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14891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我当时既崇拜又迷惑,小小一张纸,怎能包罗万象?

直到我上了初中,学了地理,会读地形图了,这个谜底才解开了。

老师今天把画面出现的地形图做了处理,请看大屏幕,找位同学谈一下你现在看这幅图都看到了什么?

(生答)我现在看这幅图是有山有水有陡崖。

有点纳闷是不是?

没关系,带上你的好心情,然后跟着老师一起进入今天这节课---《地形图的判读》。

【设计意图】一副指挥官分析地形图的图片展现在大屏上,配以教师亲身的体会,同时设置悬念,其实老师有的困惑孩子们也有,这样的情境创设,把学生的学习兴致调动到极点。

二、培养情趣主动参与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自主学习内容1和2

1.读图,同时可以对照课本第二段的内容,认识海拔和相对高度。

2.读课本26页图片资料,说出陆地有哪五种地形?

估计学生掌握的到位了以后,出示情景问题,生判断对错,来巩固这两个概念.

【设计意图】一座山,两个孩子的对话,谁对谁错?

通过景观情境和问题情境两种情境的有机结合,吸引学生的探究情趣,加深了学生们对海拔和相对高度的理解。

算一算:

世界最高峰和最低点死海的相对高度。

3、用海拔和相对高度来比较五种地形。

过渡:

通过刚才的小组抢答,我感觉同学们对于这三个基本概念的掌握已经很熟练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请看大屏幕上的导学内容1、2在课本上找出答案。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和等深线

读课本,找出这两个概念。

提问:

等高线的“高”字指的是什么?

师强调:

如果说某处海域深1000M,请问该用等高线还是等深线表示?

因为我们生活在陆地上,所以我们就把探讨的重点放在等高线示意图上。

2、等高线示意图

①教师运用动画演示等高线是如何得到的。

【设计意图】创设动画演示的情境,把复杂的等高线原理循序渐进的展现在孩子的视野中,由立体变为直观,由抽象变为具体,加深了学生们对等高线的理解。

②和学生探讨等高线的特征。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高度有什么规律?

( 

每一条等高线都是(A、闭合;

B、开放)状态。

等高距——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A、相等;

B、不等)

巩固新知:

观察老师自制的山地等高线模型,判断某条等高线的海拔高度。

③观察老师手中的等高线模型,引导学生从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坡度的陡缓。

(师演示)

【设计意图】:

通过自制的等高线模型,创设实物情境,等高线提起来就是山地,放下来就变成等高线地形图,这样的情境创设,让枯燥的理论变的有生命力,

等高线不但疏密不用,而且弯曲的方向,大小也不同,这样我们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就可以辨别出山地的不用部位。

④通过等高线示意图判读山地不同的地形部位。

a.从屏示图中了解一下山地形态都有哪些地形部位。

学生伸出右手,握紧拳头,来演示山地的部位。

同桌互相演示一下。

(修改意图:

据观课小组的老师观察,此环节有的学生比划部位不对,通过互相演示,起到很好的纠正与巩固的作用)。

同时和学生探讨这些地形部位,分别适宜做哪些户外活动?

学生用握紧拳头的动作,来展示山地的不同部位,这样的情境创设,非常简单直观,人人都可参与,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山地部位的了解。

b.引导学生如何通过等高线示意图来判读出这些地形部位(师根据情况操作等高线模型,重点演示山脊山谷的等高线差别)

c.把这几种山地不同部位的形态都绘制在一幅等高线示意图上,判断出它们分别属于山地的什么部位。

看来,大家对于等高线地形图已经有相当深的了解了,相信你在以后的野外活动中,都能自如的运用等高线地形图为你开路。

不过我们通过这样的等高线分析地形有些麻烦,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态呢?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①比较屏示图与我们前面看到的等高线地形图最显著的差异。

②观察屏示图,每种地形的颜色是否相同?

③读高度表,引导学生说出某个地点的海拔高度。

④看中国地形图,说出北纬32度的地形起伏状态。

过渡:

无论是等高线地形图还是分层设色地形图,都不能很直观的让我们看出地面上沿某一方面的起伏状况,那么有没有别的图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呢?

(四)地形剖面图

①屏示中国地形剖面图(沿北纬32°

请生谈自己对地形剖面图的理解。

②看动画,注意观察怎样绘制地形剖面图(找生总结)

a.选剖面线 

b.画平行线 

c.引垂直线 

d.交点连线

③请同学们课后补充完整课本上的地形剖面图。

【设计意图】地形剖面图比较难绘制,如果教师在黑板上一点一点的画,费时又费力,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此时创设一个动画演示的情景,学生兴趣浓,思维转化快,课堂效率高。

(五)小结三种地形图

三、情趣拓展能力提升

利用这个工具,模拟一次军事演习,请学生来当指挥官。

(屏图)

1、假设现在A山头被敌军占领,我军现在的任务就是拿下A山,进入一个山区前,我们通常都要考虑安营扎寨。

你是指挥官,你准备将部队驻扎在什么地方?

(备选地点①、②、③)

2、第二天我军准备攻山,你准备安排士兵从哪里登山?

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备选路线甲、乙、丙)

3、根据地形图的资料,小组合作,提出一个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修改原因:

在情趣拓展环节既能体现教师的问题引导,又能体现学生的自主生成,让课堂更有生命力)

小组讨论,师做总结。

创设一个军事题材的问题情境,配以《士兵突击》的音乐来渲染气氛,既考察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又首尾呼应,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美景欣赏课堂小结

江河湖海,日夜奔腾,那是祖国汩汩的血液;

五岳山川,巍巍耸立,那是祖国不屈的脊梁。

当我们怀揣地图去领略祖国如此多娇的大好河山时,老师更希望的是同学们能把今天的知识学以致用,让地理真正的走进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美景欣赏,配以教师诗意的语言,这样的情境创设,将本节的学习内容作了情感的升华,让学生深刻的领会“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

课标分析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于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如下: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度的陡缓。

2.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类型。

本课时的内容选自鲁教版六年级地理第一章第四节,是在学习了地图的三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这其实是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一个挑战。

所以我想在这部分教学中,采用“地形教学模型演示”“电脑动画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平面的地形图和立体的地形的相互转换。

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我想通过设定一定的情景,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结合以上想法,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改成如下几点:

《地形图的判读》教材分析

《地形图的判读》这部分内容选自鲁教版六年级地理第一章第四节,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及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怎样在地图上辨识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地具备较为系统的地图方的知识,为以后学习世界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节课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等高线,也将为其他等值线(如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节课内容较多,最好能进行整合,从三个方面讲更好,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到底都是怎么来的?

又有什么特点?

当然重点一定是等高线地形图,因为它是基础。

时间安排一课时。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作为上课教师,我的收获很多。

首先,我对情境创设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增强了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优势来创设情境的意识;

了解了情境创设具有很多种形式,如:

图式,视频、自制教具、语言,动画、音乐甚至老师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是情境等等。

其次,加强了学情意识,在二次备课前,增加了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测,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不仅为制定本课合理教学目标提供了依据,也为预设本课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基础。

第三是对地理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明白了地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很有必要,比如这节课中,通过自制的等高线模型,创设实物情境,等高线提起来就是山地,放下来就变成等高线地形图,就是这样的情境创设,让枯燥的理论变的有生命力,学生既有兴趣,又助于他们理解。

这也让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遇到较难的课题,一定要设置合理的情境,要化繁而简,化抽象变具体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在做中学、在做中悟,链接生活中的地理、利用卡通图片引入等等,均促进了本节学习目标的高效完成。

如果时间充足的话,给学生一定的课堂习题反馈,让学生在实践演练的过程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感悟,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进一步。

《地形图的判读》学情分析

上课前我进行学情分析,采用调查问卷、谈话等方式,我想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并减少教学的盲目性。

下面是《地形图的判读》一课的学情调查总结表。

所在学校地区

市区

学生居住地

100%的学生居住在市区

地图认读情况

15.2%的学生会看简单的地图

74.8%的学生不会看简单的地图

看懂地形图、交通图、政区图的情况

0.03%的学生能看懂地形图

30.4%的学生能看懂政区图

10.3%的学生能看懂交通图

画图能力

26.4%的学生能根据图形画出简单的轮廓

63.6%的学生不能根据图形画出简单的轮廓

旅游经历

76.5%的学生有过旅游经历、

23.5%的学生没有旅游的经历

有没有看过战争题材的电影或者电视剧

100%的学生都看过

《地形图的判读》试题命题双向细目表

考查

知识点

能力要求(知识层次)

程度

分值

识记

理解

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

灵活

运用

1

相对高度

5’

2

等高线与海拔

5

3

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稀疏关系

4

等高线特点

等高线地形图中各部位名称

6

7

地形图与比例尺的关系

15

(1)

10

(2)

方向

10’

(3)

高度

(4)

比例尺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试题设计

一、选择题:

(共35分,每题5分)

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湖面约低于海平面4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约是()

A.8444米B.9244米

C.8044米D.8844米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地点的相对高度总是低于绝对高度

B.以海平面为起点的高度即海拔

C.地图上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

D.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不一定相等

3.在等高线地图上,等高线较稀疏,说明该地是()

A.坡陡地区B.山谷C.陡崖D.缓坡地区

4.在等高距为50米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断崖处,该断崖的相对高处可能为()。

A.180米B.200米C.220米D.240米

5.图为某地等高线图,A、B、C、D所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

A.鞍部、陡崖、山谷、山峰B.山峰、鞍部、陡崖、山脊

C.山脊、鞍部、陡崖、山谷D.山峰、山脊、鞍部、陡崖

6.读某地区地形图(如图),①、②、③、④四条坡线坡度最陡的是(  )

7.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同,比例尺不同,请判断坡度最陡的是()。

二、综合题.(共35分每空5分)

8.读“等高线地形图”(如图1.3-17所示)回答:

(1)若仅从地形方面考虑,请比较从B点爬到山顶A点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点容易。

简述理由。

(2)若自A点沿直线向B点行进,那么行进方向是,自A点到C点行进,则行进方向是。

(3)若A点海拔265米,则该点高出B点米。

D点的地形类型是。

(4)据测量,A点到C点的图上距离为2.5厘米,A点到B点的图上距离为1厘米,那么A点到B点的实地距离比A点到C点的实地距离近多少?

参考答案:

1——7:

BCDBDAB

二、综合题

8、

(1)CA,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2)东北,东南(3)45米,山脊(4)75米

效果分析

通过测评,发现孩子们的A率为25%,B率为46%,C率为20%,D率为9%。

通过分析学生的答卷情况,发现学生答题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迁移能力差,不能自如地调动和运用知识。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

2、审题能力薄弱,不能有效获取有效地理信息,这一现象在综合题的8题的第一小题中表现的尤为突出,问的是从地形的条件分析,很简单的问题,致答案五花八门,正确率非常低。

3、语言表述能力差,答题语言生活化,不能使用地理术语答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找出了对策。

1、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学生答题技巧的指导。

教学中应加强训练学生对问题的整体把控能力,每周针对所复习的重点知识,出2-3个综合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增强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如何审题与析题,如何做到规范答题、清晰答题和运用地理术语答题;

要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及如何组织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