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化学综合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
《蛋白质化学综合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蛋白质化学综合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蛋白质分子中-S-S-断裂的方法是()
A、加尿素B、透析法C、加过甲酸D、加重金属盐
16、区分极性氨基酸和非极性氨基酸是根据
A.所含的羧基和氨基的极性B.所含氨基和羧基的数目
C.所含R基团的大小D.脂肪族氨基酸为极性氨基
E.所含的R基团为极性或非极性
17、有一个肽,用胰蛋白酶水解得:
①Met-Glu-Leu-Lys②Ser-Ala-Arg③Gly-Tyr三组片段,用BrCN处理得:
④Ser-Ala-Arg-Met⑤Glu-Leu-Lys-Gly-Tyr两组片段,按肽谱重叠法推导出该九肽的序列应为:
A.3+2+1B.5+4C.2+1+3D.2+3+1E.1+2+3
二、是非题(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
1、一氨基一羧基氨基酸的pI为中性,因为-COOH和-NH+3的解离度相等。
()
2、构型的改变必须有旧的共价健的破坏和新的共价键的形成,而构象的改变则不发生此变化。
3、生物体内只有蛋白质才含有氨基酸。
4、所有的蛋白质都具有一、二、三、四级结构。
5.蛋白质中所有氨基酸在紫外光区都有光吸收特性。
6、.当某一酸性蛋白质(pI<
7)溶解在pH9.0的缓冲溶液中,此蛋白质所带的净电荷为负()
7、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病是一种先天遗传性的分子病,其病因是由于正常血红蛋白分子中的一个谷氨酸残基被缬氨酸残基所置换。
8、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病是一种先天性遗传病,其病因是由于血红蛋白的代谢发生障碍。
9、在蛋白质和多肽中,只有一种连接氨基酸残基的共价键,即肽键。
10、从热力学上讲蛋白质分子最稳定的构象是自由能最低时的构象。
11、天然氨基酸都有一个不对称α-碳原子。
12、变性后的蛋白质其分子量也发生改变。
13、蛋白质在等电点时净电荷为零,溶解度最小。
三、问答题和计算题:
1、试举例说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包括一级结构、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参与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力有哪些?
3、计算下列溶液的pH值:
0.2mol/LGly溶液与0.1mol/LHCL溶液等体积混合的混合液。
(Gly的PK1=2.34PK2=9.60)
4、试述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测定的一般步骤。
5.有人纯化了一个未知肽,其氨基酸组成为:
Asp1,Ser1,Gly1,Ala1,Met1,Phe1和Lys2,又做了一系列分析,结果如下:
(1)FDNB与之反应再酸水解后得DNP-Ala
(2)胰凝乳蛋白酶消化后,从产物中分出一个纯四肽,其组成为:
Asp1,Gly1,Lys1,Met1,此四肽的FDNB反应降解产物为DNP-Gly(不考虑胰凝乳蛋白酶对亮氨酸、蛋氨酸和组氨酸羧基端的水解)
(3)胰蛋白酶消化八肽后又可得到组成分别为Lys1,Ala1,Ser1及Lys1,Phe1,Gly1的两个三肽及一个二肽。
此二肽被CNBr处理后游离出自由天冬氨酸。
请列出八肽全序列并简示你推知的过程。
6、一个七肽,其氨基酸组成是:
Lys、Pro、Arg、Phe、Ala、Tyr、Ser;
未经糜蛋白酶处理,与FDNB反应,不产生α-DNP-氨基酸,经糜蛋白酶处理后,断裂成两个肽段(Ala、Tyr、Ser和Lys、Pro、Arg、Phe),此两肽分别与FDNB反应,产生DNP-Ser和DNP-Lys;
此七肽与胰蛋白酶反应,生成两个肽段(Pro、Arg和Lys、Phe、Ala、Tyr、Ser)或者可产生α-DNP-Phe的七肽。
问此七肽的一级结构?
四、名词解释
等电点(pI)肽键和肽链肽平面及二面角一级结构二级结构波耳效应
三级结构四级结构超二级结构结构域蛋白质变性与复性
五、填空题
1.在紫外光区有光吸收特性的氨基酸是()、()、()。
2.写出下列物质的分子结构式:
丙酮酸(),草酰乙酸();
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Asn()Glu(),Arg()。
3.二十种氨基酸中,()氨酸无立体异构体;
脯氨酸是()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色物质,分子量最小的氨基酸()。
4.典型的α-螺旋,每圈螺旋包含()个氨基酸残基,螺距是()nm。
1.用于测定蛋白质多肽链N端、C端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基本原理是什么?
解答:
(1)N-末端测定法:
常采用
―二硝基氟苯法、Edman降解法、丹磺酰氯法。
①
―二硝基氟苯(DNFB或FDNB)法:
多肽或蛋白质的游离末端氨基与
―二硝基氟苯(
―DNFB)反应(Sanger反应),生成DNP―多肽或DNP―蛋白质。
由于DNFB与氨基形成的键对酸水解远比肽键稳定,因此DNP―多肽经酸水解后,只有N―末端氨基酸为黄色DNP―氨基酸衍生物,其余的都是游离氨基酸。
②丹磺酰氯(DNS)法:
多肽或蛋白质的游离末端氨基与与丹磺酰氯(DNS―Cl)反应生成DNS―多肽或DNS―蛋白质。
由于DNS与氨基形成的键对酸水解远比肽键稳定,因此DNS―多肽经酸水解后,只有N―末端氨基酸为强烈的荧光物质DNS―氨基酸,其余的都是游离氨基酸。
③苯异硫氰酸脂(PITC或Edman降解)法:
多肽或蛋白质的游离末端氨基与异硫氰酸苯酯(PITC)反应(Edman反应),生成苯氨基硫甲酰多肽或蛋白质。
在酸性有机溶剂中加热时,N―末端的PTC―氨基酸发生环化,生成苯乙内酰硫脲的衍生物并从肽链上掉下来,除去N―末端氨基酸后剩下的肽链仍然是完整的。
④氨肽酶法:
氨肽酶是一类肽链外切酶或叫外肽酶,能从多肽链的N端逐个地向里切。
根据不同的反应时间测出酶水解释放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按反应时间和残基释放量作动力学曲线,就能知道该蛋白质的N端残基序列。
(2)C―末端测定法:
常采用肼解法、还原法、羧肽酶法。
肼解法:
蛋白质或多肽与无水肼加热发生肼解,反应中除C端氨基酸以游离形式存
在外,其他氨基酸都转变为相应的氨基酸酰肼化物。
②还原法:
肽链C端氨基酸可用硼氢化锂还原成相应的α―氨基醇。
肽链完全水解后,代表原来C―末端氨基酸的α―氨基醇,可用层析法加以鉴别。
③羧肽酶法:
是一类肽链外切酶,专一的从肽链的C―末端开始逐个降解,释放出游离的氨基酸。
被释放的氨基酸数目与种类随反应时间的而变化。
根据释放的氨基酸量(摩尔数)与反应时间的关系,便可以知道该肽链的C―末端氨基酸序列。
2.测得一种血红蛋白含铁0.426%,计算其最低相对分子质量。
一种纯酶按质量计算含亮氨酸1.65%和异亮氨酸2.48%,问其最低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1)血红蛋白:
(2)酶:
因为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所以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残基数之比为:
1.65%:
2.48%=2:
3,因此,该酶分子中至少含有2个亮氨酸,3个异亮氨酸。
3.指出下面pH条件下,各蛋白质在电场中向哪个方向移动,即正极,负极,还是保持原点?
(1)胃蛋白酶(pI1.0),在pH5.0;
(2)血清清蛋白(pI4.9),在pH6.0;
(3)α-脂蛋白(pI5.8),在pH5.0和pH9.0;
(1)胃蛋白酶pI1.0<环境pH5.0,带负电荷,向正极移动;
(2)血清清蛋白pI4.9<环境pH6.0,带负电荷,向正极移动;
(3)α-脂蛋白pI5.8>环境pH5.0,带正电荷,向负极移动;
α-脂蛋白pI5.8<环境pH9.0,带负电荷,向正极移动。
4.何谓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
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蛋白质变性的概念:
天然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后,使其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并伴随着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变性的本质:
分子中各种次级键断裂,使其空间构象从紧密有序的状态变成松散无序的状态,一级结构不破坏。
蛋白质变性后的表现:
① 生物学活性消失;
② 理化性质改变:
溶解度下降,黏度增加,紫外吸收增加,侧链反应增强,对酶的作用敏感,易被水解。
蛋白质由于带有电荷和水膜,因此在水溶液中形成稳定的胶体。
如果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适当的试剂,破坏了蛋白质的水膜或中和了蛋白质的电荷,则蛋白质胶体溶液就不稳定而出现沉淀现象。
沉淀机理:
破坏蛋白质的水化膜,中和表面的净电荷。
蛋白质的沉淀可以分为两类:
(1)可逆的沉淀:
蛋白质的结构未发生显著的变化,除去引起沉淀的因素,蛋白质仍能溶于原来的溶剂中,并保持天然性质。
如盐析或低温下的乙醇(或丙酮)短时间作用蛋白质。
(2)不可逆沉淀:
蛋白质分子内部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蛋白质变性而沉淀,不再能溶于原溶剂。
如加热引起蛋白质沉淀,与重金属或某些酸类的反应都属于此类。
蛋白质变性后,有时由于维持溶液稳定的条件仍然存在,并不析出。
因此变性蛋白质并不一定都表现为沉淀,而沉淀的蛋白质也未必都已经变性。
5.下列试剂和酶常用于蛋白质化学的研究中:
CNBr,异硫氰酸苯酯,丹磺酰氯,脲,6mol/LHClβ-巯基乙醇,水合茚三酮,过甲酸,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其中哪一个最适合完成以下各项任务?
(1)测定小肽的氨基酸序列。
(2)鉴定肽的氨基末端残基。
(3)不含二硫键的蛋白质的可逆变性。
若有二硫键存在时还需加什么试剂?
(4)在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羧基侧水解肽键。
(5)在甲硫氨酸残基羧基侧水解肽键。
(6)在赖氨酸和精氨酸残基侧水解肽键。
(1)异硫氰酸苯酯;
(2)丹黄酰氯;
(3)脲;
-巯基乙醇还原二硫键;
(4)胰凝乳蛋白酶;
(5)CNBr;
(6)胰蛋白酶。
6.由下列信息求八肽的序列。
(1)酸水解得Ala,Arg,Leu,Met,Phe,Thr,2Val。
(2)Sanger试剂处理得DNP-Ala。
(3)胰蛋白酶处理得Ala,Arg,Thr和Leu,Met,Phe,2Val。
当以Sanger试剂处理时分别得到DNP-Ala和DNP-Val。
(4)溴化氰处理得Ala,Arg,高丝氨酸内酯,Thr,2Val,和Leu,Phe,当用Sanger试剂处理时,分别得DNP-Ala和DNP-Leu。
由
(2)推出N末端为Ala;
由(3)推出Val位于N端第四,Arg为第三,而Thr为第二;
溴化氰裂解,得出N端第六位是Met,由于第七位是Leu,所以Phe为第八;
由(4),第五为Val。
所以八肽为:
Ala-Thr-Arg-Val-Val-Met-Leu-Phe。
7.一个α螺旋片段含有180个氨基酸残基,该片段中有多少圈螺旋?
计算该α-螺旋片段的轴长。
180/3.6=50圈,50×
0.54=27nm,该片段中含有50圈螺旋,其轴长为27nm。
8.当一种四肽与FDNB反应后,用5.7mol/LHCl水解得到DNP-Val及其他3种氨基酸;
当这四肽用胰蛋白酶水解时发现两种碎片段;
其中一片用LiBH4(下标)还原后再进行酸水解,水解液内有氨基乙醇和一种在浓硫酸条件下能与乙醛酸反应产生紫(红)色产物的氨基酸。
试问这四肽的一级结构是由哪几种氨基酸组成的?
(1)四肽与FDNB反应后,用5.7mol/LHCl水解得到DNP-Val,证明N端为Val。
(2)LiBH4还原后再水解,水解液中有氨基乙醇,证明肽的C端为Gly。
(3)水解液中有在浓H2SO4条件下能与乙醛酸反应产生紫红色产物的氨基酸,说明此氨基酸为Trp。
说明C端为Gly-Trp…
(4)根据胰蛋白酶的专一性,得知N端片段为Val-Arg(Lys)…,以
(1)、
(2)、(3)结果可知道四肽的顺序:
N-Val-Arg(Lys)-Trp-Gly-C。
9.概述测定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基本步骤。
(1)测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组成。
(2)蛋白质的N端和C端的测定。
(3)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水解方法将所要测定的蛋白质肽链断裂,各自得到一系列大小不同的肽段。
(4)分离提纯所产生的肽,并测定出它们的序列。
(5)从有重叠结构的各个肽的序列中推断出蛋白质中全部氨基酸排列顺序。
如果蛋白质含有一条以上的肽链,则需先拆开成单个肽链再按上述原则确定其一级结构。
如是含二硫键的蛋白质,也必须在测定其氨基酸排列顺序前,拆开二硫键,使肽链分开,并确定二硫键的位置。
拆开二硫键可用过甲酸氧化,使胱氨酸部分氧化成两个半胱氨磺酸。
酶
1、酶反应速度对底物浓度作图,当底物浓度达一定程度时,得到的是零级反应,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形变底物与酶产生不可逆结合B、酶与未形变底物形成复合物
C、酶的活性部位为底物所饱和D、过多底物与酶发生不利于催化反应的结合
2、米氏常数Km是一个用来度量()
A、酶和底物亲和力大小的常数B、酶促反应速度大小的常数
C、酶被底物饱和程度的常数D、酶的稳定性的常数
3、酶催化的反应与无催化剂的反应相比,在于酶能够:
A.提高反应所需活化能B、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
C、促使正向反应速度提高,但逆向反应速度不变或减小
4、辅酶与酶的结合比辅基与酶的结合更为()
A、紧B、松C、专一
5、下列关于辅基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是一种结合蛋白质B、只决定酶的专一性,不参与化学基因的传递
C、与酶蛋白的结合比较疏松D、一般不能用透析和超滤法与酶蛋白分开
6、酶促反应中决定酶专一性的部分是()
A、酶蛋白B、底物C、辅酶或辅基D、催化基团
7.测定酶活力时,下列条件哪个不对
A.[S]»
[E]B.[S]=[Et]C.测初速度D.最适pH
8、全酶是指什么?
A、酶的辅助因子以外的部分B、酶的无活性前体C、一种酶一抑制剂复合物D、一种需要辅助因子的酶,具备了酶蛋白、辅助因子各种成分。
9、根据米氏方程,有关[s]与Km之间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s]<
<
Km时,V与[s]成正比;
B、当[s]=Km时,V=1/2Vmax
C、当[s]>
>
Km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无关。
D、当[s]=2/3Km时,V=25%Vmax
10、已知某酶的Km值为0.05mol.L-1,要使此酶所催化的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的80%时底物的浓度应为多少?
A、0.2mol.L-1B、0.4mol.L-1C、0.1mol.L-1D、0.05mol.L-1
11、某酶今有4种底物(S),其Km值如下,该酶的最适底物为()
A、S1:
Km=5×
10-5MB、S2:
Km=1×
10-5MC、S3:
Km=10×
10-5MD、S4:
Km=0.1×
10-5M
12、酶促反应速度为其最大反应速度的80%时,Km等于()
A、[S]B、1/2[S]C、1/4[S]D、0.4[S]
13、下列关于酶特性的叙述哪个是错误的?
A、催化效率高B、专一性强C、作用条件温和D、都有辅因子参与催化反应
14、酶具有高度催化能力的原因是()
A、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B、酶能催化热力学上不能进行的反应
C、酶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D、酶能提高反应物分子的活化能
15、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是:
A、Vmax不变,Km增大B、Vmax不变,Km减小
C、Vmax增大,Km不变D、Vmax减小,Km不变
16、目前公认的酶与底物结合的学说是()
A、活性中心说B、诱导契合学说C、锁匙学说D、中间产物学说
17、变构酶是一种()
A、单体酶B、寡聚酶C、多酶复合体D、米氏酶
18、具有生物催化剂特征的核酶(ribozyme)其化学本质是()
A、蛋白质B、RNAC、DNAD、糖蛋白
19、下列关于酶活性中心的叙述正确的()
A、所有酶都有活性中心B、所有酶的活性中心都含有辅酶
C、酶的活性中心都含有金属离子D、所有抑制剂都作用于酶活性中心。
20、乳酸脱氢酶(LDH)是一个由两种不同的亚基组成的四聚体。
假定这些亚基随机结合成酶,这种酶有多少种同工酶?
A、两种B、三种C、四种D、五种
21.FMN和FAD的维生素前体是()。
A、VB1B、VB2C、VB6D、Vpp
22、水溶性维生素常是辅酶或辅基的组成部分,如:
A、辅酶A含尼克酰胺B、FAD含有吡哆醛
C、NAD含有尼克酰胺D、脱羧辅酶含生物素
23、NAD+在酶促反应中转移()
A、氨基B、氢原子C、氧原子D、羧基
24.含烟酰胺(Vpp)的辅酶在生物代谢中的作用是
A.为电子载体B.为一碳基团载体C.为羧化酶辅酶D.参与a-酮酸的氧化作用
25、辅酶磷酸吡哆醛的主要功能是()
A、传递氢B、传递二碳基团C、传递一碳基因D、传递氨基
26、生物素是下列哪一个酶的辅酶?
A、丙酮酸脱氢酶B、丙酮酸激酶C、丙酮酸脱氢酶系D、丙酮酸羧化酶
27.含叶酸的辅酶其主要作用为()。
28、酶原是酶的前体()
A、有活性B、无活性C、提高活性D、降低活性
29、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
A.随时间延长而升高B.是酶的特征性常数C.在人体内为50℃
D.都不超过50℃E.是在某条件下,酶促反应速度最大时的温度
30、竞争性抑制剂的动力学特点是
A.Km值变大,Vmax不变B.Km值变大,Vmax增大C.Km值变小,Vmax增大D.Km值不变,Vmax变小E.Km值不变,Vmax变大
1、米氏常数(Km)是与反应系统的酶浓度无关的一个常数。
2、同工酶就是一种酶同时具有几种功能。
3、辅酶与酶蛋白的结合不紧密,可以用透析的方法除去。
4、一个酶作用于多种底物时,其最适底物的Km值应该是最小。
5、一般来说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相应地,蛋白质都是酶。
6、酶活性中心是酶分子的一小部分。
7、酶的最适温度是酶的一个特征性常数。
8、竞争性抑制剂在结构上与酶的底物相类似。
9、反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是其动力学常数Km’变小,Vm也变小。
10、本质为蛋白质的酶是生物体内唯一的催化剂。
三、问答题:
1、用图示说明米氏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曲线,并扼要说明其含义。
2、有淀粉酶制剂1克,用水溶解成1000ml,从中取出1ml测定淀粉酶活力,测知每5分钟分解0.25克淀粉,计算每克酶制剂所含的淀粉酶活力单位数(淀粉酶活力单位规定为:
在最适条件下,每小时分解1克淀粉的酶量为一个活力单位)。
3、什么是米氏方程,米氏常数Km的意义是什么?
试求酶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的99%时,所需求的底物浓度(用Km表示)
4、试述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酶的活性中心酶原活力单位比活力Km诱导契合学说
变构效应ribozyme同工酶竞争性抑制作用
1.酶活性的调节包括()、()、()等。
1.作为生物催化剂,酶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作为生物催化剂,酶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以及高度专一性。
2.酶分为哪几大类?
每一大类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的特点是什么?
请指出以下几种酶分别属于哪一大类酶:
磷酸葡糖异构酶(phosphoglucoseisomerase)
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
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dehydrogenase)
琥珀酰―CoA合成酶(succinyl-CoAsynthetase)
柠檬酸合酶(citratesynthase)
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oxidase)
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transaminase)
蔗糖酶(invertase)
T4RNA连接酶(T4RNAligase)
前两个问题参考课本及参考书。
异构酶类;
水解酶类;
转移酶类;
氧化还原酶类中的脱氢酶;
合成酶类;
裂合酶类;
氧化还原酶类中的氧化酶;
合成酶类(又称连接酶类)。
3.什么是诱导契合学说,该学说如何解释酶的专一性?
“诱导契合”学说认为酶分子的结构并非与底物分子正好互补,而是具有一定的柔性,当酶分子与底物分子靠近时,酶受底物分子诱导,其构象发生有利于与底物结合的变化,酶与底物在此基础上互补契合进行反应。
根据诱导契合学说,经过诱导之后,酶与底物在结构上的互补性是酶催化底物反应的前提条件,酶只能与对应的化合物契合,从而排斥了那些形状、大小等不适合的化合物,因此酶对底物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即酶具有高度专一性。
4.阐述酶活性部位的概念、组成与特点。
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和酶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酶的活性部位包括两个功能部位:
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
结合部位(Bindingsite)是酶分子中与底物结合的部位或区域。
此部位决定酶的专一性。
催化部位(catalyticsite)是酶分子中促使底物发生化学变化的部位。
此部位决定酶所催化反应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