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套卷综合训练3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13833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套卷综合训练3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套卷综合训练3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套卷综合训练3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套卷综合训练3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套卷综合训练3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套卷综合训练3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考化学套卷综合训练3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套卷综合训练3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套卷综合训练3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C.空气、水银和石油都是混合物

D.合成橡胶、合金和塑料都是有机合成材料

A.盐酸、醋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均属于酸;

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A错误。

B.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均属于单质,B正确。

C.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属于混合物;

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C错误。

D.合成橡胶、塑料都是有机合成材料,合金属于金属材料,D错误。

物质的分类

3.下列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用酒精灯火焰直接加热烧杯

B.打开试剂瓶取用试剂后没及时盖瓶塞

C.给试管内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D.取用试剂后将滴管清洗再放回原滴瓶

C

A.烧杯加热应垫石棉网,以防加热时受热不均而炸裂,A错误;

B.打开试剂瓶取用试剂后应及时盖好瓶塞,以防试剂被污染或变质,B错误;

C.给试管内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以防冷凝水倒流到试管底部炸裂试管,C正确;

D.滴瓶上的滴管是专用的,不用清洗,D错误。

故选C。

实验基本操作

4.对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冒出大量的白烟

B.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C.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D.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五氧化二磷固体,实验中可观察到大量的白烟,A正确;

B.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氧化镁为白色固体,B正确;

C.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C错误;

D.细铁丝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D正确。

物质燃烧

5.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不正确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说明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C.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D.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说明水分子体积变大

D

A.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A正确;

B.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说明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B正确;

C.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C正确;

D.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说明水分子的间隔变大,水分子本身体积不变,D错误。

故选D。

分子的性质

6.乙烯利(化学式为C2H6ClO3P)是一种优质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等效应。

下列有关乙烯利的说法正确的是()

(相对原子质量:

H-1C-12O-16P-31Cl-35.5)

A.乙烯利是一种氧化物

B.每个乙烯利分子中含有13个原子

C.乙烯利中碳、氢、氯、氧、磷五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

6:

1:

3:

1

D.乙烯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2%

化学式相关计算

7.下列化学方程式能正确表示所述内容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4Fe+3O2

2Fe2O3

B.实验室制备CO2:

CaCO3

CaO+CO2&

uarr;

C.盐酸除铁锈:

Fe2O3+6HCl=2FeCl3+3H2O

D.CO2通入CaCl2溶液中:

CO2+CaCl2+H2O=CaCO3&

darr;

+2HCl

化学方程式

8.下列实验设计合理并能够成功的是()

A.实验①:

稀释浓硫酸

B.实验②:

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C.实验③: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实验④: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A.稀释浓硫酸时,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应该把浓硫酸缓缓注入水中,①设计不合理,A错误;

B.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时,还应该在热水中放置白磷,这样可以验证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②设计不合理,B错误;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红磷燃烧可以把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通过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和集气瓶容积的比较,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③设计合理,C正确;

D.锌和稀盐酸放在一个敞口容器中,锌和稀盐酸混合反应时,生成的氢气向空气中逸散,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④设计不合理,D错误。

实验方案的设计

9.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进行灭火

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用锅盖迅速盖灭

C.室内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A.消防队员用高压水进行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A正确;

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用锅盖迅速盖灭,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B正确;

C.室内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会造成室内氧气浓度增大,火会更剧烈,C错误;

D.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原理是清除可燃物,D正确。

燃烧与灭火

10.在反应2A+5B=2C+4D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

22。

若1.3g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D。

则在此反应中B和D的质量比为()

A.4:

9B.8:

C.10:

11D.13:

44

涉及字母的化学反应

1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5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

B>

C

B.50℃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

2

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采用降温方法

D.将50℃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后,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

A=C

溶解度曲线应用

12.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酚酞无现象,则溶液一定呈中性

B.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D.酸雨的pH小于7,pH小于7的雨水不一定是酸雨

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酚酞无现象,则溶液呈中性或酸性,A错误。

B.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比如CuO和H2SO4反应生成CuSO4和H2O,B错误。

C.在同一化合物中,如果只有金属和另外一种非金属组成,则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但是如果化合物中含有多种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比如Na2SO4中S的化合价为+6,C错误。

D.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当然小于7),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所以小于7的雨水不一定是酸雨,D正确。

比较和推理

二、解答题(共11道,每道8分)

13.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2)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3)吸烟时产生的有毒气体是;

(4)发酵粉中的主要成分是。

(1)H2O

(2)CO2(3)CO(4)NaHCO3

(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2)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CO2;

(3)吸烟时产生的有毒气体是CO;

(4)发酵粉中的主要成分是NaHCO3。

化学用语

14.如图为氮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根据信息,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氮元素与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氮的化合价为。

14.01;

5;

-3

根据图中的信息,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5;

氮元素与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NH3,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氮的化合价为-3。

元素周期表

15.对河水水样净化时,先向水样中加入絮凝剂,反应,沉降,然后通过(填一种实验基本操作)除去难溶性杂质;

用pH试纸测得水样pH为5.9,则河水呈性。

过滤;

除去难溶性杂质可通过过滤操作;

pH<

7的液体呈酸性。

溶液的pH

16.小明做化学实验时,不小心手指沾上了硝酸银溶液,过一段时间出现痕迹,很难洗去。

询问老师后得知,硝酸银见光会分解,生成一种金属、红棕色气体(NO2)和能供给呼吸的气体,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你认为在实验室中硝酸银的保存方法是。

17.下面是某一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反应,反应过程中“

”、“

”的个数比为。

化合;

2

微观示意图

18.A、B、C、D均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是一种黑色氧化物,B物质的溶液呈蓝色。

则X的化学式为,Y的化学式为;

由C转化成D的化学方程式为。

B物质的溶液呈蓝色,所以B是含有铜离子的盐,A是一种黑色氧化物,和X反应会生成铜离子,所以A就是氧化铜,X是一种强酸,盐B和Y会生成C,C和酸X会生成盐B,所以Y是一种强碱,C就是氢氧化铜沉淀,D就是氯化铜。

由于B、D是不同的物质,所以X不能是盐酸,可选用H2SO4,

Y可选用最常见的NaOH,代入验证满足题意。

氢氧化铜沉淀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

Cu(OH)2+2HCl=CuCl2+2H2O。

推断题

19.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原因。

(1)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不同;

(2)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

(3)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

(1)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

(2)二者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构成氢分子,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氧原子构成氧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1)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不同是因为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

(2)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二者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为:

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构成氢分子,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氧原子构成氧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物质构成的奥秘

20.实验室内有一瓶药品的标签已脱落,只知道它是NH4Cl、(NH4)2SO4和KNO3中的一种。

现进行如下实验:

取少量样品在研钵中与物质X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

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溶解,再滴入从图中选取的溶液Y,产生白色沉淀。

(1)写出物质X的一种可能。

(2)写出该药品和溶液Y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物质的检验、鉴别

21.取铜、锌混合粉末,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加入稀硫酸至固体恰好溶解,再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1)写出滤渣中一定有,滤液中溶质一定有。

(2)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滤渣成分和与滤渣成分对应的滤液中溶质成分,写出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及结论。

(1)Cu;

FeSO4、ZnSO4

(2)向滤渣中加盐酸若有气泡,滤渣为Cu和Fe,则滤液为FeSO4和ZnSO4。

向滤渣中加盐酸若无气泡,滤渣为Cu,再向滤液中加铁片,若有红色固体出现,滤液为FeSO4、ZnSO4和CuSO4;

若无红色固体出现,滤液为FeSO4和ZnSO4。

(1)取铜、锌混合粉末,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生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再加入稀硫酸至固体恰好溶解后,生成对应的硫酸盐,即:

CuSO4溶液和ZnSO4溶液;

再加入一定量的铁粉时,因为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n>

Fe>

Cu,

可以得知Fe能把Cu置换出来,而不能把Zn置换出来,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Cu,可能含有Fe;

根据Fe与CuSO4溶液反应可知反应后生成FeSO4和Cu,所以滤液中一定有反应后生成的FeSO4和未参加反应的ZnSO4,可能有CuSO4。

(2)根据

(1)中的分析,我们只需要探究滤渣中有没有Fe即可,我们可以利用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的办法,通过反应是否有气泡生成来判断滤渣中是否含有Fe。

若滤渣中有Fe,则滤液中一定没有CuSO4,即与滤渣成分对应的滤液中溶质为FeSO4和ZnSO4;

若滤渣中无Fe,则我们利用Fe与CuSO4溶液反应有红色固体出现这一现象,确定反应后的滤液中是否还含有CuSO4。

滤渣判断

22.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含有CuSO4、Na2SO4、(NH4)2CO3、BaCl2、NH4Cl、KCl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如下实验。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

(1)写出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

(2)写出①、②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3.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并查阅资料得知:

Na2CO3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都呈碱性(pH>

7),CaCl2溶液呈中性(pH=7)。

(1)甲实验中,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呈色,逐滴加入稀盐酸,直至溶液恰好呈无色为止。

(2)乙实验试管内产生白色沉淀,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两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观察到废液呈浑浊并显红色,由此分析可知:

①废液中除碳酸钙、氯化钠、水和指示剂外,一定还含有。

②依据上述实验过程,你认为引起废液呈碱性的物质组成共有种可能。

(4)如果将乙实验中的澄清石灰水改为CaCl2溶液,同样进行实验

(1)、

(2)、(3)的操作,废液呈浑浊并显红色的现象(填“可能”或“不可能”)出现。

(5)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取60g氯化钙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反应完成后过滤,实验过程中所加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与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试计算当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12O-16Na-23Ca-40Cl-35.5)

物质间的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