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994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知识梳理.docx

《《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知识梳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知识梳理.docx

《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一、作家、作品简介

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少年出家。

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

后入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后,被擢为,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

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

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曾提出,,主张,,

,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

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即,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

二、字词梳理

(1)长:

(2)固:

(3)浚:

(4)德义:

(5)下愚:

(6)明哲:

(7)当神器之重:

(8)居域中之大:

(9)休:

(10)戒奢以俭:

(11)凡百元首

(12)承天景命:

(13)殷忧:

(14)能克终者盖寡:

(15)傲物:

(16)吴越:

(17)骨肉为行路:

(18)董之以严刑:

(19)终苟免而不怀仁:

(20)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21)载舟覆舟:

语出《荀子·王制》:

(22)所宜深慎:

(23)见可欲:

(24)第三章:

(25)作:

(26)安人:

(27)念高危则思谦冲前而自牧:

(28)满溢:

(29)江海下百川:

(30)盘游:

(31)三驱:

(32)敬:

(33)虑壅蔽:

(34)想谗邪:

(35)黜恶:

(36)谬赏:

(37)弘兹九德:

(38)简:

(39)仁者播其惠:

(40)信者:

(41)豫游:

(42)松、乔之行:

(43)垂拱:

三、通假字

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四、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

今义: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

今义:

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

今义: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2.名词作动词

(1)江海下百川:

(2)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3.形容词用作名词

(1)人君当神器之重:

(2)居域中之大:

(3)惧谗邪:

(4)择善而从之:

(5)则思正身以黜恶:

(6)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7)居安思危:

4.形容词用作动词

(1)智者尽其谋:

(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3)塞源而欲流长者:

(4)能克终者盖寡:

5.形容词使动用法

(1)必固其根本:

(2)知止以安人:

(3)正身以黜恶:

6.动词用作名词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7.形容词意动用法

(1)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

(2)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

六、一词多义

1.之

(1)臣闻求木之长者: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2.以

(1)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2)虽董之以严刑:

(3)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4)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3.而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2)则思谦冲而自牧:

(3)垂拱而治:

(4)子产而死,谁气嗣之:

4.盖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5.虽

(1)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2)虽董之以严刑:

6.诚

(1)必竭诚以待下:

(2)诚能见可欲:

7.下

(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当

(1)盛夏之时,当风而立:

(2)人君当神器之重:

(3)安步当车:

9.安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2)燕雀安知鸿之志哉:

(3)项王曰:

“沛公安在?

”: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5)不念居安思危:

(6)则思知止以安人:

10.信

(1)信者效其忠:

(2)愿陛下亲之信之: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忌不自信:

11.求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不求闻达与诸侯:

(5)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12.治

(1)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3)不效则治臣之罪:

13.哉

(1)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

(2)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4.所

(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山峦为晴雪所洗:

15.克

(1)能克终者盖寡:

(2)然操虽能克绍:

(3)公乃与克日会战:

(4)克己复礼为仁:

16.终

(1)终苟免而不怀仁:

(2)能克终者盖寡:

七、文言句式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八、参考译文

我听说:

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

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会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休止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著,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了,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

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

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别人。

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是可以忽视的吗?

如果看见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捕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错误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

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扩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传播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

(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感化,为什么要自己劳神费思,代臣下管理职事,使自己的耳目劳损,使无为而治的方针毁坏呢?

九、文章结构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十、写作特色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

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

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参考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一、作家、作品简介

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少年出家。

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

后入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

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

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

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二、字词梳理

(1)长:

生长。

这里指长得好。

(2)固:

使……稳固。

(3)浚:

疏通水道。

(4)德义:

德行和道义。

(5)下愚:

极愚昧无知的人。

用作谦辞。

(6)明哲:

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7)当神器之重:

掌握帝王的重权。

当,主持、掌握。

神器,指帝位。

(8)居域中之大:

处在天地重大的地位。

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9)休:

喜庆,福禄。

(10)戒奢以俭:

戒暂侈,行节俭。

(11)凡百元首:

(历代)所有的帝王,凡白。

所有的。

(12)承天景命:

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景,大。

(13)殷忧:

深深忧虑。

殷。

深。

(14)能克终者盖寡:

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慨很少。

克,能够、盖,表示推断。

(15)傲物:

看不起别人。

物,人。

(16)吴越:

吴国和越国,春秋时彼此敌对的两个诸侯国。

(17)骨肉为行路:

亲骨肉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

行路、路人。

(18)董之以严刑:

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

董:

督查。

胬振:

同“震”,威吓。

(19)终苟免而不怀仁:

最终只是苟且于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

(20)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引起民怨不在于事情的大小,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

(21)载舟覆舟:

语出《荀子·王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