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总结优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08380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总结优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总结优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总结优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总结优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总结优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总结优化文档格式.docx

《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总结优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总结优化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总结优化文档格式.docx

3.风热犯肺证:

咳嗽气粗,喉燥咽痛,痰粘或黄,常伴鼻流黄涕,头痛,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4.风燥伤肺证:

(1)温燥袭肺:

咳嗽,少痰,口干,咽干,鼻燥,鼻痒,大便干,夜间咳甚,舌淡红、少津,脉细数。

(2)凉燥犯肺:

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和中成药

1.风邪犯肺证

治法:

疏风宣肺,止咳利咽。

推荐方药:

风咳汤,麻黄、紫苏子、紫苏叶、枇杷叶、紫菀、杏仁、射干、牛蒡子、蝉蜕、地龙、僵蚕。

中成药:

苏黄止咳胶囊等。

2.风寒袭肺证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散。

麻黄、荆芥、百部、杏仁、紫菀、甘草、陈皮、桔梗、白前。

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3.风热犯肺证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

桑叶、菊花、杏仁、桔梗、连翘、薄荷、苇根、甘草。

金贝痰咳清颗粒等。

4.风燥伤肺证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

桑叶、杏仁、沙参、象贝、豆豉、栀子、梨皮。

养阴清肺丸等。

疏风散寒,润肺止咳。

杏苏散。

杏仁、苏叶、桔梗、半夏、茯苓、甘草、前胡、橘红、枳壳、生姜、大枣。

(二)针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药线点灸

根据病情可选择大椎、肺俞、定喘、风门、天突、合谷、尺泽、足三里等穴。

(三)药物贴敷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择药物贴敷治疗。

(四)刮痧、拔罐疗法

凡士林涂搽后背暴露部位,用刮痧板反复刮、擦背部膀胱经、督脉,以微现红瘀为度,可配合风门、大椎、肺俞等穴闪罐,达到疏通经络、驱散风邪的作用。

每日1~2次。

(五)其他疗法

咽痒、咽部不适、咳嗽痰多等症状时,可配合雾化吸入治疗。

(六)健康教育

1.生活、饮食指导。

2.心理辅导。

四、难点分析:

1、风、寒、热、燥邪存在有季节易感性,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在辩证分型方面仍要切合实际情况,以免误诊误治。

2、患者对非药物疗法不熟悉,尤其是我科开展的非药物治疗种类较多,要加强宣传与沟通。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以咳嗽症状计分为疗效评价标准。

1、痊愈:

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降至0分)。

2、显效:

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6~9分)。

3、有效:

咳嗽症状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2~5分)。

4、无效:

咳嗽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二)评价方法

咳嗽症状计分:

由患者每天根据自己前24小时的咳嗽症状,对照计分表进行判断及记录:

总分值=日间计分+夜间计分。

计分

日间咳嗽症状

夜间咳嗽症状

无咳嗽

1

1~2次短暂咳嗽

仅在清晨或将要入睡时咳嗽

2

2次以上短暂咳嗽

因咳嗽导致惊醒1次或早醒

3

频繁咳嗽,但不影响日常活动因咳嗽导致夜间频繁惊醒

4

频繁咳嗽,影响日常活动

夜间大部分时间咳嗽

5

严重咳嗽,不能进行日常活动

严重咳嗽不能入睡

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诊断为中风(TCD编码:

DNG080)

第一诊断为脑梗塞急性期(ICD-10编码:

I63.901)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

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

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

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

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

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

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

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

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

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

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

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

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

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2.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阳闭):

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2)痰蒙清窍证(阴闭):

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3)元气败脱证:

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肝息风、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1)风火上扰证

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牛膝、黄芩、山栀、杜仲、桑寄生、益母草、茯神、夜交藤。

天麻杜仲胶囊等。

(2)风痰阻络证

息风化痰通络。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

华佗再造丸等。

(3)痰热腑实证

化痰通腑。

星蒌承气汤。

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胆南星、瓜蒌。

(4)阴虚风动证

滋阴息风。

镇肝熄风汤。

牛膝、代赭石、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先煎、龟板先煎、白芍、玄参、天冬9g、川楝子、茵陈、麦芽、甘草。

镇脑宁胶囊、知柏地黄丸等。

(5)气虚血瘀证

益气活血。

补阳还五汤。

黄芪、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

银杏叶滴丸、养血清脑颗粒、芪参益气滴丸等。

2.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阳闭)

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鼻饲安宫牛黄丸。

(2)痰蒙清窍证(阴闭)

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鼻饲苏合香丸。

(3)元气败脱证

益气回阳固脱。

予参附汤加减频服,人参另煎兑服、附子先煎半小时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1.中脏腑

痰热内闭证:

选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痰蒙清窍证:

选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元气败脱证:

选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2.中经络

(1)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如:

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

(2)风火上扰见热证者,选用具有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清开灵注射液等。

(3)风痰阻络痰多者,选用具有清热化痰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痰热清注射液等。

(4)老年、气虚、阴虚证者,可选用有益气养阴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黄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

在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

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头皮针、电针、灸法、拔罐等;

亦可选用治疗设备辅助治疗,如电子针疗仪、平衡杠、TCD治疗仪等。

(四)推拿治疗

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

(五)熏洗、热敷疗法

中风病(脑梗死)常见肩-手综合征、偏瘫痉挛状态、瘫侧肢体肿胀等。

可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予活血通络的中药为主加减局部熏洗患肢,或中药药包局部热敷,每日1~2次。

(六)内科基础治疗

中经络和中脏腑均采用内科基础治疗,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主要包括:

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具体内容参照指南原文)

(七)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良肢位设定、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体位变化适应性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语言康复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多项内容。

(八)护理

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血压的调理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

四、难点分析

1、中脏腑患者,均属危重,多有气喘或牙关紧闭,不能喂食药物,中药更无法食入,患者家属不一定同意插胃管,且多不相信中医药在急危重症的疗效,故在这方面,中药治疗参与率不高,仍需加大中医药的宣传力度。

中医证候学评价:

通过《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在患者入院、出院时,针对患者症状、体征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

1、治愈:

血压稳定,神志清晰,肢体语言功能恢复较好,基本能自理。

2、好转:

意识转清,肢体言语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

3、无效:

症状、体征无缓解,甚至恶化。

胃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诊断为胃痛(TCD编码:

BNP010)

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编码:

K29.501)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结合胃镜及内镜下病理可确诊。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1.肝胃气滞证:

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

胃脘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

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

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纳呆,疲倦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5.脾胃虚寒证: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6.胃阴不足证:

胃脘灼热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或数。

7.胃络瘀阻证:

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

1.肝胃气滞证

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

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川芎、甘草。

胃苏颗粒等。

2.肝胃郁热证

疏肝清热

化肝煎合左金丸。

贝母、泽泻、陈皮、青皮、赤芍、丹皮、栀子、黄连、吴茱萸。

加味左金丸等。

3.脾胃湿热证

清热化湿

黄连温胆汤。

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甘草、生姜。

三九胃泰胶囊等。

4.脾胃气虚证

健脾益气

香砂六君子汤。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

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等。

5.脾胃虚寒证

温中健脾。

黄芪建中汤。

黄芪、桂枝、干姜、白芍、炙甘草、大枣。

补脾益肠丸等。

6.胃阴不足证

养阴益胃。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沙参、麦冬、当归、生地、川楝子、枸杞、芍药、甘草。

7.胃络瘀阻证

活血通络。

失笑散合丹参饮。

丹参、砂仁、檀香、五灵脂、蒲黄。

(二)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

(三)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穴位注射、穴位埋线、背腧穴拔罐、中药穴位贴敷、穴位指针等疗法。

(四)护理

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

1、多数老年患者病程较长,且经多家医院诊治,患者对长期服药产生畏惧,用药依从性差,有偷偷将药倒掉的情况,需要医护人员的细心观察,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疏导。

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胃脘痛及痞满)的记录与评价。

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100%,

(1)痊愈:

症状消失。

1、显效:

症状改善百分率≥80%。

2、进步:

50%≤症状改善百分率<

80%。

症状改善百分率<

50%。

4、恶化:

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

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二)评价方法:

入院及出院时评价:

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

总分值=胃痛计分+痞满计分。

计分胃痛症状痞满症状

0无胃痛无痞满

11-2次阵发短暂胃痛仅进食后出现

22次以上阵发短暂胃痛持续存在

3持续性胃痛能耐受

4持续性并阵发性加重不能耐受

咳嗽病疗效年度分析总结与评估优化

咳嗽是我科的优势病种之一,2010年度我科共收治咳嗽病患者病例约84例,有效78例,有效率93%,全部执行诊疗方案。

现将2010年度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疗效进行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并分述如下:

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该方案主要针对外感六淫之邪所致之急性咳嗽。

由于四时庄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故症见咳嗽,伴或不伴咳痰,兼外感风寒、风热表证等,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均属实证。

病变过程中可发生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等病理转化。

1.分析:

入院患者均以我科的咳嗽病诊疗常规为指导,在咳嗽病的各个阶段进行中医药干预治疗。

咳嗽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的病症。

病因为外感六淫,以风寒者居多。

主要病机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发病特点为起病急,病程短,属实证。

咳嗽的治疗原则为祛邪利肺,根据邪气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治疗。

外感咳嗽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以俟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

2.总结:

本病的特点是感受外邪,外邪在肺,多以肺实、肺气失宣为主为先,肺失肃降为辅为后,故在本病的治疗中应当以宣降结合,以宣为主,重视宣散。

“宣”者宣发、宣解、宣透;

“降”者降逆、降气,即宣发在表在肺之邪,降其上逆之气。

宣发常用麻黄、桔梗、白前等;

降气常用苏子、紫菀、前胡、冬花、杏仁、枇杷叶等,再配合针灸、拔罐等非药物中医治疗技术,疗效显著。

3.评估:

在我科收治的患者中,辩证分型以风寒袭肺证为主,综合采用中医中药、穴位注射、穴位贴敷、拔罐等,再配合西药抗感染等治疗,疗效确切,一般疗程在5~7天左右。

同时,对患者进行持续健康宣教,深化患者对咳嗽的认识,患者受益颇深。

总之,本科的中医优势病种以口服中药及特色中医外治法治疗为主,治疗方案简单,费用低廉、疗效肯定,深受患者好评。

4、优化:

因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单见风邪者较少,因此将风邪犯肺证取消,另外,治疗上还应注意慎用敛肺止咳之法,以免留邪为患。

中风病疗效年度分析总结与评估优化

中风是我科的优势病种之一,2010年度我科共收治中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约84例,有效76例,有效率90.48%,全部执行诊疗方案。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在本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中医药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和优势。

入院患者均以我科的中风病诊疗常规为指导,在中风病的各个阶段进行中医药干预治疗。

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以冬春两季多发。

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

相关。

其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

在本病的治疗中应辨明病性,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

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发病后甚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则多属火热为患;

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痉强拘急,属内风动越;

素来形肥体丰,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痰浊壅盛为患;

若素有头痛,痛势较剧,舌质紫暗,多属瘀血为患。

根据病性辨证施以针灸、推拿等非药物中医治疗技术,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

在我科收治的中风患者中,中年者以风火上扰及风痰阻络证为主,老年者以阴虚风动及气虚血瘀证多见,综合采用中医药及非药物治疗,疗效确切,一般疗程在1-2周左右,配合西药治疗者疗效为佳,尤其对有心血管疾病基础患者疗效显著。

该治疗方案简单,费用低廉、疗效肯定,深受患者好评。

同时,对患者进行持续健康宣教,深化患者及家属对中风的认识,患者受益颇深。

中风在采用采用中医药配合西药治疗,在改善症状、肢体康复方面,优势明显。

另一方面,在各证型患者中大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痰热或腑实症候,单独存在致病者较少,故将方案中的痰热腑实证去掉,在各证型中对症施治。

下一步应着力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提高疗效,深入研究。

胃痛病疗效年度分析总结与评估优化

胃痛是我科的优势病种之一,2010年度我科共收治胃痛患者病例约78例,有效71例,有效率91%,全部执行诊疗方案。

胃痛是以胃气郁滞而致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其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或痛连胁背等常伴胃脘胀满、嗳气或反酸,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便溏,神疲乏力。

发生胃痛的病因较多,病机演变亦较复杂,但胃气阻滞、胃失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机,病位主要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

入院患者均以我科的胃痛病诊疗常规为指导,在胃痛病的各个阶段进行中医药干预治疗。

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的病症。

胃痛的病因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邪客胃、体虚久病等。

主要病机为胃气郁滞,不通则痛。

临床辨证有虚、实、寒、热,在气在血之分。

胃痛的治疗原则为和胃理气止痛。

实证以祛邪为急,虚证以扶正为先。

对于肝胃不和之胃痛,用理气药时应注意疏肝不忘和胃,理气还防伤阴,要慎用、少用辛燥耗气之药。

在本病的治疗中应诊辨虚实寒热与兼夹,还当辨在气在血,久病邪实与正虚每多错杂为患,治本不忘理气和胃,调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温中补虚,还可以配合针灸等非药物中医治疗技术。

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

在我科收治的患者中,辩证分型以肝胃气滞为主,综合采用中医中药、艾灸、穴位埋线治疗,疗效确切,一般疗程在1周左右,配合西药治疗者疗效为佳,尤其对缓解胃脘痉痛疗效显著,同时,对患者进行持续健康宣教,深化患者对胃痛的认识,患者受益颇深。

总之,本科的中医优势病种以口服中药及特色中医针灸治疗为主,治疗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