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第六章 亚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793183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第六章 亚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地理第六章 亚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地理第六章 亚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地理第六章 亚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地理第六章 亚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第六章 亚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中地理第六章 亚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第六章 亚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地理第六章 亚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

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2.初步学会分析说明大洲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分析说明大洲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亚洲,你知道些什么?

(二)新课呈现

一.明确教学目标。

二.

(一)世界第一大洲

1--读课本2-6页、10-11页图文内容,完成《说明指导》20-21页框题一、世界第一大洲的内容和框题二2.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的内容。

核对答案。

2.明确亚洲的位置:

半球位置:

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

跨寒、温、热三个温度带,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海陆位置:

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西临欧洲,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相对位置:

找出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的分界线。

亚洲的地理位置对气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

3.读图,明确亚洲的面积。

读亚洲四至图,明确: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读图,明确亚洲的分区。

4.明确亚洲的人口、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1.结合课本7-9页、12页的内容,完成《说明指导》20-21页框题二1.3的内容。

2.出示亚洲地形构成图,得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得出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说出地形区是如何分布的,得出高原山地多居中部,平原分布在大陆周边。

读图6-2-3.得出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地势起伏大。

3.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找出亚洲排名世界前11位的七条长河。

明确亚洲长河众多的原因。

明确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找出锡尔河、阿姆河,说说亚洲中部和西部河流稀少的原因。

完成《说明指导》22页3.4题。

(三)板书设计

第六章亚洲

亚洲

位置

气候

面积

人口

地形、

地势

河流

 

【达标检测】

1.关于亚洲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以土耳其海峡与北美洲为界

B.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欧洲为界

C.主要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D.亚洲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包围

2.(2015·

昭通模拟)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过去是相连的,后来,人们在这里开凿了一条运河,两个大洲才被分割开了,亚非之间的这条运河是(  )

A.京杭运河B.巴拿马运河

C.苏伊士运河D.灵渠

3.(2015·

仙桃一模)下列关于亚洲地形、地势、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流较少

B.地势中部低、四周高,河流多为内流河

C.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河流短急

D.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由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

4.关于甲、乙两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大洲地势西部高,东部低

B.乙大洲被称为“热带大陆”

C.甲大洲东部和中部人口稠密

D.乙大洲的尼罗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5.(2015·

济南模拟)有关亚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大西洋

B.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C.气候类型单一,季风气候分布广

D.有世界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

6.读“亚洲范围略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亚洲地形以平原为主,高原和山地面积较小

B.图中a、b、c三处是亚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C.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

D.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7.2015年暑假期间,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到亚洲四个不同的地点旅游。

回校后他们各自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你对他们的描述,认为不可信的是

(  )

A.甲:

我到了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

B.乙:

我走访了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日本

C.丙:

我去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D.丁:

我游览了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

8.(2015·

邵阳学业考)“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听到这首《亚洲雄风》歌曲,我们的脑海中会涌现出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下列河流注入印度洋的是(  )

A.黄河B.恒河

C.叶尼塞河D.湄公河

  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9、10题。

9.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其中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季风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

10.P大洲位于亚洲西北部,该大洲是(  )

A.非洲B.欧洲

C.大洋洲D.北美洲

11.读亚洲简图,完成下列要求。

(1)亚洲的大陆部分与________洲的大陆部分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2)亚洲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请据图估算亚洲南北所跨的纬度大约是________度。

(3)王明同学通过图中信息,判断亚洲的地势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他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阴影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下列______图基本反映了这种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状况。

(5)甲、乙、丙、丁四地,在一年中自然景观变化最小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学情分析

效果分析

本节课开门见山导入这节课的学习。

接着复习了亚洲的位置、纬度、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面积、人口、主要河流,总结学习内容,完成这节课的学习。

本节课的重点是:

本节课的难点是:

一、“教”的效果分析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至始至终利用地图或图片分析亚洲的位置、范围、主要河流,体现了“图导图练”的教学方式,也体现了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的理念。

2.同桌、小组讨论积极,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二、“学”的效果分析

1.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初步学会了描述大洲地理位置、描述某个大洲地形特点的一般方法。

2.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学生做的都很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学生对亚洲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学会了分析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教材分析

测评练习

2.(2015•昭通模拟)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过去是相连的,后来,人们在这里开凿了一条运河,两个大洲才被分割开了,亚非之间的这条运河是(  )

3.(2015•仙桃一模)下列关于亚洲地形、地势、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5.(2015•济南模拟)有关亚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8.(2015•邵阳学业考)“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听到这首《亚洲雄风》歌曲,我们的脑海中会涌现出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下列河流注入印度洋的是(  )

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9、10题。

第六章亚洲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总结这节课有以下优缺点:

1、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创设的各个问题,体现了“一切为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如通过电脑画面展示内容,分析亚洲的位置、地形、河流等。

学生在分析回答问题时,难免有错误,或者不全面。

对学生回答过程中正确的观点,教师予以肯定,对学生暂时失败和不足之处,教师热情启发,这样使更多学生参与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2、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紧扣教学目标,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分组完成研究性课题,改变了应试教育模式下“灌输—接受”式的传统学习方式,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协作学习带来的成功,而且有利于鼓励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让每组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二、本节教学设计不是之处 

1、教学内容方面 

教师评价 

教师整体把握课堂、语言运用方面还有待提高。

2、课堂驾驭能力方面 

在对课堂的整体把握方面教师还有不足之处。

课标分析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

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