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797086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

七、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八、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九、新型师生关系观

1、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建立

(1)树立教育思想

(2)提高法制意识。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新型师生情感关系的建立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十、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2、探究学习3、合作学习

十一、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

十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途径

1、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2、教育工作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学习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十三、新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1、均衡性2、综合性3、选择性

十四、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观

1、发展性评价2、质性评价

3、多元化的教学评价4、过程性评价

十五、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三)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瑞士裴斯泰洛齐最先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2、德国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并付诸实施的教育家。

3、1903年,美国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这一著作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4、1868年,俄国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1877年,卡普杰列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1、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4、个体差异性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1、发生认识论

(1)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2)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结构,叫作图式。

(3)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同化与顺应。

2、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①感觉和动作分化②获得客体永恒性

③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④延迟模仿的产生

(2)前运算阶段(2-7岁)

①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具有了早期符号功能。

②自我中心化③不可逆性④不能推断事实⑤泛灵论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①能运用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②出现“守恒”概念

③去自我中心化④思维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①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②抽象逻辑思维

③补偿性的可逆思维④思维的灵活性

五、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

信任对怀疑(出生到1岁半)

第二阶段:

自主对羞怯(1岁半到3岁)

第三阶段:

主动感对疚感(3岁到7岁)

第四阶段:

勤奋感对自卑感(7岁到12岁)

第五阶段:

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到18岁)

第六阶段:

友爱亲密对孤独(18岁到30岁)

第七阶段:

繁殖对停滞(30岁到60岁)

第八阶段: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到死亡)

六、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七、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

1、尝试-错误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

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

2、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八、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强化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3)消退(4)惩罚3、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九、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认知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结构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1)发现学习的优点①提高学生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

④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保持与提取。

(2)发现学习的缺点

①适用围有限,主要适用于自然科学。

②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并不适合所有学生。

③发现法耗时不经济,不宜在短时间向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

④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育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

(3)发现学习的步骤

①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②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③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④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结论的资料。

⑤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并应用结论。

⑥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十、奥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有意义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有意义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②学习者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③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④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2、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1)接受学习的优点

①可以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

②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③对教育设备、设施的要求较低,经济易行。

④有利于大规模地培养学生。

(2)接受学习的缺点

①偏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②对于具体经验和程序性知识,其他教学模式可能更加有效。

3、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分为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十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得到改造。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2、学习观:

学习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3、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

4、教学观:

教学要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十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教师在尊重书本知识的同时,不能用知识的权威性来压制学生的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敢于向知识质疑、挑战。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要求教师做到:

(1)认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2)注意学习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运用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

(3)注意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课,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合理运用和领会知识。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十三、学习动机的类型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4、认知驱力、自我提高驱力、附属驱力

十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培养自我效能感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对学生进行合作与竞争教育,开展合作与竞争学习

十五、迁移的分类

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根据迁移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4、根据迁移容的不同,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5、根据迁移过程的在心理机制不同,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十六、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1)原有经验的水平

(2)原有经验的组织性

(3)原有经验的可用性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十七、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5、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十八、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方法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十九、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2、操作技能的培养

(1)准确的示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二十、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①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③多种感官参与④画线⑤排除相互干扰⑥合理复习

(2)精细加工策略

①记忆术②做笔记③提问策略

④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⑤生成性学习

(3)组织策略

①列提纲②利用图形③利用表格

2、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二十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2、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6、个人自我效能感

二十二、问题与问题解决

1、问题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3、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式、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反推法、简化法、类比法、爬山法)

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4)个体的情绪与动机(5)原型启发(6)个性因素

6、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十三、创造性

1、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基本特征: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3、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二十四、品德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3、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研究道德的方法是对偶故事法。

①无律阶段-前道德阶段②他律阶段-道德现实主义阶段

③自律阶段-道德相对主义阶段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提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①前习俗水平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也叫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也叫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

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也叫“好孩子”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也叫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顺从权威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也叫法制观念阶段)

(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也叫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价值观念阶段)

二十五、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一般过程:

依从、认同、化

2、影响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因素: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因素、同辈群体

(2)部因素: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受教育程度

3、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

(1)有效的说服(有效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逐步提高要求)

(2)榜样示(3)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赏罚控制

二十六、群体动力的表现

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勒温。

1、群体凝聚力2、群体规3、课堂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二十七、课堂气氛

1、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1)教师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

(2)学生的因素

①学生对集体目标认同,个人的需求与课堂教学目标一致,能使集体的士气高涨,提高活动效率;

当学生个人目标融于集体目标之中,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就有了必要前提。

②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高,有良好的品德和守纪律的习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③课堂中的集体舆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都会影响课堂气氛。

2、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的方法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十八、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2、家庭因素3、学校因素4、社会因素5、个体因素

二十九、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1、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历程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是通过师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

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水平。

(四)心理学

一、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或称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发展历史

(1)在欧洲,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2)1879年,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3、主要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是特,代表人为铁钦纳)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詹姆士,代表是杜威和安吉尔)

(3)行为主义心理学(1913年美生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是心理学上的第一势力。

(4)完形心理学(又叫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5)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弗洛伊德创立。

是心理学上的第二势力)

(6)认知心理学(早期以瑞士皮亚杰为代表。

1967年,美国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是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三、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

(2)产生条件

①客观因素,即刺激本身的特点(刺激的强度;

刺激物的对比性;

刺激物的新异性;

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②主观因素,即人本身的状态(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

精神状态;

需要和兴趣)

2、有意注意

(1)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合理组织活动;

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排除外因素的干扰;

过去知识的影响。

3、有意后注意

(1)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随意后注意。

(2)特征

①服从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但不需要意志努力。

②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③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四、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五、注意规律的应用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

(2)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要经常地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2)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3)运用注意规律改变教学方法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六、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七、观察力及其培养

1、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观察的品质

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敏锐性

3、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4、观察力的培养

(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

(3)教授学生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

(4)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5)学会做观察记录

(6)观察后的归纳、总结

(7)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

(8)教会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八、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九、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十、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容的不同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

2、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3、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容不同分为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5、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为外显记忆和隐记忆

十一、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

(1)特点

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保持时间极短。

(图像记忆保持时间约0.25-1秒,声像记忆超过1秒不长于4秒)

记忆容量大;

记忆痕迹易衰退

(2)编码(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

2、短时记忆

信息保持的时间短;

容量有限,一般为7±

2个组块;

信息保持的时间既短又易受干扰

(2)编码(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3)影响因素(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

3、长时记忆

(1)特点(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2)编码(意义编码)

(3)影响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

加工深度)

十二、记忆过程

1、识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影响识记的因素(识记的目的;

学习态度;

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识记方法)

2、保持(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脑中保留与巩固的过程)

3、再认或重现(根据需要把经历过的事物独立地在头脑中呈现的过程是重现,又叫回忆。

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时,仍然可以被识别出来,是再认。

十三、遗忘及其规律

1、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规律: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便不再遗忘。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学习程度;

识记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