方和农民投入为主,国家适当补助;

坚持水土保持与环境治理和新农村建设、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水土保持措施与其它措施相结合;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协调推进;

坚持示范引导、政策扶持的方法,用好“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的机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三、目标

(一)通过大河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实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97km2,治理程度达约100%;

减少泥沙量0.35万t,减沙效益达70%以上。

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48.6%,林草覆盖率提高9.72%,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90%以上,使水库水质达Ⅱ类水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量达50%,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达60%。

通过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获取水质指标动态变化数据及项目区土壤侵蚀模数治理前后的对比数据,控制关门山水体中总氮(TN)含量不超过0.02mg/l,总磷(TP)含量不超过0.05mg/l,总钾(TK)含量不超过0.04mg/l,在项目区内严格控制人为水土流失活动,实行严格预防监督制度和封禁建设制度,控制人为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

加强水利水保工程的管理工作,使其不受损毁,持续发展其作用,并确保渡汛安全。

调整产业结构,初步确定项目区农业总产值增长514万元,总产值达到24600万元,人均产粮食400kg以上,人均纯收入达到3551元,比治理前提高14.7%。

(二)改善生态环境目标

通过大河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建设沼气池200座,节柴灶200座,通过清洁卫生池,以改善生态环境,使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48.6%,实现生态修复面积29.11hm2。

(三)其它

解决人畜饮水200户,解决生活能源紧张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建设新农村。

2.2工程布局和建设规模

2.2.1土地利用规划

根据需求预测的土地进行改良,据此,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如下:

坡改梯20.00hm2,营造水保林221.30hm2,经果林101.70hm2、植草3.00hm2、生态修复建设29.11hm2,保土耕作1121.93hm2。

对项目区内的村级公路逐步实施泥片石路面,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配套好排洪、灌溉设施,居民生活用地在原宅基地上进行改建、扩建,并逐渐进行村庄式建设,以利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

项目区土地分级及适宜性评价表见表7:

表7  项目区土地分级及适宜性评价表

距离:

指地块距离村庄、道路或河流的远近。

2.2.2工程布局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结果,对规划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用地的地块按照水土保持的要求确定治理措施。

生态修复工程布局在生态用地上,生态治理工程布局在生态治理用地上,生态保护工程布局在生态保护用地上。

生态修复工程主要集中在中山、低山及人烟稀少地区,在这里实行全面封禁,禁止人为开垦、盲目割灌和放牧等生产活动,实施生态移民,适度开展生态旅游,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人为活动和认为干扰,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进行自然修复,发挥植被特别是灌草植被的生态功能,实现自然保水。

生态治理工程,即在人口相对密集的浅山、山麓、坡脚等农区,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发展与水源保护相适应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减少面源污染。

加强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同时在村镇及旅游景点等人类活动和聚集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及流域垃圾处理设施,改善人居环境。

在这部分中,将利用土地实施保护性耕作、坡耕地退耕还林(草),建设基本农田、小水池、小水窖、小型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等设施,实现“清洁流域”。

生态保护工程:

在河道两侧及湖库周遍是治理重点,在湖库滨带实施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封河育草、沟道水系建设、湿地保护。

通过适当的生物和工程措施,有效发挥灌木和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功能,维系河道及湖库周边生态系统,控制侵蚀、改善水质、美化环境。

2.2.3建设规模

项目区设计小流域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和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工程治理建设新增坡改梯20.00hm2,占措施总量的1.3%,营造水保林221.30hm2,占措施总量的14.8%,经果林101.70hm2,占措施总量的6.8%,植草3.00hm2,占措施总量的0.2%。

生态修复建设工程在大河村青杠山一带实行封育治理29.11hm2,占措施总量的1.9%,建设内容为补植杨树。

农村生活污水及畜禽污染物处理工程在龙汇垭村的张伍坝附近布设沼气池200口、节柴灶200口,在笋桥村跨梁岩桥大陆溪河下游段区布设监测点1处。

绿色农业示范工程结合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广使用有机肥料,以及易降解、低残留的农药与化肥,推广试点项目区防治面源污染制度建设。

2.2.4工程设计

一、生态治理工程

生态治理工程包括小流域治理工程、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一)小流域治理工程

小流域治理工程包括实施坡耕地改造、整治水塘和坡面灌排水系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营造水土保持林草、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入河生物缓冲带。

建设内容为布设人工土坎坡改梯20.00hm2,蓄水池4口,沉沙池30口,排水沟4.0km,作业便道4.0km,营造水保林221.30hm2,经果林101.70hm2,植草3.0hm2。

通过这些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及工程措施的建设,观察项目建设前后对水质动态指标、水土流失侵蚀模数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变化,为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提供科学的依据。

1坡耕地改造工程

(1)坡改梯工程

1.1布设原则

坡改梯工程指沿等高线修建成田面平整、地边有埂的台阶式梯田。

根据两河项目区自然条件,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省投资,突出效果的原则。

坡改梯工程布设在坡度10°

~15°

,土质较好,土层较厚,离村庄近且交通方便,地块相对集中的区域,不同地块梯田埂坎形式的选择要因地制宜。

合理布设耕作便道和灌排水系统。

本次试点工程设计土坎坡改梯20hm2。

1.2设计标准

1)田面宽度和田坎高度设计

梯田的田面宽度和田坎高度是两个互相影响的重要参数,必须先确定其一,才能计算出另一个。

按实际经验,石坎一般高度以1~2.5m为宜,侧坡由土壤的内磨擦角和凝聚力决定,一般采用65°

~75°

①选定田坎坡度,计算田面宽度

Bm=H×

ctgθ

B=H×

ctgα

B=Bm-b=H×

(ctgθ-ctgα)

式中,Bm—田面毛宽(m);

b—田坎占地宽(m);

B—田面净宽(m);

H—梯田田坎高度(m);

θ—地面坡度;

α—田坎坡度。

②选定田面宽度,计算田坎高度

田面宽度根据坡耕地坡度和耕作要求确定,通常为3~12m。

H=B/(ctgθ-ct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