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设计三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79644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设计三篇.docx

《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设计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设计三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设计三篇.docx

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设计三篇

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设计三篇

(*)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歌。

诗人通过描绘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儿童都像花儿一样美丽,表达了向往世界各民族平等相处的愿望。

诗人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没有种族歧视的环境中快乐的成长。

教学时,学生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美好愿望不容易理解,我要在课堂的叫许饿中多注重引导,及时点拨,发现学生思想活动的状态,更好的突破叫许饿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许多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要领悟学生在结合课文的基础上扎实的做好积累。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要认的5个生字,学习一个多音字。

  2.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词句的训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美好愿望。

  4.学习背诵课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六一就要到了,有一些好朋友在一间漂亮的房子里庆祝节日,看……

  课件演示:

有一群不同颜色的眼睛,不同颜色头发的孩子在一起联欢。

  猜猜他们从哪里来?

那里什么样?

(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自己的联想。

  课件演示:

猜到哪个小朋友,放大头像并注明来自国家。

  2.他们有的来自富有的国家,也有的来自贫穷的国家,但是他们今天都平等的相聚在一起联欢,是多么的高兴!

他们要和你们一起庆祝节日,你们愿意吗?

  3.无论他们来自哪里,他们和你们一样,都是平等的,都是祖国的花朵。

今天,你们欢聚在一起,就是全世界最美的花束。

(板书课题)

  课件岩石:

土中小朋友变成一朵朵花,扎成一束。

  4.你能把“最美”的换个词语,使意思不变?

  [设计意图:

从色彩图示入手,用学生感兴趣的鲜明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暗示不同皮肤不同种族的孩子们都是平等的就像最美的花束。

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为学生创造了联想空间,有助于想象能力的培养。

同时进行同义词的训练,使学生不断积累词语。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小组内读文

  在小组内解决不认识的字,把新发现告诉小组同学。

(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认识新字)

  想想最美的花束是什么?

(学生会联想到课件的演示,找到答案)

  2.学生汇报。

  课件演示:

“冠”字

  [设计意图:

学生在组内交流中相互学习,优补差,从而培养学生互助互学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自由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意识。

]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自由读全文,找找哪节的内容有联系。

  2.学生汇报自己的阅读所得。

  [设计意图:

三年级学生要初步学会把文章的结构,从这项练习中训练学生的朗读,归纳、概括的能力。

学生也能初步把握文章脉络。

]

  3.找到你喜欢的地方,先读一读,再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

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交流喜欢的原因,有利于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连好习惯,自由表达也可以开放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自我组织语言的能力,达到畅所欲言的目的]

  4.根据学生汇报不同部分,相应进行课文的理解,并引导读。

  

(1)汇报读第一部分(1、2小节)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理解:

“?

”表达了什么意思?

  这一部分告诉我们什么?

  比喻句:

把人们的眼睛比作星星亮晶晶。

  训练:

星星——亮晶晶太阳——()()——()

  用“…像…一样…”说一句话。

  

(2)汇报读第二部分(3、4小节)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理解:

花冠用来比喻什么?

  花的颜色有深有浅什么意思?

  “各色各样的花,开满可爱的花园”怎样理解?

  课件演示:

照样子:

各色各样——各()各()

  试着按课文说一说:

你的(),他的(),不管(),都是()。

  背诵指导:

记注重点词语和他们的大致顺序背诵会轻松一点!

  [设计意图:

问题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逐步理解课文铺好阶梯,培养学生连续思维的能力。

]

  (3)汇报读第三部分(5小节)并说明喜欢原因。

  理解:

比喻句:

把孩子比作鲜花和花束。

  孩子们是谁?

课文中的你我他是谁?

  作者为什么把这么多不同颜色眼睛和头发的孩子们比作花束?

  作者有什么愿望?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理解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完成自己的认知,不断的升华。

]

  (4)小结:

今天,这么多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小朋友团结在一起。

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把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引导学生理解世界上的所有孩子们都是平等的,理解作者美好的愿望。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思维扩展

  假如在你身边有这样的同学或这样的事情发生,你回怎么做?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道理,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提高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

  【教学目标】

  1.学习例文,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描写得细腻感人的。

  2.通过讨论交流学会选择典型事例,能自拟题目。

  3.学习写好人物动作、神态的要领,做到细腻感人。

  【教学重点】

  学习借鉴例文的写法,选取典型事例,抓住细节刻画人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回忆事情经过,使文章言之有物。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文,借鉴方法

  1.组织学生重读《师恩难忘》的第二段内容,再次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

并通过讨论得出作者之所以写得如此生动具体,是因为他选取了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事例。

  2.用投影片出示《我的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

  

(1)初读片段,整体感知。

知道文章选的典型事例是冯老师帮我纠正写字姿势一事。

因为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再读片段,要求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冯老师帮我纠正写字姿势的语句,然后讨论:

作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刻画冯老师的。

  (3)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小作者是从动作、眼神等方面刻画冯老师的。

老师强调:

“正因为作者抓住了冯老师的动作、眼神这些细节描写,所以才能写得如此的细腻、生动。

  (4)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作者将主要人物刻画得十分细致了,那么与这件事有关的其他人物是不是就可以不写呢?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其他人的表现、感受也要写,只是不做重点描写。

  3.小结写法

  

(1)师生联系两篇例文讨论:

怎样才能写好一个人

  

(2)师相机板书:

选取典型事例

  抓住细节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相关人物的感受、反应

  (3)教师强调,凡是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令人感动的事情,不论事情是大还是小,都可以称之为典型的事情。

  这部分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借鉴例文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二、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解决学生“言之无物”的问题。

  1.出示习作要求,请学生自读,自己审题。

  2.指导选材

  

(1)确定写作对象:

  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刻画的人物是一位教过自己的老师。

  

(2)组织学生讨论,使其明确这件事可以是有关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生活方面的;可以是老师的一次鼓励,也可以是老师的一次批评;可以是有形的帮助,也可以是无形的帮助(如:

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品质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要选择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事例,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两件事。

通过这次讨论,尽可能地打开了学生选材的思路,避免了选材雷同,千人一面的问题。

  3.小组互说

  

(1)要求学生确定一位老师,选取他(她)关心帮助自己的一两件典型事例,可以结合《师恩难忘》一课的作业,互相说一说。

说清楚老师为什么帮助自己,是怎样帮助自己的,要用上今天所学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将事情说具体。

  

(2)指名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指导

  三、学习写作

  学生练习写作,完成初稿,教师巡视,点评指导。

  

(*)

  课前准备:

  1、课件;

  2、在黑板上写好《凉州词》一诗。

  3、印有王之涣诗作的纸张。

  课前预热:

  1、同学们,第一次来到你们学校上课就有一种亲切感,知道为什么吗?

来,请你猜一猜。

(陈老师在诸暨读过三年书,这三年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使我走上了教师这个神圣的岗位。

我视诸暨为第二故乡,所以来到诸暨,看到你们,感到特别的亲切!

  2、今天咱们学的是古诗,谁先来给我们背几首助助兴?

指名。

  3、能让陈老师开个头吗?

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你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

(战争)是啊,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出示课件:

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

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的要塞。

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

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如与吐蕃,东西突厥,奚族,契丹的多次战争,成了唐代边塞诗反映的内容,许多诗人或从军边塞,参与军幕,或去边塞(如幽蓟一带)旅行,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

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千古绝唱。

  教学预设: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

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课件中的flash陈老师是网上下载的。

其中有两处错误,一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渡,课件中加了三点水,二是王之涣的涣,它写成了提手旁。

无法更改,陈老师在这里说明一下,表示抱歉。

  1、初读古诗。

  师:

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登鹳雀楼》的作者――王之涣。

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2、朗读。

  

(1)这首诗有两个子难认,跟老师读一遍。

  

(2)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诗千古绝唱?

(指名二位学生读、然后齐读)

  二、感悟诗意

  过渡语:

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让我们先来看前面两句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

  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

  谁来读一下?

(指多个学生读)

  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师:

读得不够,我们仿佛觉得黄河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

师:

读得不错,黄河有上百里了;师:

哦,有千里之势了!

  师:

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

  好!

让我们像这位同学那样读!

  2、看一看:

想看看黄河吗?

  播放黄河课件。

  3、想一想:

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4、说一说(描写黄河的诗):

  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吗?

如:

  

(1)、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在古代,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2)、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刘禹锡《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4)、大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也有描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的年纪比王之涣要小13岁,我想,他一定是学了王之涣的这首诗,才有这样的想象吧。

  5、读一读:

  师:

为了读出这句诗的气势,我们能够站起来读,愿意的,请站起来!

好,让我们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过渡:

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

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

一片孤城万仞山。

(出示图片)

  1、释仞:

仞是什么意思?

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

  2、理解:

孤城指哪座城?

(让学生知道玉门关的大概位置。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标明凉州、黄河、玉门关,这些地方在我国荒凉的西北地区。

  想看看玉门关吗?

出示课件: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

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

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

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3、落实之一:

  再读读该句,你有什么感受?

  

(1)预设:

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

为什么?

  孤单单的一座城。

(仅仅只是城孤单单吗?

哪里可以看出戍边战士的心情?

  

(2)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4、落实之二:

  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

(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5、回读该两句。

  小结过渡:

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

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

(过渡一:

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

何以解忧?

唯有羌笛――)

  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

  1、解词。

这两句诗理解较难。

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

  ▲羌笛:

笛。

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

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

  ▲何须:

有什么必要。

意即没有必要。

度:

越过

  2、怨杨柳,即埋怨。

埋怨杨柳什么?

(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不要去)埋怨杨柳不发芽呢?

――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

(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两句诗连起来读一遍)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

(春天早点到来,跟战士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过渡:

回家真的有希望吗?

出示征戍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师: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

还者十无二、三是什么意思?

  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

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②谴责和憎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

没用。

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

无可奈何!

  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6、感受征戍之苦。

  师:

他们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在唐代边塞诗中,有许多描写战争的,陈老师摘录了一小部分,咱们来看看:

  出示课件:

诵读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

配上相关的解释。

可以轻声地跟教师老师一起读。

(配哀伤的乐曲)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塞下曲》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

  7、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如果诗歌仅止于此,就没有多大特色。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语双关。

杨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子。

  师:

羌笛何须怨杨柳,其实,杨柳在这里又有另外一层意思。

你想知道吗?

战士吹奏的是古代《折杨柳》曲子。

课件出示:

折柳送别的习俗。

并出示跟杨柳有关的一些诗句。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

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

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

(播放《阳关三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

――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

  师:

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

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

――读(教师指后两句诗)

  8、整体读古诗。

  师:

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

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

两地亲情笛声传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征人思亲人(配悲伤的乐曲):

  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

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

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

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

  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

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凄切的羌笛声里,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

  2、亲人思征人(配伤感的乐曲):

  课件出示:

明月千里寄相思。

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

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

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

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

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如果此刻,你就是那小男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

  依次交流妻子思念丈夫,老母惦记儿子,孩子相信父亲的情景。

  (适时穿插: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年轻的妻子因思念丈夫而伤心欲绝,丈夫却只能在边关频频回头望着家乡而不能回家!

  三、结课升华――拥抱和平。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

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

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出示课件)

  (本堂课在诸暨实验小学和绍兴县实验小学公开展示,效果非常理想,曾使在场好些师生落泪。

其实,对课的钻研真的很不够,上的课也少。

课上的少,积累就少,课也就更上不好。

熟能生巧,我想真应该多上上课。

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