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病学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084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肿瘤病学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肿瘤病学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肿瘤病学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肿瘤病学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肿瘤病学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肿瘤病学教学设计.docx

《肿瘤病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肿瘤病学教学设计.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肿瘤病学教学设计.docx

肿瘤病学教学设计

韶关学院医学院课程教学设计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

临床肿瘤学任课教师:

胡可锦

教学内容(章节):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肿瘤流行病学

班级:

12级中大临床本科(成人教育)课型:

理论实验见习

授课时间:

2014年03月29日(第4周星期六5-8节)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般分掌握、熟悉、了解等)

1、掌握肿瘤的基本定义、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表现;

2、熟悉描述肿瘤的基本术语;

3、了解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我国肿瘤的发病趋势;

4、掌握肿瘤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5、熟悉肿瘤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肿瘤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6、了解肿瘤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7、自学肿瘤流行病学的发展,循证医学与肿瘤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与进展:

重点:

1、肿瘤的基本定义、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要点;

2、肿瘤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难点:

1、肿瘤的基本定义;

2、肿瘤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进展:

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投影、课堂讲授、结合重点辅以提问。

教学资源(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

教材:

万德森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临床肿瘤学》(第三版)

参考资料:

1.汤钊猷主编.现代肿瘤学(第2版)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陈意生、史景泉主编《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

第一章绪论(80分钟)

一、肿瘤的基本概念(40分钟)

1、肿瘤的定义:

基因病、新生物

2、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如何鉴别?

3、新生物及恶性疾患

4、癌与肉瘤

5、癌症

二、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20分钟)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直接参与了肿瘤的发生;

三、我国癌症的发病情况与趋势(10分钟)

四、肿瘤研究与肿瘤学(10分钟)

第二章肿瘤流行病学(100分钟)

第一节、肿瘤流行病学的概念(20分钟)

概述

一、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任务、对象与范畴

1、肿瘤流行的分布规律(“三间分布”)

2、肿瘤流行的影响因素:

肿瘤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3、肿瘤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

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特点

1、观察性研究

2、大规模的人群研究

3、长时间观察

4、偏倚和混杂

5、疾病的全过程

第二节、肿瘤的描述性流行病学(30分钟)

一、描述性肿瘤流行病学的资料收集方法和统计指标

(一)肿瘤统计资料来源

1、肿瘤登记报告制度

2、肿瘤死亡回顾调查

3、肿瘤病例资料

(二)常用统计指标

1、死亡率

2、发病率

3、患病率

4、年龄调整发病(死亡率)率

5、人时发病(死亡)率

6、性别比

7、累积发病率

二、肿瘤在世界、中国的流行现状和发展趋势(以鼻咽癌为例简述之)

第三节、肿瘤的分析性流行病学(30分钟)

常用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设计有:

一、病例对照研究(以乙肝感染与肝癌为例)

二、队列研究(以吸烟与肺癌为例)

三、恶性肿瘤发病危险因素

(一)不良行为生活方式

1、吸烟喝酒

2、不良饮食与营养摄入不均衡

3、肥胖和少活动

(二)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中的致癌因素

2、生活环境中的致癌因素

(三)职业因素

(四)生物遗传因素

1、生物感染因素

2、遗传因素

第四节、肿瘤的预防控制(20分钟)

概述:

三个“13”,预防的重要意义

一、社区干预研究

二、肿瘤的一级预防

1、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2、合理营养膳食结构

3、研究、鉴定环境中致、促癌物

4、建立疫苗接种和化学预防方法

三、二级预防(三早)

四、三级预防(提高治愈率及生存质量)

第五节、肿瘤的临床流行病学(自学)

课后思考题:

1、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要点?

2、请简述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3、肿瘤流行病学的概念、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4、描述流行病学常用的指标有哪些?

课后小结:

(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

韶关学院医学院课程教学设计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

临床肿瘤学任课教师:

胡可锦

教学内容(章节):

第三章肿瘤病因学第四章肿瘤病理学

班级:

12级中大临床本科(成人教育)课型:

理论实验见习

授课时间:

2014年03月23日(第4周星期日5-8节)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般分掌握、熟悉、了解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

肿瘤是环境因素和基因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基因改变是肿瘤的内因。

2、使学生掌握肿瘤病理诊断的重要性、以及肿瘤病理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地位

教学要求:

1、熟悉恶性肿瘤的病因;肿瘤的环境因素、肿瘤与基因、肿瘤的遗传性因素

2、了解发病机理和癌症的发展过程

3、掌握肿瘤的一般形态学特征,熟悉良、恶性肿瘤的病理形态上的区别;

4、了解肿瘤的命名和分类,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级和分期;

5、掌握细胞病理学诊断的价值和应用范围;

6、掌握组织病理学的常用方法和应用;

7、熟悉近年来的病理诊断的新技术新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与进展:

重点:

1、恶性肿瘤的病因、了解发病机理和癌症的发展过程

2、肿瘤的环境因素、肿瘤与基因、肿瘤的遗传性因素

3、肿瘤的形态学特征,肿瘤病理诊断学的方法和应用范围

难点:

1、肿瘤病理诊断学的方法

2、肿瘤病理中新技术的应用

进展:

1、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2、病理诊断的新技术新方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投影、课堂讲授、结合重点辅以提问。

教学资源(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

教材:

万德森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临床肿瘤学》(第三版)

参考资料:

3.汤钊猷主编.现代肿瘤学(第2版)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陈意生、史景泉主编《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

第三章肿瘤病因学(90分钟)

第一节、化学致癌因素(30分钟)

一、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一)化学致癌物的作用方式

(二)化学致癌物与人类肿瘤的关系

(三)致癌物是否引起基因序列的改变

二、化学致癌物的代谢

三、常见的化学致癌物

(一)亚硝胺类

(二)霉菌毒素

(三)多环芳香烃类

(四)芳香烃和偶氮染料类

(五)苯类

(六)其他化学致癌物

四、化学致癌物的鉴定

(一)体外之突变筛选

(二)体内致癌试验

(三)人体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节、物理致癌因素(20分钟)

一、电离辐射

(一)电离辐射致癌的机理

(二)与电离辐射有关的肿瘤

1.皮肤癌

2.白血病

3.甲状腺癌

4.肺癌

5.乳腺癌

6.骨肿瘤

7.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

8.其他肿瘤

二、紫外线

第三节、致瘤性病毒(20分钟)

概述:

定义、发病机理

一、致瘤病毒分类

二、致瘤性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方式与细胞转化

三、常见致瘤性病毒举例

1、EBV与鼻咽癌(NPC)的关系

2、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

3、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

4、HTLV与人类T细胞白血病

第四节、肿瘤发生的机体因素(20分钟)

一、遗传与肿瘤

二、免疫与肿瘤

三、年龄与肿瘤

四、性别与肿瘤

五、肥胖症与肿瘤

六、炎症与肿瘤

第四章肿瘤病理学(80分钟)

第一节、肿瘤病理学概念(30分钟)

一、肿瘤病理学特征

1、良恶性肿瘤的病理学特征

2、肿瘤的分化

3、肿瘤的蔓延、复发与转移

二、肿瘤的病理学分类和命名

1、肿瘤的分类

2、肿瘤的命名

三、肿瘤在病理学上的名词解释

第二节、肿瘤病理诊断方法(40分钟)

一、组织病理诊断

(一)石蜡切片

1、标本活检

2、大体标本

(二)冷冻切片(术中会诊)

二、细胞学诊断

1、脱落细胞学

2、穿刺细胞学

三、组织化学技术

四、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1、免疫组织化学的原理

2、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3、IHC在肿瘤诊断、治疗中的作用

五、电子显微镜诊断

六、尸体解剖

七、分子生物学技术

评估与反馈(10分钟)

课后思考题:

1.、亚硝胺类物质可能的致癌机制是什么?

2、与电离辐射致癌有关的癌症有哪些?

3、肿瘤的确诊依据是什么?

课后小结:

(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

韶关学院医学院课程教学设计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

临床肿瘤学任课教师:

胡可锦

教学内容(章节):

第五章肿瘤影像学检查

班级:

12级中大临床本科(成人教育)课型:

理论实验见习

授课时间:

2014年03月29日(第5周星期六)5-8节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般分掌握、熟悉、了解等)

教学目的:

介绍X线平片、CT、MRI、SPECT、PET、ECT、超声诊断、肿瘤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及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影像诊断的基本概念

2.了解各种影像诊断方法的基本原理

3.熟悉常见肿瘤的影像诊断

4.掌握各种影像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及限度

5.了解影像新技术的应用进展

教学重点、难点与进展:

重点:

1、影像诊断的基本概念;

2、各种影像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及限度;

3、各种影像学进展,以及这些进展在肿瘤影像诊断中的价值

难点:

各种影像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及限度

 

进展:

影像新技术的应用进展

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

教材:

万德森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临床肿瘤学》(第三版)

参考资料:

5.汤钊猷主编.现代肿瘤学(第2版)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陈意生、史景泉主编《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

第五章肿瘤影像学检查(170分钟)

第一节、CT在肿瘤学中的临床应用(30分钟)

概述

一、CT的基本概念

(一)CT值、窗宽与窗位

(二)噪声与伪影

(三)部分容积效应与周围间隙现象

(四)分辨率

二、常用的CT检查方法

(一)CT普通平扫

(二)CT增强扫描

1.增强扫描的适应症

2.增强检查的给药方式及剂量

3.不良反应

(三)动态增强扫描

(四)延迟扫描

(五)CT灌注扫描

(六)CT血管造影

三、螺旋CT和多排CT间接

四、CT的临床应用

(一)肿瘤定位及定位分析

(二)肿瘤分期

1.肿瘤侵犯临近结构(T分期)

2.肿瘤的淋巴道转移(N分期)

3.肿瘤的血道转移(M分期)

4.肿瘤的播散转移(M分期)

(三)CT诊断的优缺点

第二节、磁共振成像(30分钟)

概述

一、磁共振原理

二、脉冲序列

三、MR对比剂

(一)增强机制

(二)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四、磁共振流体成像

(一)磁共振流体成像原理

(二)临床上常用的的血管造影技术

(三)磁共振水成像技术

五、磁共振功能成像简介

六、磁共振分子成像

七、MR检查的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