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皮拉的小火车教学设计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8058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凯皮拉的小火车教学设计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凯皮拉的小火车教学设计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凯皮拉的小火车教学设计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凯皮拉的小火车教学设计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凯皮拉的小火车教学设计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凯皮拉的小火车教学设计研究报告.doc

《凯皮拉的小火车教学设计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凯皮拉的小火车教学设计研究报告.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凯皮拉的小火车教学设计研究报告.doc

2011年北京市中小学优秀教学设计评选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凯皮拉的小火车

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学科

音乐

学段:

初中

年级

初二

相关

领域

感受与鉴赏、表现、音乐与相关文化

教材

书名:

音乐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年4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王博

北京市密云区第三中学

18600037161

实施者

王博

北京市密云区第三中学

18600037161

指导者

郑军

北京密云区研修学院

13716728430

课件制作者

王博

北京市密云区第三中学

18600037161

其他参与者

杨红娟

北京市密云区河南寨中学

1371811021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的指导思想是: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能力,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音乐实践中获得音乐能力的提高。

(二)理论依据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课堂音乐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式来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提高音乐兴趣,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获得初步音乐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美洲音乐文化)中的欣赏内容。

该作品旨在引导学生加深对美洲音乐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凯皮拉的小火车》是巴西作曲家维拉.罗伯斯的作品。

作品应用了巴赫古典音乐的创作技巧,又充分吸收了巴西民族音乐元素。

乐曲主题《彩棉者之歌》,悠长的民歌旋律,动感的切分节奏,全曲大小调交替变化,力度的强烈对比,丰富的和声效果,以及管弦乐中的巴西特色乐器,生动地表现了凯皮拉——巴西农场工人,在往返农场乘坐小火车飞奔前行的心情。

这首作品因其风格独特,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元素而入选教材。

《凯皮拉的小火车》的曲式结构:

引子——主题呈示——尾声三部分

引子以丰富的和声音响效果描绘了车站的场景和火车启动的声响,特别是二次分解和弦的声响表示火车在启动运行,引入主题呈现。

由铜管乐器奏出的具有大小调式交替特点,结束在小调上的悠长旋律,体现出巴西音乐风格,为一段体结构(即两个乐句加补充句),第三乐句使兴奋、激动的情绪达到高潮。

主旋律结束后,中间一段是描写火车运行的间奏,主题的第二次陈述由“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奏出,最后的尾声又把我们带到火车进站的场景中,直到火车停止,结束全曲,做到前后呼应,完满结束。

在乐曲中,作者巧妙的设计了一个表现农场工人乘车上班由火车启动——中途行驶——到达终点的场景,好似带领听众进行一次巴西乡间旅游。

乐曲除以逼真的音响模仿,描绘出有火车动态的车站场景(如汽笛声、车轮转动声等)外,主要是当火车出站后,在车轮转动的快节奏背景下,那悠扬的旋律把我们带上旅途,不但表现了火车风驰电掣般一往无前的形象,重要的是这旋律抒发了农场工人劳动之余在看到火车沿途飞奔时激动、兴奋的心情。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显示:

1.25%的学生曾经听过《凯皮拉的小火车》的主题旋律

2.98%的学生不知道这首乐曲的名称

3.1%的学生能说出关于拉丁美洲音乐及巴西音乐的风格特点

以上数据说明,受流行音乐、媒体传播的影响,绝大多数青少年对多元化音乐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和关注,因此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不浓厚。

针对此现状,教师有必要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和传授,有必要对多元化音乐及其创作手法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取向加以引导。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启发探究——教师运用“节奏游戏”、“概念结合图片”、等方法,启发学生聆听、感受、欣赏音乐,并探究作品的创作手法。

参与体验——学生在学唱乐曲主题和“唱打”结合(唱旋律结合打击乐器)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体验与感受,同时培养学生的音准和节奏能力。

(四)技术准备

1.教师用钢琴练习演奏《凯皮拉的小火车》中的音乐主题

2.寻找相关图片和音频,制作课件

3.用GoldWave音乐软件剪辑《凯皮拉的小火车》的音乐主题

4.准备打击乐器:

沙锤、铃鼓、蛙鸣桶,三角铁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1.针对绝大多数初中学生对巴西音乐了解甚少的情况,在前期的教学中,对巴西音乐中常用的切分节奏做了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

2.本届初二的学生,从初一开始学习五线谱教材,经过一年半的五线谱学习,从开始认识线间关系找音的高低到现在熟练快速的视唱,得益于每节课的基础练习。

教师每节课认真进行“双基”的落实。

针对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每节课上教师都用小游戏的方式进行一些音准和节奏的训练,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这一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3.针对学生在歌唱时存在音准、节奏、速度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在音乐主题学唱过程中及时纠正,时刻提醒。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积极感受与体验巴西民族民间音乐,主动学习、乐于探究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作用,品味作品所蕴涵的巴西音乐的特点;

2.用歌声、语言和肢体语言积极参与教学并能大胆表现自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模仿、学唱主题、分段聆听、对比探究,学习、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

2.掌握运用模仿、对比和探究等方法学习音乐。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音乐家维拉.罗伯斯的器乐作品《凯皮拉的小火车》以及体现巴西音乐风格特点的音乐要素。

2.能够哼唱作品的主题。

3.能够准确听辨主题,了解乐曲的结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在音乐审美情境中感受与体验音乐作品,了解作品中巴西音乐风格的音乐要素。

2.唱、记音乐主题

(二)教学难点

学习作品中所运用的巴西音乐元素(节奏、打击乐器等),并尝试表现运用。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

音准常规训练

1.以DO为标准音,唱C大调音阶,要求:

看老师手势及速度提示。

2.以LA为标准音,唱a小调音阶,要求:

看老师手势及速度提示。

【设计意图】落实双基、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环节二:

新授

音准拓展练习

1.旋律音程练习

2.变化练习及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音准拓展训练,让学生预先掌握本课所需解决的知识点。

环节三:

节奏训练

1、节奏听记,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记写

2、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练习幻灯片上的节奏。

要求:

以二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读两拍。

手拍稳定拍,口读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节奏训练,让学生预先掌握本课的节奏难点。

环节四:

学唱《凯皮拉的小火车》中的主题

1、用长音四拍唱每一小节第一个音符,并同时作柯达伊手势

2、随钢琴慢速视唱曲谱同时手挥拍(以二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打两拍)

3、加快速度唱第二遍同时手挥拍(以二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打两拍)

4、播放音乐,跟随音乐唱谱子

5、出示幻灯片,分析乐句特点及调性

主题共分三个乐句,第一乐句从b小调mi音开始音乐采用模进方式弱起;绿色部分为第二句降D大调从SOL音开始;第三句连续用非常有推动力的切分节奏回到了降b小调,回到主题LA上。

6.简介作品,同时引入下一环节,进入欣赏全曲部分。

【设计意图】先学唱主题,为下一步欣赏全曲打下基础。

有利于全曲的学习。

环节五:

欣赏分析全曲

1.场景一:

火车启动

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

学生回答后师补充,火车启动场景的音乐力度是渐强,速度是渐快。

这段音乐快结束时有铜管乐器演奏的分解和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谁能模仿一下刚才铜管乐器演奏的分解和弦呢?

出示幻灯片并用钢琴带学生一起练习这组分解七和弦。

练习后师补充:

在铜管乐器演奏的属七和弦的衬托之下,非常富有号召力,同时采用了分解七和弦推动着音乐向前走,火车出站!

下面我们的音乐旅程进入火车的中途部分。

2.场景二:

中途形式

播放音乐让学生边听边思考?

(1)音乐的速度和力度是怎样的?

(2)音乐主题重复几次?

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学生回答后师补充:

这部分音乐速度快、力度强;两次主题,第一次用铜管乐器演奏,第二次用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中间一直贯穿打击乐器。

同学们刚才听到了哪些打击乐器呢?

下面我们一同来认识一下巴西传统的打击乐器。

3.我们一同来认识一下巴西传统的打击乐器

4.出示幻灯片,练习老师写好的打击乐谱。

要求:

听老师给的稳定节拍,速度要稳定

4.表现主题:

两次主题分别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旅行中充满欢歌笑语。

第一次主题我们用欢歌(唱)来表达;第二次用笑语来表达(打击乐演奏)

5.场景三:

火车进站

播放音乐,感受火车进站这部分音乐的速度、力度。

学生回答后师补充

6.曲式结构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场景设计的引导,让学生清楚掌握作品的结构并形象的理解作者音乐的表达方式。

环节六:

课堂检测

1.教师任意播放刚才欣赏学习的作品中的音乐,学生判断是哪个场景中的片断

2.随老师钢琴伴奏,手挥拍完整表现《凯皮拉的小火车》的主题旋律。

【设计意图】巩固前面教学环节的收获,强化对主题的印象。

师生共同展示教学成果。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贯穿整个学习的过程。

如:

在学生进行主题旋律哼唱学唱、打击节奏、等教学活动中,教师均给予教学评价。

学生自评是通过主动参与聆听等教学活动来完成的。

(二)评价量规

1.能够跟随音乐一边哼唱主题的旋律一边打出节奏;

2.能够自己总结出所学的相关知识;

3.能够使用打击乐器和同学配合来表现主题的音乐特点。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1.“有趣、有效”:

自始至终将趣味性与知识性融为一体,始终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在各教学活动环节中有效落实《凯皮拉的小火从》的相关音乐知识。

2.重视音乐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引导学生学唱音乐主题,并恰当地运用一些打击乐器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3.注重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主动聆听的方式来进行知识检测,既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再一次巩固了所学内容。

4.教师的钢琴弹奏也较好地烘托了课堂气氛。

八、教学反思

1.求实、适度

本着求实、适度的原则,本课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情况和音乐学习需求出发而制定。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策略是:

突破难点,我把《凯皮拉的小火车》主题旋律中的知识放在最开始音准何节奏的拓展练习中来进行学习。

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设计了练习环节、主题的学唱和场景设计的分段聆听再到全曲聆听等教学环节,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探究、有鉴别的来学习多元化音乐,完成教学目标。

2.寓教于乐

针对《凯皮拉的小火车》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场景设计的创作手法,运用音准与节奏的拓展训练来展开“教”与“学”。

特别是场景设计环节,生动地展现了作品的结构特点,成为了课堂的“亮点”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够较为扎实的掌握所学知识,教学效果良好。

3.现代化教学工具与传统教学工具相得益彰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现代化教学工具与传统教学工具相得益彰。

如:

PPT遥控器的使用,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将教师从电脑旁边“解放”出来;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传统乐器—钢琴,在本课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师适时适当地用钢琴训练学生的聆听能力、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