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02473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米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认识米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认识米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认识米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认识米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米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认识米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米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米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让学生体验一庹,一拃,一脚等用身体的一局部进行测量黑板,课桌,讲台等的长度,让学生进行感知,从而得出结论:

不同的人进行测量同一物体,测量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所以需要统一长度单位,从而引出单元课题?

长度单位?

在这一活动中,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积极,都试着去测量,每个人都积极地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测量—比较—探究〞,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第三:

认识尺子,在这一环节中局部同学都闲不住了,课堂纪律不是特别好,当我让学生观察尺子,分享观察结果时,有局部同学已经在拿着尺子敲击桌子了,还有一局部同学用手中的皮尺折叠成各种形状,我找同学分享结果时,很多同学都抢着答复,没有纪律,感觉这一环节有些失败,并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

认识并感知1厘米,在认识厘米时,让学生上黑板写厘米两字,比赛谁写的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根底,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感知1厘米时有一局部同学在玩所以这一内容执行时间很少,是这一节课最失败的一点。

  第五:

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这一环节,很多同学都会测量,但是能说出来如何测量的学生很少,只有几个别同学说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测量,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所以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还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

  总之,可能是由于新老师,刚开学,他们还没有进入收心学习的状态,再有我备课不够充分,另有他们在暑假时间大都预习过可能知识都会了,觉得并不需要听,所以感觉这一节课并不成功。

“认识米〞教学反思3

  上课前,我的心里并没有底,尽管这一课已是磨课数遍,但是心中仍有顾忌。

因为这是自己第一次到外校接班上数学课,心想:

自己的引导是否会到位;

是否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我也深知孩子们的应答我根本是无法预料的,但我又特期待与孩子们的表现。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

学生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的积累中,已经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并会用“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有几个什么那么长〞等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

所以本课的教学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

关注了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从学生兴趣出发,在尊重教材的根底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先是通过故事?

阿福的新衣?

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认知冲突:

裁缝师傅用手给阿福量衣服的长度,告诉徒弟身长三拃,徒弟认真地用自己的手量了三拃,做好了衣服。

可阿福穿在身上,却太小了。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进而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拃做出来的衣服大小不同,让学生理解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揭示1厘米——认识1厘米——制作并认识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量一量〔量课前“师傅和徒弟的一拃长〞及“数学书的宽约几厘米〞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学会测量。

通过让学生实际测量师傅和徒弟的一拃各有多长,并通过比较,再次体会建立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特别是在教学“制作刻度尺〞这一操作活动时,学生们集思广益,开拓思维,力求完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数学要来源于生活和现实,应用于生活和现实。

我觉得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引导学生亲历数学思维的过程,学生研究的内容是现实的,采用了探究研讨法,充分表达了新理念。

教学中还存在着缺乏,如:

没能很好地引导其他同学及时准确的评价,特别是来自于同伴的评价,这样会更有效的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认识米〞教学反思4

  本课学习是在认识公顷的根底上学习的又一个土地面积单位。

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

课上我并没有急于求成的去完成各种稳固练习,而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再把他们的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带动更多的学生。

因此课上不乏精彩的答复,如在表达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时,就有学生发表在自己的意见,“1000米大约就是7000个同学手拉手的距离!

〞“我们学校的操场是300多米,相当于把操场的3圈拉直的长度。

〞当谈到“1平方千米=100公顷〞时,又有学生发出惊叹,“如果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5公顷,那么1平方千米大约有40个学校的大小了!

〞这样的描述,表达了数学与生活的衔接,也复原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够多,只回拿学校、操场比较。

  练习中,学生对是选择公顷还是平方千米拿不定主意。

同时对于换算中,因为进率比较大,所以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问题也比较多。

所以需要通过多媒体等让学生感知,多操练来强化练习。

“认识米〞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根底上,来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

新课标明确指出: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机,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到达开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

  1.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

把“关注学生的经验〞作为一个根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开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根底之上〞。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

标准?

用“出发〞和“根底〞来表述“经验〞的作用,强调学生的“经验〞是其数学学习的起点。

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展示其已有的经验认知水平,然后把“经验〞作为其认知开展的起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再开展。

在教学1毫米的认识时,因学生已有对厘米和米的认识根底,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

“那1毫米有多长呢?

你来猜一猜〞。

  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根底,用手比划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认识。

有的认为这么长,有的认为那么长,学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也不同。

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再进行1毫米长度的认识,学生就便于接受。

在后面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里面有这样一个题目:

兔子尾巴长约7〔〕,这时学生出现的答案不同,有的说厘米,有的说毫米。

到底哪个单位适宜呢?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用手比划出长度,在比划中感受哪个单位最适宜。

  2.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这种体验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因为学生的开展是有差异的,所以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展示丰富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学生的过程。

  毫米是学生现在所能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每人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对于毫米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说有了一些根本的感性认识。

我就在学生猜测1毫米有多长后,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测量学习。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观察1厘米里面有什么发现,借助多媒体把直尺放大,使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

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

这时虽然学生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

如何使学生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画一画、比一比,通过学生动手,加深学生对毫米的印象。

经过上面的观察与操作,学生脑中1毫米的表象是否已经正确建立了呢?

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

借助课前准备地一些物品,如一分硬币,卡等,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并用尺子量一量,进行确认。

我让学生用会员卡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

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长度。

在认识1分米有多长时,我借助学具中的金箍棒,让学生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

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和感受1分米的长度。

接下来设计的找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有多长。

在稳固练习的局部,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局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如:

填写单位名称、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物体的估计和测量等。

  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认识米〞教学反思6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根底。

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本打算带学生去操场上感受,可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就放弃了。

于是利用多媒体出示操场图,操场一圈长200米,走两圈是〔〕米,走5圈是〔〕米。

得出1000米,即1千米。

得出1千米=1000米,可走1千米要多长时间呢,这个学生就茫然了。

因此只能通过练习去推算。

练习中出现一小时学生能走4千米,一些学生就能推算出走1千米大约要15分钟。

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要求学生做好后记住。

但是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对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还是没法掌握。

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

  当有的学生说出了从校门口到老菜场大约是1千米,到东门码头我都加以肯定。

  最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用到“千米〞比较多,以便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填写适宜的长度单位。

“认识米〞教学反思7

  千米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要建立这一观念的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根底,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根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开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但是,千米这么抽象的一个长度单位,对于八岁的孩子来说那是很难想像的,单靠学生自己的凭空想像,那是非常难到达该课时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

这需要很多的实际例子,而且要是跟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大的。

当然,学生也并非对此一无所知,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除此之外,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

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

这样有一局部的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

这对于一局部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不过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下操场实际测量和感知的时候,有局部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该课时内容的关注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局部学生来说,到达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了。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一方面的处理还需要更加的谨慎。

“认识米〞教学反思8

  本节课在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时,由于我直接告诉学生并用自己的手势表示出1米的长度,所以在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时,很多学生都在模仿老师的动作,不能准确表示出1米的长度。

这时我马上意识到老师起了误导,学生并没真正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所以并没有急于往下讲课,而是让学生用各种方法去亲身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

虽然本节课认识米花费的时间太长,但我认为值得,因为学生已经真正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有效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使我深深意识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应该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学习中不仅让学生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真正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识。

“认识米〞教学反思9

  数学虽然抽象,但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数学课程标准?

中提到: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各个学校要充分利用并开发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郭元祥老师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开展?

中曾指出我们教师存在的一个缺点:

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

把我们的学生锁在书本中、教室里。

没有结合实践地学习,学生会感到枯燥、烦闷。

因此,我们教师应把实践本身看成是一个学生开展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生学会数学。

例如,在千米的认识课上,如果单单以书为教材,灌疏给学生,强压学生牢记1千米=1000米,也许学生接受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具体感知。

正如郭老师讲到的我们要防止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

这节课上,我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练习单位的换算,而是带着学生到100米的跑道上,让学生走一走,记录时间,记录步数,引导学生理解走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对1千米有了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

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这节课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课后,让学生去搜集资料,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还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

再让学生测一测,从学校出发,走到自己家里大约有几米。

稳固知识,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

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了对千米的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个性。

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而又要应用于实际生活。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

课程标准?

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

但不拘泥于教材,要有一种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利用。

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一笔珍贵的财富。

  结合实践,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就会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之所在。

  在这一节课中,我所感觉到的缺乏之处是在学生的组织纪律方面。

走出课堂,有的兴趣盎然,而有的是跟着走马观花。

这就与教师的操控能力、语言魅力及组织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今后我一定会更加认真钻研教材,练习根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认识米〞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

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教学时,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入:

你想知道你的身高吗?

要知道你的身高,必须要用到什么?

从而引出尺子。

然后介绍尺子的根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根底。

认识1米,安排了三次活动:

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米的长度,体会尺子的长是1米——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

第二次让学生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

五块瓷砖的长度﹑窗子的宽度、从脚到身子某部位的高度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次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根底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米的长度观念。

  在学生的脑海中,1米的概念不是很牢固,让学生硬把1米=100厘米记住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1米=100厘米〞的转化中,我请学生拿出卷尺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来测量,1米长的卷尺有几个20厘米,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明白1米长的卷尺上有5个20厘米,问5个20厘米想家得多少?

20+20+20+20+20=100厘米。

学生就明白1米实际长度。

  存在缺乏:

  1、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学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

  2、在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汇报交流这一环节里,当学生表达不出或不清楚时,我不够耐心,急于给学生提示,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如果当时我能不急于帮学生下定论,而是请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相互补充,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更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

“认识米〞教学反思11

  毫米是小学三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是在孩子们二年级认识厘米之后的又一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本节课我还是采取以往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测量建立表象,然后结合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对他们的认识进行检测,进一步稳固毫米在他们脑中的影象。

  联系生活进行感知

  长度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寻找“1毫米〞,他们很快找到了许多。

例如:

指甲盖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十张白纸的厚度等等,他们的眼睛真的很厉害,而且对物体的判断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加强操作实际测量

  测量在认识长度单位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他可以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更加准确的认识。

因此在测量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他们小组合作对所测量的物体进行估测,然后进行实际的测量,看看哪个同学估测的最接近准确的结果,而且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他们都非常的认真和投入。

不仅他们的估测能力有所见长,而且实际测量的水平也提高不少。

  存在的问题:

  1、本节课我觉得最大的缺乏就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不是很好,导致一局部同学理解的很不错,而有一少局部同学对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还很模糊。

  2、在测量过程中我忽略了对5毫米这条刻度的强调,有个别的同学把6、7、8、9毫米也数成了1、2、3、4。

  3、学生的合作时间控制的不是太好,使得课堂显的前松后紧。

“认识米〞教学反思12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开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

〞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

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

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捏住一分钱,慢慢的抽出来。

〞,学生说“太小了〞……,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

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认识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教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

“也就是能帮助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认识米〞教学反思13

  这一节课是在上节课认识厘米的根底上,本节课教学“认识米〞。

复习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量黑板的长度,学生很积极,都愿意上台测量。

我每个组派一名代表来测量,当学生们测量时,我那么拿着米尺站在一旁观看。

有的学生量得很认真,一看就知道这个学生做事很有耐心;

有的学生一边量一边回头望望我,看起来是个急性子的孩子。

一个学生大约量到一半,就发现了我手上的长尺子,马上向我求助:

“老师,能借您的尺子用用吗?

〞“为什么要用我的尺子?

  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我可是花了大工夫,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米尺的长度,接着让学生伸出两手,看谁能用两手臂比划1米,学生一个个个站起来比划,我拿着米尺逐个检验,他们不停地修正。

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看似已经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可当我让他们估计教室的长和宽是多少米,他们的答复与实际大相径庭,问问老师身高大约多少?

有的说2米,有的说1米,有的说4米。

看来建立1米得长度观念比我想象的要难得多。

  虽然1米的长度观念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这节课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而且他们学得很开心。

“认识米〞教学反思14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